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城市学生相比而言,农村初中学生具有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窄、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有许多这样的感受: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全是。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出现的同感,结合我长期在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学进行了研究,摸索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大部分是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不少家长也不懂得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的家长教给儿女的是"考不进重点大学,毕业后也赚不了多少钱"。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一个人出去打工时,小学毕业或没有技术的人的工资低于初中水平或有技术的,初中水平的又比不上大学毕业的。再如,修房子挖基脚前放线找直角,就用到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没有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的学习观。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感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样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害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听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为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是较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成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它们相加,谁得的数大,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枯燥的知识转化成一种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乘方"时,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三、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学75%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第一,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开小差"。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重复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 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不懂(也就是打记号的)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做到听懂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提的问题,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的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二、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初中,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
(1)分析与综合。所谓分析,就是将某一知识或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讨论和研究。所谓综合,就是将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这两种方法是密不可分的思维方法。如已知(x y-4)2 |x-y 8|=0求(x2-y)2 (x y)2 的值。我们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x y-4)2 |x-y 8|=0,第二部分(x2-y2) (x y)2,分析后可发现由第一部分得:x y=4,x-y=-8由第二部分得:(x2-y2) (x y)2 =(x y)(x-y) (x y)2综合两个部分运用整体代入法即可求解,这就是分析
与综合的运用。
(2)归纳与演绎。归纳就是将多个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题中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题中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把它们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类比与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所谓类比,就是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方法。如分数与分式的类比,可增强对着两个内容的理解。所谓联想,就是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商的乘方时想到积的乘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积与商之间的变化关系,促使学生思维向各方面发展。
(4)抽象与概括。所谓抽象,就是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征)概括出来的思维方法。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合适他们实际的背景
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过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这是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所造成的。我们农村中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农村不具备的物品。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地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学校没有足球场学生根本不知道踢足球 (只在电视上看到过而已) 。这样的背景,对学生学习就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如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创设成为打篮球的问题(学生都知道打篮球),比较合适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对学生的帮助就会大些,经过创设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明显。
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这样的教法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应将教师的作用提 高到"导"。"导"就是引导,即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地"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
和想象力,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也就是不要一成不变地将讲授法放在首位,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培育出高素质、能力强的新一代人才。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大部分是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不少家长也不懂得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的家长教给儿女的是"考不进重点大学,毕业后也赚不了多少钱"。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一个人出去打工时,小学毕业或没有技术的人的工资低于初中水平或有技术的,初中水平的又比不上大学毕业的。再如,修房子挖基脚前放线找直角,就用到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没有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的学习观。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感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样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害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听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为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是较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成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它们相加,谁得的数大,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枯燥的知识转化成一种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乘方"时,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三、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学75%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第一,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开小差"。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重复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 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不懂(也就是打记号的)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做到听懂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提的问题,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的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二、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初中,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
(1)分析与综合。所谓分析,就是将某一知识或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讨论和研究。所谓综合,就是将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这两种方法是密不可分的思维方法。如已知(x y-4)2 |x-y 8|=0求(x2-y)2 (x y)2 的值。我们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x y-4)2 |x-y 8|=0,第二部分(x2-y2) (x y)2,分析后可发现由第一部分得:x y=4,x-y=-8由第二部分得:(x2-y2) (x y)2 =(x y)(x-y) (x y)2综合两个部分运用整体代入法即可求解,这就是分析
与综合的运用。
(2)归纳与演绎。归纳就是将多个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题中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题中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把它们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类比与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所谓类比,就是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方法。如分数与分式的类比,可增强对着两个内容的理解。所谓联想,就是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商的乘方时想到积的乘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积与商之间的变化关系,促使学生思维向各方面发展。
(4)抽象与概括。所谓抽象,就是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征)概括出来的思维方法。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合适他们实际的背景
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过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这是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所造成的。我们农村中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农村不具备的物品。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地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学校没有足球场学生根本不知道踢足球 (只在电视上看到过而已) 。这样的背景,对学生学习就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如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创设成为打篮球的问题(学生都知道打篮球),比较合适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对学生的帮助就会大些,经过创设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明显。
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这样的教法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应将教师的作用提 高到"导"。"导"就是引导,即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地"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
和想象力,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也就是不要一成不变地将讲授法放在首位,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培育出高素质、能力强的新一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