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约我在市政协的咖啡厅见面,他说:“这儿安静,没干扰。”
“你知道么?当年吴强写《红日》,就是在这里酝酿构思的”,他补充说。
这个我真不知道,可我知道他连续当了第七、八、九届市政协的常委,八届政协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九届政协教科文卫副主任,这里便是他参政议政的家;我还知道他在耳顺之年,又被选任上海市人大的常委,华侨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委员;而新近的一个头衔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馆现任馆员146位,平均年龄84岁,2009年春,他和尚长荣等名流耆宿一起,接过韩正市长签发的聘任书,成为其中年轻的一员。
他就是汤兆基,书画印“艺兼三绝”,人称“汤牡丹”。
久慕其名,但初识汤先生还是3个月前在名仕国际俱乐部举办的《汤兆基先生2010国华展》上,那晚有位蔡女士是闻讯专程从法国赶来致贺的,她先生是位法国画家,也酷爱画牡丹,希望有缘携手,促成中西合璧牡丹会。
“好!我们办个巴黎上海双城展!”汤先生当场应允。
今日再晤,汤先生首先告诉我这桩美事一切顺利。
他依然很忙,前一天又去了奉贤。在那里,在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上海市政府批准立项的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一个据称国内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群落即将撩开神秘的面纱,近1500平方米的汤兆基牡丹艺术馆正密锣紧鼓,准备在世博年揭幕。
他是大师,工艺美术界的翘楚,今天,则以前辈校友的身份和我把盏晤谈。他轻摇折扇,气定神闲,我向这位特别的美院人表达发自内心的钦敬与叹服。
美校是美院的前一章,话题自然由此展开。
我说:“汤先生,您应该算是我们学校最成功、最出色的校友之一。”
他丝毫没有掩饰自己作为美校学生的光荣与自豪,我确信他对母校的感念之情非同一般。
1961年秋,汤兆基考入美校黄杨木雕专业,他至今还记得当时班上共18位同学,自己当了4年班长;他清晰地记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日子,清晰地记得教花鸟的孙悟音老师,教书法的李叔渊、申石伽老师,教素描的陈慧珍老师 •••••• 虽说建校伊始,满满的却是青葱岁月刚刚起步的生机。那时扎实的基本功训练,那时老师的悉心教诲,那时丰沛的课程内容,于今看来仍是难得。汤先生说,昔日师长的学识人品早已熔铸在自己的血肉之中。
他的记忆和怀想是真切而深挚的。母校45岁生日,汤先生曾执笔为文《感恩母校》,他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美术的结合、课堂教育与实习劳动的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概括4年的中专学习,并且认为由此奠基了其后漫漫的从艺道路。
先生素以毕业于工艺美校为荣,他颇耐人寻味地笑着说:“有人需要学历造假,我不需要。我一直说自己是工艺美校的学生。”当年筹划组建上海工艺美院,他奔走呼号,出力甚勤,似可视为先生感恩母校、回报母校的生动佐证。
他学生时代的木雕作品,时隔半个世纪仍为母校所收藏,美校有一批当年的工艺美术品创作,弥足珍贵,后学驻足流连间,仿佛可以捡拾起曾经与曾经的曾经“做中学、学中做”的历史信息。
汤兆基曾是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兼职教授,现在也是工艺美院特聘的客座教授,今年初,他和时尚工艺学院的师生团队以项目引领的方式成功开启了一回实验性的合作,让姚黄魏紫在钢琴、裙装、瓷瓶、漆盘上大放异彩,形式与内容相辉映,成了学院迎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验收的一大看点和亮点。
“蓝领人生”, 这是他对自己的定义。
他不希望今天的青年人急于事功地都去做“白(白领)、骨(骨干)、精(精英)”,他对“蓝领”的诠解,即数十年如一日勤勉不辍的劳作。
“蓝领人生”,他对自己的“弹指几十年”一言以蔽之。
“必须动手做。只耽于空想,鄙视动手,不会动手,等于扯淡。”先生如是说,不假思索,却留下让人沉思的东西。
汤兆基当过工艺美术工厂的工人、在工业中学教过书,有过印象里无比漫长的蹉跎时光。他说即使是最无望的时候,自己也没有停止过艺术劳动。在芸芸众生竞相文攻武卫虚掷光阴的岁月里,他清醒着,舞刀弄墨,没有丝毫的懈怠。
回放过往的日子,他说起那年在山东菏泽写生,不停地画了一个星期,带去的纸画完了,买了土纸再画。啃着馒头、吃着熟泡面,足足画下了几十米长的牡丹花。
《大富贵》金牡丹摆件是他的经典之作,甫一问世,即名动一时,被认定为上海市首批工艺美术精品。一朵金灿灿的牡丹花,半镶嵌于乌木方柱上,以黑衬托亮丽,以方正凸现精致,为了实现设计造型和工艺上的突破,汤先生做了数十种单瓣、复瓣不同品类的反复比较,最终甄选“洛阳红”、“汉宫春独”为原型,以写实手法用錾压工艺实现。他由里而外地逐层剖析花瓣的特征,一遍遍布置编排花瓣的大小疏密,花瓣以铜作胎料打制,而后錾压出花瓣正面和背面不同的胍纹,连雌雄花蕊也都精心分解作仿真处理,最后鎏金、抛光,相拼合成。
正是凭借“金牡丹”、 “釉下彩国色瓶” 、“象牙盖托留青竹刻茶叶罐”等一系列荣膺金奖银奖的精品佳构,他无可争辩地进入到中国有影响力的工艺美术大师之列。
汤先生自称一无嗜好,“我不会跳舞,不会打牌,不会麻将,疏于应酬,你信不信?我就是喜欢做,坚持做,一刻不停地做,一点儿都没有疲惫感。现在一早起床就是刻紫砂大花瓶。”我刚想表示诧异不解,旋即发觉,这正是他所谓“蓝领”的诠解,即喜欢动手,坚持动手,数十年如一日勤勉不辍的劳作。
“我不相信除了动手以外,有任何的捷径。搞创作设计的人,不能整天想着做‘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要老老实实静下心沉下来学会‘薄技在身’,动手会给你足够的养分,给你足够的刺激,给你足够的成就感”, 他因此很希望美院的学生能够认认真真养成动手的能力和习惯。“你只会在纸上、屏幕上做活,不懂材料语言,不懂工艺展现,有趣的元素就少了,会不会觉得有点儿乏味? 会不会觉得密度不够,份量不够?”也许正是这种对密度和份量的看重,才会有汤的纸牡丹、金牡丹、瓷牡丹、绢本牡丹、紫砂牡丹乃至钢琴牡丹。
“我觉得离不开手是必然,就像大家离不开电脑一样,它现在还是我每天的功课,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这种挥洒,这种创造,这种令人生羡的生活方式,完全拜一双巧手所赐。正因为领受了手带来的种种好处,汤先生得到过世界手工艺理事会颁发的挑战创造力竞赛一等奖。在一波又一波新潮中,始终是“手工艺”的坚定拥护者。
“您的蓝领人生对我们的高职学生最是醍醐灌顶的启迪”,我说。
他为中国工艺美术事业身体力行,建言献策,而且始终乐此不疲,甘之如饴,无愧振兴传统工艺美术的“大匠”与“高参”。
汤兆基书画印俱佳,卓然名家,钱君匋赞曰“余观当今艺坛,兼此三技者甚夥,然可观者不多,其擅胜场如若辈,二三子耳。”我暗想身怀一艺已属不易,而况三绝!
先生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书画印展,曾四渡日本,二赴香港,后又展美国、新加坡等,皆轰动彼地,一时纸贵。汤先生的书法:风发灵动,酣畅淋漓,功力深湛,意趣盎然;汤先生的画作:凝国色,溢天香,富丽而恢弘悠远,清雅又秀色可餐;汤先生的篆刻:法乳秦汉,古朴丰瞻,醇郁大气,游刃有余,尤以左手奏刀,超乎常人,被誉为“铁笔左篆”。
“其实,艺术是触类旁通的,无非是延伸,旁及,拓展。”这位“江南奇才”用一种轻松淡然,回应我对他的惊羡。
汤兆基现为上海市工业美术学会理事长,身任《上海工艺美术》杂志的主编,他不仅“起而行之”,而且“坐而论道”; 他一边栽种,一边还要育土;因为二者都关乎个人对艺术之美的追寻与探究。
汤先生对同仁下属严格与宽松兼济,鼓励年轻人“做自己的 ‘长工’”,杂志办得自有源头活水;他本人也笔耕甚丰,除了开专栏,出版有《汤兆基书画篆刻集》、《紫墨映金》、《汤兆基印存》等专著文论,煌煌200余万字,写得稳实简白,无喧哗之语,但却以学养识见为底,是艺术实践升华精进的大匠之谈。
或许在别人看来,这是艺术家的牺牲与付出,先生说却也有一种收获。视觉表达和文字表达,在他眼里都是值得认真对待的大事。
世纪之交,先生参加了《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的编撰,作为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出版项目,全集共15卷历时7年问世,汤受聘主编了其中的雕塑卷。
“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技艺精湛,文化内涵深厚,其影响遍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所有传世和出土的人工制作的文物几乎就是传统工艺的集粹,即此一端,便足见价值巨大。传统工艺又是技术基因的载体,古为今用者亦比比皆是,这份遗产的当下意义,同样不可小视。”汤兆基如数家珍。
他沉潜于博大精深的传统工艺之中,搜罗剔抉,留得“鬼工”为后人。雕塑卷将玉雕、石雕、牙雕、木雕、根雕、砖雕、贝雕连同彩塑、琉璃、砚刻等传统刻镂工艺,一一道来,集历代雕塑工艺之大成,洋洋大观。评论认为“有耀古开今的意义与价值”。
汤兆基活跃政坛20年,晚报称他“艺场得道,官场得志”, 却未见其东夯西刨,乱了法度,失了定律。他在政协、人大当常委,屡屡为中国工艺美术事业建言献策,每有高见。翻看他的提案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筹建上海工艺美术陈列馆(博物馆)的建议》、《关于尽快制定<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的建议》、《关于向上海工艺美术研究事业实施专项行政拨款的建议》、《关于开设上海旅游纪念品商店的建议》、《关于建立中小学综合工艺美术培训中心的建议》、《关于设置鉴定师职称的建议》、《关于创办工艺美术高等学校的建议》等等,件件都倾注了他的谛察与省思,也承载着他推陈出新传统中国工艺美术的梦想。有一次政协全会,汤兆基委员登上讲台畅言 “发展都市工业,须加快工艺美术人才培养”, 振臂一呼,引动全场掌声和共鸣。他的建言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些年来,不少设想已加采纳施行,化为现实。
“这是我的本分,我的天职,也是最令我骄傲和欣慰的”,汤先生这样对我说。“舍却无数求一得,别去江海留一瓢。”他已不求收获,只问耕耘。汤先生独特的文化体认,在花繁叶茂里投放了一个最优美的符号。
四季酒店,“汤牡丹”的巨幅画作,悬于堂壁。百花丛中,汤兆基独倾牡丹。我说:“牡丹太让人熟悉,大富大贵,早在人们心目中凝为定式。”
“这正是矛盾的两面,既是一利,也是一弊”,汤先生若有所思地回答。
牡丹文化兼容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乃至民俗风情,其所构成所提供的文化信息,或可反映民族文化的样貌,因而是“全息立体”的。
汤兆基对牡丹的痴迷已经到了藏花作枕,有梦则香的地步。他去长安,领略开元盛世光景,沉香亭畔,吟唱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他去洛阳,探寻宋代欧阳修、陆游歌咏牡丹的情思寄寓;在山东菏泽,他又读懂了数千亩牡丹为平头百姓所悦的乡土情愫。
他问我知不知道这样一个传说:天授二年腊月初一,西京长安大雪纷飞,武则天饮酒赋诗乘兴醉笔诏书天下“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君威,连夜开放,只有牡丹不违时令,闭蕊不开。武则天盛怒之下,将牡丹贬出长安,发配洛阳,并施以火刑。牡丹遭此劫难,体如焦炭;却根枝不散,在严寒凛冽中挺立依然,来年春风劲吹之时,花开更艳,被誉为“焦骨牡丹”。洛阳牡丹遂以“花魁”驰名。
正是试图响应某种刚性烈骨,“汤牡丹”别拓新途,在落墨赋彩间重建起与雄浑的生命根基的联系。
花卉从来国画之一大宗,当下画花的人委实不少,但逞才矜异者有之,肤泛滥情者有之,足为就中大病。汤兆基对牡丹的孜孜以求,却是晚年有意内敛,主动做减法的结果。
“我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他对我说:“60岁后,自知老之将至,以为舍就是得,弃即是存,要舍却无数求一得,别去江海留一瓢。”
他已不求收获,只问耕耘。
先生笔下的牡丹,未必有庸常的大富大贵或大红大紫,呈现的恰是真正澄静的生命形态。
他决意将牡丹从宫廷深院里移栽出来,用灵魂作一次深情触摸,他要积50年之功,洗却浮尘出秀姿,催一花怒放。
见过汤先生的国色瓷瓶,那真是淡极清极丽极,遁去了逼人的绚烂开张,却永远有一些不知道的芬芳在飘渺,釉下彩里面糅杂着极单纯又极深邃的东西。一如他的篆刻,浅吟低唱,悠游不迫。
所有这些意象空间,都有着汤先生独特的文化体认。
他在花繁叶茂里投放了一个最优美的符号,而最动人的,依然是那份对自然的迷恋。
他频频强调“结构”和“驾驭”两个词,他用自己的故事对学校对学生给出成功的要诀;他用“前所未有”表达对母校的期许。
汤兆基标取“结构”二字阐释他对高职课程的理解,过去文人讲琴棋书画,讲的也是结构。他说:设计创意与其说是灵感的惠赐,毋宁说是功夫修为的花开结果。学生在学校要打好功夫的底子,课程的结构很要紧。
言谈间我对他频频提到的另一个词同样印象深刻,叫做“驾驭能力”。
汤兆基深谙设计之道,他朝摩夕研,法古今圣手,取中外精髓,收获了无比丰厚的成果。
他之所以能书、画、印兼善而游刃有余,他之所以能不囿书、画、印三点合围,而在原创设计的无穷天地里驰骋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又与早年接受过传统工艺美术的洗礼浸淫不无关系,惟有如此左右逢源,才有“驾驭”的可能,才能采撷与内心世界相呼应的物象,跃然成生动鲜活的具有装饰感、立体感、材质感的表达。
汤兆基很“传统”,也很“时尚”,而且很“科技”,很“市场”。他领衔研制的“无光陶瓷工艺”得到过上海市科技成果奖,他的国色工艺瓷瓶,晶莹如玉,造型各异,成了经久不衰的高档礼品,2010世博会事务管理局此次专门定制了850件套,用于馈赠八方贵宾。
先生恬淡,随和,从他的脸上,你就能读出。画院韩天衡院长称“兆基兄的平和气局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他作品的境界,也是他人品的境界。
诚然,平和最不易为人领受与感动,但却殊为不易,殊为难得。
他给母校50年的寄语,在平和的语调里,满溢的是无限深情与憧憬:
“当前是学校最好的发展期,历史赋予了她最好的机遇,要珍惜这个机遇,把握这个机遇,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办一所最好的前所未有的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创造出中国工艺美术无愧于时代的新的辉煌!”
汤兆基
1942年11月生,浙江湖州人。师承钱君匋、申石伽、白蕉等名家,书、画、印“艺兼三绝”,擅工艺美术设计。篆刻左手运刀而有“铁笔左篆”之誉,又因所绘牡丹意趣独到,人称“汤牡丹”。多次在国内并赴日本、新加坡、美国等举办书画印展和讲学。主编“九五”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出版项目《传统工艺全集•雕塑》等;并出版有《汤兆基印存》、《中国画牡丹技法》、《篆刻问答100题》、《紫墨映金》等十多种。历任第七、八、九届上海市政协常委,八届政协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九届政协教科文卫副主任,第十二届上海市人大常委、华侨民族宗教委员会委员。现为《上海工艺美术》杂志主编、上海市工业美术协会理事长。
汤兆基是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1965届毕业生,2005年受聘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你知道么?当年吴强写《红日》,就是在这里酝酿构思的”,他补充说。
这个我真不知道,可我知道他连续当了第七、八、九届市政协的常委,八届政协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九届政协教科文卫副主任,这里便是他参政议政的家;我还知道他在耳顺之年,又被选任上海市人大的常委,华侨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委员;而新近的一个头衔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馆现任馆员146位,平均年龄84岁,2009年春,他和尚长荣等名流耆宿一起,接过韩正市长签发的聘任书,成为其中年轻的一员。
他就是汤兆基,书画印“艺兼三绝”,人称“汤牡丹”。
久慕其名,但初识汤先生还是3个月前在名仕国际俱乐部举办的《汤兆基先生2010国华展》上,那晚有位蔡女士是闻讯专程从法国赶来致贺的,她先生是位法国画家,也酷爱画牡丹,希望有缘携手,促成中西合璧牡丹会。
“好!我们办个巴黎上海双城展!”汤先生当场应允。
今日再晤,汤先生首先告诉我这桩美事一切顺利。
他依然很忙,前一天又去了奉贤。在那里,在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上海市政府批准立项的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一个据称国内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群落即将撩开神秘的面纱,近1500平方米的汤兆基牡丹艺术馆正密锣紧鼓,准备在世博年揭幕。
他是大师,工艺美术界的翘楚,今天,则以前辈校友的身份和我把盏晤谈。他轻摇折扇,气定神闲,我向这位特别的美院人表达发自内心的钦敬与叹服。
美校是美院的前一章,话题自然由此展开。
我说:“汤先生,您应该算是我们学校最成功、最出色的校友之一。”
他丝毫没有掩饰自己作为美校学生的光荣与自豪,我确信他对母校的感念之情非同一般。
1961年秋,汤兆基考入美校黄杨木雕专业,他至今还记得当时班上共18位同学,自己当了4年班长;他清晰地记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日子,清晰地记得教花鸟的孙悟音老师,教书法的李叔渊、申石伽老师,教素描的陈慧珍老师 •••••• 虽说建校伊始,满满的却是青葱岁月刚刚起步的生机。那时扎实的基本功训练,那时老师的悉心教诲,那时丰沛的课程内容,于今看来仍是难得。汤先生说,昔日师长的学识人品早已熔铸在自己的血肉之中。
他的记忆和怀想是真切而深挚的。母校45岁生日,汤先生曾执笔为文《感恩母校》,他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美术的结合、课堂教育与实习劳动的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概括4年的中专学习,并且认为由此奠基了其后漫漫的从艺道路。
先生素以毕业于工艺美校为荣,他颇耐人寻味地笑着说:“有人需要学历造假,我不需要。我一直说自己是工艺美校的学生。”当年筹划组建上海工艺美院,他奔走呼号,出力甚勤,似可视为先生感恩母校、回报母校的生动佐证。
他学生时代的木雕作品,时隔半个世纪仍为母校所收藏,美校有一批当年的工艺美术品创作,弥足珍贵,后学驻足流连间,仿佛可以捡拾起曾经与曾经的曾经“做中学、学中做”的历史信息。
汤兆基曾是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兼职教授,现在也是工艺美院特聘的客座教授,今年初,他和时尚工艺学院的师生团队以项目引领的方式成功开启了一回实验性的合作,让姚黄魏紫在钢琴、裙装、瓷瓶、漆盘上大放异彩,形式与内容相辉映,成了学院迎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验收的一大看点和亮点。
“蓝领人生”, 这是他对自己的定义。
他不希望今天的青年人急于事功地都去做“白(白领)、骨(骨干)、精(精英)”,他对“蓝领”的诠解,即数十年如一日勤勉不辍的劳作。
“蓝领人生”,他对自己的“弹指几十年”一言以蔽之。
“必须动手做。只耽于空想,鄙视动手,不会动手,等于扯淡。”先生如是说,不假思索,却留下让人沉思的东西。
汤兆基当过工艺美术工厂的工人、在工业中学教过书,有过印象里无比漫长的蹉跎时光。他说即使是最无望的时候,自己也没有停止过艺术劳动。在芸芸众生竞相文攻武卫虚掷光阴的岁月里,他清醒着,舞刀弄墨,没有丝毫的懈怠。
回放过往的日子,他说起那年在山东菏泽写生,不停地画了一个星期,带去的纸画完了,买了土纸再画。啃着馒头、吃着熟泡面,足足画下了几十米长的牡丹花。
《大富贵》金牡丹摆件是他的经典之作,甫一问世,即名动一时,被认定为上海市首批工艺美术精品。一朵金灿灿的牡丹花,半镶嵌于乌木方柱上,以黑衬托亮丽,以方正凸现精致,为了实现设计造型和工艺上的突破,汤先生做了数十种单瓣、复瓣不同品类的反复比较,最终甄选“洛阳红”、“汉宫春独”为原型,以写实手法用錾压工艺实现。他由里而外地逐层剖析花瓣的特征,一遍遍布置编排花瓣的大小疏密,花瓣以铜作胎料打制,而后錾压出花瓣正面和背面不同的胍纹,连雌雄花蕊也都精心分解作仿真处理,最后鎏金、抛光,相拼合成。
正是凭借“金牡丹”、 “釉下彩国色瓶” 、“象牙盖托留青竹刻茶叶罐”等一系列荣膺金奖银奖的精品佳构,他无可争辩地进入到中国有影响力的工艺美术大师之列。
汤先生自称一无嗜好,“我不会跳舞,不会打牌,不会麻将,疏于应酬,你信不信?我就是喜欢做,坚持做,一刻不停地做,一点儿都没有疲惫感。现在一早起床就是刻紫砂大花瓶。”我刚想表示诧异不解,旋即发觉,这正是他所谓“蓝领”的诠解,即喜欢动手,坚持动手,数十年如一日勤勉不辍的劳作。
“我不相信除了动手以外,有任何的捷径。搞创作设计的人,不能整天想着做‘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要老老实实静下心沉下来学会‘薄技在身’,动手会给你足够的养分,给你足够的刺激,给你足够的成就感”, 他因此很希望美院的学生能够认认真真养成动手的能力和习惯。“你只会在纸上、屏幕上做活,不懂材料语言,不懂工艺展现,有趣的元素就少了,会不会觉得有点儿乏味? 会不会觉得密度不够,份量不够?”也许正是这种对密度和份量的看重,才会有汤的纸牡丹、金牡丹、瓷牡丹、绢本牡丹、紫砂牡丹乃至钢琴牡丹。
“我觉得离不开手是必然,就像大家离不开电脑一样,它现在还是我每天的功课,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这种挥洒,这种创造,这种令人生羡的生活方式,完全拜一双巧手所赐。正因为领受了手带来的种种好处,汤先生得到过世界手工艺理事会颁发的挑战创造力竞赛一等奖。在一波又一波新潮中,始终是“手工艺”的坚定拥护者。
“您的蓝领人生对我们的高职学生最是醍醐灌顶的启迪”,我说。
他为中国工艺美术事业身体力行,建言献策,而且始终乐此不疲,甘之如饴,无愧振兴传统工艺美术的“大匠”与“高参”。
汤兆基书画印俱佳,卓然名家,钱君匋赞曰“余观当今艺坛,兼此三技者甚夥,然可观者不多,其擅胜场如若辈,二三子耳。”我暗想身怀一艺已属不易,而况三绝!
先生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书画印展,曾四渡日本,二赴香港,后又展美国、新加坡等,皆轰动彼地,一时纸贵。汤先生的书法:风发灵动,酣畅淋漓,功力深湛,意趣盎然;汤先生的画作:凝国色,溢天香,富丽而恢弘悠远,清雅又秀色可餐;汤先生的篆刻:法乳秦汉,古朴丰瞻,醇郁大气,游刃有余,尤以左手奏刀,超乎常人,被誉为“铁笔左篆”。
“其实,艺术是触类旁通的,无非是延伸,旁及,拓展。”这位“江南奇才”用一种轻松淡然,回应我对他的惊羡。
汤兆基现为上海市工业美术学会理事长,身任《上海工艺美术》杂志的主编,他不仅“起而行之”,而且“坐而论道”; 他一边栽种,一边还要育土;因为二者都关乎个人对艺术之美的追寻与探究。
汤先生对同仁下属严格与宽松兼济,鼓励年轻人“做自己的 ‘长工’”,杂志办得自有源头活水;他本人也笔耕甚丰,除了开专栏,出版有《汤兆基书画篆刻集》、《紫墨映金》、《汤兆基印存》等专著文论,煌煌200余万字,写得稳实简白,无喧哗之语,但却以学养识见为底,是艺术实践升华精进的大匠之谈。
或许在别人看来,这是艺术家的牺牲与付出,先生说却也有一种收获。视觉表达和文字表达,在他眼里都是值得认真对待的大事。
世纪之交,先生参加了《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的编撰,作为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出版项目,全集共15卷历时7年问世,汤受聘主编了其中的雕塑卷。
“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技艺精湛,文化内涵深厚,其影响遍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所有传世和出土的人工制作的文物几乎就是传统工艺的集粹,即此一端,便足见价值巨大。传统工艺又是技术基因的载体,古为今用者亦比比皆是,这份遗产的当下意义,同样不可小视。”汤兆基如数家珍。
他沉潜于博大精深的传统工艺之中,搜罗剔抉,留得“鬼工”为后人。雕塑卷将玉雕、石雕、牙雕、木雕、根雕、砖雕、贝雕连同彩塑、琉璃、砚刻等传统刻镂工艺,一一道来,集历代雕塑工艺之大成,洋洋大观。评论认为“有耀古开今的意义与价值”。
汤兆基活跃政坛20年,晚报称他“艺场得道,官场得志”, 却未见其东夯西刨,乱了法度,失了定律。他在政协、人大当常委,屡屡为中国工艺美术事业建言献策,每有高见。翻看他的提案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筹建上海工艺美术陈列馆(博物馆)的建议》、《关于尽快制定<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的建议》、《关于向上海工艺美术研究事业实施专项行政拨款的建议》、《关于开设上海旅游纪念品商店的建议》、《关于建立中小学综合工艺美术培训中心的建议》、《关于设置鉴定师职称的建议》、《关于创办工艺美术高等学校的建议》等等,件件都倾注了他的谛察与省思,也承载着他推陈出新传统中国工艺美术的梦想。有一次政协全会,汤兆基委员登上讲台畅言 “发展都市工业,须加快工艺美术人才培养”, 振臂一呼,引动全场掌声和共鸣。他的建言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些年来,不少设想已加采纳施行,化为现实。
“这是我的本分,我的天职,也是最令我骄傲和欣慰的”,汤先生这样对我说。“舍却无数求一得,别去江海留一瓢。”他已不求收获,只问耕耘。汤先生独特的文化体认,在花繁叶茂里投放了一个最优美的符号。
四季酒店,“汤牡丹”的巨幅画作,悬于堂壁。百花丛中,汤兆基独倾牡丹。我说:“牡丹太让人熟悉,大富大贵,早在人们心目中凝为定式。”
“这正是矛盾的两面,既是一利,也是一弊”,汤先生若有所思地回答。
牡丹文化兼容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乃至民俗风情,其所构成所提供的文化信息,或可反映民族文化的样貌,因而是“全息立体”的。
汤兆基对牡丹的痴迷已经到了藏花作枕,有梦则香的地步。他去长安,领略开元盛世光景,沉香亭畔,吟唱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他去洛阳,探寻宋代欧阳修、陆游歌咏牡丹的情思寄寓;在山东菏泽,他又读懂了数千亩牡丹为平头百姓所悦的乡土情愫。
他问我知不知道这样一个传说:天授二年腊月初一,西京长安大雪纷飞,武则天饮酒赋诗乘兴醉笔诏书天下“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君威,连夜开放,只有牡丹不违时令,闭蕊不开。武则天盛怒之下,将牡丹贬出长安,发配洛阳,并施以火刑。牡丹遭此劫难,体如焦炭;却根枝不散,在严寒凛冽中挺立依然,来年春风劲吹之时,花开更艳,被誉为“焦骨牡丹”。洛阳牡丹遂以“花魁”驰名。
正是试图响应某种刚性烈骨,“汤牡丹”别拓新途,在落墨赋彩间重建起与雄浑的生命根基的联系。
花卉从来国画之一大宗,当下画花的人委实不少,但逞才矜异者有之,肤泛滥情者有之,足为就中大病。汤兆基对牡丹的孜孜以求,却是晚年有意内敛,主动做减法的结果。
“我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他对我说:“60岁后,自知老之将至,以为舍就是得,弃即是存,要舍却无数求一得,别去江海留一瓢。”
他已不求收获,只问耕耘。
先生笔下的牡丹,未必有庸常的大富大贵或大红大紫,呈现的恰是真正澄静的生命形态。
他决意将牡丹从宫廷深院里移栽出来,用灵魂作一次深情触摸,他要积50年之功,洗却浮尘出秀姿,催一花怒放。
见过汤先生的国色瓷瓶,那真是淡极清极丽极,遁去了逼人的绚烂开张,却永远有一些不知道的芬芳在飘渺,釉下彩里面糅杂着极单纯又极深邃的东西。一如他的篆刻,浅吟低唱,悠游不迫。
所有这些意象空间,都有着汤先生独特的文化体认。
他在花繁叶茂里投放了一个最优美的符号,而最动人的,依然是那份对自然的迷恋。
他频频强调“结构”和“驾驭”两个词,他用自己的故事对学校对学生给出成功的要诀;他用“前所未有”表达对母校的期许。
汤兆基标取“结构”二字阐释他对高职课程的理解,过去文人讲琴棋书画,讲的也是结构。他说:设计创意与其说是灵感的惠赐,毋宁说是功夫修为的花开结果。学生在学校要打好功夫的底子,课程的结构很要紧。
言谈间我对他频频提到的另一个词同样印象深刻,叫做“驾驭能力”。
汤兆基深谙设计之道,他朝摩夕研,法古今圣手,取中外精髓,收获了无比丰厚的成果。
他之所以能书、画、印兼善而游刃有余,他之所以能不囿书、画、印三点合围,而在原创设计的无穷天地里驰骋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又与早年接受过传统工艺美术的洗礼浸淫不无关系,惟有如此左右逢源,才有“驾驭”的可能,才能采撷与内心世界相呼应的物象,跃然成生动鲜活的具有装饰感、立体感、材质感的表达。
汤兆基很“传统”,也很“时尚”,而且很“科技”,很“市场”。他领衔研制的“无光陶瓷工艺”得到过上海市科技成果奖,他的国色工艺瓷瓶,晶莹如玉,造型各异,成了经久不衰的高档礼品,2010世博会事务管理局此次专门定制了850件套,用于馈赠八方贵宾。
先生恬淡,随和,从他的脸上,你就能读出。画院韩天衡院长称“兆基兄的平和气局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他作品的境界,也是他人品的境界。
诚然,平和最不易为人领受与感动,但却殊为不易,殊为难得。
他给母校50年的寄语,在平和的语调里,满溢的是无限深情与憧憬:
“当前是学校最好的发展期,历史赋予了她最好的机遇,要珍惜这个机遇,把握这个机遇,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办一所最好的前所未有的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创造出中国工艺美术无愧于时代的新的辉煌!”
汤兆基
1942年11月生,浙江湖州人。师承钱君匋、申石伽、白蕉等名家,书、画、印“艺兼三绝”,擅工艺美术设计。篆刻左手运刀而有“铁笔左篆”之誉,又因所绘牡丹意趣独到,人称“汤牡丹”。多次在国内并赴日本、新加坡、美国等举办书画印展和讲学。主编“九五”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出版项目《传统工艺全集•雕塑》等;并出版有《汤兆基印存》、《中国画牡丹技法》、《篆刻问答100题》、《紫墨映金》等十多种。历任第七、八、九届上海市政协常委,八届政协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九届政协教科文卫副主任,第十二届上海市人大常委、华侨民族宗教委员会委员。现为《上海工艺美术》杂志主编、上海市工业美术协会理事长。
汤兆基是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1965届毕业生,2005年受聘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