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学生搭起一座“立交桥”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m__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校长至少要到50岁,才能让人看到他的教育功力。”四川省成都博骏公学(以下简称“博骏公学”)总校长、成都市彭州博骏学校校长段必聪在四川省成都第七中学(以下简称“成都七中”)担任副校长时,曾听老校长戴高龄说过这样一句话,让他至今记忆犹新。校长的教育理念需要时间的积淀和打磨,如同美酒,越酿越香醇。
  段必聪初任教师时,只有上好课、教好班级几十个学生的简单想法;随着教育经历逐渐丰富,他对教育的感悟愈发深刻,关注当下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未来。他开始思考怎样育好人,怎样引导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他们一生奠基,怎样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教育应当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校长,我能做的事情更多,思考得也更深,我希望我的教育思想可以影响更多人,能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段必聪说起这话,语气温和,态度坚定。为此,他在教育界耕耘几十年,从教师到校长,从公办学校的“铁交椅”到民办学校的教育“一把手”,他一直努力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让学生获得更多自由发展、个性成长的机会。
  润物无声,鲜花铺就绿色长廊
  段必聪成为教师,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上大学之前,他并没有做教师的打算;考入师范院校,是当时大多数人的选择,他顺势走上了同样的道路;成为教师前,他只将教师作为一份普通的职业;被分配回家乡西昌,正式踏上讲台后,他才开始爱上这个职业,爱上讲台下“嗷嗷待哺”的孩子们。首次讲课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他清晰地记得那天的忐忑、惶恐,以及和学生成功互动后油然而生的自信與成就感。“那时我还非常不成熟,但学生们很喜欢我的课,是他们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做老师的美好。”
  此后,从西昌到成都,段必聪有过很多转行的机会,但最终都放弃了,领导曾力劝他进入行政管理部门担任干部,他也只是以一句“希望大家尊重我作为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婉拒了。“我的教育情怀和感悟还是在学校更能实现,一线教育者虽然很辛苦,但孩子们带给了我教书育人的成就感。”他始终认为,教师和学生是互相成就的,学生让教师获得职业满足感,教师为学生创造自由成长的空间。
  段必聪的这一教育理念深受教育同仁的影响,他的身上带着过往教育经历烙下的印记。在各大传统名校任职时,段必聪感受到学校文化底蕴对教育的重要意义、看到教师对学生人生发展的深远影响。段必聪在成都七中担任副校长时,校长王志坚为人谦和,尊重学生,会倾听师生的声音,并将其转化为学校的制度。段必聪受其影响,至今保留着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学生谈心的习惯。2005年,段必聪在成都七中百年校庆的活动中负责接待工作,有机会接触到不少校友。他们很多已年逾古稀,却对几十年前的高中往事记得清清楚楚,提及母校和恩师对自己的帮助,语气中充满感激与怀念:有的说老校长会一字一句地为他批改作文、给予针对性的修改建议;有的说化学老师会设计有趣的小实验,指导他们动手做实验;有的会拜托段必聪帮忙和曾经教过自己的恩师连线,想亲口道一声谢……
  这给了段必聪很大的触动:“学校的文化和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者要时时反思,仔细斟酌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校长或教师,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正面引导。”
  在反思和探索中,段必聪更加注重自己的为师之道和一言一行,一路从一名普通的政治教师,成长为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骨干教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9年,段必聪参加了他教的第一届学生毕业30周年聚会。会上,学生对他曾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如数家珍,很多在他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却影响了学生一生。这令他再次感受到教师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同时,也感到由衷地满足和幸福:“看见学生在我的教导下,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在各个行业中有所成就,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大道贯通,让优质民办教育服务于生
  2009年,段必聪作为体制内的教育者,受政府委派到民办中学成都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成外”)担任校长。彼时,很多人仍然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前景持观望态度。段必聪却认为公、民办学校本质上是趋同的——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说白了,大家都在办教育,民办学校也一直在努力承担自己的教育责任。”进入成外后,他秉持“公办学校怎么做,成外就怎么做”的原则,在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等方方面面比照公办学校。有人开玩笑说他把公办学校的做法“搬”来了民办学校,把民办学校当公办学校来管理。他也并不在意,只说:“有效果就行。”
  真正融入民办学校后,他发现民办学校在体制和教育教学方面更加灵活,如果领导者能够采取更具创新性的办学理念和方式,完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开放的自主成长空间。这符合他一直以来的教育理想,因此,他萌生并坚定了将办好民办教育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想法。此后,人们几次劝他回到体制内,也有不少人邀请他前往知名公立学校担任校长。经过慎重考虑,他最终还是拒绝了,一心扑在“将民办教育办得更好,让民办教育服务于生”的事业上。
  在民办学校耕耘十几年,他对民办教育有了更理性客观的认识,积极发挥着民办学校灵活优势的同时,也看到了民办学校校长的困局。
  民办学校校长需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适应市场”,既要把握教育规律、把控学校发展情况、关注师生成长问题等,还要进一步研究经济规律、探索学校经营之道。每年的中小学招生季,段必聪都很忙——把控新生的质量和数量时,要考量能否通过新生的教育,让学校更进一步,为学校的良性运行、教师的薪酬福利和硬件的更新维护等提供物质支撑。“在公办学校任校长时无需考虑物质资金,因此,我经常感觉担任民办学校校长更艰难。”段必聪说。
  民办学校校长的难处不止于此——如果民办学校管理机制没理顺,投资人和校长间的人权、事权、财权边界未厘清,会给校长工作带来困扰;有些家长认为在民办学校交足了费用,便以消费者的心态和学校打交道,导致教师被家长的各种强势要求“绑架”……这令很多初涉民办教育的校长焦头烂额。段必聪却认为无论是和投资人、家长、教师还是学生相处,最终都能通过沟通达成一致,因为大家的目的都是把教育办好。“民办学校要健康规范地发展,就要落实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可以过问学校的经营目标和开支预算等,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正常运转必须由校长负责。这是底线。”   2020年4月,四川中小学公民同招政策正式出台,民办学校的生源质量受到了限制。很多人预测这会影响民办教育的发展。对此,段必聪很乐观,他认为就算新生的学习基础稍有不足,只要学校实力足够,也可以通过特色办学、贴心的服务和精细化管理,让孩子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发展得更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確是人生一大乐事,但根据不同资质学生的特点培养个性化英才,更令人有成就感。”
  段必聪对民办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是多元的,教育界需要公办教育,也需要民办教育,两者各有优势,百姓各取所需。”他认为,只要是优质的教育,最终都会服务于生、服务于民、服务于国。
  博骏公学,骏马驰骋
  2015年,尚处于筹备阶段的博骏公学向段必聪递来橄榄枝,邀请他去学校担任总校长。那是他在成外担任校长的第6年,此前,他一直在口碑名校任职,这份邀请多少让他感到些许新奇。但与投资人见面后,他很快被他们的教育理念吸引:他们计划在较偏远的地区打造精品学校,为那里的孩子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段必聪很清楚偏远地区的孩子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以及求学的不易,他见过很多山区孩子为了在成都接受更好的教育,每次都需要家长往返几百公里接送,这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能够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是他们的渴望,也是我们身为教育者的追求。”再则,将一所学校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对教育者来说,是一件极富成就感和挑战性的事。他没怎么犹豫便接受了邀请。
  此后,他结合自身几十年的教育积淀和学校的客观条件,与学校其他创办人共同确立了“办兼具国际化、精品化、个性化特点的高端精品民办学校”的高标准定位,并花费两年多的时间从硬件设施、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等对学校进行全方位的整体规划。
  博骏公学的几所学校根据所在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状况,各自确立不同的校园风格。每所学校皆造型精美、风格大气,在当地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段必聪曾看到过不少新人在博骏公学附近拍摄婚纱照。
  硬件设施备齐了,博骏公学要想走好办学第一步,教师队伍建设尤其重要。在段必聪的教育感召力和办学愿景的影响下,一大批优秀骨干教师很快从全国各地赶来,组成了博骏公学最初的教育力量,他们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引领学校步入正轨,进而良性快速发展。
  在课程建设方面,段必聪更是下了大功夫,他设置了“一生一课表,两走两擅长”的特色课程体系,开设三种层次的基础学科必修课和中小学各50多门艺体学科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特长,在教师的协助下自主设计课表。“博骏公学注重学生文化素养和艺体修养的培养。我希望学生毕业时至少擅长一项艺术技能并终身陶醉享受,至少擅长一项体育技能供其健体强身。”学校创办至今,已经有很多学生从进入博骏公学时对艺体课程不喜欢、不擅长,到后来的热爱、精通。学校初中段有几名学生入学前从未接触过小提琴,在选修课上发现了自己在小提琴上的兴趣和天赋,经过专职教师一年的指导和帮助,多次在成都市的音乐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这样的例子在博骏公学并不鲜见。“只要给孩子提供相关的教育服务,他们最终都能有所收获。”
  博骏公学还很年轻,依然处于夯实基础的阶段,段必聪深知,稳扎稳打才能将教育口碑打响,进而为学生打造更好的发展平台。身为博骏公学的总校长和教育总监,他身上的担子很重,学校理念的设计、教学质量的把控、发展方向的纠偏等都需要他来负责。每天忙于学校各类事务,段必聪没办法像从前那样有充足的时间深入了解学生的心声,这令他颇感遗憾,但能够一直奔走在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路途中,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作为博骏公学的校长,我希望学校能够为孩子们提供多元、自由的平台和适宜、个性的教育,让他们在拥有无限未来可能的教育‘立交桥’上自由驰骋。”段必聪说。
其他文献
为什么许多孩子到了青春期,明显变得爱顶撞父母、不把父母放在眼里,甚至动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在那个年龄段,自我意识增强,心理上渴望独立和更多自由空间,思想上又经常陷入迷惘。  当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时,就会觉得孩子没有以前听话,总是故意跟自己“作对”。如果这时家长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好好地和孩子交流、理解他,还是简单粗暴地用父母的权威“镇压”孩子,那么亲子之间矛盾只会越来越多、
期刊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已对教师职业资格实行“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基础上,推进师范毕业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并建立教师教育院校对师范生教学能力进行考核的制度;加快推进允许教育类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开展教师教育院校办学质量审核,审核通过院校的师范毕业生可免试认定教师资格,便利师范毕业生就业,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本次师范毕业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属于教师
期刊
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关键。现在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学习、被教育,孩子不是自己主动学习。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很多学生到了高中阶段,还没有专业兴趣、没有专业志向。这导致高考的时候,很多学生以分数来选择专业,分数考得好了一点就报重点大学,考得差了一点就报其他大学。或者是由家长甚至爷爷奶奶帮着选专业,而不是自己选专业。学生没有自己的爱好,没有自己的专业志向,将来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高中阶段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
期刊
即使我们无法阻挡电子书籍对于纸质书籍的侵蚀和替代,这个趋势貌似已难以扭转,但我们依然可以做些什么,守护、养育对书籍本身的敬畏之心,让书籍在一代代“后浪”中找到新的读者,发现新的生长土壤,以此来拯救书籍。  教育要为之承担责任,提出方案和采取行动。我有四条建议:第一,阅读教育,从“书籍教育”开始;第二,書籍教育,需实现“日常化”;第三,通过“五育”融合的方式,实施“书籍教育”;第四,“书籍教育”的根
期刊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海量的教育数据成为监测、分析和优化教学过程的“数据金矿”。近年来,我国连续出台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强调通过数据驱动的学习分析方法,探索智能教育教学的新模式,重构教学流程,开展个性化学习、差异化教学、精准化管理以及智能化服务等应用探索,服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学习分析支持的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自
期刊
在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哲学教我们反思,有助于我们维持整体视野,不至于总是局限于某个单一视角。对于哲学,著名哲学学者、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陈嘉映强调:“哲学,尤其是今天的哲学,不是宣教式的,不是上智向下愚宣教。我们之所求,首先不是让别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他坦言:“我个人想要的是,认真思考,认真表述这些思考,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  《教育家》:网络时代的阅读趋于碎片化,您认为我们
期刊
在对夏昆的采访中,可可因高考失利而自杀的事件让我深感揪心。因考试和分数而导致的悲剧每年都会上演多起。为何原本只是作为检测的考试,却发展成为一种决定,乃至对未来的一种判断?这种判断可以否定一切,甚至可以否定最宝贵的生命。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很强的竞争色彩,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竞争化了。而竞争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在一个标准系统里和其他每一个人做出区分。的确,今天的
期刊
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什么是真教育?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强调,真教育要关注生命的质量与价值。從教近30年的高中语文老师夏昆认为,教育就要“回到常识,一意孤行”。什么是教育的常识?夏昆说:“很简单,教育是为了生命的美好,而不是相反。”行走在探索真教育的征途上并不容易,但他却笃定前行:“我坚信自己是在做真正的教育,而真正的教育,不需
期刊
被誉为“休闲之父”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休闲包含所有超越了生存实际需要的精神体验活动,是生命个体追求幸福满足、身心愉悦和自我发展的内心体验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休闲不仅仅是休息,也蕴含着人的发展机会,更体现着人的精神状态。事实证明,科学、合理、健康地利用休闲时间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至关重要。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休闲不但是衡量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人
期刊
大数据,作为当今热词,已催生了许多行业的转型与变革。在教育领域中,同样蕴藏着具有应用价值的海量数据。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使之转变成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发生机理、监测学习过程、改进学习设计、优化学习效果、提供学习服务、辅助教育决策,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学习分析技术应运而生。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渐深入,教育系统中积累了大量有关学生复杂学习行为的数据,这些数据背后的本质可能正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