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促进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教学衔接是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文章对上海市中职、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中职、高职教学之间存在的不衔接、不协调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职教育 高职教育 教学衔接
[作者简介]徐静(1954- ),女,上海人,上海震旦职业学院管理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上海 201908)乔刚(1956- ),男,上海人,上海商学院高职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上海 200235)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1-0008-02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教学衔接是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为了深入了解上海市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教学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和课程改革,笔者对上海市19所中职、高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概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问卷分为教师卷和学生卷。教师卷发放的对象包括一般专业任课教师(每个样本学校15名)、专业教研室主任(每个样本学校2名)、专业教师校长(每个样本学校2名)。学生卷发放的对象是目前在高职院校就读的高年级学生(二年级以上)。为了确保本次调研的可信度,我们在样本选取时考虑了以下因素:(1)样本学校兼有中职、高职学校。如上海市商业学校、上海市商业会计学校、上海市贸易学校、上海市交通学校、上海市电子信息学校、上海市科技管理学校等。这些学校多是重点中专,同时设有高职专业。(2)被调查的教师主要是来自于中职学校的高职教师。高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来自于本科院校,同时还有本科院校的退休教师以及毕业于普通本科院校的硕士、博士。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来自于中职学校。本次教师问卷的调查对象是有中职教学经历的现任高职教师,这些教师对中职和高职的情况都比较熟悉,因此,他们提供的信息比较可信。(3)被调查的学生是从三校(职校、技校、中专校)升学的高职学生。这类学生大部分在中职、高职就读的专业相同或专业大类相同。(4)被调查的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分布包括文科与工科的各种专业,从样本分布的专业覆盖情况看,商贸财经类专业偏多,同时我们还特意选取了医疗器械、机械、机电类专业以及护理专业等。
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共发放教师问卷645份,回收607份;发放学生问卷325份,回收291份;回收率分别为94.10%和89.62%。
本次问卷调查分别从总体认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职业资格证书、师资七个方面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中职、高职教学衔接问题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的很多专业教师、校长、教研室主任以及学生,都认为目前中职、高职教育在课程教学领域存在不衔接、不协调的问题,且比较严重。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迫切需要引起关注,并加以解决。具体情况如下:
1.对中职、高职教学衔接的总体认识——问题客观存在,且比较严重。在教师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有人认为我国目前中职与高职之间的教学缺乏较好的衔接,对此您的看法是什么?对这一问题,有66.4%的教师表示“同意”,有14.5%的教师表示“不同意”,有19.1%的教师表示“不清楚”。其中,高职教师和中职教师表示“同意”的比例分别为71.6%和67.7%。同时,有77.5%的管理干部表示“同意”,高出一般教师近6个百分点。二是对中职、高职之间的教学缺乏衔接问题严重性的认识。有55.4%的教师认为“严重”(有46%的教师认为“较严重”,有9.4%的教师认为“很严重”);有近40%的教师认为“有一点,不严重”,只有5.4%的教师认为“不存在”。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高职教师都认为中职与高职之间的教学存在缺乏衔接的问题。管理干部认为这一问题“较严重”和“很严重”的比例之和高达66.8%。学生认为高职院校的学习与中职学校的学习“差别不大”和“没有差别”的比例之和为42.3%,有13.4%的学生认为“差别很大”。由此可见,绝大部分有中职学习经历的高职学生,认为在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学习有差别,但差别不大。
2.对中职、高职课程教学区分度的认识——有区分,但不明显。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中职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认为“没有区别”“区别不明显”的教师所占比例之和为62.5%;有5.6%的教师认为“区别明显”,有32%的教师认为“有区别”,只有6%的教师认为“区别明显”。在中职、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方面,认为“没有区别”“区别不明显”的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5.78%和58.01%,有4.79%的教师认为“区别明显”,有31.40%的教师认为“有区别”。在中职、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方面,有3.5%的教师认为“没有区别”,有75%的教师认为“重复较多、区分不明显”,认为“框架相同层次递进明显”“区别很明显”的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16%和5.4%。由此可见,课程内容重复是中职、高职教育在教学领域不协调、不衔接的突出问题。在中职、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比较方面,认为“没有区别”“区别不明显”的教师所占比例之和为60.39%,有6.27%的教师认为“区别很明显”。在中职、高职教育组织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考试的比较方面,认为“没有区别”“区别不明显”的教师所占比例之和为52.14%,有6.62%的教师认为“区别很明显”。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40%~50%的学生认为中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没有区别”和“区别不明显”,具体数据如下:有52.6%的学生认为 “进入高职学校后,自己在专业学习目标上明显高于中职学校”;而认为“与中职差不多”“没有区别”“说不清”的学生所占比例之和为47.4%。认为所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上(课程名称、类别等)与中职的课程“没有区别”和“区别不明显”的学生所占比例之和为40.2%,只有14.1%的学生认为“区别很大”。认为高职所学专业课程内容上与中职课程“没有区别”“区别不明确”的学生所占比例之和为44.7%。认为高职教育在组织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考试方面与中职教育“没有区别”和“区别不明确”的学生所占比例之和为40.9%。
3.对中职、高职课程教学有效衔接必要性的认识——高度认同。调查显示,教师和学生对加强中职与高职之间的教学有效衔接的呼声非常高。当被问及中职与高职之间的教学有效衔接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时,只有3.33%的教师认为“无关紧要”,认为“很重要”和“有重要意义”的教师所占比例之和为96.67%。当学生被问及中职、高职课程区分度不高、衔接不好是否是影响学习兴趣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此您的看法是什么时,有44.29%的学生表示“同意”,只有18.34%的学生表示“不同意”,有37.37%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由此可见,有近一半的学生将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的原因归结为中职、高职教育课程不能有效衔接这一原因,值得引起关注。当学生被问及中职、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时,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学生所占比例之和为73.54%,有14.78%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只有11.6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
二、基本结论
基于以上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中职、高职之间的教学目前尚未很好地衔接贯通。
1.培养目标区分不明显。中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两者都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但从中职、高职衔接的视角看,两者应有各自的定位。中职教育应以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即操作工或初级管理人才为主,而高职教育则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工艺师、技师、生产一线组织者或管理者为主。中职教育应在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前提下,还应向高职教育输送合格人才。高职教育则应在保持与中职教育连续性的基础上,体现出自身的职业性和高层次性。然而,目前中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不明显,其原因主要是中职、高职学校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不统一,两者之间缺乏协调统一的渠道和机制。中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不衔接,必然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的雷同、重复等现象。
2.专业设置缺乏有效衔接。中职和高职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主要考虑的是自身的发展,即怎样适应市场的需求或满足企业的要求,而没有从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角度,从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从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需求等方面,考虑专业的设置以及不同职业或不同层次间的专业衔接,这使得中职许多专业的毕业生(如服务类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或相关的高职学校或专业继续进行学习,也使得中职和高职教育在自我发展中很难按照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对专业设置进行自我调节。中职、高职教育应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避免专业重复设置,避免不顾本校实际而盲目设置热门专业的现象,使两者之间的教学实现有效地衔接,从而保证学生更好地就业,以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
3.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第一,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基础课重复现象严重。从学科体系的角度看,同一专业的中职、高职课程很难避免重复,同一课程的具体内容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很大不同,所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的关键并不在于课程名称,而在于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目前,中职教育的有些专业已经有了统一的课程标准,但高职教育还处于各校自主的状态。在教育资源紧缺、课程建设普遍薄弱的背景下,高职教育的课程大纲往往是由教师依据教材而确定的,选取的教材则多照搬本科教材,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中职教育则多采用高职教育的压缩版本。因此,课程内容的重复现象严重。第二,专业技能课倒挂。近年来,上海市在中职学校建设了一批开放实训中心,实训条件得到大大改善,为中职学校开设技能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相比之下,高职学校在实训教学方面明显落后于中职学校。这在高职学生的问卷中有所反映,很多学生都要求要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学生就读中职、高职学校的理由选择最多的是“早就业”(占100%)和“学实用技术”(占66%),但当学生进入高职学校后发现,其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甚至不及中职学校。或许正由于此,学生在回答解决中职、高职之间的教学衔接问题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有41.9%的学生认为是“创新教学方法”。教师照本宣科,理论脱离实际,高职学校的技能教学不如中职学校,是中职、高职课程教学不衔接最值得注意的表现。
4.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联系不紧密。我国从1994年开始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目前全国已经在一千多个职业范围内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平均每年约有五百多万人参加不同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已逐步成为人们就业的“通行证”。但我国目前还未在职业院校普遍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即接受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还不能取得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就业“通行证”。职业有纵向的层级,不同的层级对其就职者有不同的要求,这种要求应该反映在职业教育具体的教学内容中。而我国的中职、高职教育,与不同层级的职业、岗位需求对应程度不高,与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需求没有清晰的对应关系,中职、高职的教学之间也缺乏内在有序的递进衔接关系,其结果必然是削弱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降低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效能。
三、对策建议
我国曾从招生和办学制度层面,探索中职、高职教学的衔接之路,如上海、天津、浙江、福建等省市试行中职、高职“五年一贯制”“3+3”“3+2”等办学模式。但实践证明,这些改革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职、高职教学的衔接问题。我们认为破解中职、高职教学衔接的难题,要以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体系为起点,深入到课程教学领域,进行包括课程开发、教学管理、评价方法在内的整体制度的创新,其具体设想是:第一,国家建立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并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一个渐进的框架。这一框架可以与普通中等、高等教育证书以及初级学位和高级学位的学术性资格证书并驾齐驱。第二,以政府投资引领行业为主,开发与各级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相联系的培训包。培训包规定了从事某一行业或企业职业的能力标准,并提出资格评价指南和学习策略,在内容上具有连贯与可信赖的特点,在行业得到普遍认可。第三,职业院校根据经济社会需求自主设置专业,经资格认证后获得培训包,并按照培训包的要求进行教材建设,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第四,职业院校实行模块化的课程和学分制管理,通过模块课程选修、学分累积等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模式,给予学生较大的学习选择权,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兴趣特长提供条件。
目前,在我国,劳动与人事管理条线分割的局面已经改变,成立了人力资源统一管理的机构,这表明我国对职业资格证书进行统一开发和管理的条件已经成熟。为此,各地应根据本地产业经济结构的特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集团,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政府可以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利用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进行职业资格证书系列培训包的开发和建设。中职和高职学校可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办学资源优势设置专业,一旦获得办学资格,就必须按照培训包的标准组织教学,培训包既可以为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提供一个可以区分的标准,同时也是评估其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从而为保障基本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基础。按照培训包组织教学,并不否定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相反地,培训包只规定相关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并不规定统一的教材教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材开发,并采用灵活的手段组织教学。培训包在教学中的实施要求与学分制相配套,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可以选择与中职阶段相同专业更高层级的培训课程进行学习,也可以选择不同专业的课程,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总是递进的,不会重复。对所有学生来说,培训包使得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学校课程不再与考证课程割裂,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我们相信,如果在今后12年中,每年开发10个专业培训包,那么到2020年全国各地就会有一百多个适应本地产业结构特点的专业培训包,这将使职业教育的内涵发生根本的、扎实的变化,可以惠泽所有职业院校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刘育锋.从澳大利亚培训包看我国职教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3(13).
[2]刘育锋.分析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改革我国职业教育证书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3]马树超.对职业教育发展未来30年的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4]贺文瑾.构建和谐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
[5]尚慧文,王志勇,高鹏.试析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J].教育与职业,2008(11).
[6]耿金铃.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中职教育 高职教育 教学衔接
[作者简介]徐静(1954- ),女,上海人,上海震旦职业学院管理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上海 201908)乔刚(1956- ),男,上海人,上海商学院高职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上海 200235)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1-0008-02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教学衔接是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为了深入了解上海市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教学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和课程改革,笔者对上海市19所中职、高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概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问卷分为教师卷和学生卷。教师卷发放的对象包括一般专业任课教师(每个样本学校15名)、专业教研室主任(每个样本学校2名)、专业教师校长(每个样本学校2名)。学生卷发放的对象是目前在高职院校就读的高年级学生(二年级以上)。为了确保本次调研的可信度,我们在样本选取时考虑了以下因素:(1)样本学校兼有中职、高职学校。如上海市商业学校、上海市商业会计学校、上海市贸易学校、上海市交通学校、上海市电子信息学校、上海市科技管理学校等。这些学校多是重点中专,同时设有高职专业。(2)被调查的教师主要是来自于中职学校的高职教师。高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来自于本科院校,同时还有本科院校的退休教师以及毕业于普通本科院校的硕士、博士。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来自于中职学校。本次教师问卷的调查对象是有中职教学经历的现任高职教师,这些教师对中职和高职的情况都比较熟悉,因此,他们提供的信息比较可信。(3)被调查的学生是从三校(职校、技校、中专校)升学的高职学生。这类学生大部分在中职、高职就读的专业相同或专业大类相同。(4)被调查的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分布包括文科与工科的各种专业,从样本分布的专业覆盖情况看,商贸财经类专业偏多,同时我们还特意选取了医疗器械、机械、机电类专业以及护理专业等。
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共发放教师问卷645份,回收607份;发放学生问卷325份,回收291份;回收率分别为94.10%和89.62%。
本次问卷调查分别从总体认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职业资格证书、师资七个方面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中职、高职教学衔接问题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的很多专业教师、校长、教研室主任以及学生,都认为目前中职、高职教育在课程教学领域存在不衔接、不协调的问题,且比较严重。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迫切需要引起关注,并加以解决。具体情况如下:
1.对中职、高职教学衔接的总体认识——问题客观存在,且比较严重。在教师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有人认为我国目前中职与高职之间的教学缺乏较好的衔接,对此您的看法是什么?对这一问题,有66.4%的教师表示“同意”,有14.5%的教师表示“不同意”,有19.1%的教师表示“不清楚”。其中,高职教师和中职教师表示“同意”的比例分别为71.6%和67.7%。同时,有77.5%的管理干部表示“同意”,高出一般教师近6个百分点。二是对中职、高职之间的教学缺乏衔接问题严重性的认识。有55.4%的教师认为“严重”(有46%的教师认为“较严重”,有9.4%的教师认为“很严重”);有近40%的教师认为“有一点,不严重”,只有5.4%的教师认为“不存在”。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高职教师都认为中职与高职之间的教学存在缺乏衔接的问题。管理干部认为这一问题“较严重”和“很严重”的比例之和高达66.8%。学生认为高职院校的学习与中职学校的学习“差别不大”和“没有差别”的比例之和为42.3%,有13.4%的学生认为“差别很大”。由此可见,绝大部分有中职学习经历的高职学生,认为在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学习有差别,但差别不大。
2.对中职、高职课程教学区分度的认识——有区分,但不明显。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中职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认为“没有区别”“区别不明显”的教师所占比例之和为62.5%;有5.6%的教师认为“区别明显”,有32%的教师认为“有区别”,只有6%的教师认为“区别明显”。在中职、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方面,认为“没有区别”“区别不明显”的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5.78%和58.01%,有4.79%的教师认为“区别明显”,有31.40%的教师认为“有区别”。在中职、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方面,有3.5%的教师认为“没有区别”,有75%的教师认为“重复较多、区分不明显”,认为“框架相同层次递进明显”“区别很明显”的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16%和5.4%。由此可见,课程内容重复是中职、高职教育在教学领域不协调、不衔接的突出问题。在中职、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比较方面,认为“没有区别”“区别不明显”的教师所占比例之和为60.39%,有6.27%的教师认为“区别很明显”。在中职、高职教育组织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考试的比较方面,认为“没有区别”“区别不明显”的教师所占比例之和为52.14%,有6.62%的教师认为“区别很明显”。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40%~50%的学生认为中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没有区别”和“区别不明显”,具体数据如下:有52.6%的学生认为 “进入高职学校后,自己在专业学习目标上明显高于中职学校”;而认为“与中职差不多”“没有区别”“说不清”的学生所占比例之和为47.4%。认为所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上(课程名称、类别等)与中职的课程“没有区别”和“区别不明显”的学生所占比例之和为40.2%,只有14.1%的学生认为“区别很大”。认为高职所学专业课程内容上与中职课程“没有区别”“区别不明确”的学生所占比例之和为44.7%。认为高职教育在组织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考试方面与中职教育“没有区别”和“区别不明确”的学生所占比例之和为40.9%。
3.对中职、高职课程教学有效衔接必要性的认识——高度认同。调查显示,教师和学生对加强中职与高职之间的教学有效衔接的呼声非常高。当被问及中职与高职之间的教学有效衔接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时,只有3.33%的教师认为“无关紧要”,认为“很重要”和“有重要意义”的教师所占比例之和为96.67%。当学生被问及中职、高职课程区分度不高、衔接不好是否是影响学习兴趣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此您的看法是什么时,有44.29%的学生表示“同意”,只有18.34%的学生表示“不同意”,有37.37%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由此可见,有近一半的学生将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的原因归结为中职、高职教育课程不能有效衔接这一原因,值得引起关注。当学生被问及中职、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时,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学生所占比例之和为73.54%,有14.78%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只有11.6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
二、基本结论
基于以上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中职、高职之间的教学目前尚未很好地衔接贯通。
1.培养目标区分不明显。中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两者都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但从中职、高职衔接的视角看,两者应有各自的定位。中职教育应以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即操作工或初级管理人才为主,而高职教育则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工艺师、技师、生产一线组织者或管理者为主。中职教育应在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前提下,还应向高职教育输送合格人才。高职教育则应在保持与中职教育连续性的基础上,体现出自身的职业性和高层次性。然而,目前中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不明显,其原因主要是中职、高职学校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不统一,两者之间缺乏协调统一的渠道和机制。中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不衔接,必然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的雷同、重复等现象。
2.专业设置缺乏有效衔接。中职和高职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主要考虑的是自身的发展,即怎样适应市场的需求或满足企业的要求,而没有从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角度,从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从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需求等方面,考虑专业的设置以及不同职业或不同层次间的专业衔接,这使得中职许多专业的毕业生(如服务类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或相关的高职学校或专业继续进行学习,也使得中职和高职教育在自我发展中很难按照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对专业设置进行自我调节。中职、高职教育应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避免专业重复设置,避免不顾本校实际而盲目设置热门专业的现象,使两者之间的教学实现有效地衔接,从而保证学生更好地就业,以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
3.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第一,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基础课重复现象严重。从学科体系的角度看,同一专业的中职、高职课程很难避免重复,同一课程的具体内容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很大不同,所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的关键并不在于课程名称,而在于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目前,中职教育的有些专业已经有了统一的课程标准,但高职教育还处于各校自主的状态。在教育资源紧缺、课程建设普遍薄弱的背景下,高职教育的课程大纲往往是由教师依据教材而确定的,选取的教材则多照搬本科教材,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中职教育则多采用高职教育的压缩版本。因此,课程内容的重复现象严重。第二,专业技能课倒挂。近年来,上海市在中职学校建设了一批开放实训中心,实训条件得到大大改善,为中职学校开设技能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相比之下,高职学校在实训教学方面明显落后于中职学校。这在高职学生的问卷中有所反映,很多学生都要求要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学生就读中职、高职学校的理由选择最多的是“早就业”(占100%)和“学实用技术”(占66%),但当学生进入高职学校后发现,其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甚至不及中职学校。或许正由于此,学生在回答解决中职、高职之间的教学衔接问题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有41.9%的学生认为是“创新教学方法”。教师照本宣科,理论脱离实际,高职学校的技能教学不如中职学校,是中职、高职课程教学不衔接最值得注意的表现。
4.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联系不紧密。我国从1994年开始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目前全国已经在一千多个职业范围内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平均每年约有五百多万人参加不同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已逐步成为人们就业的“通行证”。但我国目前还未在职业院校普遍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即接受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还不能取得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就业“通行证”。职业有纵向的层级,不同的层级对其就职者有不同的要求,这种要求应该反映在职业教育具体的教学内容中。而我国的中职、高职教育,与不同层级的职业、岗位需求对应程度不高,与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需求没有清晰的对应关系,中职、高职的教学之间也缺乏内在有序的递进衔接关系,其结果必然是削弱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降低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效能。
三、对策建议
我国曾从招生和办学制度层面,探索中职、高职教学的衔接之路,如上海、天津、浙江、福建等省市试行中职、高职“五年一贯制”“3+3”“3+2”等办学模式。但实践证明,这些改革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职、高职教学的衔接问题。我们认为破解中职、高职教学衔接的难题,要以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体系为起点,深入到课程教学领域,进行包括课程开发、教学管理、评价方法在内的整体制度的创新,其具体设想是:第一,国家建立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并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一个渐进的框架。这一框架可以与普通中等、高等教育证书以及初级学位和高级学位的学术性资格证书并驾齐驱。第二,以政府投资引领行业为主,开发与各级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相联系的培训包。培训包规定了从事某一行业或企业职业的能力标准,并提出资格评价指南和学习策略,在内容上具有连贯与可信赖的特点,在行业得到普遍认可。第三,职业院校根据经济社会需求自主设置专业,经资格认证后获得培训包,并按照培训包的要求进行教材建设,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第四,职业院校实行模块化的课程和学分制管理,通过模块课程选修、学分累积等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模式,给予学生较大的学习选择权,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兴趣特长提供条件。
目前,在我国,劳动与人事管理条线分割的局面已经改变,成立了人力资源统一管理的机构,这表明我国对职业资格证书进行统一开发和管理的条件已经成熟。为此,各地应根据本地产业经济结构的特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集团,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政府可以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利用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进行职业资格证书系列培训包的开发和建设。中职和高职学校可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办学资源优势设置专业,一旦获得办学资格,就必须按照培训包的标准组织教学,培训包既可以为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提供一个可以区分的标准,同时也是评估其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从而为保障基本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基础。按照培训包组织教学,并不否定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相反地,培训包只规定相关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并不规定统一的教材教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材开发,并采用灵活的手段组织教学。培训包在教学中的实施要求与学分制相配套,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可以选择与中职阶段相同专业更高层级的培训课程进行学习,也可以选择不同专业的课程,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总是递进的,不会重复。对所有学生来说,培训包使得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学校课程不再与考证课程割裂,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我们相信,如果在今后12年中,每年开发10个专业培训包,那么到2020年全国各地就会有一百多个适应本地产业结构特点的专业培训包,这将使职业教育的内涵发生根本的、扎实的变化,可以惠泽所有职业院校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刘育锋.从澳大利亚培训包看我国职教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3(13).
[2]刘育锋.分析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改革我国职业教育证书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3]马树超.对职业教育发展未来30年的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4]贺文瑾.构建和谐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
[5]尚慧文,王志勇,高鹏.试析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J].教育与职业,2008(11).
[6]耿金铃.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