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小学生而言,反思是指反省、思考,改进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包括对学习态度的反思、学习行为的反思、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反思,从而使自己进入更优化的学习状态。
反思能力是主体对问题或事物、主体思想和行为、它们所处的情境、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进行深刻的批判式的思考过程的能力。反思能力的培养就是一个习惯的培养,有了一个好习惯也就是形成了一种意识,有了一种好的意识就能形成一种好的能力。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阶段。小学生思维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们没有进行复杂反思活动的能力。因此,小学生的反思活动主要是对自身的思想、行为认识和理解思考的过程,更多地集中于对自身的认识上面,这也是反思活动的基础。学习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应着重通过以下几方面对小学生的反思能力进行培养。
一、课前反思
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见解、经验来到课堂,并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先前的学习,来建构新知。先前的见解、经验就是学生反思的起点,学生初步形成知识模型、找到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之后是学生反思的契机。教师应找准学生反思的起点,抓住反思的契机,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使学生学会反思。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在套用常规思路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而是在充满疑惑和问题并积极赋予探究实践活动中得以提高的。为此,我们通常在每堂新课之前,都设计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进行自我目标的达成,为自主探究创造条件。学生能够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表明他们对学习任务有了自我意识,产生了“内在需要”,因而产生主动探索学习的愿望。学生通过参与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更有了自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以振奋、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为主动的参与探索。
二、课堂反思
课堂上,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动情,感受生活,再现生活,激发真情实感,增强主观能动性,从理解走向实践,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获得新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反思就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结论等。在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反思能力,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在操作中讲求反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可以对某些思考策略进行揭示,组成结构性的“问题链”,尝试让学生全面了解问题的整体,再将问题分解为前后具有逻辑关系的几个问题,步步推进,反思知识的内在联系,组成学生学习内容的主线。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過程,从而反思知识的内在联系、内在规律和形成过程,达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交流后注重反思
对于同一道题目,不同的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做出不同的解答。交流中他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这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最好体现。这时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思维,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学生能多学到一些解题方法,有利于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
三、课后反思
一堂课的结束,不是一个主题的终结,而是新的开始。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反思学习结果,从而使思维信息相互刺激和激发,以达到思维扩散和互补的作用。课后反思包括课后总结和作业反思。课后总结本身就是一种反思。课后用短短的几分钟,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进行再一次的回顾和思考,就会发现这不但对于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和加深理解相关的知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整理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会对学生思想方法的积累提升起到出乎预料的推动作用。
课后反思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是作业反思,它包括方法反思、纠错反思和自查反思。方法反思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背后所采用的策略,这样不但让学生轻松获取所学知识,还让学生学会了许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起到闻一知百、触类旁通的效果。纠错反思就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把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一下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纠错,让错误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要从自己的操作感悟到错误的原因,也感悟到在解题时,不能只凭想象,而应联系实际,考虑全面。自查反思就是让学生自查作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水平,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训练。教师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能力是主体对问题或事物、主体思想和行为、它们所处的情境、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进行深刻的批判式的思考过程的能力。反思能力的培养就是一个习惯的培养,有了一个好习惯也就是形成了一种意识,有了一种好的意识就能形成一种好的能力。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阶段。小学生思维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们没有进行复杂反思活动的能力。因此,小学生的反思活动主要是对自身的思想、行为认识和理解思考的过程,更多地集中于对自身的认识上面,这也是反思活动的基础。学习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应着重通过以下几方面对小学生的反思能力进行培养。
一、课前反思
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见解、经验来到课堂,并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先前的学习,来建构新知。先前的见解、经验就是学生反思的起点,学生初步形成知识模型、找到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之后是学生反思的契机。教师应找准学生反思的起点,抓住反思的契机,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使学生学会反思。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在套用常规思路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而是在充满疑惑和问题并积极赋予探究实践活动中得以提高的。为此,我们通常在每堂新课之前,都设计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进行自我目标的达成,为自主探究创造条件。学生能够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表明他们对学习任务有了自我意识,产生了“内在需要”,因而产生主动探索学习的愿望。学生通过参与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更有了自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以振奋、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为主动的参与探索。
二、课堂反思
课堂上,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动情,感受生活,再现生活,激发真情实感,增强主观能动性,从理解走向实践,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获得新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反思就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结论等。在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反思能力,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在操作中讲求反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可以对某些思考策略进行揭示,组成结构性的“问题链”,尝试让学生全面了解问题的整体,再将问题分解为前后具有逻辑关系的几个问题,步步推进,反思知识的内在联系,组成学生学习内容的主线。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過程,从而反思知识的内在联系、内在规律和形成过程,达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交流后注重反思
对于同一道题目,不同的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做出不同的解答。交流中他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这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最好体现。这时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思维,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学生能多学到一些解题方法,有利于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
三、课后反思
一堂课的结束,不是一个主题的终结,而是新的开始。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反思学习结果,从而使思维信息相互刺激和激发,以达到思维扩散和互补的作用。课后反思包括课后总结和作业反思。课后总结本身就是一种反思。课后用短短的几分钟,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进行再一次的回顾和思考,就会发现这不但对于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和加深理解相关的知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整理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会对学生思想方法的积累提升起到出乎预料的推动作用。
课后反思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是作业反思,它包括方法反思、纠错反思和自查反思。方法反思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背后所采用的策略,这样不但让学生轻松获取所学知识,还让学生学会了许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起到闻一知百、触类旁通的效果。纠错反思就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把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一下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纠错,让错误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要从自己的操作感悟到错误的原因,也感悟到在解题时,不能只凭想象,而应联系实际,考虑全面。自查反思就是让学生自查作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水平,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训练。教师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