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掌握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的思路和方法是必要的。本文认为可以根据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数学的发展需要、利用生活的盲点或错觉,通过设计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形成过程等方面去创设问题情境。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思路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将对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路与方法作一些探讨,以供大家参考。
1. 根据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接受新信息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同化和顺应新知识的。作为教师,就是要寻找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并把它作为教学的起点,当教学的起点和学生同化、顺应知识的实际起点相一致时,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会促进有效的数学学习。
为此,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先要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再来寻找一个合适的、有价值的、生活性的问题情境。
例如,创设分数的概念教学的问题情境,可以先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已经具有分月饼、分苹果、分西瓜等生活经验,已经获得了“一片、半个、一半、平均分”等概念,已经具有用数表示物体个数等知识,但是,很少有学生在生活中见到或用到分数。其次,要找到新旧知识经验的关键联系。新旧知识经验的关键联系是:整数与分数都是数,都可以用数表示物体的多少。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情境: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个?(两个)。用数表示是多少?(2)。两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个?(一个)。用数表示是多少?(1)。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个?(半个)。用数表示是多少?从而产生认知冲突,置学生于问题及其矛盾和发展中,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索,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见,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什么难事,教师只要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思考并建立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就可以了。
2. 根据数学的发展需要创设情境
数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凝聚着多少数学家的艰苦努力。发展的动力主要是“需要”。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这种需要挖掘并展现出来,使它转化成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需要。
例如,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首先要教授小数的产生,即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小数。小数产生于日常生活和生产需要,教学时就可以将这种需要挖掘出来。可以让学生用米尺测量桌面的长度,先量得 1米,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从而引出一个新的数——小数。通过设计这样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明白有些问题整数是不好解决的,数需要拓展,从而产生学习小数的动机。
3. 通过设计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形成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活动是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化是学生从现实出发,经过思考,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数学的再发现,形成探究发现的体验,获得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例如,无理数概念的教学,可以创设如下的情境进行教学:(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如图1,面积为1和4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1和2)。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a是多少呢?(2)围绕情境,探究发现。a的整数部分是几?a的十分位是几?百分位是几?……(∵1<S<4,∴1<a<2,即a的整数部分是1;∵1.96<S<2.25,∴1.4<a<1.5,即a的十分位是4;……)。(3)总结。1 .414…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
无理数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人类发现总结出来的,教师在教学无理数概念时,设计出根据正方形面积求边长的情境,这一情境是现实的具体的。学生不仅围绕情境,提出问题,而且围绕情境,探究发现,形成了无理数概念。因此,通过设计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形成过程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仅可行而且有效。
4. 利用生活的盲点或错觉创设情境
数学是对事物本质概括的反映。生活中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和本质是有一定差异的。教学中要利用这些差异,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这些差异,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
(1)实验。平行四边形a的四边不变,现沿对角一拉将它变为平行四边形b,问: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谁大?(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一样大)。(2)检验。利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a面积比b大。(3)设疑。组成平行四边形的四边相同,为什么面积却不同呢?平行四边形a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b的面积大多少呢?……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路和方法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加研究,认真总结,为提高教学的效率尽力尽责。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思路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将对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路与方法作一些探讨,以供大家参考。
1. 根据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接受新信息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同化和顺应新知识的。作为教师,就是要寻找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并把它作为教学的起点,当教学的起点和学生同化、顺应知识的实际起点相一致时,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会促进有效的数学学习。
为此,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先要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再来寻找一个合适的、有价值的、生活性的问题情境。
例如,创设分数的概念教学的问题情境,可以先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已经具有分月饼、分苹果、分西瓜等生活经验,已经获得了“一片、半个、一半、平均分”等概念,已经具有用数表示物体个数等知识,但是,很少有学生在生活中见到或用到分数。其次,要找到新旧知识经验的关键联系。新旧知识经验的关键联系是:整数与分数都是数,都可以用数表示物体的多少。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情境: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个?(两个)。用数表示是多少?(2)。两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个?(一个)。用数表示是多少?(1)。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个?(半个)。用数表示是多少?从而产生认知冲突,置学生于问题及其矛盾和发展中,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索,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见,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什么难事,教师只要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思考并建立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就可以了。
2. 根据数学的发展需要创设情境
数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凝聚着多少数学家的艰苦努力。发展的动力主要是“需要”。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这种需要挖掘并展现出来,使它转化成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需要。
例如,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首先要教授小数的产生,即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小数。小数产生于日常生活和生产需要,教学时就可以将这种需要挖掘出来。可以让学生用米尺测量桌面的长度,先量得 1米,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从而引出一个新的数——小数。通过设计这样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明白有些问题整数是不好解决的,数需要拓展,从而产生学习小数的动机。
3. 通过设计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形成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活动是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化是学生从现实出发,经过思考,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数学的再发现,形成探究发现的体验,获得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例如,无理数概念的教学,可以创设如下的情境进行教学:(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如图1,面积为1和4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1和2)。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a是多少呢?(2)围绕情境,探究发现。a的整数部分是几?a的十分位是几?百分位是几?……(∵1<S<4,∴1<a<2,即a的整数部分是1;∵1.96<S<2.25,∴1.4<a<1.5,即a的十分位是4;……)。(3)总结。1 .414…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
无理数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人类发现总结出来的,教师在教学无理数概念时,设计出根据正方形面积求边长的情境,这一情境是现实的具体的。学生不仅围绕情境,提出问题,而且围绕情境,探究发现,形成了无理数概念。因此,通过设计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形成过程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仅可行而且有效。
4. 利用生活的盲点或错觉创设情境
数学是对事物本质概括的反映。生活中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和本质是有一定差异的。教学中要利用这些差异,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这些差异,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
(1)实验。平行四边形a的四边不变,现沿对角一拉将它变为平行四边形b,问: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谁大?(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一样大)。(2)检验。利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a面积比b大。(3)设疑。组成平行四边形的四边相同,为什么面积却不同呢?平行四边形a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b的面积大多少呢?……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路和方法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加研究,认真总结,为提高教学的效率尽力尽责。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