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核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贯彻落实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三个创新”要求,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根据发展形势的变化,构建现代执政资源体系,是落实讲话精神,以理论创新促进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方面。
构建现代执政资源体系的必要性
在现代国家形态中,政党政治是普遍的现象。拥有丰富的执政资源,不仅是一个政党执政的“准入资格”,也是执政活动开展的有效手段,更是执政业绩的衡量标准。结合我国的情况来看,构建现代执政资源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必要性。
推进社会转型,建设现代国家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变迁加剧,社会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进入“发展黄金期”的同时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期”,转型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逐步释放出来。这是因为,社会转型是“社会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体的根本性变化过程”,我国的社会转型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全方位转变,转型时期异质杂陈,充满矛盾斗争和事物的自身不完备等规律特征将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但是,“中国的转型期不能无限地拉长”,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更需要加强理论创新,构建现代执政资源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进我国顺利实现“软着陆”。
探索执政规律,提升执政能力的需要。21世纪初期,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央提出了研究执政规律,完善执政理论的战略任务,要求从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在上述“执政七谋”中,执政资源和其他方面都有密切联系,构建现代执政资源体系不仅体现了科学、民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也将有力巩固和夯实执政的阶级和群众基础,促进执政体制改革创新,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执政方略落实到实践中,为综合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执政方式提供有效手段,这正是适应新时期不断变化的执政环境的具体体现。整体看来,“执政七谋”以提升执政能力核心,而执政能力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力量和本领。这些本领作为执政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主要体现在执政资源的规模、质量和运用中。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执政资源状况是执政能力和水平的综合体现,执政能力在实质上是执政主体掌控、开发和运用执政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防范执政风险、维护执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多学科知识,拓宽治国思路的需要。“资源”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其本意指自然资源,后被借用到社会学、政治学等多种学科中,泛指有利于达到某种价值目标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条件,是对其本意稀缺性、价值性、变动性等特征的衍生运用。这种运用超越了特定学科的范围,有利于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丰富执政思想。在执政过程中,政党同样面临着有效增加执政资源供给、充分降低执政成本耗费、实现执政效率最大化的问题。这样,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成本效益理论、防止流失方法、优化整合观念等都可以对执政资源的构建有所启示。
树立系统思维,应对形势变化的需要。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我国原有相对简单的社会结构形态被打破,逐渐向“复杂社会”转变,社会矛盾和问题更多样,更需要有系统、成体系的执政资源来充分应对这些变化。在现实中,由于执政资源始终是处于变动状态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的发展,党的执政资源经受着新的挑战,构建系统执政资源体系对于利用各种有用资源巩固执政地位、增强执政合法性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从执政资源的优化看,体系化的构建更有利于把握各种要素的位置和作用,组织各资源要素优势互补,发挥系统协同作用,更好地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构建现代执政资源体系的内容组成
宏观上看,执政资源是执政党为实现执政目标可运用的各种有利因素和条件的总和,体现出阶级性、稀缺性、价值性、成本性、可变性、系统性等特点。结合目前的有关研究,可以对执政资源进行不同分类。
共时视角的性质分类。从共时的视角看,执政资源可按不同性质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资源。其中,政治资源是执政资源的核心,包括权力资源、组织资源、制度资源、意识形态资源、军事资源等。经济资源是执政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包括自然资源、产业资源、财税资源等。文化资源是执政资源的精神体现,包括思想资源、科技资源、信息资源等。社会资源是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包括民意资源、群众资源,人才资源、社会组织资源、社会环境资源等。这些不同门类的资源,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必要条件,发挥着维持国家和社会正常运行发展的重要作用。
历时视角的时期分类。从历时的视角看,执政资源可分为历史资源、当前资源、未来资源。历史资源是执政党在发展壮大和执政实践过程中积累和拥有的各项资源,是政党执政的历史依据,这些资源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都有所体现。当前资源是执政党目前所掌握和运用的资源,是在当下执政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的资源,涉及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资源。未来资源是执政党将来能够获得和占有的资源,是保障长期执政的必要条件。当然,这种分类可能会有交叉,如有些当前资源中包含历史资源,也可能成为未来资源的组成部分,但三者并不等同,历史资源并不都能成为当前资源,未来资源也可能并不都比当前资源规模大和质量高,这使三者的关系呈现错综复杂的状态。同时,在时间层面执政资源还可分为传统资源和新兴资源。传统资源是相对新兴资源而言,新兴资源是随着时代发展出现的资源,其“新”之处在于时代内涵新,结构形态新,获取方式新,同样是执政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功能视角的作用分类。从功能的视角看,执政资源可以分为基础性资源、运行性资源、巩固性资源和保障性资源。基础性资源是执政党执政的基本依据和条件,政治资源和民意资源、群众资源是其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资源也不可或缺。运行性资源是执政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保障执政活动正常进行的资源,包括实际发挥作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类资源。巩固性资源是在基础性资源和运行性资源基础上,通过执政实践而进一步获得的有利于执政的各种资源,对于巩固执政地位具有积极意义。保障性资源是执政活动的保障条件,包括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军事资源等。由于执政活动的有机统一性,这种功能分类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不同资源发挥不同作用,有些资源可以发挥几种作用,这些资源形成的功能合力对于现实的执政活动意义重大。 此外,从范围来看,执政资源可以分为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从载体方式来看,可以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前者主要是物质性资源,后者主要是精神性资源。执政资源体系中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并随着执政环境和执政方式的变化而变迁,需要进行周密部署,完善执政资源体系。
构建现代执政资源体系的路径选择
中央文件曾经深刻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更加表明了执政资源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树立创新思维、发展思维和系统思维,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的执政资源体系。
以防止流失为重点,激活保护历史资源。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党积累了丰厚的执政历史资源,这些历史资源既体现在思想理念和文化理论等精神层面,也存在于具有时代内涵的器物上,还包含在一些优良的传统制度规范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优质历史资源存在被忽略而流失的问题,需要激活历史资源价值,妥善进行传扬保护。在这方面,我们要吸取有些国家的教训,重点做好防止流失工作。苏东剧变原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割断历史,自我否定,流失了很多优质执政历史资源。在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多样化趋势明显,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受到侵蚀,主流意识形态资源的权威性有所弱化,对历史资源的价值估计不足。这就更需要以统一的历史观念,宏观把握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整体性,激活保护历史资源,为提高执政能力增加有力的历史依据。
以提升效能为核心,整合优化当前资源。从执政规律探索的角度看来,衡量执政水平不仅要看当前执政资源的数量和规模,还要看质量和效能。这就需要在对现有执政资源科学分类,条理归纳基础上,进行整合优化,集约开发,合理配置,从而使系统内的各资源要素协同共生,有效地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结合十八大报告要求看来,整合优化当前资源,无疑是经受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四大考验”,抵御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四大危险”的重要抉择。尤其是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凸显,只有调动多方面执政资源,发挥系统功能,才能使各项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推进。
以转变方式为方向,开发拓展新兴资源。如果说历史资源和现有资源都可以说是存量资源,激活维护与整合优化都可以说是以“存量调整机制”的思路使既有资源的效用得以充分发挥,新兴资源则可以按照“增量转换方式”的思路,开发拓展新增的执政资源。目前,在新兴资源中有两类需要重点拓展。一是开发运用新媒体资源,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对新媒体舆论产生、传播、整合与引导规律研究,努力在新媒体环境中发出主流声音,为执政资源增加新媒体砝码。二是拓展扩大国际资源,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注重“软实力”和“巧实力”的运用,提高社会制度、价值体系、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吸引力,大力开发国际组织资源、国际资本资源、国际人才资源为己所用,为我国发展营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总体看来,构建现代执政资源体系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开放发展的思想主线,体现着科学、理性的精神品质,是党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执政规律,巩固执政基础,保障执政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伟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构建现代执政资源体系的必要性
在现代国家形态中,政党政治是普遍的现象。拥有丰富的执政资源,不仅是一个政党执政的“准入资格”,也是执政活动开展的有效手段,更是执政业绩的衡量标准。结合我国的情况来看,构建现代执政资源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必要性。
推进社会转型,建设现代国家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变迁加剧,社会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进入“发展黄金期”的同时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期”,转型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逐步释放出来。这是因为,社会转型是“社会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体的根本性变化过程”,我国的社会转型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全方位转变,转型时期异质杂陈,充满矛盾斗争和事物的自身不完备等规律特征将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但是,“中国的转型期不能无限地拉长”,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更需要加强理论创新,构建现代执政资源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进我国顺利实现“软着陆”。
探索执政规律,提升执政能力的需要。21世纪初期,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央提出了研究执政规律,完善执政理论的战略任务,要求从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在上述“执政七谋”中,执政资源和其他方面都有密切联系,构建现代执政资源体系不仅体现了科学、民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也将有力巩固和夯实执政的阶级和群众基础,促进执政体制改革创新,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执政方略落实到实践中,为综合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执政方式提供有效手段,这正是适应新时期不断变化的执政环境的具体体现。整体看来,“执政七谋”以提升执政能力核心,而执政能力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力量和本领。这些本领作为执政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主要体现在执政资源的规模、质量和运用中。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执政资源状况是执政能力和水平的综合体现,执政能力在实质上是执政主体掌控、开发和运用执政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防范执政风险、维护执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多学科知识,拓宽治国思路的需要。“资源”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其本意指自然资源,后被借用到社会学、政治学等多种学科中,泛指有利于达到某种价值目标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条件,是对其本意稀缺性、价值性、变动性等特征的衍生运用。这种运用超越了特定学科的范围,有利于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丰富执政思想。在执政过程中,政党同样面临着有效增加执政资源供给、充分降低执政成本耗费、实现执政效率最大化的问题。这样,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成本效益理论、防止流失方法、优化整合观念等都可以对执政资源的构建有所启示。
树立系统思维,应对形势变化的需要。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我国原有相对简单的社会结构形态被打破,逐渐向“复杂社会”转变,社会矛盾和问题更多样,更需要有系统、成体系的执政资源来充分应对这些变化。在现实中,由于执政资源始终是处于变动状态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的发展,党的执政资源经受着新的挑战,构建系统执政资源体系对于利用各种有用资源巩固执政地位、增强执政合法性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从执政资源的优化看,体系化的构建更有利于把握各种要素的位置和作用,组织各资源要素优势互补,发挥系统协同作用,更好地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构建现代执政资源体系的内容组成
宏观上看,执政资源是执政党为实现执政目标可运用的各种有利因素和条件的总和,体现出阶级性、稀缺性、价值性、成本性、可变性、系统性等特点。结合目前的有关研究,可以对执政资源进行不同分类。
共时视角的性质分类。从共时的视角看,执政资源可按不同性质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资源。其中,政治资源是执政资源的核心,包括权力资源、组织资源、制度资源、意识形态资源、军事资源等。经济资源是执政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包括自然资源、产业资源、财税资源等。文化资源是执政资源的精神体现,包括思想资源、科技资源、信息资源等。社会资源是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包括民意资源、群众资源,人才资源、社会组织资源、社会环境资源等。这些不同门类的资源,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必要条件,发挥着维持国家和社会正常运行发展的重要作用。
历时视角的时期分类。从历时的视角看,执政资源可分为历史资源、当前资源、未来资源。历史资源是执政党在发展壮大和执政实践过程中积累和拥有的各项资源,是政党执政的历史依据,这些资源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都有所体现。当前资源是执政党目前所掌握和运用的资源,是在当下执政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的资源,涉及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资源。未来资源是执政党将来能够获得和占有的资源,是保障长期执政的必要条件。当然,这种分类可能会有交叉,如有些当前资源中包含历史资源,也可能成为未来资源的组成部分,但三者并不等同,历史资源并不都能成为当前资源,未来资源也可能并不都比当前资源规模大和质量高,这使三者的关系呈现错综复杂的状态。同时,在时间层面执政资源还可分为传统资源和新兴资源。传统资源是相对新兴资源而言,新兴资源是随着时代发展出现的资源,其“新”之处在于时代内涵新,结构形态新,获取方式新,同样是执政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功能视角的作用分类。从功能的视角看,执政资源可以分为基础性资源、运行性资源、巩固性资源和保障性资源。基础性资源是执政党执政的基本依据和条件,政治资源和民意资源、群众资源是其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资源也不可或缺。运行性资源是执政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保障执政活动正常进行的资源,包括实际发挥作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类资源。巩固性资源是在基础性资源和运行性资源基础上,通过执政实践而进一步获得的有利于执政的各种资源,对于巩固执政地位具有积极意义。保障性资源是执政活动的保障条件,包括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军事资源等。由于执政活动的有机统一性,这种功能分类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不同资源发挥不同作用,有些资源可以发挥几种作用,这些资源形成的功能合力对于现实的执政活动意义重大。 此外,从范围来看,执政资源可以分为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从载体方式来看,可以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前者主要是物质性资源,后者主要是精神性资源。执政资源体系中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并随着执政环境和执政方式的变化而变迁,需要进行周密部署,完善执政资源体系。
构建现代执政资源体系的路径选择
中央文件曾经深刻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更加表明了执政资源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树立创新思维、发展思维和系统思维,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的执政资源体系。
以防止流失为重点,激活保护历史资源。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党积累了丰厚的执政历史资源,这些历史资源既体现在思想理念和文化理论等精神层面,也存在于具有时代内涵的器物上,还包含在一些优良的传统制度规范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优质历史资源存在被忽略而流失的问题,需要激活历史资源价值,妥善进行传扬保护。在这方面,我们要吸取有些国家的教训,重点做好防止流失工作。苏东剧变原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割断历史,自我否定,流失了很多优质执政历史资源。在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多样化趋势明显,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受到侵蚀,主流意识形态资源的权威性有所弱化,对历史资源的价值估计不足。这就更需要以统一的历史观念,宏观把握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整体性,激活保护历史资源,为提高执政能力增加有力的历史依据。
以提升效能为核心,整合优化当前资源。从执政规律探索的角度看来,衡量执政水平不仅要看当前执政资源的数量和规模,还要看质量和效能。这就需要在对现有执政资源科学分类,条理归纳基础上,进行整合优化,集约开发,合理配置,从而使系统内的各资源要素协同共生,有效地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结合十八大报告要求看来,整合优化当前资源,无疑是经受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四大考验”,抵御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四大危险”的重要抉择。尤其是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凸显,只有调动多方面执政资源,发挥系统功能,才能使各项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推进。
以转变方式为方向,开发拓展新兴资源。如果说历史资源和现有资源都可以说是存量资源,激活维护与整合优化都可以说是以“存量调整机制”的思路使既有资源的效用得以充分发挥,新兴资源则可以按照“增量转换方式”的思路,开发拓展新增的执政资源。目前,在新兴资源中有两类需要重点拓展。一是开发运用新媒体资源,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对新媒体舆论产生、传播、整合与引导规律研究,努力在新媒体环境中发出主流声音,为执政资源增加新媒体砝码。二是拓展扩大国际资源,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注重“软实力”和“巧实力”的运用,提高社会制度、价值体系、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吸引力,大力开发国际组织资源、国际资本资源、国际人才资源为己所用,为我国发展营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总体看来,构建现代执政资源体系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开放发展的思想主线,体现着科学、理性的精神品质,是党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执政规律,巩固执政基础,保障执政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伟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