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师院校软实力是高师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力量,主要由政治力、育人力、创新力、文化力、服务力、信息力等要素构成。在市场经济和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由于认识滞后、超常发展、建设失序、举债经营等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原因,高师院校普遍存在软实力缺失的问题,影响着高师院校的诚信度和美誉度。积极推进理论指导,破除观念障碍,铸就特色品牌,营造良好氛围,必将有利于高师院校软实力的强化和提升。
[关键词]高师院校硬实力软实力构成提升
[作者简介]肖灵(1972- ),男,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教育学。(江西赣州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048-02
“软实力”最初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十余年间,国内学界及时跟踪和探讨,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软实力”昭示了一种崭新的发展路径,在提升综合实力方面开拓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师院校承载着传播知识、发展科技、服务基础教育、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它既是国家、地区或城市软实力建设的对象,又肩负自身内部发展方面软实力建设的重任。高师院校软实力是高师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力量,有必要探讨其内涵要素构成,分析其现状及缺失缘由,提出强化和提升的一些对策。
一、多元视角下的高师院校软实力的构成
目前,国内学者对高师院校软实力的理解和把握,呈多元视角。有人认为高师院校软实力是高师院校的整体精神风貌,是高师院校的价值理念和内在品质,是高师院校办学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师院校软实力深深地熔铸在高师院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充分展现于高师院校的文化力、政治力、精神力、制度力等诸多构成要素方面。也有学者认为,高师院校软实力是“一种内涵、一种文化、一种能力”。上述多是描述性语言,使得“高师院校软实力”更具不确定性。笔者认为,高师院校软实力是一所高师院校在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在实现知识传播与生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时,通过教育理念、办学传统、办学特色、高师院校精神、发展战略、学术声誉、精神风貌、文化氛围、社会形象等要素综合表现出来的精神性力量。它与以占地建设面积、教学实验楼舍、文化体育场馆、图书仪器设备、师资力量、科技成果、后勤保障、财政收入等要素为主的硬实力一同构成高师院校综合实力。高师院校软实力主要由以下六个要素构成:
1.政治力。它决定着软实力发展的走向。政治力是高师院校软实力的灵魂,重在解决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方向指导性作用。高师院校政治力主要蕴涵于学校的定位、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发展战略、培养目标、年度规划、组织建制、制度体系、领导信誉、机构设置、运行管理、考核激励之中,也体现在高师院校政治育人功能和课堂“灌输”原则之中。
2.育人力。它决定着软实力发展的质量。育人力是高师院校软实力的核心,着力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影响着高校的功能发挥、事业成败乃至生存发展和前途命运。育人力主要蕴涵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各个育人环节的实施之中。受科学发展观的影响和教育大众化的带动,人本观念和服务理念在高校逐步得到深化和拓展,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价值和多样性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和强化。从育人主体需求和育人内涵出发,应探索实施融思想育人、学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于一体的“六位一体”育人工程,以此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提升育人力的品位。
3.创新力。它决定着软实力发展的层次。创新力是高校独特的品质,是高师院校软实力发展的动力源泉。高师院校软实力能否上层次上水平,取决于创新力的潜质强弱和后劲。知识生产、科学研究、学术声誉、学术前沿追踪、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等集中反映着高校创新力的水平和层次。“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创新力的增强,使高师院校软实力更具超强的辐射力、张扬力和跨越力。
4.文化力。它决定着软实力发展的形象。高师院校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一方沃土、一面旗帜,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塑造人的内在动力。它对高师院校师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形象外塑发挥着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深刻影响,是构成高师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高师院校文化力蕴涵于一所学校的高师院校精神、长期积淀的办学传统、独具个性的办学特色之中,蕴涵于严谨、有序、充满活力的校风、教风、学风之中,蕴涵于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整洁、高雅、舒适的校园环境以及平等、互助、合作、友爱、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中。其中,高师院校精神居于核心地位,起着统领、凝聚、激励、导向作用。构筑和提升高师院校软实力,就要善于抓要害、牵牛鼻子,善于凝练。
5.服务力。它决定着软实力发展的生命。服务力是高师院校软实力的命脉。高师院校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潜在精神资源、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高师院校服务力正是通过高师院校源源不断的资源输出,在影响和作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体现和张扬的。较强的精神感染、文化辐射和思想引领,体现着高师院校服务力的性质和向度;文化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学术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是高师院校服务力品质、层次的重要表现;人力资源的流动、变化,则是衡量高师院校服务力强弱的显著标志。
6.信息力。它决定着软实力发展的维度。信息力是高师院校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在实现超海量、超快捷、超时空、超虚拟的信息交换、重组、整合、利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惊人”力量。它是高师院校软实力发展、提升的一种崭新视角和维度。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突飞猛进,必将导致高师院校信息力的大大增强,并产生令人难以置信、难以预见的新奇效力。高校要实现大众化教育背景与教育规律作用下的渐进式发展和关键战略机遇期驱动与后发优势影响下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树立前瞻意识,审时度势,主动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敢于科学利用信息技术之剑,善于铸造强大的信息力。
二、高师院校软实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前20年,受传统体制和计划经济影响,高校总体上遵循着“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对协调、平稳的发展模式;后10年,在市场经济和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的发展态势在抢抓难得机遇、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规模膨胀、结构失调、质量滑坡、效益降低”的问题,高师院校核心竞争力也呈减弱之势。究其原因,在于“硬实力越位,软实力缺失”,而缺失的原因又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滞后,理念僵化。伴随轰轰烈烈的教育实践,教育界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理论,但当前整个教育系统缺乏大师级教育家,缺乏教育发展战略层面的深度认知和敏锐洞察,缺乏对高师院校建设硬实力、软实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宏观把握和整体规划,存在着认识滞后、理念僵化的问题。传统的思维方式、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发展定位等,依然阻碍着高师院校的变革,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教育发展理念尚未完全构建起来,缺乏全局的、前瞻的理性思考和科学决策。
2.超常发展,建设失序。在持续扩招和大众化教育氛围中,高师院校面临的最大、最直接压力来自校舍、设施、师资等基本硬件不足。许多高师院校纷纷绘制蓝图,开疆拓土,高楼大厦林立,高师院校硬实力得到长足发展。与此同时,软实力跟不上,很难达到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协调均衡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硬实力得以强化,也是相对的,“越位”是相对过去硬件建设滞后而言的,实际上绝大多数高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仍非常紧缺,教学用房、实验用房、体育设施严重“缺标”“超载”,教师严重“缺员”“超负荷”,长此以往,受累的是教师,受苦的是学生,受损的是国家和人民。
3.投入不足,举债经营。高校发展突飞猛进,规模翻番,但教育投入增幅却低于经济增长,绝对数增加赶不上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实际经费十分短缺。近年教育投入总量一直呈明显上升,但财政性投入占GDP比重却并不乐观。教育经费总量的较低水平运作,加上师范生收费偏低,必然影响到高师院校的经费收入和高师院校内部的分配使用。规模扩大、需求强烈与投入匮乏、成本提高、资源紧张构成鲜明对比。高师院校还要应对新校区建设、更名、庆典、升格、评估等诸项硬任务。形势所迫,高师院校纷纷把目光投向融资借贷,“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短短几年,借贷运行、举债发展成为高师院校的一道“风景”。高师院校步履维艰,哪来精力抓软件。
4.需求强劲,导向偏差。高师院校扩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但随着经济成果的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人才的渴求,人们受教育需求、个人教育投资和教育前景期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未来五年高校仍有四百三十多万入校生的扩招空间。这些因素汇成高校扩招的持续动力,必然继续加大硬件压力,牵引高校将本应倾注于软实力建设的力量转向硬实力建设,难免顾此失彼。此外,社会评价、高校排名、重大项目申报等往往更注重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软件因其难以把握、衡量和评估而被忽视、回避或边缘化。
三、高师院校软实力的强化和提升
纵览我国高教大众化发展浪潮,高师院校的发展应在软硬实力良性互动之中,显示出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
1.加强理论研究,提高软实力建设的科学指导。当前,对大学软实力尤其是对高师院校软实力这一概念还存在较多认识、理解分歧,对其本体论的研究不多也不够透彻,本质属性的不确定性必将导致各自按照经验进行摸索,必然会走弯路,甚或误入歧途。高师院校应组织力量,加强学习研究,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揭示高师院校软实力的本质属性,揭示其特色,理顺其内部各要素之间,尤其是与硬实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构筑正态分布、软硬兼顾、均衡发展的力量体系。
2.破解观念障碍,提升高师院校软实力的内在品格。更新观念是高师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先导。要敢于破除陈旧僵化观念,从传统思维模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和谐发展原则,树立宏观、开放、现代的教育理念,提升高师院校软实力的内在品格。
3.增强品牌效应,塑造高师院校形象。高师院校品牌的培育贵在彰显个性、突出特色,既要寻求共性中的力量强势,又要强化差异中的比较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注意打造独特的形象识别系统,强化外宣和公关,提升社会期望值、诚信度、美誉度和感染力。在未来激烈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决定性因素在于“产品”的质量和生命力——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品牌,学生走到哪里,品牌就树到哪里,软实力就辐射到哪里。坚定不移地强化和提升育人力,才是最终制胜法宝。
4.加强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软环境。多数人将高师院校文化力等同于高师院校软实力,足见文化力的作用。高师院校文化易于传播、接受和参与,也易产生凝聚力和感召力。当前,高师院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努力构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鼓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夯实软实力发展的坚实土壤,奏响主旋律,高举科学发展旗帜,建设先进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3]张若飞,李振田,邓栗.大学软实力探源[J].贵州社会科学,2008(9).
[关键词]高师院校硬实力软实力构成提升
[作者简介]肖灵(1972- ),男,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教育学。(江西赣州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048-02
“软实力”最初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十余年间,国内学界及时跟踪和探讨,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软实力”昭示了一种崭新的发展路径,在提升综合实力方面开拓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师院校承载着传播知识、发展科技、服务基础教育、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它既是国家、地区或城市软实力建设的对象,又肩负自身内部发展方面软实力建设的重任。高师院校软实力是高师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力量,有必要探讨其内涵要素构成,分析其现状及缺失缘由,提出强化和提升的一些对策。
一、多元视角下的高师院校软实力的构成
目前,国内学者对高师院校软实力的理解和把握,呈多元视角。有人认为高师院校软实力是高师院校的整体精神风貌,是高师院校的价值理念和内在品质,是高师院校办学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师院校软实力深深地熔铸在高师院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充分展现于高师院校的文化力、政治力、精神力、制度力等诸多构成要素方面。也有学者认为,高师院校软实力是“一种内涵、一种文化、一种能力”。上述多是描述性语言,使得“高师院校软实力”更具不确定性。笔者认为,高师院校软实力是一所高师院校在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在实现知识传播与生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时,通过教育理念、办学传统、办学特色、高师院校精神、发展战略、学术声誉、精神风貌、文化氛围、社会形象等要素综合表现出来的精神性力量。它与以占地建设面积、教学实验楼舍、文化体育场馆、图书仪器设备、师资力量、科技成果、后勤保障、财政收入等要素为主的硬实力一同构成高师院校综合实力。高师院校软实力主要由以下六个要素构成:
1.政治力。它决定着软实力发展的走向。政治力是高师院校软实力的灵魂,重在解决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方向指导性作用。高师院校政治力主要蕴涵于学校的定位、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发展战略、培养目标、年度规划、组织建制、制度体系、领导信誉、机构设置、运行管理、考核激励之中,也体现在高师院校政治育人功能和课堂“灌输”原则之中。
2.育人力。它决定着软实力发展的质量。育人力是高师院校软实力的核心,着力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影响着高校的功能发挥、事业成败乃至生存发展和前途命运。育人力主要蕴涵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各个育人环节的实施之中。受科学发展观的影响和教育大众化的带动,人本观念和服务理念在高校逐步得到深化和拓展,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价值和多样性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和强化。从育人主体需求和育人内涵出发,应探索实施融思想育人、学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于一体的“六位一体”育人工程,以此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提升育人力的品位。
3.创新力。它决定着软实力发展的层次。创新力是高校独特的品质,是高师院校软实力发展的动力源泉。高师院校软实力能否上层次上水平,取决于创新力的潜质强弱和后劲。知识生产、科学研究、学术声誉、学术前沿追踪、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等集中反映着高校创新力的水平和层次。“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创新力的增强,使高师院校软实力更具超强的辐射力、张扬力和跨越力。
4.文化力。它决定着软实力发展的形象。高师院校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一方沃土、一面旗帜,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塑造人的内在动力。它对高师院校师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形象外塑发挥着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深刻影响,是构成高师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高师院校文化力蕴涵于一所学校的高师院校精神、长期积淀的办学传统、独具个性的办学特色之中,蕴涵于严谨、有序、充满活力的校风、教风、学风之中,蕴涵于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整洁、高雅、舒适的校园环境以及平等、互助、合作、友爱、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中。其中,高师院校精神居于核心地位,起着统领、凝聚、激励、导向作用。构筑和提升高师院校软实力,就要善于抓要害、牵牛鼻子,善于凝练。
5.服务力。它决定着软实力发展的生命。服务力是高师院校软实力的命脉。高师院校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潜在精神资源、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高师院校服务力正是通过高师院校源源不断的资源输出,在影响和作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体现和张扬的。较强的精神感染、文化辐射和思想引领,体现着高师院校服务力的性质和向度;文化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学术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是高师院校服务力品质、层次的重要表现;人力资源的流动、变化,则是衡量高师院校服务力强弱的显著标志。
6.信息力。它决定着软实力发展的维度。信息力是高师院校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在实现超海量、超快捷、超时空、超虚拟的信息交换、重组、整合、利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惊人”力量。它是高师院校软实力发展、提升的一种崭新视角和维度。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突飞猛进,必将导致高师院校信息力的大大增强,并产生令人难以置信、难以预见的新奇效力。高校要实现大众化教育背景与教育规律作用下的渐进式发展和关键战略机遇期驱动与后发优势影响下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树立前瞻意识,审时度势,主动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敢于科学利用信息技术之剑,善于铸造强大的信息力。
二、高师院校软实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前20年,受传统体制和计划经济影响,高校总体上遵循着“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对协调、平稳的发展模式;后10年,在市场经济和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的发展态势在抢抓难得机遇、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规模膨胀、结构失调、质量滑坡、效益降低”的问题,高师院校核心竞争力也呈减弱之势。究其原因,在于“硬实力越位,软实力缺失”,而缺失的原因又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滞后,理念僵化。伴随轰轰烈烈的教育实践,教育界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理论,但当前整个教育系统缺乏大师级教育家,缺乏教育发展战略层面的深度认知和敏锐洞察,缺乏对高师院校建设硬实力、软实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宏观把握和整体规划,存在着认识滞后、理念僵化的问题。传统的思维方式、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发展定位等,依然阻碍着高师院校的变革,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教育发展理念尚未完全构建起来,缺乏全局的、前瞻的理性思考和科学决策。
2.超常发展,建设失序。在持续扩招和大众化教育氛围中,高师院校面临的最大、最直接压力来自校舍、设施、师资等基本硬件不足。许多高师院校纷纷绘制蓝图,开疆拓土,高楼大厦林立,高师院校硬实力得到长足发展。与此同时,软实力跟不上,很难达到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协调均衡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硬实力得以强化,也是相对的,“越位”是相对过去硬件建设滞后而言的,实际上绝大多数高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仍非常紧缺,教学用房、实验用房、体育设施严重“缺标”“超载”,教师严重“缺员”“超负荷”,长此以往,受累的是教师,受苦的是学生,受损的是国家和人民。
3.投入不足,举债经营。高校发展突飞猛进,规模翻番,但教育投入增幅却低于经济增长,绝对数增加赶不上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实际经费十分短缺。近年教育投入总量一直呈明显上升,但财政性投入占GDP比重却并不乐观。教育经费总量的较低水平运作,加上师范生收费偏低,必然影响到高师院校的经费收入和高师院校内部的分配使用。规模扩大、需求强烈与投入匮乏、成本提高、资源紧张构成鲜明对比。高师院校还要应对新校区建设、更名、庆典、升格、评估等诸项硬任务。形势所迫,高师院校纷纷把目光投向融资借贷,“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短短几年,借贷运行、举债发展成为高师院校的一道“风景”。高师院校步履维艰,哪来精力抓软件。
4.需求强劲,导向偏差。高师院校扩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但随着经济成果的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人才的渴求,人们受教育需求、个人教育投资和教育前景期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未来五年高校仍有四百三十多万入校生的扩招空间。这些因素汇成高校扩招的持续动力,必然继续加大硬件压力,牵引高校将本应倾注于软实力建设的力量转向硬实力建设,难免顾此失彼。此外,社会评价、高校排名、重大项目申报等往往更注重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软件因其难以把握、衡量和评估而被忽视、回避或边缘化。
三、高师院校软实力的强化和提升
纵览我国高教大众化发展浪潮,高师院校的发展应在软硬实力良性互动之中,显示出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
1.加强理论研究,提高软实力建设的科学指导。当前,对大学软实力尤其是对高师院校软实力这一概念还存在较多认识、理解分歧,对其本体论的研究不多也不够透彻,本质属性的不确定性必将导致各自按照经验进行摸索,必然会走弯路,甚或误入歧途。高师院校应组织力量,加强学习研究,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揭示高师院校软实力的本质属性,揭示其特色,理顺其内部各要素之间,尤其是与硬实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构筑正态分布、软硬兼顾、均衡发展的力量体系。
2.破解观念障碍,提升高师院校软实力的内在品格。更新观念是高师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先导。要敢于破除陈旧僵化观念,从传统思维模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和谐发展原则,树立宏观、开放、现代的教育理念,提升高师院校软实力的内在品格。
3.增强品牌效应,塑造高师院校形象。高师院校品牌的培育贵在彰显个性、突出特色,既要寻求共性中的力量强势,又要强化差异中的比较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注意打造独特的形象识别系统,强化外宣和公关,提升社会期望值、诚信度、美誉度和感染力。在未来激烈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决定性因素在于“产品”的质量和生命力——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品牌,学生走到哪里,品牌就树到哪里,软实力就辐射到哪里。坚定不移地强化和提升育人力,才是最终制胜法宝。
4.加强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软环境。多数人将高师院校文化力等同于高师院校软实力,足见文化力的作用。高师院校文化易于传播、接受和参与,也易产生凝聚力和感召力。当前,高师院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努力构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鼓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夯实软实力发展的坚实土壤,奏响主旋律,高举科学发展旗帜,建设先进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3]张若飞,李振田,邓栗.大学软实力探源[J].贵州社会科学,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