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他们的子女也成为城市学校中的一员。起初他们在就读、交费等方面要被动地接受许多不平等的待遇,近几年政府取消了借读费,既降低了他们在城市就读的门槛,又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但这些农家子弟的内心仍有严重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多是在别人(包括师长同学)有意无意的言行态度的影响下,在与别人的对比中形成的。这种心理轻者影响学习和生活,重者会促使其形成扭曲的性格,成为其将来发展的障碍。
一、农民工子女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一)为自己父母的职业而自卑
这些孩子的家长来到城里,从事的往往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活儿。他们是送奶的、卖报的、摆小摊的、捡垃圾的,或者是建筑队上的建筑工、疏通下水道的清洁工。他们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干的是最累的活,拿的是最少的钱,甚至有时,工资还被拖欠。用世俗的眼光看,这一群体是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人。其他学生的家长呢?有的是坐办公室旱涝保收的公务员,有的是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有的是身着制服威风凛凛的执法人员,即使是工人也多是在高收入的大企业。跟城里孩子比,农民工的子女极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甚至会埋怨父母:为什么我有你们这样的父母?为什么你们不是城里人?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就会影响子女与父母的感情,影响正常的学习。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不要一味地批评指责,也不要泛泛地讲大道理,正确的方法是与这些孩子共同分析他们的父母在城市中的作用,比如可以让他们想像一下假如这些农民工都离开城市了,我们的城市会是一副什么模样。想方设法让他们也为自己的父母而自豪,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父母也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而且非常重要的一员。当然还要告诉他们,他们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收入相对就较低,他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就更为急切,因此,他们应该比城里孩子更努力学习,努力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美好的未来。
(二)为自己的老家是乡村而自卑
在一些城里人看来,农村往往代表着贫穷、落后和愚昧,没有宽阔的马路,没有摩天大楼,没有流行时装,有的是“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泥泞曲折的小路,破烂的衣着,正是这样的误解甚至歧视,使得这些农民工子女置身于城市之中却没有主人翁的感觉,倒是总有低人一头矮人半截的心理,要是再听到“泥腿子”、“乡巴佬”的称呼,更是雪上加霜,不仅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还会与城里人产生隔阂。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埋下不健康的种子。对此,教师可利用班会或作文课,让学生们就城市和农村的方方面面实话实说。我曾经以《城市的好》、《农村的好》为题,让农民工的子女和城市学生分别作文,要求如实畅谈自己对农村(或城市)的看法和感受。结果许多城市孩子在文中表达了对农村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一位学生写道“我喜欢农民伯伯的热情与豪爽,他们的情感是那么质朴,却又那么感人;我敬佩农民伯伯的勤劳,他们用双手创造出了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粮食;我陶醉于那柳絮飘扬、草长莺飞、炊烟袅袅的乡下美景,置身其中让人心旷神怡,妙不可言……”还有一位学生写道:“假如有来世,我一定要出生在农村,因为我喜欢那广阔的田野,醉人的春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银装素裹的冬日世界……”听着城里孩子动情地朗读,农家子弟情不自禁流露出由衷的自豪和骄傲。举办类似的活动既可使城乡学生充分了解各自的生活环境,更能让这些农家子弟增强信心,走出自卑,挺起胸膛拥抱灿烂的明天。
(三)为自身的各方面不如城市孩子而自卑
农民工的子女初涉城市,往往有许多的不适应。言语土腔土调,穿着土里土气,担心同学笑话;总觉得城里孩子见多识广,自己孤陋寡闻,就害怕抛头露面;再加上或成绩较差,或长相不尽如人意,或者个别教师有意无意的不一视同仁,更加重了这些学生的自卑心理。而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生理飞速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其自尊心日益增强,内心特别敏感,对别人的评头论足格外在意,对在社会、班级、社交圈里的地位及归属问题开始关注,而其如果陷入自卑的漩涡,痛苦、烦恼不能自拔,渐渐就会孤僻、脆弱,自我封闭,以至于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指导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
教师要高度重视这类孩子的心理动向,及时与之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从以下方面指导他们调整自我,走出自卑。
(一)学会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马克思曾经说过:“伟人之所以高不可攀,是因为你自己跪着。”教师要教育这些农家子弟切不可“跪着”拿自己的所谓“短处”(也未必是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那样越比越自卑。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每一条优点都列出来,并以赞赏的眼光经常看看,通过集中注意于自己的优点,在心理上树立坚强的信念:自己是一个有价值、有能力、与众不同、必定能够成功的人。
(二)学会正确表现自己。
农民工的子女产生自卑心理后,就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明明是稍加努力就可以成功的事,也往往源于自卑而轻易放弃。教师要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较大的事情,不放过任何一个、哪怕是极小的成功机会,让他们多些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逐渐强化自己的信心。
(三)不必追求完美,学会扬长避短。
世界本来就不十全十美,人又怎能没有缺憾,城里孩子拥有的,有些农村孩子确实没有,但农村孩子也有城里孩子所不具备的特长和优点。比如踏实、勤奋、吃苦耐劳、健壮、有力气等等,千万不能强求自己,盲目地给自己设置障碍。如果一味地不合理比较,压力就会越来越大,而终日的焦虑、紧张、忐忑不安又会加重自卑心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正确的做法是合理调控自己的期望值,不必强求十全十美。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挖掘潜能。
(四)适当宣泄自己。
自卑感是一种不良的情绪,长期下去必将使自己的心灵封闭,情感压抑。而农民工往往忙于谋生,忽视孩子的身心成长,教师就更应特别关注农民工子女,帮助他们及时消除自卑心理,告诉他们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进行宣泄。比如可以找自己的知心朋友、信任的师长或心理医生倾诉一番,或者找个安静的地方哭一哭;或者用书信的形式写出来。
从主观上讲,自卑是青春发育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负性产物;从客观上看,农民工子女的自卑心理又有其特殊的背景。这个时期的孩子,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高度重视,方法得当,真正关心尊重每一位农民工子女,本着为孩子一生负责的态度,努力为其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生活空间,就能使这些孩子们走出自卑,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
一、农民工子女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一)为自己父母的职业而自卑
这些孩子的家长来到城里,从事的往往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活儿。他们是送奶的、卖报的、摆小摊的、捡垃圾的,或者是建筑队上的建筑工、疏通下水道的清洁工。他们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干的是最累的活,拿的是最少的钱,甚至有时,工资还被拖欠。用世俗的眼光看,这一群体是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人。其他学生的家长呢?有的是坐办公室旱涝保收的公务员,有的是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有的是身着制服威风凛凛的执法人员,即使是工人也多是在高收入的大企业。跟城里孩子比,农民工的子女极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甚至会埋怨父母:为什么我有你们这样的父母?为什么你们不是城里人?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就会影响子女与父母的感情,影响正常的学习。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不要一味地批评指责,也不要泛泛地讲大道理,正确的方法是与这些孩子共同分析他们的父母在城市中的作用,比如可以让他们想像一下假如这些农民工都离开城市了,我们的城市会是一副什么模样。想方设法让他们也为自己的父母而自豪,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父母也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而且非常重要的一员。当然还要告诉他们,他们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收入相对就较低,他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就更为急切,因此,他们应该比城里孩子更努力学习,努力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美好的未来。
(二)为自己的老家是乡村而自卑
在一些城里人看来,农村往往代表着贫穷、落后和愚昧,没有宽阔的马路,没有摩天大楼,没有流行时装,有的是“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泥泞曲折的小路,破烂的衣着,正是这样的误解甚至歧视,使得这些农民工子女置身于城市之中却没有主人翁的感觉,倒是总有低人一头矮人半截的心理,要是再听到“泥腿子”、“乡巴佬”的称呼,更是雪上加霜,不仅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还会与城里人产生隔阂。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埋下不健康的种子。对此,教师可利用班会或作文课,让学生们就城市和农村的方方面面实话实说。我曾经以《城市的好》、《农村的好》为题,让农民工的子女和城市学生分别作文,要求如实畅谈自己对农村(或城市)的看法和感受。结果许多城市孩子在文中表达了对农村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一位学生写道“我喜欢农民伯伯的热情与豪爽,他们的情感是那么质朴,却又那么感人;我敬佩农民伯伯的勤劳,他们用双手创造出了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粮食;我陶醉于那柳絮飘扬、草长莺飞、炊烟袅袅的乡下美景,置身其中让人心旷神怡,妙不可言……”还有一位学生写道:“假如有来世,我一定要出生在农村,因为我喜欢那广阔的田野,醉人的春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银装素裹的冬日世界……”听着城里孩子动情地朗读,农家子弟情不自禁流露出由衷的自豪和骄傲。举办类似的活动既可使城乡学生充分了解各自的生活环境,更能让这些农家子弟增强信心,走出自卑,挺起胸膛拥抱灿烂的明天。
(三)为自身的各方面不如城市孩子而自卑
农民工的子女初涉城市,往往有许多的不适应。言语土腔土调,穿着土里土气,担心同学笑话;总觉得城里孩子见多识广,自己孤陋寡闻,就害怕抛头露面;再加上或成绩较差,或长相不尽如人意,或者个别教师有意无意的不一视同仁,更加重了这些学生的自卑心理。而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生理飞速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其自尊心日益增强,内心特别敏感,对别人的评头论足格外在意,对在社会、班级、社交圈里的地位及归属问题开始关注,而其如果陷入自卑的漩涡,痛苦、烦恼不能自拔,渐渐就会孤僻、脆弱,自我封闭,以至于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指导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
教师要高度重视这类孩子的心理动向,及时与之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从以下方面指导他们调整自我,走出自卑。
(一)学会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马克思曾经说过:“伟人之所以高不可攀,是因为你自己跪着。”教师要教育这些农家子弟切不可“跪着”拿自己的所谓“短处”(也未必是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那样越比越自卑。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每一条优点都列出来,并以赞赏的眼光经常看看,通过集中注意于自己的优点,在心理上树立坚强的信念:自己是一个有价值、有能力、与众不同、必定能够成功的人。
(二)学会正确表现自己。
农民工的子女产生自卑心理后,就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明明是稍加努力就可以成功的事,也往往源于自卑而轻易放弃。教师要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较大的事情,不放过任何一个、哪怕是极小的成功机会,让他们多些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逐渐强化自己的信心。
(三)不必追求完美,学会扬长避短。
世界本来就不十全十美,人又怎能没有缺憾,城里孩子拥有的,有些农村孩子确实没有,但农村孩子也有城里孩子所不具备的特长和优点。比如踏实、勤奋、吃苦耐劳、健壮、有力气等等,千万不能强求自己,盲目地给自己设置障碍。如果一味地不合理比较,压力就会越来越大,而终日的焦虑、紧张、忐忑不安又会加重自卑心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正确的做法是合理调控自己的期望值,不必强求十全十美。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挖掘潜能。
(四)适当宣泄自己。
自卑感是一种不良的情绪,长期下去必将使自己的心灵封闭,情感压抑。而农民工往往忙于谋生,忽视孩子的身心成长,教师就更应特别关注农民工子女,帮助他们及时消除自卑心理,告诉他们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进行宣泄。比如可以找自己的知心朋友、信任的师长或心理医生倾诉一番,或者找个安静的地方哭一哭;或者用书信的形式写出来。
从主观上讲,自卑是青春发育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负性产物;从客观上看,农民工子女的自卑心理又有其特殊的背景。这个时期的孩子,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高度重视,方法得当,真正关心尊重每一位农民工子女,本着为孩子一生负责的态度,努力为其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生活空间,就能使这些孩子们走出自卑,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