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资助意义及路径探析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wu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这一转变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方面。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将新时代大的背景下的全面小康、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这样国家层面的宏观因素与高校资助育人的具体工作结合,探讨高校资助工作的价值和实现路径,以此彰显新时代下高校资助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其中的主要标志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对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只有深刻领会其中的意义,才能正确的把握工作的方向,把工作融入到党和国家大的时代背景中,彰显其时代意义。
  高校资助工作正是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下开展的一项民生工程,它汇集了教育公平、扶贫脱贫、人才战略等多方面因素。高校资助反映了当下党和国家对上述因素的综合考量。所以高校资助也一定是紧跟时代,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来开展工作。就其意义来讲,高校资助对助力全面小康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实现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助推器。就其实现路径来看,高校资助要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入手,结合实际工作,开拓新的工作思路。这两方面是我们高校资助工作者必须予以思考且回应的时代问题。
  一、时代意义: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措施
  全面小康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小康’一词最早可以追溯《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作为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在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为了说明什么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个问题,用了“小康”这个带有中国文化意味的概念来加以解释”。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换而言之,小康的概念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通俗说法。那全面小康的标准是什么呢?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全面小康不仅包含客观的数据指标,也考虑到百姓的主观感受,即获得感和幸福感。特别是贫困地区百姓,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所以全面小康的关键不是取决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有多现代化,而是看我国的深度贫困地区今后如何发展。“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在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二、高校资助在实现全面小康中所起的作用
  阻隔代际贫困。 “仕之子恒为仕,农之子恒为农”,这种阶层的固化是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而阶层固化最坏的结果就是贫穷的延续。穆来纳森认为,只要生存于贫困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变得无能。而无能又会进一步导致贫穷,导致他们智力下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也就是说,“贫穷不仅给人带来物质上的挑战,也会给人带来心智上的挑战”。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上大学可能是打破阶层固化较为现实的手段之一。“教育作为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机制,既是阻断代际贫困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寒门学子(主要是指从社会底层和贫困及父母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中走出来的学生)突破阶层壁垒、实现代际流动的‘安全阀’。但前提是他们能够负担起大学正常的学费,“从1989年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收费开始到今天,中国大学的学费增长了至少25倍,培养一个大学生平均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这还仅仅只是学费”。所以才会有高校资助这样的民生工程,而高校资助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阻隔代际贫困,在我国现行的高校资助体系下,几乎所有的寒门学子都可以正常进入大学深造,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辍学。对于寒门学子来说,上大学就会比他们的父辈拥有更高的学历、更广的眼界、更多的资源,未来也有更多的可能。据《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仅2019 年,我国各类奖学金共奖励全国普通高校学生就达935.95万人次,奖励金额264.99亿元。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对就业的主观期望和认知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并认为这是因为高等教育本身可以缩小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综合能力素质和社会资本上的差距,从而降低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利影响。所以高校资助看似资助了一名学生,却深远的改变了今后两个家庭生活状况。
  三、实现路径: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看资助育人的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不平衡”顾名思义是指发展中有所侧重,优势或短板很明显。 “不充分”是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仍处于世界的中低端。如果说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落实到高校资助工作中,我们就应该思考如今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资助的深层次的意义、思考他们对将来自身美好发展的期望,和他们目前被给予的机遇和平台不多、自身能力不足这样的矛盾的存在,以及如何去解决。阿玛蒂亚·森认为“贫穷不仅仅是收入低下,也是对基本的可行能力的剥夺,比如过早死亡、严重的营养不良、长期流行疾病、大量的文盲,以及自信心和自立性的丧失等等。对人的自由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关注并且提升贫困学生的自身发展将会是今后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所在,这也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政策方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管什么时候,如果处于贫穷状态的人想要改变贫穷的状况,不会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不会因为贫穷而丧失了基本的可行能力”。   四、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转变
  (一)要了解并激发家庭困难学生对未来的期望,扶贫要扶志
  改变消极、悲观的自我认知。一名大学生往往承载的一个家庭的希望,贫困家庭更是如此。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希望大学毕业后能够找份满意的工作,彻底改善自己、甚至家庭的生活状况。现实情况并非如人所愿,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认知上。2019年,腾讯网在《为何寒门学子进入大学后,却容易显得格格不入?想要成功更难》中记录,寒门学子“因为接触的事物少,很难融入集体”,“因为生活压力,在学业事业上都不敢冒险”。很多学生在访谈中亦谈及,“尽管迈进了大学门槛,但是与城市学生相比,依然徘徊在较低的层次”。特别是随着近些年热议的‘寒门难出贵子’的话题,也让很多家庭困难的学生不再认同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这样的认知是影响他们发展的最大因素。其实大量事例和研究表明,“教育投资是提高我国低收入家庭子女阶层向上流动机会的主要途径,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阶层上升的机会越大”。在解决家庭困难学生认知问题上,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需要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意识,培养他们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品质。特别是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平时言行孤僻、自卑的学生,我们要去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的看待家庭贫困和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克服因为家境而产生的消极心理,积极的规划自己的学业、职业生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正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家庭困难的学生也应该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甚至比家庭殷实的学生更加强烈。正确的树立理想、培养志向、激发动力是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工作。
  (二)要提升他们的能力发展问题,扶贫也要扶智
  正如人们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当贫困学生有了正确的理想和志向,那么他们是否已经具备或将来能够具备与之相匹配的能力,是我们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考上大学只是第一步,真正改变命运的是今后从事的工作。客观原因是如今大学生已经非常普遍,大学只是提供了一个较高的平台,但无法保证每位学生的就业质量;主观上讲部分贫困学生自身也没有在大学期间提升自己的能力,导致在毕业后缺乏竞争力而显得平庸。结合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一理念,贫困学生的能力不足也可以由此得到诠释。
  首先是能力发展不平衡问题。这是由成长環境导致综合素质的差异,让能力发展平衡是补短板的过程。我们知道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特别是性格、综合素质和能力。一般来讲,富裕家庭能够支付昂贵的学区房,使子女入读更好的小学、中学,甚至幼儿园。除此以外,在课外辅导班、省市级课余比赛上的支出,也都需要以家庭的财力为支撑。对于高等教育,富裕家庭的子女优势主要体现在专业选择、社会实践、实习经历上。这些因素都会成为将来发展的关键。但因为先天家庭的原因,我们无法改变这一局面,我们资助育人时能做的是尽可能的去弥补这方面所带来的差异。
  1.针对性的开展各类提升综合能力的培训。有数据表明从学业表现来看,农村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专业排名上与非第一代大学生不相上下(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指父母均未受过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群体。非第一代大学生包括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学历为专科、本科或研究生。),从能力提升来看,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核心素养,农村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自我报告的能力提升都与其余学生差距明显。无论是专业能力层面的基础知识、学科前沿或者实践操作,还是核心能力层面的沟通表达、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或者未来规划,来自农村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八项能力上自我感知到的提升都低于其余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指出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应该根据家庭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序调试育人的目标指向、内容设计、方法创新等,从而使我们的学生资助工作与学生需要精准匹配。如开展演讲培训,不仅能提升他们的口才,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再如言行礼仪,特别在与人交往时,这也是综合素质的体现。也可以开设专业的兴趣课让更多的贫困生学会如何得体的人与交往,甚至可以细化到衣着的搭配,以便他们更好的展示自己,从而提升自我。
  2.加强含金量高的等级证书的考试培训。有数据表明“寒门子弟经过自身努力和人力资本 积累,可获得较高的就业质量和较好的职业发展”。含金量高的证书会给求职增加更多的优势,像大学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各专业通用的证书是必备的,还有涉及到各专业的能力的证书。这些证书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毕业,而且在求职中发挥着‘敲门砖’的作用。如有些公司、单位招聘明确要求英语六级、计算机三级等。有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会存在严重的偏科,如英语薄弱。除了自身努力外,我们也需要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培训,弥补他们较为严重的短板,以便帮助他们顺利通过考试。
  (三)是能力发展的不充分
  表现在没有完全将自身的特长和潜质发挥出来,能力充分发挥则是强优势的过程。人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是最有优势,且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的,“学生个体在不同层面上发展的差异未必需要消除,短板未必需要补长,而是在达到一定标准的基础上将精力放在如何让长板更长或者如何让长板带动短板上,这才是有个性、有创造性的发展”。但问题是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擅长做什么,甚至错误的将兴趣与特长联系起来,这就会导致在规划自己的学业、甚至职业的时候做出错误的判断,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严重的打击自己的信心,产生自我否定。家庭困难的学生在判断自己特长与潜质时要理性慎重,他们在“高中阶段的升学及职业规划难以获得父母的直接指导与其他协助。尤其在招生改革新举措出台较为频繁的时代背景下,未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更难以洞察政策走向、获取可靠信息并指导志愿填报。”所以在大学专业的选择和自身特长的认知上往往会形成不准确的定位,会造成较大的成本代价。
  1.高校需要提供自我认知和定位的专题培训和辅导。帮助他们正确认知自身的特长和潜质,且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在入学初,就应该对广大家庭困难学生开展自我认知和定位的专题培训和辅导。“家庭成员能够影响青少年的教育决定和职业追求,而第一代大学生由于欠缺家庭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高校选择或申请过程中难以得到来自父母、同辈、老师及教育机构的支持(咨询服务)而处于巨大的劣势之中。”这些学生大多不仅在高考选择专业上存在盲目的情况,毕业后的求职中同样如此,所以高校应该尽早的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做学业、职业方面的指导。家庭困难的学生不仅要能对自身的兴趣、价值观、性格、技能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也要对将来所从事的行业要求、规则、现状等有大致了解;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和行业,才能扬长避短,最大程度上的展示自己、发挥自己。
  2.高校需要提供合适平台和机遇,强化其核心竞争力。家庭困难的学生在大学之前,往往缺乏这样的平台和机遇,不仅没有能将特长或潜质展示,甚至对特长和潜质这样的概念都很模糊。高校需要有目标、有计划的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平台和机遇。如一名家庭困难学生,喜欢动手、实验方面事情。到了大学,不仅有了专门的实验课程,而且各式各类的课外竞赛可以为他提供最佳的锻炼与展示的平台。“具备职业核心竞争能力才是赚取报酬和生存的关键。一个人只要有足够的能力和实力,就能通过为不同的组织服务来获得更多的收入以及更高的工作灵活性、自由度和幸福感”,反之,“重复的、标准化程度高的机械性劳动,规则性、协作关系简单、拓展面少的智力活动在人工智能时代将被淘汰。”家庭困难的学生想将来能够立足社会,更需要有一技之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其他人在短期内无法替代的,即便所在单位、甚至行业出现了下滑、衰退,也能凭借自己的过硬的职业能力维持长远发展。
  五、结语
  宏观的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具体实际工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以高校资助为例,正是因为有了全面小康的总目标,高校资助的全覆盖才势在必行;正是有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才会更加专业化、多元化、个性化。反过来看,高校资助的全覆盖也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如果高校资助都无法实现全覆盖,那么全面小康又从何谈起;家庭困难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有能力能够很好的立足于社会,这不就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吗?所以虽然全面小康的实现就在眼前,但资助育人的工作我们仍然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基金资助: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思政专项(项目号2019SJB668)新时代高校资助模式及其价值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在“六稳”“六保”政策背景下,基于知乎自呈式信息的归纳,对中年群体进行失业现象、原因展开分析,提出了中年失业的生成机制和关于工作技术和个人能力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进而从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体提出了对策建议。  面对全球疫情、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产业升级等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影响,“保民生就业”、“稳就业”成为当前政府、社会、企业乃至劳动者个体尤为关注的焦点。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人大第三
期刊
目前耐多种药物的伤寒沙门菌(伤寒杆菌)的发生率正迅速增多,尤其是在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虽然英国曾报道出现了耐—环丙沙星的菌株,但该药仍是治疗伤寒的有效药物。1997年
众所周知,气象事业的发展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支撑,而无线通信技术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高空资料收集,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当中,空地通信非常重要,且完全依赖于无线通信技术。通过对无
会议
期刊
随着全国气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信息安全成为关系气象业务稳定运行和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为了保障气象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规划和建设了基于公
会议
ATOM是基于XML语言的一种文档格式,提供操作发布和管理资源集合的标准。使用通用警报协议(CAP)来描述预警信息,并借助于ATOM来管理和发布预警信息,将其作为预警信息发布的一种方式
本文简要介绍了新一代国内通信系统国家及系统的设计思路、技术方案及与DVB-S2系统和雷达系统收发子系统的整合方案,并对整合后的系统进行了功能和性能测试,最后,总结了新系统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三层HPC机房内空调系统由14台90KW冷量的机房专用空调构成,该机房自2004年投入使用,随着空调使用年限的增加和机房后期设备的增加,现如今空调系统负载压力很大
会议
现如今,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群体养老问題、心理健康问题愈加突出,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负担,而有效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则可合理改善老年人不良生活习惯,在保障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同时,降低其慢性疾病患病概率,继而有效减轻医疗费用负担。鉴于此,本文探索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老年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存问题及相关发展建议,仅供参考。  一、引言  据国家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繁荣,我国的国民收入与支出在不断地增加,劳动教育也愈加受到国民关注。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一群特殊的消费群体,在消费观念上有着其独特的特点,本文以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为视角,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了调研分析,在其基础上了解当代大学生在消费上的一些不良观念,最后将研究成功与高校劳动教育进行结合,以劳动教育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自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党和政府愈加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