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9建国70周年献礼片中,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黑马之姿斩获了近30亿的票房。成为国庆档期间最受瞩目的主旋律电影,一时之间引发了全民观影的热潮。其在影像的艺术上一反以往主旋律电影的呈现形式,形成风格及其独特的艺术作品。因此,探寻《我和我的祖国》在主题表达、叙事手法、艺术形象以及视听元素等维度的特征,或能为今后的主旋律电影创作实践提供新的观照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献礼片;意识形态;艺术呈现
主旋律电影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一种,自其诞生以来就一直承担着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职能。而其承载的主流意识形態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产生新的意义。关于意识形态,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在一个阶级社会中占统治阶级的社会意识形式就可以称作意识形态。所以我们可以把意识形态理解成为一种支配能够个人心理及社会集团心理的观念和表象。而主流意识形态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包括占统治地位的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笔者认为当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应该包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个方面。民族精神是指中华民族5000年以来的历史长河中的传统文化精粹,而时代精神则是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现下的主旋律电影承担着宣传这两种意识形态的功能。而《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献礼片将其中所蕴含的主流意识形态以让人民群众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引发了全民观影的热潮。
《我和我的祖国》用同一母题下的七个不同类型的短片依据大致的时间顺序分别选取了从建国到国庆70周年的截点性事件作为大的时代背景,对推动这些历时性时刻或者被其影响的“无名”个体进行刻画,仅为映射祖国几十年来的巨大发展和繁荣进程。本文拟从主题表达、叙事策略、艺术形象以及视听表达几个维度探讨《我和我的祖国》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像呈现艺术。
一、主题表达:宏大家国情怀与微观个人情感的交织
《我和我的祖国》摈弃了以往主旋律电影中一昧的呈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宏大的人类情感,转而聚焦无名个体在时代背景下作为“人”的情感特性与作为“公民”的集体特性之间的情感碰撞。在短片《相遇》中,科研人员高远面对曾经爱人的询问,始终不肯摘下口罩。为了祖国的原子弹研发事业,他不辞而别,甘愿与自己的亲人和爱人分离。导演张一白用口罩阻隔了高远作为集体的一员与作为高远本人之间的距离。在听到爱人向他诉说以往的点滴时,一瞬间,高远决定将口罩摘下,却因为车窗外的吵闹中止了这一动作。故事发展到此时,导演依然在刻意地强调两个身份在高远身上的不可兼容性。直到大街上被五星红旗和出行的人们围满,伴随着《歌唱祖国》的歌声,高远走上街头,与爱人隔着人群四目相对缓缓摘下了口罩。至此高远这个角色完成了两个社会身份的融合。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自古以来就深深渗透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骨血当中,这俨然成为了一种民族精神,而高远将这种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此外,哪怕实验即将失败,他也毫不犹豫的貌似跑回去挽救。当他被辐射后,依然急着先汇报工作。那一刻,大量鲜血透过白色口罩流出,而负责人却不知道他的姓名。这也完美诠释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默默坚守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工匠精神”的时代精神,在另一个短片《夺冠》中,导演徐峥延续了他“囧”系列一贯的诙谐幽默的风格,将视角对准小男孩。影片中的冬冬正在为一件人生大事焦急着。小伙伴小美要和父母移居到国外,并且很有可能不会再回来了。他想在最后关头将磁带和纸条送给小美,却又被同样重要的事情牵绊着。作为集体的一份子,女排比赛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弄堂的邻居们需要他的帮助才能顺利的看上比赛。于是,冬冬在两种情绪中来回徘徊,举棋不定。当看到小美被妈妈拉走,焦急的冬冬甩开天线奔向小美。但当听到邻居们只能守着收音机狂喊“中国队加油”时,冬冬最终放弃小美,冲向天台,以超人的姿态在最后关头为邻居们呈现了女排夺冠的历史时刻。而此时的小美也挣脱了妈妈的桎梏跑向冬冬。在这里导演徐峥用女排夺冠和小美离开两个事件将冬冬身上的集体主义和个人情感成功地交织融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相遇》和《夺冠》的处理方式及其相似,导演都选择将视线放在距离事件十分遥远的小地方来制造“不在场”的意识,并以小人物的视角切入。由此呈现主人公的个人情感与厚重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的火花碰撞。此外,无论是《前夜》中,在面对开国大典努力克服自己恐高情绪的旗杆结构设计师林治远,还是《回归》中始终秉持工匠精神的钟表修复师华哥在香港回归的夜晚独自坐在天台上饱含热泪,抑或是《你好北京》中做事吊儿郎当、爱吹牛的北京的哥张北京将自己的奥运开幕式门票送给汶川大地震中丧父的小男孩……导演们通过对这些艺术形象中“我”的突出,让观众既对个人的人格魅力产生情感共鸣,又对他们身上承载的家国情怀实现灵魂共振。
二、叙事手法:平民视角与共同体线性叙事的融合
在《我和我的祖国》中,七位导演不约而同的都将叙事视角下移,聚焦在一个个“无名个体”身上,在观众和角色之间构建起了一座情感桥梁,加强了观众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感,拉近了人民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距离。如《你好北京》中,葛优饰演的北京的哥张北京。张北京是一个经历了婚姻失败,与儿子关系冷淡的底层人民形象。导演设计了许多细节来塑造张北京身上的“市井”气息。比如他洋洋自得,喜欢炫耀。在他抽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门票以后,他向每一个他遇到的人炫耀,不仅如此,他甚至专门跑到前妻工作的地方炫耀。被拆穿之后,又悻悻离开。但这张门票又是他想与儿子“破冰”的礼物。他就像在我们生活的周边随时都能遇见的中年男人。不靠谱、吊儿郎当、爱吹牛、爱炫耀,却在内心里藏着对儿子的情感。但是,这一切当他遇到汶川地震遗孤之后悄然发生改变。当他得知小男孩只是想去开幕式现场看看死去的父亲参与建造的栏杆时,虽然有万分不舍,但他还是毅然的将门票送给了小男孩。张北京是一个“反英雄”式的英雄,他有自己的缺点和小心思。他身上作为“人”的特点被导演无限地放大,正是因为这种平民视角的叙述,才让观众对张北京产生共情。通过这种形式,影片内隐含的意识形态输入也就更加让观众产生认同感。除此之外,无论是《前夜》中的旗杆结构设计师林治远、《相遇》中的科研人员高远、《夺冠》中的普通小男孩冬冬,还是《回归》中的钟表师华哥、《白昼流星》中偏远地区的扶贫干部老李、《护航》中的备飞女飞行员吕潇然,从这些平民人物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我和我的祖国》的叙事策略上,总导演陈凯歌创造般地采用了不同类型的分线集聚于共同主题下的策略,笔者称之为板块式线性叙事。电影的线性叙事指按照事件的时间发展顺序来讲述故事。电影中的七个短片依照从1949年建国到2019年国庆70周年的时间轨迹,依次选择这段历史长河中几个具有代表性事件作为叙事节点,以及每个小单元之间用各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书写工具的书写连接起来,展示了建国70年来,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难历程。板块式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导演将整部影片分为七个类型各异、相互独立的故事。这种形式打破了以往电影从一而终的叙事风格,给观众以新鲜感。但这七个故事却又不是毫无关联,相反它们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共同母题,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这个共同意识中,首当其冲的应该就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无论是《前夜》中为了升旗仪式顺利进行而奉献出自家物件前去支援的街坊四邻们,还是《回归》中的钟表师华哥、香港警察莲姐、谈判代表团、仪仗队员为了香港回归这个属于全中国人最期待的时刻所做出的的种种努力,都体现了他们共同体意识,即对祖国的热爱。 三、艺术形象:“平民与反英雄”的英雄形象塑造
以往我们看到的主旋律电影中的艺术形象或是无私奉献的雷锋,或是舍身为国的董存瑞,抑或是历史进程中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这些形象虽然伟岸,但离我们不免过于遥远。而《我和我的祖国》一反常态,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在坚守自己岗位上的平凡形象,更有像《你好北京》中的张北京以及《白昼流星》中沃德乐和哈扎布兄弟那样与颠覆了英雄形象的平民英雄。以陈凯歌导演的《白昼流星》为例,在这则故事里,田壮壮饰演的扶贫干部老李。无私地帮助从少管所出来的沃德乐两兄弟,将他们带回家让他们洗澡,拿出自己儿子的衣服让他们换上,让他们吃饱。换来的回报却是被哥哥沃德乐偷走了他的救命钱。影片至此,两兄弟的形象在观众心中跌落至谷底。别说是英雄,就连普通人也无法做出这种忘恩负义的事情。但老李对待这种恩将仇报的行为,竟选择了原谅。是因为他明白,物质上无法给予的,必须从精神上给予两兄弟引导。于是趁着神州11号返回舱的降落,带着兄弟俩,在大草原上起着骏马驰骋,引领他们朝着超越贫瘠生活和有限认知的白昼流星追去。故事的最后,两兄弟也完成了人物形象的转变,成为了那片广袤土地的“白昼流星”。这种“反英雄”式的英雄的塑造,让观众全程参与了人物形象的转变过程,也增强了观众对于角色的认同感。此外,在文牧野导演的《护航》中,以备飞女飞行员吕潇然的视角,展示了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姿飒爽。除此之外,对于吕潇然身上个人化的特征特给予了充分展现。不管在什么时候,她从不轻易服输。在训练作业时,面对同事说女生能转6圈已经是极限了,她依然毫不服输的回答:给我整个8!片中设计的吕潇然和男友的分手饭戏份中,从她和男朋友短短的几句对白中,导演也像我们展示了一个倔强要强的吕潇然。作为队伍中最优秀的女飞行队员,她却只能充当替补飞行员,因此在关键时刻她能替代任何一个位置的队员从而保证阅兵仪式的完成。此时的吕潇然无法理解,从而出现了片头她对领导据理力争,在表达无果后,要强的吕潇然留下了眼泪。但为了阅兵飞行的顺利完成,她最后还是选择了服从命令,帮助自己的队友解决了飞行过程中的故障问题。故事的最后,她饱含热泪的看着大屏幕中的阅兵飞行仪式。那一刻,她也蜕变成了真正的英雄。这就是平民式的英雄人物,她有点倔强,又有点小脾气,但同时又如此可爱。此外,《前夜》中有恐高症的林治远、《相遇》中深情的高远、《夺冠》童真的冬冬、《回归》中对工作极致认真的华哥等,从他们的身上,我们都能看见自己的影子。同时,他们也是属于各自时代里的“無名英雄”。
四、视听语言:情境纪实画像与美学风格多元
从《我和我的祖国》七个单元剧中不难看出其情境纪实的共性。《前夜》结尾处,影片将开国大典的影像记录呈现,并运用先进的视听技术将黄渤饰演的林治远与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同框,在片尾甚至出现了林治远原型的历史照片,导演运用现代技术将历史影像资料与现代表演进行了融合统一,增强了影片的厚重感和真实性。此外《夺冠》中多次出现的女排夺冠的影像资料、《回归》中香港回归仪式的影像资料的穿插以及《白昼流星》中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的出现,无不彰显着影片的的纪实性元素。在镜头语言上,《相遇》导演利用一组公交车上的长镜头,将国家和个人,“大爱”和“小爱”这两个原本有空间和情绪区隔表达成了整体。在这组镜头中,前景是两个主人公的对话画面始终不变,而他们身后的环境却在不断发生变化。至此,镜头语言也完成了从个人向集体的转变。当男女主人公下车与人流汇为一体时,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发生高度碰撞。而《白昼流星》的镜头语言则充分体现了陈凯歌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凯歌导演将主旋律电影进行了艺术化处理,使影片呈现出浓浓的诗化气息。广阔的草原、飞奔的骏马、火红的夕阳中天空、大地、人物融为一体。这些镜头用慢节奏的手法剪辑在一起,恰似中国美学的留白艺术,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此外,《前夜》中类似格里菲斯“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剪辑手法,将时间高度压缩制造紧迫感。《相遇》中张一白导演一贯的文艺淡然的风格、徐峥导演延续个人独有的“囧”元素,文牧野导演的商业元素等共同构成了这部影片多元的美学风格。最后,在音乐处理上,不管是《前夜》中伴随着国旗升起的国歌,还是《相遇》里街头的《歌唱祖国》,亦或是《回归》中的《东方之珠》,都在主题曲《我和我的祖国》的婉转吟唱中各自为短片增添了一抹亮色。
70年的建国岁月、7个风格各异的故事,加上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组成了这部名叫《我和我的祖国》的献礼片。而电影又作为一个整体,将历史上七个激动人心的瞬间与小人物们的喜怒哀乐紧密相连,最终串联起了一个主题,激发每个普通人的家国情怀。把所要表达的主题,交给电影本身,只有通过最生动的故事,才能命中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电影回归电影,我们不是为了献礼而献礼,而是用光影的方式,为祖国庆生。
参考文献:
[1] 黄天伏.《建国大业》与《我和我的祖国》的两种主旋律语境[J].电影文学,2020(14).
[2] 刘高志.当下国产主旋律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J].电影随谈,2010(06).
[3] 周雨洁.人物让主旋律更有温度”—2019国庆电影分析—以《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为例[J].影视传媒,2019(12).
[4] 周达祎.《我和我的祖国》:家国情怀的个体书写[J].艺苑,2019(12).
[5] 耿爽.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叙事策略与主题意蕴[J].视听,2020(07).
作者简介:陈梦瑶(1995—),女,湖南岳阳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传播。
关键词:献礼片;意识形态;艺术呈现
主旋律电影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一种,自其诞生以来就一直承担着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职能。而其承载的主流意识形態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产生新的意义。关于意识形态,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在一个阶级社会中占统治阶级的社会意识形式就可以称作意识形态。所以我们可以把意识形态理解成为一种支配能够个人心理及社会集团心理的观念和表象。而主流意识形态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包括占统治地位的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笔者认为当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应该包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个方面。民族精神是指中华民族5000年以来的历史长河中的传统文化精粹,而时代精神则是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现下的主旋律电影承担着宣传这两种意识形态的功能。而《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献礼片将其中所蕴含的主流意识形态以让人民群众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引发了全民观影的热潮。
《我和我的祖国》用同一母题下的七个不同类型的短片依据大致的时间顺序分别选取了从建国到国庆70周年的截点性事件作为大的时代背景,对推动这些历时性时刻或者被其影响的“无名”个体进行刻画,仅为映射祖国几十年来的巨大发展和繁荣进程。本文拟从主题表达、叙事策略、艺术形象以及视听表达几个维度探讨《我和我的祖国》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像呈现艺术。
一、主题表达:宏大家国情怀与微观个人情感的交织
《我和我的祖国》摈弃了以往主旋律电影中一昧的呈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宏大的人类情感,转而聚焦无名个体在时代背景下作为“人”的情感特性与作为“公民”的集体特性之间的情感碰撞。在短片《相遇》中,科研人员高远面对曾经爱人的询问,始终不肯摘下口罩。为了祖国的原子弹研发事业,他不辞而别,甘愿与自己的亲人和爱人分离。导演张一白用口罩阻隔了高远作为集体的一员与作为高远本人之间的距离。在听到爱人向他诉说以往的点滴时,一瞬间,高远决定将口罩摘下,却因为车窗外的吵闹中止了这一动作。故事发展到此时,导演依然在刻意地强调两个身份在高远身上的不可兼容性。直到大街上被五星红旗和出行的人们围满,伴随着《歌唱祖国》的歌声,高远走上街头,与爱人隔着人群四目相对缓缓摘下了口罩。至此高远这个角色完成了两个社会身份的融合。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自古以来就深深渗透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骨血当中,这俨然成为了一种民族精神,而高远将这种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此外,哪怕实验即将失败,他也毫不犹豫的貌似跑回去挽救。当他被辐射后,依然急着先汇报工作。那一刻,大量鲜血透过白色口罩流出,而负责人却不知道他的姓名。这也完美诠释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默默坚守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工匠精神”的时代精神,在另一个短片《夺冠》中,导演徐峥延续了他“囧”系列一贯的诙谐幽默的风格,将视角对准小男孩。影片中的冬冬正在为一件人生大事焦急着。小伙伴小美要和父母移居到国外,并且很有可能不会再回来了。他想在最后关头将磁带和纸条送给小美,却又被同样重要的事情牵绊着。作为集体的一份子,女排比赛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弄堂的邻居们需要他的帮助才能顺利的看上比赛。于是,冬冬在两种情绪中来回徘徊,举棋不定。当看到小美被妈妈拉走,焦急的冬冬甩开天线奔向小美。但当听到邻居们只能守着收音机狂喊“中国队加油”时,冬冬最终放弃小美,冲向天台,以超人的姿态在最后关头为邻居们呈现了女排夺冠的历史时刻。而此时的小美也挣脱了妈妈的桎梏跑向冬冬。在这里导演徐峥用女排夺冠和小美离开两个事件将冬冬身上的集体主义和个人情感成功地交织融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相遇》和《夺冠》的处理方式及其相似,导演都选择将视线放在距离事件十分遥远的小地方来制造“不在场”的意识,并以小人物的视角切入。由此呈现主人公的个人情感与厚重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的火花碰撞。此外,无论是《前夜》中,在面对开国大典努力克服自己恐高情绪的旗杆结构设计师林治远,还是《回归》中始终秉持工匠精神的钟表修复师华哥在香港回归的夜晚独自坐在天台上饱含热泪,抑或是《你好北京》中做事吊儿郎当、爱吹牛的北京的哥张北京将自己的奥运开幕式门票送给汶川大地震中丧父的小男孩……导演们通过对这些艺术形象中“我”的突出,让观众既对个人的人格魅力产生情感共鸣,又对他们身上承载的家国情怀实现灵魂共振。
二、叙事手法:平民视角与共同体线性叙事的融合
在《我和我的祖国》中,七位导演不约而同的都将叙事视角下移,聚焦在一个个“无名个体”身上,在观众和角色之间构建起了一座情感桥梁,加强了观众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感,拉近了人民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距离。如《你好北京》中,葛优饰演的北京的哥张北京。张北京是一个经历了婚姻失败,与儿子关系冷淡的底层人民形象。导演设计了许多细节来塑造张北京身上的“市井”气息。比如他洋洋自得,喜欢炫耀。在他抽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门票以后,他向每一个他遇到的人炫耀,不仅如此,他甚至专门跑到前妻工作的地方炫耀。被拆穿之后,又悻悻离开。但这张门票又是他想与儿子“破冰”的礼物。他就像在我们生活的周边随时都能遇见的中年男人。不靠谱、吊儿郎当、爱吹牛、爱炫耀,却在内心里藏着对儿子的情感。但是,这一切当他遇到汶川地震遗孤之后悄然发生改变。当他得知小男孩只是想去开幕式现场看看死去的父亲参与建造的栏杆时,虽然有万分不舍,但他还是毅然的将门票送给了小男孩。张北京是一个“反英雄”式的英雄,他有自己的缺点和小心思。他身上作为“人”的特点被导演无限地放大,正是因为这种平民视角的叙述,才让观众对张北京产生共情。通过这种形式,影片内隐含的意识形态输入也就更加让观众产生认同感。除此之外,无论是《前夜》中的旗杆结构设计师林治远、《相遇》中的科研人员高远、《夺冠》中的普通小男孩冬冬,还是《回归》中的钟表师华哥、《白昼流星》中偏远地区的扶贫干部老李、《护航》中的备飞女飞行员吕潇然,从这些平民人物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我和我的祖国》的叙事策略上,总导演陈凯歌创造般地采用了不同类型的分线集聚于共同主题下的策略,笔者称之为板块式线性叙事。电影的线性叙事指按照事件的时间发展顺序来讲述故事。电影中的七个短片依照从1949年建国到2019年国庆70周年的时间轨迹,依次选择这段历史长河中几个具有代表性事件作为叙事节点,以及每个小单元之间用各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书写工具的书写连接起来,展示了建国70年来,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难历程。板块式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导演将整部影片分为七个类型各异、相互独立的故事。这种形式打破了以往电影从一而终的叙事风格,给观众以新鲜感。但这七个故事却又不是毫无关联,相反它们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共同母题,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这个共同意识中,首当其冲的应该就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无论是《前夜》中为了升旗仪式顺利进行而奉献出自家物件前去支援的街坊四邻们,还是《回归》中的钟表师华哥、香港警察莲姐、谈判代表团、仪仗队员为了香港回归这个属于全中国人最期待的时刻所做出的的种种努力,都体现了他们共同体意识,即对祖国的热爱。 三、艺术形象:“平民与反英雄”的英雄形象塑造
以往我们看到的主旋律电影中的艺术形象或是无私奉献的雷锋,或是舍身为国的董存瑞,抑或是历史进程中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这些形象虽然伟岸,但离我们不免过于遥远。而《我和我的祖国》一反常态,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在坚守自己岗位上的平凡形象,更有像《你好北京》中的张北京以及《白昼流星》中沃德乐和哈扎布兄弟那样与颠覆了英雄形象的平民英雄。以陈凯歌导演的《白昼流星》为例,在这则故事里,田壮壮饰演的扶贫干部老李。无私地帮助从少管所出来的沃德乐两兄弟,将他们带回家让他们洗澡,拿出自己儿子的衣服让他们换上,让他们吃饱。换来的回报却是被哥哥沃德乐偷走了他的救命钱。影片至此,两兄弟的形象在观众心中跌落至谷底。别说是英雄,就连普通人也无法做出这种忘恩负义的事情。但老李对待这种恩将仇报的行为,竟选择了原谅。是因为他明白,物质上无法给予的,必须从精神上给予两兄弟引导。于是趁着神州11号返回舱的降落,带着兄弟俩,在大草原上起着骏马驰骋,引领他们朝着超越贫瘠生活和有限认知的白昼流星追去。故事的最后,两兄弟也完成了人物形象的转变,成为了那片广袤土地的“白昼流星”。这种“反英雄”式的英雄的塑造,让观众全程参与了人物形象的转变过程,也增强了观众对于角色的认同感。此外,在文牧野导演的《护航》中,以备飞女飞行员吕潇然的视角,展示了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姿飒爽。除此之外,对于吕潇然身上个人化的特征特给予了充分展现。不管在什么时候,她从不轻易服输。在训练作业时,面对同事说女生能转6圈已经是极限了,她依然毫不服输的回答:给我整个8!片中设计的吕潇然和男友的分手饭戏份中,从她和男朋友短短的几句对白中,导演也像我们展示了一个倔强要强的吕潇然。作为队伍中最优秀的女飞行队员,她却只能充当替补飞行员,因此在关键时刻她能替代任何一个位置的队员从而保证阅兵仪式的完成。此时的吕潇然无法理解,从而出现了片头她对领导据理力争,在表达无果后,要强的吕潇然留下了眼泪。但为了阅兵飞行的顺利完成,她最后还是选择了服从命令,帮助自己的队友解决了飞行过程中的故障问题。故事的最后,她饱含热泪的看着大屏幕中的阅兵飞行仪式。那一刻,她也蜕变成了真正的英雄。这就是平民式的英雄人物,她有点倔强,又有点小脾气,但同时又如此可爱。此外,《前夜》中有恐高症的林治远、《相遇》中深情的高远、《夺冠》童真的冬冬、《回归》中对工作极致认真的华哥等,从他们的身上,我们都能看见自己的影子。同时,他们也是属于各自时代里的“無名英雄”。
四、视听语言:情境纪实画像与美学风格多元
从《我和我的祖国》七个单元剧中不难看出其情境纪实的共性。《前夜》结尾处,影片将开国大典的影像记录呈现,并运用先进的视听技术将黄渤饰演的林治远与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同框,在片尾甚至出现了林治远原型的历史照片,导演运用现代技术将历史影像资料与现代表演进行了融合统一,增强了影片的厚重感和真实性。此外《夺冠》中多次出现的女排夺冠的影像资料、《回归》中香港回归仪式的影像资料的穿插以及《白昼流星》中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的出现,无不彰显着影片的的纪实性元素。在镜头语言上,《相遇》导演利用一组公交车上的长镜头,将国家和个人,“大爱”和“小爱”这两个原本有空间和情绪区隔表达成了整体。在这组镜头中,前景是两个主人公的对话画面始终不变,而他们身后的环境却在不断发生变化。至此,镜头语言也完成了从个人向集体的转变。当男女主人公下车与人流汇为一体时,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发生高度碰撞。而《白昼流星》的镜头语言则充分体现了陈凯歌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凯歌导演将主旋律电影进行了艺术化处理,使影片呈现出浓浓的诗化气息。广阔的草原、飞奔的骏马、火红的夕阳中天空、大地、人物融为一体。这些镜头用慢节奏的手法剪辑在一起,恰似中国美学的留白艺术,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此外,《前夜》中类似格里菲斯“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剪辑手法,将时间高度压缩制造紧迫感。《相遇》中张一白导演一贯的文艺淡然的风格、徐峥导演延续个人独有的“囧”元素,文牧野导演的商业元素等共同构成了这部影片多元的美学风格。最后,在音乐处理上,不管是《前夜》中伴随着国旗升起的国歌,还是《相遇》里街头的《歌唱祖国》,亦或是《回归》中的《东方之珠》,都在主题曲《我和我的祖国》的婉转吟唱中各自为短片增添了一抹亮色。
70年的建国岁月、7个风格各异的故事,加上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组成了这部名叫《我和我的祖国》的献礼片。而电影又作为一个整体,将历史上七个激动人心的瞬间与小人物们的喜怒哀乐紧密相连,最终串联起了一个主题,激发每个普通人的家国情怀。把所要表达的主题,交给电影本身,只有通过最生动的故事,才能命中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电影回归电影,我们不是为了献礼而献礼,而是用光影的方式,为祖国庆生。
参考文献:
[1] 黄天伏.《建国大业》与《我和我的祖国》的两种主旋律语境[J].电影文学,2020(14).
[2] 刘高志.当下国产主旋律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J].电影随谈,2010(06).
[3] 周雨洁.人物让主旋律更有温度”—2019国庆电影分析—以《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为例[J].影视传媒,2019(12).
[4] 周达祎.《我和我的祖国》:家国情怀的个体书写[J].艺苑,2019(12).
[5] 耿爽.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叙事策略与主题意蕴[J].视听,2020(07).
作者简介:陈梦瑶(1995—),女,湖南岳阳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