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上的事物都是相互发生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文学、美术,从古至今它们之间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我充分利用音画交融,视听互补,语音相通,音响互补,利用通感,即兴创作,激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遵循教学的规律,为学生提供音乐实践的舞台,循循善诱,启迪学生的智慧,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着手,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会学,乐学,做到促类旁通,举一反三,融汇贯通。
一、音画交融,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想象是思维的花朵,是艺术的精灵,是创造思维的核心。一切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无想象就绝无创造。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想象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一书中曾有这么一段话“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文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示。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曲中获益非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来说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塑像,而对演员来说雕塑家的作品也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在一个美术家心目中,诗歌都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善于把图画用声音表现出来。”从这段话语的启迪中,感悟到在音乐教学中,用图画的描绘,实物的演示,使学生在音画交融,视听互补过程中激发联想,培养想象思维。
1.创设情境,激发联想。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绪,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思绪,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绪的开始阶段。”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感性接触教材的同时,获得教学材料的诱因化刺激,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时,设计适当的情境,让学生从表象、联想和想象方面把握对象,训练想象思维能力。如:欣赏德彪西所作的《月光》乐曲中,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感受三和弦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乐曲,同时教师将教室的窗帘拉上,将“月光”的图画用幻灯打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当音乐进行到一半时,让学生睁开眼睛,学生一下子被这情景所吸引,在此情此景的音乐感染中产生强烈的联想冲动,激发想象的欲望,在音画交融、视听互补中,想象思维不断升华。
2.彩色音符、培养想象。
绘画中的色彩是通过人的视觉器官直接感觉而产生的色调,而音乐色彩是通过人的听觉器官经过大脑的分析而产生的一种由声调变为色彩的形象思维感受。在教学中,借助色彩这种直观手段来帮助音乐的形象思维,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从而降低音乐教学的难度。不同色调给人的感觉不同,不同的音乐同样能引起人的不同感受,将色调与音乐这两种感受有机结合,既形象又直观,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开发,如:在乐理知识“三和弦”的教学中,运用色彩与和声音响的结合,让学生在听辨感受中将大、小、增、减三和弦,从协和到不协和的辨别,逐渐感受到明亮与暗淡、扩张与紧缩的音响色彩。从直观的听觉中,引起情绪波动,把音乐与色彩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统一在音响色彩中而产生共鸣,在激发联想中培养想象思维。
二、语音相通,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感
在文学中,原始人含糊的叫喊经过加工而成文字,即和对象、观念情感联想的音响——清晰的、从理论上可被理解的、但不精确的联想;而在音乐中,这种叫喊经过加工而成为音符,即清晰的、从理论不能被理解,而是和人类基本情感相结合的,本身固有的联想。然而,在这两种不同的音响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唤起人的情感反映。区别在于:一个字即唤起情感反映又表示了它的意义;而一个音则不能表示意义,只能唤起情感反应。如果在教学中,语音相通,音响互补,把各种知觉心象和记忆心象重新化合,孕育成一个全新的心象,激发起更深层的情感反应,达到富有创造性的一种心理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1.以曲促情、激发培养学生的创作激情
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这心灵的语言感染学生的情感,以文字这抽象的语言辅助学生的情感。在这诸种感情状况中,出现最佳的心理状态——激情。它是一种强烈,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而处于激情中的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调动起自己身心的巨大潜力。能把全部感情,注意和能力高度集中于某一创造对象上,有力地激发着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如在小学欣赏课中,选自学生最熟悉的对象——母亲,作为活动的主题。让学生们收集各类赞美母亲的歌曲与的乐曲活动中,通过分析介绍自己推荐的歌曲,在边听边唱中不断地感受,在这心灵的语言体验中,回忆自己成长中的引路人——母亲。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再让学生创作歌词,在相互感染中用真挚的感情朗诵自己写的歌词,并进行旋律创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语音相融相通中,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从而过渡到灵感思维,产生创造性灵感。
2.营造氛围、激发培养学生创造灵感
音乐与文学之间,不仅存在着审美通感,而且在相互转换过程中,还不断丰富甚至创造着美。而这种美感是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创造力既然是一种求异、创新、创美的能力,那么促使人们进行探索创造的心理因素,是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以及其他创造者进行探索、创新、创美的智慧源。
在新课改中推出的中小学教材里编创了大量的音乐创作活动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这些素材可以营造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环境,让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唤起其潜在的意识,使其和显意识沟通交互作用中激发出创造灵感。如在上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中的第二乐章,学生们从流动的旋律感受到幽静安逸的景象,似乎可以看到潺潺的溪水,低垂的柳枝,鸣叫的小鸟……的想象中。在这美的氛围感染下,学生们通过音响的模仿,小组的讨论,用散文、诗歌来描述乐曲。在音乐与文字的渲染中必然会产生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加深学生们对乐曲的理解。
总之,音乐作为一种动态的时间艺术,却在音符的变化运动中提供了较之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更为广阔的联想天地。相关学科在音乐教学中的融通互补,更有利于学生多样化的知识结构相互联系,真正体现了美育学科的促智功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个性和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一、音画交融,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想象是思维的花朵,是艺术的精灵,是创造思维的核心。一切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无想象就绝无创造。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想象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一书中曾有这么一段话“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文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示。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曲中获益非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来说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塑像,而对演员来说雕塑家的作品也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在一个美术家心目中,诗歌都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善于把图画用声音表现出来。”从这段话语的启迪中,感悟到在音乐教学中,用图画的描绘,实物的演示,使学生在音画交融,视听互补过程中激发联想,培养想象思维。
1.创设情境,激发联想。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绪,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思绪,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绪的开始阶段。”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感性接触教材的同时,获得教学材料的诱因化刺激,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时,设计适当的情境,让学生从表象、联想和想象方面把握对象,训练想象思维能力。如:欣赏德彪西所作的《月光》乐曲中,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感受三和弦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乐曲,同时教师将教室的窗帘拉上,将“月光”的图画用幻灯打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当音乐进行到一半时,让学生睁开眼睛,学生一下子被这情景所吸引,在此情此景的音乐感染中产生强烈的联想冲动,激发想象的欲望,在音画交融、视听互补中,想象思维不断升华。
2.彩色音符、培养想象。
绘画中的色彩是通过人的视觉器官直接感觉而产生的色调,而音乐色彩是通过人的听觉器官经过大脑的分析而产生的一种由声调变为色彩的形象思维感受。在教学中,借助色彩这种直观手段来帮助音乐的形象思维,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从而降低音乐教学的难度。不同色调给人的感觉不同,不同的音乐同样能引起人的不同感受,将色调与音乐这两种感受有机结合,既形象又直观,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开发,如:在乐理知识“三和弦”的教学中,运用色彩与和声音响的结合,让学生在听辨感受中将大、小、增、减三和弦,从协和到不协和的辨别,逐渐感受到明亮与暗淡、扩张与紧缩的音响色彩。从直观的听觉中,引起情绪波动,把音乐与色彩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统一在音响色彩中而产生共鸣,在激发联想中培养想象思维。
二、语音相通,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感
在文学中,原始人含糊的叫喊经过加工而成文字,即和对象、观念情感联想的音响——清晰的、从理论上可被理解的、但不精确的联想;而在音乐中,这种叫喊经过加工而成为音符,即清晰的、从理论不能被理解,而是和人类基本情感相结合的,本身固有的联想。然而,在这两种不同的音响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唤起人的情感反映。区别在于:一个字即唤起情感反映又表示了它的意义;而一个音则不能表示意义,只能唤起情感反应。如果在教学中,语音相通,音响互补,把各种知觉心象和记忆心象重新化合,孕育成一个全新的心象,激发起更深层的情感反应,达到富有创造性的一种心理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1.以曲促情、激发培养学生的创作激情
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这心灵的语言感染学生的情感,以文字这抽象的语言辅助学生的情感。在这诸种感情状况中,出现最佳的心理状态——激情。它是一种强烈,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而处于激情中的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调动起自己身心的巨大潜力。能把全部感情,注意和能力高度集中于某一创造对象上,有力地激发着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如在小学欣赏课中,选自学生最熟悉的对象——母亲,作为活动的主题。让学生们收集各类赞美母亲的歌曲与的乐曲活动中,通过分析介绍自己推荐的歌曲,在边听边唱中不断地感受,在这心灵的语言体验中,回忆自己成长中的引路人——母亲。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再让学生创作歌词,在相互感染中用真挚的感情朗诵自己写的歌词,并进行旋律创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语音相融相通中,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从而过渡到灵感思维,产生创造性灵感。
2.营造氛围、激发培养学生创造灵感
音乐与文学之间,不仅存在着审美通感,而且在相互转换过程中,还不断丰富甚至创造着美。而这种美感是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创造力既然是一种求异、创新、创美的能力,那么促使人们进行探索创造的心理因素,是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以及其他创造者进行探索、创新、创美的智慧源。
在新课改中推出的中小学教材里编创了大量的音乐创作活动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这些素材可以营造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环境,让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唤起其潜在的意识,使其和显意识沟通交互作用中激发出创造灵感。如在上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中的第二乐章,学生们从流动的旋律感受到幽静安逸的景象,似乎可以看到潺潺的溪水,低垂的柳枝,鸣叫的小鸟……的想象中。在这美的氛围感染下,学生们通过音响的模仿,小组的讨论,用散文、诗歌来描述乐曲。在音乐与文字的渲染中必然会产生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加深学生们对乐曲的理解。
总之,音乐作为一种动态的时间艺术,却在音符的变化运动中提供了较之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更为广阔的联想天地。相关学科在音乐教学中的融通互补,更有利于学生多样化的知识结构相互联系,真正体现了美育学科的促智功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个性和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