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应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考虑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定位,有效地解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高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U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7-0065-02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综合应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产生的一种系统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世界各国的工业、农业、科技、经济、军事、社会乃至生活等方面广泛渗透使机械业生产发生了质的改变,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计算机、仪器、仪表、机械、电子、通信、汽车、电机电器等行业发生的深刻的变化,使整个工业面貌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变革,促进社会生产和各种产品向着高速度、高效率、高质量、高可靠性、低消耗方向突飞猛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能化
智能化是2l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
(二)光机电一体化
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末,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等都带来巨大变革。由于网络的普及,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四)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肯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五)系统化
系统化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
(六)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定位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将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物质实体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工作,进行技术应用、现场实施与服务,应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宽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现场技术应用能力。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应具备如下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结构
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具有所需的机械制造、液压与气压传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电工、电子、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数控机床加工与编程、数控技术、CAD/CAM的基本知识;具有数控技术综合应用的基本知识:具有车间生产技术管理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结构
一是社会能力。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具体包括口语表达能力、人机对话能力、英语会话与阅读能力、意志品德、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开展活动的组织能力、团结同志的协作能力、开拓发展的创新能力。二是基础能力。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具体包括机械制造、电气控制与计算机应用三项基础能力。三是专业能力。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三、机电一体化发展与高职课程设置的不适应
由于机电一体化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相关技术的发展都在推动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因此,其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这就必然导致原有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其发展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1)PLC课程:我院主要讲述、实验的是小型PLC的原理、编程等,而现在不仅小型PLC被广泛使用,而且中型、大型PLC及DCS系统均已广泛使用。(2)检测与传感器课程:各种高精度、集成化、智能化的传感器层出不穷,网络化的传感器也已出现,而课程中涉及很少。(3)机电类专业中的机类课程目前仍大多停留在传统机械上,目前机电设备的维修仍把机械维修与电气维修截然分开,不利于培养机电复合型人才。(4)新型的数控设备更新速度快,技术含量高,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设备相对滞后。(5)从当前新成立的我院及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的现状看,现在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应该说只是少数,尚有大部分教师还达不到这一要求,并成为制约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四、解决机电一体化发展与高职课程设置的不适应的方法
(一)设备方面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购买先进设备用于教学实践环节;购买与自制相结合更新设备;学院应与企业合作,借助企业的先进设备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
(二)课程方面
一是课程内容的综合化。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知识更新的加快,要求课程内容实现跨课程有机融合,各门课程之间要体现合理的相互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二是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应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形成模块,模块化课程可充分增强课程的灵活性,既可保持普适性较强课程的稳定性与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使用.又便于开发新课程.以适应技术的迅速变化与面向社会培训课程的开发。三是课程目标的定向性。数控技术的综合性较强.为使培养目标能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应开发基于专业基础平台、目标不同的定向性专门化课程,实现数控加工技术、数控机床维护及维修等不同的专门化培养方向。
(三)教材建设
要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自编、补充教材内容。
(四)实践环节
应积极进行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实验室、工作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弥补理论教学上的不足。
(五)教师方面
学院每年应教师送出去深造、进修;或到企业学习,了解机电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与最新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大力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作者简介:李月忠(1968-),广西玉林人,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物理学讲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研究方向:物理学、电机学、高电压技术教学。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高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U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7-0065-02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综合应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产生的一种系统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世界各国的工业、农业、科技、经济、军事、社会乃至生活等方面广泛渗透使机械业生产发生了质的改变,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计算机、仪器、仪表、机械、电子、通信、汽车、电机电器等行业发生的深刻的变化,使整个工业面貌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变革,促进社会生产和各种产品向着高速度、高效率、高质量、高可靠性、低消耗方向突飞猛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能化
智能化是2l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
(二)光机电一体化
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末,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等都带来巨大变革。由于网络的普及,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四)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肯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五)系统化
系统化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
(六)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定位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将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物质实体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工作,进行技术应用、现场实施与服务,应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宽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现场技术应用能力。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应具备如下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结构
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具有所需的机械制造、液压与气压传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电工、电子、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数控机床加工与编程、数控技术、CAD/CAM的基本知识;具有数控技术综合应用的基本知识:具有车间生产技术管理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结构
一是社会能力。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具体包括口语表达能力、人机对话能力、英语会话与阅读能力、意志品德、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开展活动的组织能力、团结同志的协作能力、开拓发展的创新能力。二是基础能力。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具体包括机械制造、电气控制与计算机应用三项基础能力。三是专业能力。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三、机电一体化发展与高职课程设置的不适应
由于机电一体化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相关技术的发展都在推动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因此,其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这就必然导致原有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其发展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1)PLC课程:我院主要讲述、实验的是小型PLC的原理、编程等,而现在不仅小型PLC被广泛使用,而且中型、大型PLC及DCS系统均已广泛使用。(2)检测与传感器课程:各种高精度、集成化、智能化的传感器层出不穷,网络化的传感器也已出现,而课程中涉及很少。(3)机电类专业中的机类课程目前仍大多停留在传统机械上,目前机电设备的维修仍把机械维修与电气维修截然分开,不利于培养机电复合型人才。(4)新型的数控设备更新速度快,技术含量高,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设备相对滞后。(5)从当前新成立的我院及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的现状看,现在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应该说只是少数,尚有大部分教师还达不到这一要求,并成为制约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四、解决机电一体化发展与高职课程设置的不适应的方法
(一)设备方面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购买先进设备用于教学实践环节;购买与自制相结合更新设备;学院应与企业合作,借助企业的先进设备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
(二)课程方面
一是课程内容的综合化。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知识更新的加快,要求课程内容实现跨课程有机融合,各门课程之间要体现合理的相互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二是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应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形成模块,模块化课程可充分增强课程的灵活性,既可保持普适性较强课程的稳定性与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使用.又便于开发新课程.以适应技术的迅速变化与面向社会培训课程的开发。三是课程目标的定向性。数控技术的综合性较强.为使培养目标能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应开发基于专业基础平台、目标不同的定向性专门化课程,实现数控加工技术、数控机床维护及维修等不同的专门化培养方向。
(三)教材建设
要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自编、补充教材内容。
(四)实践环节
应积极进行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实验室、工作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弥补理论教学上的不足。
(五)教师方面
学院每年应教师送出去深造、进修;或到企业学习,了解机电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与最新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大力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作者简介:李月忠(1968-),广西玉林人,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物理学讲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研究方向:物理学、电机学、高电压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