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基于战略管理理论和系统理论在审计实践中的运用所推动的审计方法的新发展。作为一种审计理念的转变,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开展还存在一定的障碍。为克服新的风险审计模型在我国应用中的障碍,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建立风险导向审计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机制等。
关键词: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审计模型
新准则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强调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风险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可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的,其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在审计风险一定的情况下,根据重大错报风险的大小,决定检查风险,进而确定具体的审计程序、方法、范围和重点。
1 新审计风险模型的优越性
1.1 新的风险模型是审计方法的创新
新的风险模型则是從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来决定实质性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建立了企业财务报表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逻辑联系,使这一方法更科学、有效。
1.2 有助于审计人员全面了解企业及其环境
应用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要求注册会计师实施程序,更广泛和更深入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各个方面,为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提供更好的基础。因此,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要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因素的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掌握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从而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视角而导致的审计风险。
1.3 有利于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并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而不能直接将风险定为高水平。由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固有限制,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均应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不得将实质性测试仅集中在例外事项上。新风险审计模型这种要求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既定的审计风险下既可以根据重大错报风险水平来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又可以根据此计划实施和执行审计行为,合理分配审计资源,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4 有利于加强公司治理层和管理层的责任
近10年来,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实证研究表明,治理层和管理层舞弊已成为我国财务报表审计中存在的重大错报中最主要的因素。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揭露治理层和管理层舞弊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有利于加强公司治理层和管理层的责任,减少舞弊事件的发生。
另外,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最终目的是完善公司治理,协助管理层应对风险、把握机遇,提升企业价值。它以风险为出发点,由传统的事后评价变为全过程的动态反应,为管理层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为公司治理相关措施的有用性给予反馈。它是将各项管理经营活动整合成一个完整、相互约束和自我改善的体系。它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经营目标、战略规划到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评估企业的风险水平,把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并贯穿于内部审计的全过程。
2 我国推行新的审计风险模型的建议
针对我国注册会计师目前的执业水准和审计环境的现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
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在当今社会,完善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在实际中真正起到约束注册会计师行为的作用,是一种在短期内有效的手段。法律风险越高,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越强。总体上讲,我国关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还存在于比较笼统的概念阶段,缺乏可操作的具体细则,民事赔偿方面的规定不够完善,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风险较小,这本身也有悖于架构新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本意。因此,结合新的风险导向审计广泛应用的客观实际,以及目前法律法规,当前最需要完善的就是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改变以行政责任为主,辅之民事和刑事责任的现状,尤其要加大赔偿额度与处罚力度,并对赔偿之外的处罚程度给予更加明确的规定。这样做才能使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不得不忌惮法律后果,客观上强化了法律风险意识,符合了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初衷,有利于在审计中贯彻新的风险导向,提高审计效果。
2.2 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训练
由于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范围不断扩展,审计人员关注的范围不断延伸,对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应具备与客户所在行业及企业相关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这些知识主要包括:行业生产经营特点、经济技术指标及行业政策,企业的经营战略、经营环境、经营风险等。另外,还要实现独立审计队伍的优化组合,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单一财会型人员的结构,注重聘用一些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非会计审计专业的人才,并对项目审计小组进行科学配备。同时,为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还应相对固定每一小组对某一行业的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加大培训力度,没有参加审计风险准则后续教育的注册会计师,不予年检,以此强制推动审计风险准则的贯彻实施。
2.3 加强公司治理结构
合理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对推行新的风险审计模型至关重要。新的风险审计模型的起点是企业经营风险,重点关注重大错报风险,因此公司治理的优劣与否直接决定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度,从而影响到审计效果。如果公司治理存在缺陷,管理层就既可能损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又影响到外部审计人员出具报告的客观性及审计风险的高低,可能造成监督和控制这两个环节失效。当前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和经理人信息控制权的存在,客观上妨碍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因此,在优化公司治理框架下,应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评价、改进,加强对管理层责任的控制。
2.4 建立风险导向审计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机制
评估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要求对企业的业务、市场状况、管理层,甚至企业所处行业整体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状况等因素都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90%以上的业务是审计业务和会计业务,没有经济、法律方面等多元化的背景。他们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了解整个行业,数据积累严重不足。这可以说是实施新审计风险模型的最大障碍。为推行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政府部门、银行、证券公司、行业协会等单位的企业信息应及时上网,实现资源共享,以推动社会建立企业信用体系。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收集各个行业的资料,建立客户档案,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以及有关被审计单位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满足会计师事务所有效判断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的需求。并及时更新数据库,为注册会计师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从而更好地适应我国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的客观需要,促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全面推行。
参考文献
[1]丁瑜.审计风险模式的演变及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发展[J].当代财经,2006,(11):118121.
[2]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4):4751.
[3]李永红.中国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现实思考[J].理论导刊,2009,(9):20.
[4]刘淑芬.对新审计风险准则的解读[J].中国市场,2007,(1):1415.
关键词: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审计模型
新准则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强调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风险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可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的,其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在审计风险一定的情况下,根据重大错报风险的大小,决定检查风险,进而确定具体的审计程序、方法、范围和重点。
1 新审计风险模型的优越性
1.1 新的风险模型是审计方法的创新
新的风险模型则是從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来决定实质性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建立了企业财务报表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逻辑联系,使这一方法更科学、有效。
1.2 有助于审计人员全面了解企业及其环境
应用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要求注册会计师实施程序,更广泛和更深入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各个方面,为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提供更好的基础。因此,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要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因素的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掌握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从而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视角而导致的审计风险。
1.3 有利于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并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而不能直接将风险定为高水平。由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固有限制,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均应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不得将实质性测试仅集中在例外事项上。新风险审计模型这种要求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既定的审计风险下既可以根据重大错报风险水平来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又可以根据此计划实施和执行审计行为,合理分配审计资源,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4 有利于加强公司治理层和管理层的责任
近10年来,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实证研究表明,治理层和管理层舞弊已成为我国财务报表审计中存在的重大错报中最主要的因素。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揭露治理层和管理层舞弊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有利于加强公司治理层和管理层的责任,减少舞弊事件的发生。
另外,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最终目的是完善公司治理,协助管理层应对风险、把握机遇,提升企业价值。它以风险为出发点,由传统的事后评价变为全过程的动态反应,为管理层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为公司治理相关措施的有用性给予反馈。它是将各项管理经营活动整合成一个完整、相互约束和自我改善的体系。它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经营目标、战略规划到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评估企业的风险水平,把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并贯穿于内部审计的全过程。
2 我国推行新的审计风险模型的建议
针对我国注册会计师目前的执业水准和审计环境的现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
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在当今社会,完善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在实际中真正起到约束注册会计师行为的作用,是一种在短期内有效的手段。法律风险越高,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越强。总体上讲,我国关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还存在于比较笼统的概念阶段,缺乏可操作的具体细则,民事赔偿方面的规定不够完善,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风险较小,这本身也有悖于架构新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本意。因此,结合新的风险导向审计广泛应用的客观实际,以及目前法律法规,当前最需要完善的就是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改变以行政责任为主,辅之民事和刑事责任的现状,尤其要加大赔偿额度与处罚力度,并对赔偿之外的处罚程度给予更加明确的规定。这样做才能使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不得不忌惮法律后果,客观上强化了法律风险意识,符合了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初衷,有利于在审计中贯彻新的风险导向,提高审计效果。
2.2 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训练
由于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范围不断扩展,审计人员关注的范围不断延伸,对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应具备与客户所在行业及企业相关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这些知识主要包括:行业生产经营特点、经济技术指标及行业政策,企业的经营战略、经营环境、经营风险等。另外,还要实现独立审计队伍的优化组合,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单一财会型人员的结构,注重聘用一些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非会计审计专业的人才,并对项目审计小组进行科学配备。同时,为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还应相对固定每一小组对某一行业的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加大培训力度,没有参加审计风险准则后续教育的注册会计师,不予年检,以此强制推动审计风险准则的贯彻实施。
2.3 加强公司治理结构
合理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对推行新的风险审计模型至关重要。新的风险审计模型的起点是企业经营风险,重点关注重大错报风险,因此公司治理的优劣与否直接决定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度,从而影响到审计效果。如果公司治理存在缺陷,管理层就既可能损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又影响到外部审计人员出具报告的客观性及审计风险的高低,可能造成监督和控制这两个环节失效。当前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和经理人信息控制权的存在,客观上妨碍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因此,在优化公司治理框架下,应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评价、改进,加强对管理层责任的控制。
2.4 建立风险导向审计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机制
评估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要求对企业的业务、市场状况、管理层,甚至企业所处行业整体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状况等因素都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90%以上的业务是审计业务和会计业务,没有经济、法律方面等多元化的背景。他们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了解整个行业,数据积累严重不足。这可以说是实施新审计风险模型的最大障碍。为推行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政府部门、银行、证券公司、行业协会等单位的企业信息应及时上网,实现资源共享,以推动社会建立企业信用体系。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收集各个行业的资料,建立客户档案,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以及有关被审计单位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满足会计师事务所有效判断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的需求。并及时更新数据库,为注册会计师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从而更好地适应我国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的客观需要,促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全面推行。
参考文献
[1]丁瑜.审计风险模式的演变及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发展[J].当代财经,2006,(11):118121.
[2]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4):4751.
[3]李永红.中国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现实思考[J].理论导刊,2009,(9):20.
[4]刘淑芬.对新审计风险准则的解读[J].中国市场,2007,(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