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1987年应氏杯世界围棋锦标赛的创办,包括日本富士通杯、韩国三星杯、中国春兰杯在内的诸多世界性的职业围棋赛事如雨后春笋般先后登台,将竞技围棋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固然使得围棋本身受益匪浅,但相对而来的,却有竞技体育一以贯之的成王败寇是非论,而此功利论调如毒瘤般,将博大精深的围棋之道阉割为残酷冷峻的零和博弈,投向冰山一角的鲜花掌声湮没了海平面下的累累枯骨,使得许多人对围棋产生了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实则围棋文化应于竞技之先,方更能与人以博大而非纠人以胜负。所谓艺、品、理、规、礼,五者兼具,方可称为棋道。围棋之礼,是围棋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一角。
局必方正 道必正直
围棋肇始于我国先秦。传说是由尧帝的儿子丹朱发明。但据史学家考证,围棋大约起源于春秋中叶之前。最早的国手即《孟子》中提到的“弈秋”,孟子说弈秋教两个资质相当的徒弟,一个专心致志学艺,另一个则老想着怎么引弓射鸟。结果不言而喻:只有专心的那人学到了本事。
故事本身与围棋之礼没有直接关系,但它讲出了围棋之礼必要性的根本缘由:尊重。不但要尊重对手,更要尊重围棋本身。而表达和执行尊重的最佳方式,自然非礼莫属。
不过翻阅中国古代的围棋典籍,绝大多数都是在讲棋理本身(包括抽象而出的战略理论)以及棋坛逸闻,很少有涉及“礼”之一说。大概是因为儒家实用主义占据舆论主导,文人视围棋为小道,在道德平台上不予重视,也就没有深入其里,将儒礼细节化于其中。大约只有班固的《弈旨》:“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多少交待了一点原则与根本。
陈寅恪大师曾在私底里同傅斯年先生感慨:中国的传统在中国大陆被堂正继承,却在日本被非常发展。其他不论,围棋的实情却灼然如是。在国人依旧视围棋为怡情小道的时候,幕府时代的日本就已经形成了以本因坊、安井、井上、林四大家族为核心力量的如史诗般庞大而复杂的围棋文化。其礼仪的繁复和细致更是令人咋舌。
入场之礼尊卑有序
礼仪首当其冲的要点自然是外在装束。在日本围棋的黄金年代,幕府为四大家族量身定制了一场类似武侠小说中“华山论剑”的比赛:御城争棋。获胜的不但可以从幕府拿到更多的俸禄,还有一定机会成为“名人”,也就是围棋江湖的武林至尊。参加如此重要的“论剑”的棋手,总不能蓬头垢面随随便便穿件睡衣就上阵厮杀吧?那是走火入魔的杂货店大叔干的事。他们的装束,自然一丝不苟到了极致。
首先是发型,当时的棋士一般来说是不蓄发的,这一点有何特殊意义不明,但从流传下来的日本御城棋浮世绘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棋手都是以秃头示人。另据日本著名围棋记者秋山贤司的说法,笃信佛教的日本棋手以剃发之举表示自己投身棋道乃是不啻于出家的修行。这似乎接近事实真相。因为包括本因坊一世算砂,本因坊二世算悦在内的诸多大棋士本身就是僧人。
发型之外,就是服饰。理论上棋手可以穿着上阵的衣服有三种:御赐的家族服装,僧袍以及灰青色的和服。这些服装庄重而雅致,为比赛深深增色。至于鞋子,则稍微可以随意些,因为入场时必须脱掉鞋屐,赤脚入内。入内后,棋士以特有的步伐走到座位后方:目光视向将军的坐席、双手握腰带、步伐沉稳、直线而行。然后转头面向棋盘,膝盖距离棋盘大约5寸(15厘米),慢慢坐下。
当然,对局双方并非同时坐下,根据尊卑法则,位居下位者或者说处于挑战者身份的棋手理应首先到场,静候上位者的入场。倘若对局双方位份相当,则应由年轻者先入场。下位者或年轻者的座位也不能随便入座,而是必须坐在东方(北方是将军御座,东方即是将军的左手方,东方文化“左卑右尊”,这样的做法如同在宴会上,最尊贵的客人往往被邀请坐主人的右手边),这样的秩序在日本长达几个世纪的争棋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例外。
对局之礼端正为本
古代日本对局多数时候是按双方的位份决定行棋先后,所以当对弈双方落座之后,棋局自然由下位者执黑开始进行,但现代对局则多出了猜先这个环节。所谓猜先,是指由上位者抓若干白子,而下位者以一枚或是两枚黑子来猜,其意思是猜上位者所抓白子是单数还是双数,若猜对了,则下位者执黑,就此开始对局(注:因为现在大贴目规则对执黑者而言负担较重,故很多比赛猜中了并非直接执黑而是可以选择执黑或是执白。特别是在应氏杯中,猜中了却选择执白的现象很常见)。倘若猜错,则双方需要交换座位,双方重新入座,互相鞠躬致意后,再由执黑者先行。不少业余比赛中,棋手猜先不中并不互换位置而仅互换棋盒便开始比赛,严格说,这是失礼的行为。
棋盒的放法也有讲究,一般来说,棋盒须置于棋盘本方一侧,三分之一位于棋盘之下,盖子则置于右下角,盖口向上,以便放提子。
哪怕您没有接触过围棋,但倘使您读过日本经典漫画《棋魂》,就会知道围棋落子是有一套标准手势的。不少不懂围棋的记者时常质疑古力九段“爱拈兰花指”,其实是对古力九段的误会。因为标准的围棋落子手势是以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根指头从棋盒中捻起一枚棋子,置于食指与中指之间,中指上,食指下,夹住棋子,轻轻或者稍微用一点力放置于需要落子的点上。久而久之,难免会让人产生职业棋手“爱拈兰花指”的误会印象。
落子的力度没有严格规定,一般来说,以无声到拍出一声清脆但不刺耳的“啪”为最宜。当然,有些个性十足的棋手喜欢将这声“啪”拍得山响,最著名的无过日本的依田纪基九段。依田九段还曾因此拍碎了棋子而割伤了手。
当然,依田九段给人最深的印象还不是落子的声势,而是在日本第24期名人战挑战赛,对赵治勋九段的第五局比赛中,第一手下到了左上方的小目位置。虽然第一手无论落在围棋盘361个点哪个点都不算违规,但在围棋礼仪中,第一手在右上方行棋是尊重对手的礼节。究其原因,是因为多数人都是以右手下棋,黑方第一手落在棋盘右上,可以让对手第二手舒服地下在棋盘左上。依田九段这个无礼的下法,后来还入选了当年日本围棋十大新闻,可见依田九段的个性所带来的失礼后果具有多大的震撼力。
对局比赛中,吃子在所难免。原则上提子是由单手进行,用双手则非常失礼。业余比赛中,常见业余棋手将提掉的对方棋子直接扔回对方棋盒,此不雅之举在围棋礼节中可是大忌。因为这样不但影响最终的数目(中国规则则不影响),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容易影响对方思考,倘若投之不中,还有可能损坏棋子,给人轻浮之感。
围棋比赛中,常见棋手手持折扇,用道具缓解紧张情绪无可厚非,但倘若不断开合发出噪声,则为礼节所不许。此外,对弈中并不禁止棋手抽烟或者使用风油精等带有刺激性气味的道具,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取得对手的同意。
整个比赛过程中,最大的礼节还不是上述诸项,而是棋手必须自始至终保持端正的坐姿。韩国的“围棋皇帝”曹薰铉九段曾在比赛中侧卧沙发,就遭到了一片口诛笔伐,曹九段不得不为此作出公开道歉。“围棋皇帝”尚且如此,他人对弈时,还有什么理由不恪守坚持围棋和自己的端正形象?
除了对局的棋手,旁观者也应恪守一定的礼仪。“观棋不语”是最最基本的礼貌了。在日本棋坛,流传着这么一则经典的故事:本因坊道悦与安井算知的争棋进入了白热化的第十一局,德川家族中屈指可数的大佬,将军辅佐松平肥后守(其地位在幕府中仅次于将军家纲)因为支持安井家,在观局时随口说了句“这棋,本因坊不行了吧”,本因坊道悦闻言,立刻静静地转过身,深深叩下头去,昂然道:“如果您希望本因坊输,那么就下到这里吧。”一瞬间,所有人惊得呆若木鸡。
高傲的松平肥后守一阵惊愕后,不得不低下头,向本因坊认错:“对不起本因坊,我一直喜欢算知,这你是非常清楚的,我是无心之言,请原谅!”一句观棋时的无心之言竟让幕府的二号人物向小小一个棋士低头认错,可见围棋之礼在日本有多么深入人心!因此,当我国国手周鹤洋九段在接受采访时说:“(日本)的围棋体系是很丰富的,他们不太在意围棋竞技水平的高低,他们从内心将围棋作为一门艺术。”并非恭维,而是非常中肯的评价。
终局之礼败不失敬
围棋比赛中,当局面胜负已经非常明晰,落后的一方往往便会拿起两枚自己的棋子或者一枚对方的死子,往棋盘上一放,表示认输。这就是所谓的“投子认负”。这时胜利的一方应鞠躬还礼,表示“承让”了。
当然,业余比赛中并不禁止出声喧哗,失败的一方可以说“哎呀,我不行了”,或者“你真厉害,我认输了”之类的话认输,也不失礼数。倘若有人面红耳赤,将盘面拂乱,甚至摔椅而去,则此人实属无礼之极。笔者在大学时代参加校际围棋比赛,就曾遇类似对手。裁判在与比赛组织者协商之后,由比赛组织者出面宣布取消该棋手该项比赛的参赛资格,可谓输棋输人。
对局之后如有复盘,旁观者此时可以参与进来。复盘结束后,双方应共同收好棋子,再度鞠躬致意,一盘完整的围棋对局才算圆满结束。
以上所述围棋种种礼数,不过是挂一漏万。其实,诸多礼仪归根结底不过两个字:敬和爱。只要对围棋文化保有浓浓的敬意和爱意,很多时候,礼仪就植根心里,无论如何不会做出逾矩的事来了。
局必方正 道必正直
围棋肇始于我国先秦。传说是由尧帝的儿子丹朱发明。但据史学家考证,围棋大约起源于春秋中叶之前。最早的国手即《孟子》中提到的“弈秋”,孟子说弈秋教两个资质相当的徒弟,一个专心致志学艺,另一个则老想着怎么引弓射鸟。结果不言而喻:只有专心的那人学到了本事。
故事本身与围棋之礼没有直接关系,但它讲出了围棋之礼必要性的根本缘由:尊重。不但要尊重对手,更要尊重围棋本身。而表达和执行尊重的最佳方式,自然非礼莫属。
不过翻阅中国古代的围棋典籍,绝大多数都是在讲棋理本身(包括抽象而出的战略理论)以及棋坛逸闻,很少有涉及“礼”之一说。大概是因为儒家实用主义占据舆论主导,文人视围棋为小道,在道德平台上不予重视,也就没有深入其里,将儒礼细节化于其中。大约只有班固的《弈旨》:“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多少交待了一点原则与根本。
陈寅恪大师曾在私底里同傅斯年先生感慨:中国的传统在中国大陆被堂正继承,却在日本被非常发展。其他不论,围棋的实情却灼然如是。在国人依旧视围棋为怡情小道的时候,幕府时代的日本就已经形成了以本因坊、安井、井上、林四大家族为核心力量的如史诗般庞大而复杂的围棋文化。其礼仪的繁复和细致更是令人咋舌。
入场之礼尊卑有序
礼仪首当其冲的要点自然是外在装束。在日本围棋的黄金年代,幕府为四大家族量身定制了一场类似武侠小说中“华山论剑”的比赛:御城争棋。获胜的不但可以从幕府拿到更多的俸禄,还有一定机会成为“名人”,也就是围棋江湖的武林至尊。参加如此重要的“论剑”的棋手,总不能蓬头垢面随随便便穿件睡衣就上阵厮杀吧?那是走火入魔的杂货店大叔干的事。他们的装束,自然一丝不苟到了极致。
首先是发型,当时的棋士一般来说是不蓄发的,这一点有何特殊意义不明,但从流传下来的日本御城棋浮世绘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棋手都是以秃头示人。另据日本著名围棋记者秋山贤司的说法,笃信佛教的日本棋手以剃发之举表示自己投身棋道乃是不啻于出家的修行。这似乎接近事实真相。因为包括本因坊一世算砂,本因坊二世算悦在内的诸多大棋士本身就是僧人。
发型之外,就是服饰。理论上棋手可以穿着上阵的衣服有三种:御赐的家族服装,僧袍以及灰青色的和服。这些服装庄重而雅致,为比赛深深增色。至于鞋子,则稍微可以随意些,因为入场时必须脱掉鞋屐,赤脚入内。入内后,棋士以特有的步伐走到座位后方:目光视向将军的坐席、双手握腰带、步伐沉稳、直线而行。然后转头面向棋盘,膝盖距离棋盘大约5寸(15厘米),慢慢坐下。
当然,对局双方并非同时坐下,根据尊卑法则,位居下位者或者说处于挑战者身份的棋手理应首先到场,静候上位者的入场。倘若对局双方位份相当,则应由年轻者先入场。下位者或年轻者的座位也不能随便入座,而是必须坐在东方(北方是将军御座,东方即是将军的左手方,东方文化“左卑右尊”,这样的做法如同在宴会上,最尊贵的客人往往被邀请坐主人的右手边),这样的秩序在日本长达几个世纪的争棋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例外。
对局之礼端正为本
古代日本对局多数时候是按双方的位份决定行棋先后,所以当对弈双方落座之后,棋局自然由下位者执黑开始进行,但现代对局则多出了猜先这个环节。所谓猜先,是指由上位者抓若干白子,而下位者以一枚或是两枚黑子来猜,其意思是猜上位者所抓白子是单数还是双数,若猜对了,则下位者执黑,就此开始对局(注:因为现在大贴目规则对执黑者而言负担较重,故很多比赛猜中了并非直接执黑而是可以选择执黑或是执白。特别是在应氏杯中,猜中了却选择执白的现象很常见)。倘若猜错,则双方需要交换座位,双方重新入座,互相鞠躬致意后,再由执黑者先行。不少业余比赛中,棋手猜先不中并不互换位置而仅互换棋盒便开始比赛,严格说,这是失礼的行为。
棋盒的放法也有讲究,一般来说,棋盒须置于棋盘本方一侧,三分之一位于棋盘之下,盖子则置于右下角,盖口向上,以便放提子。
哪怕您没有接触过围棋,但倘使您读过日本经典漫画《棋魂》,就会知道围棋落子是有一套标准手势的。不少不懂围棋的记者时常质疑古力九段“爱拈兰花指”,其实是对古力九段的误会。因为标准的围棋落子手势是以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根指头从棋盒中捻起一枚棋子,置于食指与中指之间,中指上,食指下,夹住棋子,轻轻或者稍微用一点力放置于需要落子的点上。久而久之,难免会让人产生职业棋手“爱拈兰花指”的误会印象。
落子的力度没有严格规定,一般来说,以无声到拍出一声清脆但不刺耳的“啪”为最宜。当然,有些个性十足的棋手喜欢将这声“啪”拍得山响,最著名的无过日本的依田纪基九段。依田九段还曾因此拍碎了棋子而割伤了手。
当然,依田九段给人最深的印象还不是落子的声势,而是在日本第24期名人战挑战赛,对赵治勋九段的第五局比赛中,第一手下到了左上方的小目位置。虽然第一手无论落在围棋盘361个点哪个点都不算违规,但在围棋礼仪中,第一手在右上方行棋是尊重对手的礼节。究其原因,是因为多数人都是以右手下棋,黑方第一手落在棋盘右上,可以让对手第二手舒服地下在棋盘左上。依田九段这个无礼的下法,后来还入选了当年日本围棋十大新闻,可见依田九段的个性所带来的失礼后果具有多大的震撼力。
对局比赛中,吃子在所难免。原则上提子是由单手进行,用双手则非常失礼。业余比赛中,常见业余棋手将提掉的对方棋子直接扔回对方棋盒,此不雅之举在围棋礼节中可是大忌。因为这样不但影响最终的数目(中国规则则不影响),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容易影响对方思考,倘若投之不中,还有可能损坏棋子,给人轻浮之感。
围棋比赛中,常见棋手手持折扇,用道具缓解紧张情绪无可厚非,但倘若不断开合发出噪声,则为礼节所不许。此外,对弈中并不禁止棋手抽烟或者使用风油精等带有刺激性气味的道具,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取得对手的同意。
整个比赛过程中,最大的礼节还不是上述诸项,而是棋手必须自始至终保持端正的坐姿。韩国的“围棋皇帝”曹薰铉九段曾在比赛中侧卧沙发,就遭到了一片口诛笔伐,曹九段不得不为此作出公开道歉。“围棋皇帝”尚且如此,他人对弈时,还有什么理由不恪守坚持围棋和自己的端正形象?
除了对局的棋手,旁观者也应恪守一定的礼仪。“观棋不语”是最最基本的礼貌了。在日本棋坛,流传着这么一则经典的故事:本因坊道悦与安井算知的争棋进入了白热化的第十一局,德川家族中屈指可数的大佬,将军辅佐松平肥后守(其地位在幕府中仅次于将军家纲)因为支持安井家,在观局时随口说了句“这棋,本因坊不行了吧”,本因坊道悦闻言,立刻静静地转过身,深深叩下头去,昂然道:“如果您希望本因坊输,那么就下到这里吧。”一瞬间,所有人惊得呆若木鸡。
高傲的松平肥后守一阵惊愕后,不得不低下头,向本因坊认错:“对不起本因坊,我一直喜欢算知,这你是非常清楚的,我是无心之言,请原谅!”一句观棋时的无心之言竟让幕府的二号人物向小小一个棋士低头认错,可见围棋之礼在日本有多么深入人心!因此,当我国国手周鹤洋九段在接受采访时说:“(日本)的围棋体系是很丰富的,他们不太在意围棋竞技水平的高低,他们从内心将围棋作为一门艺术。”并非恭维,而是非常中肯的评价。
终局之礼败不失敬
围棋比赛中,当局面胜负已经非常明晰,落后的一方往往便会拿起两枚自己的棋子或者一枚对方的死子,往棋盘上一放,表示认输。这就是所谓的“投子认负”。这时胜利的一方应鞠躬还礼,表示“承让”了。
当然,业余比赛中并不禁止出声喧哗,失败的一方可以说“哎呀,我不行了”,或者“你真厉害,我认输了”之类的话认输,也不失礼数。倘若有人面红耳赤,将盘面拂乱,甚至摔椅而去,则此人实属无礼之极。笔者在大学时代参加校际围棋比赛,就曾遇类似对手。裁判在与比赛组织者协商之后,由比赛组织者出面宣布取消该棋手该项比赛的参赛资格,可谓输棋输人。
对局之后如有复盘,旁观者此时可以参与进来。复盘结束后,双方应共同收好棋子,再度鞠躬致意,一盘完整的围棋对局才算圆满结束。
以上所述围棋种种礼数,不过是挂一漏万。其实,诸多礼仪归根结底不过两个字:敬和爱。只要对围棋文化保有浓浓的敬意和爱意,很多时候,礼仪就植根心里,无论如何不会做出逾矩的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