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教材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创造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个性差异[1]。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更加注重身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那么如何有效的开发生物课程资源,使生物学科教学做到“惠而不费”呢?
关键词 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惠而不费”
一、努力开发学生中的生物课程资源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实践证明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自己动脑设计的实验、动手制作的仪器,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印象来得更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比如一些实验的设计、药液的配制、器械的选用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器具代用品、自选低成本药品,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降低成本,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真正做到“惠而不费”。[2]
2.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调查家庭中塑料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回收利用塑料废弃物的价值和可能性,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等。
3.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
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比如探究题,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乏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和捷径,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环境,拓宽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上也会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努力开发生物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1.重视学生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学生兴趣类型、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调查分析,教师可以用多姿多彩的赏识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生物知识并取得良好学绩的信心;可以归纳出能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和问题方案等;可以科学地布置作业,综合运用课堂内、外的多种要素,使学生优质高效地完成课程目标。通过对学生情况的调查,还可以清楚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能够在材料准备、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具有针对性。比如,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活动方案供能力与水平相当的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去完成。生物知识与实验技能的练习,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不同梯度的编排,指导学生选择使用,既可避免某些学生因练习过于简单而降低了对问题的敏感性,也可避免另外部分学生因过大的问题梯度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探究兴趣。[3]
2.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生物知识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从学校、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教师对校内环境及所在社区的了解比较多,可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则主要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寻找和推介,所以教师还应注意发掘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避免学生因“学而无用”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或因学习内容远离生活实际而导致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抽象,使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
三、重视利用校内外资源
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实习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生物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生物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校外资源丰富多彩,有社会提供的科普教育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生物科研院所、各种社区的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所在地区高校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等;有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间接社会资源,如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农场、农业科技示范田等;有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素材,如在教师指导下,测定工
业废水的污染情况,设计防治对策等等。
四、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生物理论课的学习中,对于微观的或抽象的知识,如细胞的微观结构等内容。这些内容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但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生物CAI课件,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生物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活泼性。在生物实验的教学中,对于特殊或特定的实验,如生物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普通方法不易操作或难以实现的实验、需要让学生反复观察的实验、难以实现或重现的实验、误操作结果的展示等可以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把实验过程的全部或部分制成课件进行实验教学,而且如果全校教师人人动手,个个参与,“惠而不费”也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 刘小敏.《中国教师报》2007,06.
[2] 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2-3.
[3] 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3):26-30.
关键词 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惠而不费”
一、努力开发学生中的生物课程资源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实践证明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自己动脑设计的实验、动手制作的仪器,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印象来得更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比如一些实验的设计、药液的配制、器械的选用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器具代用品、自选低成本药品,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降低成本,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真正做到“惠而不费”。[2]
2.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调查家庭中塑料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回收利用塑料废弃物的价值和可能性,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等。
3.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
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比如探究题,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乏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和捷径,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环境,拓宽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上也会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努力开发生物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1.重视学生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学生兴趣类型、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调查分析,教师可以用多姿多彩的赏识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生物知识并取得良好学绩的信心;可以归纳出能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和问题方案等;可以科学地布置作业,综合运用课堂内、外的多种要素,使学生优质高效地完成课程目标。通过对学生情况的调查,还可以清楚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能够在材料准备、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具有针对性。比如,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活动方案供能力与水平相当的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去完成。生物知识与实验技能的练习,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不同梯度的编排,指导学生选择使用,既可避免某些学生因练习过于简单而降低了对问题的敏感性,也可避免另外部分学生因过大的问题梯度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探究兴趣。[3]
2.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生物知识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从学校、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教师对校内环境及所在社区的了解比较多,可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则主要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寻找和推介,所以教师还应注意发掘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避免学生因“学而无用”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或因学习内容远离生活实际而导致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抽象,使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
三、重视利用校内外资源
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实习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生物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生物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校外资源丰富多彩,有社会提供的科普教育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生物科研院所、各种社区的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所在地区高校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等;有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间接社会资源,如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农场、农业科技示范田等;有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素材,如在教师指导下,测定工
业废水的污染情况,设计防治对策等等。
四、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生物理论课的学习中,对于微观的或抽象的知识,如细胞的微观结构等内容。这些内容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但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生物CAI课件,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生物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活泼性。在生物实验的教学中,对于特殊或特定的实验,如生物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普通方法不易操作或难以实现的实验、需要让学生反复观察的实验、难以实现或重现的实验、误操作结果的展示等可以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把实验过程的全部或部分制成课件进行实验教学,而且如果全校教师人人动手,个个参与,“惠而不费”也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 刘小敏.《中国教师报》2007,06.
[2] 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2-3.
[3] 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3):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