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藏朝圣

来源 :热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塘是康巴和卫藏之交的最后一个县,虽然著名的九寨、黄龙、亚丁、稻城均不在此线,但川藏南线以朝圣之路著称,遥远而艰险,神秘而高远。如果你正怀疑人生,走这条路吧——从人间到天堂,区区两千公里——这将是你得出的结论。当然,你还可以说英国探险家布鲁斯说过,“你若想尽可能地多看世界,就得遵循一条通常的规则,只要你能够选择,就永远不要沿着同样的路线做同样的旅行。”但沿线的事实会告诉你,无数人其实在反复不断地走这条路。鲁迅老爹说过,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你才发现,怀疑人生的人,真多。
  
  巴塘,所有的锦绣年华都汇集于此
  
  风景在不能期待时才款款而来,像一位绝世好女,不因爱慕虚荣的崇拜者投来谄媚的眼神便待价而沽,她因平静而矜持着,从不抢先邀约。从4298米的折多山开始,藏汉分界,也是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之分水,对流行作家们来说,这也是想象之路的开始,于绝世风光,想象自己站在高岗,长发迎空,因内心的丑陋而渴望灵魂的纯洁。有趣的是,脚下的路也一如其内心之忐忑起伏,一高一低错落有致——康定高,雅江低,理塘高,巴塘低。到巴塘后康巴藏区结束,进入卫藏,此后扶摇直上平步青云,直到圣城拉萨。这是川藏南线。往北,理塘则是分路点,去往新龙和甘孜。除了分路之要,理塘也是海拔最高的县,号称“世界高城”,较之那曲,有过之而无不及。宽阔平坦的毛垭大草原虽不及那曲羌塘草原位居全国第三,却是康巴之最。
  从理塘居高而下,到有高原江南之称的巴塘,则如同林芝之于卫藏藏区,地宽而低,气候温暖宜人,是高原上难求之优良农区,产松茸等无数品种的野菌,卖到日本,万元一斤。日本人钱多人傻。但松茸确有不可多得之好。至此,阳光不绝如缕,果类丰富,晒成各种水果干,好吃得紧。从地理沙盘上看,这个好地方位于甘孜州西部,东接乡城、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隔金沙江与西藏芒康、盐井、贡觉县和云南省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交界,横断山脉纵贯巴塘全县。除去高原不可多得的风水好地,不难看出,巴塘乃是接云南西藏之要地,这样的流通中心,佐以因地理而适宜的气候,巴塘不似高原其它地方凛冽与恶劣,而是被旺盛的人间烟火缭绕。我去巴塘的时候,并不是最好的季节。错过了夏天的葱茏秋天的红叶。折多,高尔寺,海子拉三山均是白雪覆盖。然自高而下,到巴塘仿佛忽然遭遇春天,国道两侧的行道树全是苹果树,县城精致干净,像西藏林芝。记得我初到林芝曾感觉仿佛某沿海小城。而巴塘以同样的安详宁静,为康巴藏区,也是四川和西藏之分界,作最温柔感人的修辞和总结——高原之上,所有的锦绣年华都汇集于此,诱你流连,又勾引你一探究竟的欲望。
  遗憾的是,绝世风光尽可领略,历史却很遥远,遥远得像月球的阴暗面。深究之下,方知史料阙如,或语焉不详,或薄如蝉翼,遑论巴塘,卫藏、安多、康巴,整个藏区的历史文献都多有盲区。这是强势文化的冷漠。现代文明傲气自居,却不知原始纯粹可能更接近事物本质。比如,在巴塘及周边康巴地区的历史,在文献史料中最早只能溯至秦汉。从这些斑驳残缺的断章中能看到,巴塘最早见于1719年的《清实录》,意为“绵羊声坝”,皆因该县原系四山生命,绿野中的一片草地,所以放牧牛羊,到处一片“咩咩”之声。藏语“咩”即为“巴”音,因而以音定名,始称“巴塘”。一言蔽之,巴塘在藏区属于“异类”,其一是因地理决定的气候,其二,较之多数藏区远地高天,自慰自足,不问世事,巴塘因流通之要塞,能够与时俱进,自成一格,其历史文化就像横断山脉的走向一样,自然流淌,令人炫目。如费孝通所说——一个独具价值的民族区域。1980年后,费孝通五论“藏彝走廊”,庶几是最为详实的藏地资料,从中自能一窥巴塘乃至整个藏区的历史迷雾——这里古为羌地,汉系白狼国地,在经历了唐、宋时内附吐蕃之后,进入元清,巴塘成为清朝中央政府通向西藏必经之道,又是官府粮食、盐茶、武器储备之地,清朝的钦差大臣和西藏信使、公文信件也必须在巴塘停驻,换限通行的印信号纸。但是,在吐蕃之前呢?吐蕃的族源在哪里?白狼国呢?关于白狼国的记录更是只言片语。
  在巴塘尚未开发的措普沟风景区,你能看到已严重风化的羌族碉楼,证明费孝通说的不错——上古时期夷、夏之争持续千年,其中诸夷部族支系繁复,分散而居,于是自成一体,夏族便顺势利用这一局面,以期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长期争斗加上夏族的离间消耗策略,诸夷日渐式微,终于一蹶不振,就是所谓的“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最后干脆彻底退出中原。要知道,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夷族自然被斥于化外。《水经注》说:“西羌者,即黄河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谓之河曲羌也。”羌,在此时已成为泛指游牧为生的诸夷部族,这就是羌的前溯,大抵准确无误。费孝通的民族区域概念中说,羌人领袖从中原脱逃至河湟,携部落南下,西出河曲数千里。其后子孙繁衍分化为150部族,其中9支在黄河源以西,进入了青藏高原,其中有部分一直深入藏南,成为吐蕃先民。如果羌确为藏人之先,白狼国的历史伏线便有迹可循。《后汉书》讲,白狼,乃羌之一部。从地理上看,彼时白狼国度自岷山斜跨数江至川西南,有户130余万,人口600多万,可称康区大国。晋人左思《蜀都赋》云“于西则右挟岷山,涌渎发川,陪以白狼,夷歌成章”,这是歌功颂德了,表明白狼国曾一度要求内附于汉。今天的巴塘,就在范围之内。
  
  历史在风中飘荡
  
  究巴塘之过往,还可以换个角度,以茶马古道来讲,茶马古道有三线:青藏、滇藏和川藏。就川藏线来说,以今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进入康定后,遂分南、北两条支线:北线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再由昌都通卫藏;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同由昌都向卫藏而去。茶马古道对所经地区的影响之巨,自不用说,没有歧视,一视同仁。但古道之于巴塘,影响是否更为显著,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晋商。其时,清政府认为“若巴塘再为吞并,则江卡亦难守”,所以清兵一直在此驻扎坚守。恰巧晋商风生水起生意做得大也是在清朝。在茶马古道上流通的,并不只是川茶,晋商在清代的商业活动中,很有特色地进行过茶树培植、茶叶加工及运销,显赫一时。《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不就是干这趟买卖的。不难想象,当时的很多生意人再披肝沥胆,也打熬不住高原的残酷和凛冽。而到巴塘,那就是幸福来得太突然了。于是温水煮青蛙,再也不愿离开。晋商的落脚,从某个侧面反映出巴塘位于三界之交,以及茶马古道对当地的巨大影响。我去的时候,巴塘人民用来招待客人的美食居然是面食,不学好历史肯定要大跌眼镜。端出来一看,还真不是四川的面,清汤寡水却滋味丰富,牛肉嫩臊,番茄精油,葱花青翠,最说明问题的,面是手工面,就是以手和之,再刀切割之,煮好过水,清爽利落,被称之为冒面。我一边吃一边听洛桑老师讲,“昔日巴塘城就有80多家晋(汉)商,巴塘原先的关帝庙也改为川、陕、滇三省会馆,其时商旅云集,官兵不断,对藏区的生活方式确有显著影响”。洛桑老师是巴塘县前县委书记,退休后独自收集整理“国家非遗”巴塘弦子,对巴塘的文化历史熟悉透彻。
   洛桑老师说:“讲藏族文化,不可回避的就是藏汉文化在藏区的交流和融合,比如茶马古道的影响。当然,还有人,聊巴塘历史,不可回避的一个人是赵尔丰”。该风云人物辛亥革命时殁于成都,被尹昌衡所杀。我想,巴塘人民对他的情感是复杂的。首先这家伙狗日是个屠夫,人称赵屠夫就是他。不仅对于藏区人民,在成都保路运动的时候,告示“只拿首要,下问平民,聚众入署,格杀勿论”的就是他。而且说一不二,下令屠杀来看告示的32人,翌日,成都人民城外吊丧,赵屠夫又令开枪,再杀数十人。这家伙在巴塘也是人格统一,作风不改,洛桑老师讲,赵尔丰在康区的一系列大刀阔斧、充满血腥的改革,就是从巴塘开始的。从平乱开始,赵尔丰攻克巴塘,杀巴塘正副土司及部下百多人,杀百姓数百人,后镌摩崖石刻以作纪念,声震康、青、藏藏区。在平定了巴塘和乡城等地之后,赵尔丰乘势推行“改土归流”,为以后的西康建省,将康区坚实地纳入中央政府管理,奠定了基础。近代著名学者李思纯曾评价说:“金沙江以东十九县,尚能归附,皆清季赵尔习之余威,于民国以来诸边将无预也。”赵尔丰改土归流所收边地,东西三千余里,南北四千与里,初具西康建省之规模。最有意思的是,我们此行,居然在同一饭桌上与杀赵尔丰的尹昌衡后人相遇。尹后人正谋划拍他先人的传记,此番是来实地考察的。这种历史与现实的遭遇,委实给人时空交错之感。我一时觉得,其实历史,遥远的历史仿佛伸手可触,并不遥远。
  巴塘历史上还有不可回避之事是1989年发生的6.7级的地震。洛桑老师讲,瞬间山崩地裂,风火俱起,顷刻间百户人烟为乱石压平,巴塘幸存者仅千余人,其中有3名住在城内的法国传教士侥幸逃。地震后又发生火灾,大火持续了一个多星期。衙署仓库卷宗均为火烬。震后人们移居帐篷居住达五天之久。震后的重建也延续了很久。“重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巴塘县的面貌,汉族的文化元素也更加丰富起来。到今天,交通之便,影响之巨,偏处横断山脉深处的巴塘也充满着城市的气息与欲望”。我想,这肯定也是洛桑老师忧心的,年轻人大多为现世问题困扰,只有上了岁数的老人们才漠不关心地坐在街边,他们一直生活在往事与记忆中,眼前的世界并不是他们所能理解。在多元化,多向度,多维度的今天,巴塘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多面性,一面是所谓的文明进程四面包抄,很多巴塘人离开故乡去寻找广阔的世界,一面是鹦哥嘴的石刻仍深深镂刻着过去的痕迹,等着你来亲自打探与造访。
  
  措普沟,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巴塘风光以措普沟最为有名,集华山、雪峰、湖泊、森林、河流、峡谷、瀑布、温泉、草原、寺院等野生动植物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大成。横断山脉与沙鲁里山脉间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也像极了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由323道班入措普沟,两三公里后过措拉乡不久,就能看到川西第一地热温泉群。其时,热气升腾,烟雾缭绕,亦真亦幻。由于整个措普沟尚未开发,大小泉眼随意散落在山坡公路上,其中,三口间歇泉,每隔十多分钟喷发一次,每次喷发也可持续十多分种。如此奇景当然会有传说——相传——格萨尔王经常到此沐浴,至今还保留着其沐浴的崖洞。2001年初,措普沟地热被国家正式确定为省级优先开发的地质公园之一。其实在整个康巴藏区,格萨尔王的足迹无处不在,现在措普沟的藏人都自称“岭咔西”,“岭咔西”的意思就是岭国后裔,彼时在格萨尔王统治的岭国有种称谓叫“岭卡波”,所以措普沟人都因自己的祖先而傲。
  经地热溯巴曲河北行,进入茂密的原始青冈林。途中有羌族古碉楼风化而立。据说以前措普沟有很多碉楼,后遭到地震和人为破坏,现保留最为完整的只有这座八角碉楼。很难想象,当时的羌人居然向北深入到这么遥远的地方,甚至接近当时康区盛极一时的德格土司的领地。
  入章德草原后,海拔有4000多米,地势豁然开朗,瞬时天高地阔,中为高原湿地群落,四周是山坡草地,巴曲河从中静静流淌。至此,已是整个措普沟的核心保护区。草原、河水,衣袂飘飘的云还有一路昂首的野花,一天的蓝,湿淋淋地搭在羽毛上。还是那句话,遗憾我们来时不是最美的季节,章德草原荡气回肠的赛马节,也只有凭空想象了。所幸的是,湿地加上巴曲河横穿草原,给大量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虽渐入深秋,仍能看到在湿地栖息的黄鸭、野鸭、鸳鸯等。据说每年初夏,来自各地的黑颈鹤甚至天鹅都汇集于此,遗憾我们无缘一见了。
  章德草原的前方左侧是扎金甲博神山,正前方是岩石裸露的华山,背后是海拔6000多米的党接雪山。其中以扎金甲博神山最为出名——全称“扎金甲博甲莫”,藏语的意思是国王和王后。传说以前天上的一个国王带着他的王后巡视人间,在经过措普湖的时候,被这里的湖光山色吸引,流连忘返,最后双双化作雪山,与措普湖长年相守。从地理上看,大抵也是这样,扎金甲博神山、党接雪山和华山的主峰各自为阵,但余脉紧连,成环绕之势,仿佛真的守护着章德草原。
  经过草原,见相传由格萨尔王利剑劈开的经石后,就是人间仙境措普圣湖了。牧区之旁,空阔的湖面因微澜而高深莫测,慨然安详,且与周围巉峻的山崖互为补白。此刻,我在驮云慵懒的草原上居高而望,天苍苍,野茫茫,仿佛时间的B面,太古的洪荒,目力所及,雪峰持虚守静,苍鹰盘旋的翅膀剪裁阳光,湖水则依天气之变换,交替呈现八宝、寺庙、佛塔、彩虹等奇观。耳边风声笈笈,华丽的唠叨。从油彩到水墨,从静物到素描,寂寞风光情深意长,像渴望探触的画,天鹅绒般意绪缱綣。想象之中,所有游牧与浪行,都似村上春树的独白,这是世界尽头,抑或,冷酷仙境。只可惜造物之绚烂,语言太苍白。最有趣的,是措普湖的高原裸鲤和细鳞花鱼。这里观鱼有喊鱼之说,你长声吆吆的呼唤,便有鱼群雀跃而来。与我们同行的尼玛却开玩笑说,“要唱巴塘弦子,才唤得来鱼哦”。
  观鱼之后沿湖而转,肯定是顺时针方向,则经转石洞。尼玛说,相传转石洞可量人之善恶,如能顺利穿过,说明你是个好人,没做过善事也算是心地善良随时准备投身慈善,那么,来世便可得福。如果无法穿过,便说明你庶几干过龌龊之勾当,那就赶紧在洞内认错还愿,表示洗心革面。信之则有不信则无,你看,转石洞由两块巨石聚合一起只留下狭小的空间,地上有很多小坑,俱是以前穿越石洞的人留下来的。穿过石洞之后,便可到措普寺。在藏区,有神山必然有寺庙,尼玛讲,措普寺是一座“宁玛”派寺庙,“宁玛”派通常也称做“红教”,是藏传佛教中除黑、白、花、黄教之外的一个教派。当然,这里宁静深远,并不被外界更多知道。寺庙大致以一楼一底大殿为主,大殿之下位经堂,典型的藏式建筑自不用说,气势恢弘、庄严古朴。措普寺至今约有500多年的历史,据说过去不过是一片乱石,莲花生大师就在这片乱石中修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措普寺内居然藏有上世纪初的美国《国家地理》。或是因杂志上有传教士洛克撰写的关于香格里拉的文章,其中便提到措普这个地方。细究之下你会发现,措普沟内的一切都和洛克书中提到的香格里拉多有相似。所谓行游,也是这样,有意无意寻机缘之巧合。从某种角度来说,一次游历就是一次寻觅,是一次心灵的放逐抑或朝圣之旅。当措普沟以亘古不变的安详垂怜于我们期待的目光之上,你或能感到,这里的生活之于城市的拥挤和冷漠,寂寞与富足,真是个玩气质养灵魂的好地方。
  当夜晚来临,缄默的草原与湖泊使漫天流离的星光都不动声色,天高月晓,月淡风飘,我静守着措普寺里的温暖的炉火,远离所有现代文明,居然生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之感。一个人离人群远了,离神就近了。城市的脉搏与原始的风云际会,好比法海禅师的禅诗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生灭,垢净,增减,诸法空相,欲知有色还无色,须知无形却有形……所谓各自的朝圣路,色就是色,空就是空,花月与风雪,修行与大德,如果殊途同归,为什么我们却在经义和人欲之间苦苦徘徊。什么是涅槃——将大德与人欲的终极之境上下求索之,且不在两个极端由此及彼者是为涅槃。如果没人这么理解,我这么理解算不算啊。其实色与空之间别无容身之地,人生就是在你靠谱和不靠谱的选择中渐渐没谱。加缪是这样说的:每当我试图接近事物的真相,总是他平凡的本质使我震惊。
其他文献
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所以古人说“木曰曲直”。后人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结合得异常紧密,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是木质结构,各种生产工具也离不开木,加上树木高耸直立、生命力顽强,更被古人赋予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寓意。因为树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木的核心品格也
期刊
现代人通常所理解的“从革”,是指金有肃杀、收敛、潜降、清洁的特性,事实上,这只强调了“从”的特性,而忽略了“革”的特性。金铸造兵器则刚而锋利,但所铸兵器的形状可随人意而改变,故金还有其“柔和”的特性。《尚书·洪范》在疏证“金曰从革”时说:“可改更者,可销铸以为兵器也”,“金可以从人改更,更言其可为人用之意也”。因此,刚柔相济,从革相合,是金的特性。    五行中的木、水、火、土因其在自然界中处于单
期刊
曾有一位属弱木的朋友,在生活中处处恪守五行的生克原则:寒木喜火,因此选择在温暖的桂林工作生活;服色非青则黑;买房时,小区门一定要向东或朝北……或许有些“胶柱鼓瑟”,但也呈现出中国人浸染已久的一面——天人合一。    与天地如一  “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黄帝内经》中如是说。  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区别:在西方人眼里,一切都是实证的,A是A,B是B,纵有联系,这联系也是客观的;然而在东方
期刊
“火曰炎上”。所谓“炎上”,是说火在燃烧时,能发光放热,火焰飘浮于上,光热四散于外,故火有发热、温暖、光明、向上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温通、昌盛、繁茂等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火。火是五行中最为剧烈的元素,既可以为人类提供生活的必须,袅袅炊烟,围炉而坐;也可以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因此火也是人们眼中最极端的元素。    火的炽烈在今人眼中,代表了一种澎湃的激情和燃烧不尽的动力。在创意
期刊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于一个绝对运动的世界而言,相对静态的五行系统依旧幻化在社会万象的肌理中,亘古未变。    彼得·圣吉的文化缺失    15年前,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第一次让中国人认识了系统思维理论。此前,这一著作已在全世界范围取得了空前辉煌的荣誉:“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管理书籍”之一、“21世纪的管理圣经”、世界企业学会(World Business Academy)最高荣誉
期刊
独立电影:体制外的表达    2009年11月21日下午3点半,沙坪坝电影院,一部叫《敖鲁古雅》的电影替代了第三届“造影青春: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简称CIFVF)”的揭幕。  这是一部曾获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十佳纪录片的电影。暗光的影院内,屏幕上变幻着一个古老民族如何趋于消亡的历史。观众席很安静,没有人低声说笑,也没有爆米花的咀嚼声,他们神情悠闲,却隐隐有一种仪式般的凝然。  与此同时,重庆的各大院
期刊
“我做故事片是想从无到有地建筑一个世界,而纪录片是从有到有……我们到一座山来拍纪录片,这座山原来就在这,只不过纪录片作者通过拍摄、剪辑的选择把这块石头雕琢出来,这样一种创作形态,至少不是我熟悉、习惯,也不是最理想的一种。”  “我热爱电影比生活多一点,但我始终还有另外一个反面的想法,生活要远远高于电影,电影只是很轻微,而且影像本身没有什么作用。这不叫矛盾,我热爱电影多于生活一些,但我很清楚地知道,
期刊
敏锐之外,刘香成更有洞晓世事的聪明。或与早期基恩·米利向他强调思想之要而非技术,不无关系,哪怕长久以来,其身份是以客观公正真实为要的记者,他也不愿仅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如他所说:“一个作者,是摄影记者也好,文字记者也好,对事情没有一种解读的话,是比较难以想象的”。    那些不能忘记的过去,是未来最好的向导    还聊经历有意思吗。经历太多被聊得玄乎其玄。回到开始,是在《生活》杂志担任实习记者,跟
期刊
无论是照片抑或真人,现在的她和十多年前均并无太大变化。  但是,看着孩子们接二连三地长大,她说,会感觉到岁月的流逝。  她是张莉,福建女孩,很漂亮。她是一个优秀的策划人,是西藏攀德达杰福利学校的创始人,是上百个孩子的老师。  但她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魔法师。  因为她所到之处,周围的一切就变成了童话。    “你喜欢童话吗?”“喜欢。”  “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的?”“从一生下来开始,或者,从成为
期刊
“当我们称赞一把椅子或是一幢房子‘美’时,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喜欢这把椅子或这幢房子向我们暗示出来的那种生活方式。它具有一种吸引我们的‘性情’:假如它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人的话,正是我们喜欢的人。”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    影片《乱世佳人》留下了美丽的橡树庄园Oak Alley。一切如钟摆在欧洲的小镇和美国的城市间摇摆。午后闲步St Charles大街驻足沿途风格迥异的别墅,屋前金、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