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生活情境,灵活多样的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合理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感悟道理
教师的教学除了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外,教师还要结合教材内容,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事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集体荣誉靠大家》时,个别班级在自习课上总有学生讲话,每天都被值周老师扣分,班级晨会时间甚至其它时间一些同学互相抱怨情绪不高。发现这种情况,我意识到这正是对学生集体荣誉感教育的契机,因此课上展开讨论,同学们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七嘴巴舌地讨论起来,提出不少创造性的好点子。最后教师非常激动的肯定了同学们的想法,并告诉他们:“集体的荣誉要靠每一个成员的努力,哪怕只有一个人没有尽力也无法获得。”身边的事例更能打动学生的心,增强学生对道德认识的亲切感,同时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不自觉地加强了。
教学中教师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研究,从中感悟道理感悟快乐。比如在讲《我长大了》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每个人讲自己成长中的趣事,讲述中让学生展示幼年的用品、照片,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的成长,用自己的心灵感悟自己的成长过程,感悟出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培育和关心,学生从中感悟自己成长的快乐。通过这样捕捉生活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道德认识的亲切感。
二、积极走进生活天地认识社会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学校和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教学《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前,让学生带者问题到社会中去调查,通过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及邻居了解过去与现在家乡人生活,并在调查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如布票、粮票、袜板、照片等,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心灵亲身体验,获得认识。如教学《生活中的智慧》一课,让学生自己挑选一件东西,回家调查、记录,亲自动手去做,去研究生活中一件小小的东西所包含的智慧。课上组织学生整理资料,交流讨论,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获得感性认识。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如教学《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班级中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的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成果,音乐组唱一首歌,作文组读一篇作文,写字组展示一贴字,舞蹈组表演一个舞蹈,美术组展示一张画------学生展示后交流自己的学习小窍门。这个活动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在自己的生活中感悟、在自己的生活中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三、巧妙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情感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应努力创设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感,并自觉内化成行为。 如教学《学会友好相处》时,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做游戏,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皮子、有的拍手游戏、有的跳格子------同学们有的游戏搞的很快乐,有的闹别扭,不高兴。此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有的小组高兴有的小组不高兴,遇到闹别扭怎么办呢?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最后再组织学生游戏,这种闹别扭的现象不存在了。再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更是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这种巧妙的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道德情感,自觉内化成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如教学《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时,先请学生们欣赏一段录象,录象里真实的展现了一段学校走廊里的学生表现:唱的、跳的、跑的、闹的、跨楼梯的------看着画面上的表现,许多同學都难为情地低下了头。事实证明,有意识的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活情境,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的道德体验会比空洞的说教更深刻。
心理学和现代课程理论提出了儿童情感培养过程中生活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它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感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常用的形式有:小品、短剧、游戏、行为训练------如在讲《我懂事了》教师通过创设穿衣服比赛、系红领巾比赛、整理书包比赛来训练学生具体行为做法,学生通过生活中的这些小事知道自己的行为,在生活当中应该怎样做。如教学《学习中的苦和乐》时,教师在导课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短剧表演:(1)抄作业。(2)写作业看电视。从中提出他们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把解决的方法表演出来。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解决自己的事情,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感悟、认识,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生活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和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没有生活就没有教育,没有生活就没有学生品德的发展。教师要精心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学生成长和学生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感悟道理
教师的教学除了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外,教师还要结合教材内容,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事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集体荣誉靠大家》时,个别班级在自习课上总有学生讲话,每天都被值周老师扣分,班级晨会时间甚至其它时间一些同学互相抱怨情绪不高。发现这种情况,我意识到这正是对学生集体荣誉感教育的契机,因此课上展开讨论,同学们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七嘴巴舌地讨论起来,提出不少创造性的好点子。最后教师非常激动的肯定了同学们的想法,并告诉他们:“集体的荣誉要靠每一个成员的努力,哪怕只有一个人没有尽力也无法获得。”身边的事例更能打动学生的心,增强学生对道德认识的亲切感,同时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不自觉地加强了。
教学中教师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研究,从中感悟道理感悟快乐。比如在讲《我长大了》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每个人讲自己成长中的趣事,讲述中让学生展示幼年的用品、照片,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的成长,用自己的心灵感悟自己的成长过程,感悟出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培育和关心,学生从中感悟自己成长的快乐。通过这样捕捉生活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道德认识的亲切感。
二、积极走进生活天地认识社会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学校和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教学《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前,让学生带者问题到社会中去调查,通过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及邻居了解过去与现在家乡人生活,并在调查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如布票、粮票、袜板、照片等,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心灵亲身体验,获得认识。如教学《生活中的智慧》一课,让学生自己挑选一件东西,回家调查、记录,亲自动手去做,去研究生活中一件小小的东西所包含的智慧。课上组织学生整理资料,交流讨论,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获得感性认识。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如教学《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班级中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的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成果,音乐组唱一首歌,作文组读一篇作文,写字组展示一贴字,舞蹈组表演一个舞蹈,美术组展示一张画------学生展示后交流自己的学习小窍门。这个活动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在自己的生活中感悟、在自己的生活中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三、巧妙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情感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应努力创设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感,并自觉内化成行为。 如教学《学会友好相处》时,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做游戏,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皮子、有的拍手游戏、有的跳格子------同学们有的游戏搞的很快乐,有的闹别扭,不高兴。此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有的小组高兴有的小组不高兴,遇到闹别扭怎么办呢?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最后再组织学生游戏,这种闹别扭的现象不存在了。再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更是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这种巧妙的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道德情感,自觉内化成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如教学《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时,先请学生们欣赏一段录象,录象里真实的展现了一段学校走廊里的学生表现:唱的、跳的、跑的、闹的、跨楼梯的------看着画面上的表现,许多同學都难为情地低下了头。事实证明,有意识的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活情境,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的道德体验会比空洞的说教更深刻。
心理学和现代课程理论提出了儿童情感培养过程中生活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它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感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常用的形式有:小品、短剧、游戏、行为训练------如在讲《我懂事了》教师通过创设穿衣服比赛、系红领巾比赛、整理书包比赛来训练学生具体行为做法,学生通过生活中的这些小事知道自己的行为,在生活当中应该怎样做。如教学《学习中的苦和乐》时,教师在导课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短剧表演:(1)抄作业。(2)写作业看电视。从中提出他们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把解决的方法表演出来。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解决自己的事情,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感悟、认识,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生活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和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没有生活就没有教育,没有生活就没有学生品德的发展。教师要精心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学生成长和学生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