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纪念

来源 :创意设计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hong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艺美校红木雕暨家具专业部分师生的聚会被特意安排在普陀区的玉屏路附近,因为88岁高龄的张爱泉老先生寓居于此。2005年某月的一天,张老先生的学生们从市区的四面八方赶过来,他们想看看老师,向尊敬的老师再一次表达自己的敬意。
  张爱泉老先生12岁就开始在上海福佑路一带的木工作坊学习苏帮手艺。老式的手工艺学习是典型的师傅带徒弟式技艺传授。在木工作坊里,师傅带着徒弟完成一件又一件“生活”,师傅大多把握工作的关键部分,徒弟先从打杂、完成一些辅助工作开始入手;徒弟察言观色,师傅点到为止;一晃四年,徒弟出师,便可以自己独当一面接“生活”做;尽管工资非常低,但从此很多东西要靠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各人的手工艺本领和特色也就要看各自的造化如何了。
  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成立,当时的教务长李树璋老师找到张爱泉,请他到学校教授木工及家具设计制作,那一年,张爱泉正好30岁,出师整整14年。
  根据时富民、韩国荣、陈光强、叶坪、叶柏风等当年学生的回忆,张爱泉老先生的红木手工艺技艺非常全面,造型上无论大件的红木家具、小件的红木座子及杂件、风格上无论传统的“本帮”还是异域的“洋帮”都拿得起,做得精。学生们在手工艺学习的初级阶段,会碰到一些最基本的诸如工具使用问题;进入高年级学习,会碰到一些有难度的设计问题;走上工作岗位,在艺雕厂已经成为技术骨干,还会遇到从来没有遭遇过的工艺难题。张爱泉老先生总能用他那带着方言的不紧不慢的话语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摸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他的学生们称张爱泉老先生是解决红木雕疑难杂症的万宝全书。此外,张爱泉老先生在红木雕工艺领域还是个善于琢磨的人,他把大件小件的制作规律通过自己的反复思考化作简单易记的公式口诀,便于操作、保存,也便于教授传播。
  尽管这样,在工艺美术“学校教育”的模式里,张爱泉先生起初仍不是很适应:比起长篇大论的讲授来,他更愿意言简意赅的口诀;比起动嘴,他更愿意动手。因此,把手工艺人对传统工艺的深刻理解转变成科学可行的学校教学模式,让传统手工艺与新时代的审美趋向结合,张先生和早期的工艺美校一起,经历了探寻、摸索、逐渐形成格局的过程。
  初创阶段工艺美术学校的基本教学目标是,将艺术的理念、规律、技巧与传统手工艺结合起来;将学校的科学教学模式与传统手工艺的师傅带徒弟模式结合起来,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工艺美术设计制作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以红木雕刻专业为例,美术基础训练与专业基础训练并重:学生们要经历素描、雕塑、制图、中国画等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同时也要接受红木雕刻基本功训练。为了实现美术基础与红木雕刻专业的紧密配合,木雕专业不设色彩课,素描教学虽也像一般美术训练一样画石膏像、写生,但明确倡导“以线为主、线面结合”、强调结构表达的主旨;雕塑教学则要求满足基本的造型表达,其中包括倾向于美术与符合木雕材质特点的造型设计表达。为了给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红木雕刻基本功,专业基础训练从学习使用木工工具开始。当年的学生们都清楚地记得,仅锯子功一项,就至少包括“了解锯子的种类”、“熟悉各种锯路”、“完成大量红木锯片”三个组成部分,工具特点、运作特点、专业实践一应俱全。有一些循序渐进的专业基础训练至今令当年的学生们难忘,比如制作各种红木盒子。小小红木盒子看似简单,实则包含着好多大学问:正方形盒子要考虑四条等边的啮合;长方盒子要考虑不同长度四边的啮合、正六边形盒子的钝角包含特殊榫头的支持;另外,无论哪一种盒子,盒体与盒盖之间的子母口都是一刀一刀确定下来的,少一刀盖不起来,多一刀便松口……面对坚硬的红木,拿着尚且生疏的工具,学生们在老师和师傅们的指导下,就这样一刀一刀地,为将来从事红木雕事业打下了基础。
  张爱泉师傅和顾顺海师傅负责红木雕专业的专业课,他们俩一个主导红木家具、杂件设计,一个主导红木雕刻。在这两位专业师傅身边,不久就多了一位助教——工艺美校木雕班刚毕业留校的年轻教师王文琦。小王老师通过自己的学习、记录、体会,把两位师傅的经验之谈用文字组织起来,条理化后写在黑板上,以便适合课堂传授;更上升为理论,可以供学生举一反三,格致思辨。而两位老师傅直接进行红木雕设计制作的过程演示,边操作,边答疑,边结合实际作讲解,令学生们受益匪浅。
  工艺美校的美术基础课教师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如同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学校的形式师傅和工艺师傅;工艺美校各个专业的首批留校毕业生成为上海工艺美术教育土壤上首批兼具美术修养和工艺修养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把中国工艺美术几千年来单一的手工艺传承方式展开为另一种兼具艺术与工艺眼光的科学的教学方式,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工艺美术创作,在工艺美术创作中体现艺术的分量;将近十年时间,一批具有工艺美术设计制作理念的教师队伍在工艺美校逐渐长成。
  红木雕专业的学生毕业了,他们充实上海工艺美术相应领域,在艺术雕刻领域成为专业设计制作的中坚。由于眼界的开阔,他们横向谙熟红木苏帮、京作、宁波帮与广东帮的特点,历史地看待明式、清式的清雅适用与铺排张扬,且善于从理论的高度辨析海派红木家具自身的存在价值。创作中的草图、效果图、泥稿,是多边理论与实践学习的潜移默化,也是对红木家具造型纹饰的继承与创新。
  看着满堂成才的学生,张爱泉老先生非常幸福,大半辈子为红木雕呕心沥血,因为热爱这一行而无怨无悔;大半辈子为培养红木雕的接班人尽心尽力,因为桃李满园而知足。
  
  ——仅以此文感谢50年来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老师们
其他文献
怎样的环境才能有助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我们认为,文化开放,资本开放,人才开放,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的发展前提。  文化开放——文创产业繁荣的前提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历了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绝无仅有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文化思想氛围非常宽松的历史阶段;文化的开放自由,造就了儒、道、法等深远影响的思想理论流派,也诞生了老子、孔子等中国学术大家。  相对于今日中国经济的开放与崛起,文化的开
期刊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开幕后的184天里迎来190个国家、56个国际组织、80个城市案例、18个企业馆参展,以最广泛的参与度,真正实现了世界各国与人民的文化交流。  184天后,世博会会旗缓缓降落;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在更多人的心目中演绎、深化。    题一 谢幕续写精彩  谢幕与开幕一样,是各展馆整体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在不少国别馆看来,谢幕是本展馆对世博主题理解的深化,也是实践展
期刊
上期要目:  一、石库门的背景和渊源  (一)上海石库门的历史渊源  (二)卢湾区石库门的渊源  1、卢湾区石库门的历史背景  2、卢湾区石库门的历史价值    (三)石库门的建筑特点  上海石库门里弄民居是在江南和上海县城民居传统建筑艺术的基础上,在外观上吸收部分西洋建筑艺术的装饰方法而形成我国独特的江南城市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开埠以前,上海县内民居均为江南民居建筑风格,
期刊
访谈主持:徐勤 访谈助理:易茗 图片提供:朱小杰工作室  温州龙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朱小杰在亦厂亦家的澳珀家具总部接受《创意设计源》的特别专访。此前,他在广州出席北京设计周召开的“坐下来”中国当代坐具设计展新闻发布会;此后,他将带领中国设计师集体参加第51届米兰国际家具展。此时,地球的一端,代表中国设计的80把椅子已安抵米兰热纳亚港;而另一端,在澳珀沐浴着温暖阳光的露台,这位家具设计大师将自
期刊
黄昏时分,爷爷给小孙孙讲完故事,抱着他去弄堂口等候下班回家的爸妈;天井里,炉子已经生好了,奶奶在厨房里忙什么呢?二楼厢房窗口伸出的竹竿上晾晒着自家腌制的咸菜;一黑一白两只小猫一卧一跑……给无人的天井增添了些许温馨。  远处,外滩的钟声一声一声传来。房间里,留声机放出依依呀呀的音乐。女人们摇着扇喝着茶,在麻将桌上津津有味地闲聊着,桌下的猫咪睡得沉沉的……时光就这样慢慢地消遣过去,记忆却依旧萦绕在心。
期刊
访谈主持:徐勤    鹤庆新华村三市街上,有一处气宇轩昂的院落,耗资数亿元建成的民族手工艺品展示园-“石寨子”旅游购物广场就坐落在这里。依托新华村极负盛名的银饰品加工工艺,载着游客的观光大巴进进出出络绎不绝。  购物广场街对面,开着一排大小银铺;标祥、百顺、吉祥……,新华村的银匠们边照看着店铺,边小锤叮当地錾打着银器;三三两两的阿诗玛们,在太阳底下给手中的银器抛光。  打听寸发标“寸大师”并不难。
期刊
一、石库门的背景和渊源  里弄,上海俗称弄堂;里弄民居,上海俗称弄堂房子。“里”始见于《诗经》即居也。弄,即屋下小巷(路)。苏州方言也称弄堂,又谓弄唐。“唐”见《论语》,在古代谓庭中通道之意。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上海县志》已记载有里名17处,巷名5处,坊名57处,其中高昌乡(即今卢湾区)有盘龙里、横塘里、三林里等4处(见附图)。石库门是上海老式里弄的典型民居,约始于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
期刊
2010年上海世博期间,朱家角百年课植园内,昆剧王子张军与音乐家谭盾联袂推出的实景园林版《牡丹亭》,将昆剧以别样的方式唱响。  突围传统镜框式舞台,昆剧的古典挟裹着跨越时空的现代;每当日头将落,课植园里,蝉鸣风吹雾动,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戏里戏外,历时与共时同演。  ——感叹于精致的古典戏曲程式与现当代美学的融合,感叹于古老昆剧在张军演绎下展现的精彩,感叹于艺术家戏里戏外的坚持;上海工艺
期刊
上海的工艺美术学校教育,从1960年创办的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算起,发展到的国家示范性高职——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已经整整五十年。工艺美术教育是极富个性的育人过程。半个世纪以来,学校不仅育出了一大批工艺美术人才,更是凝聚起几代办学者的辛劳和心血,积淀起一层丰腴的工艺美术办学经验。  工艺美术或艺术设计教育,在国内,有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的“图画手工科”,有1911年沈寿在天津创办的“自立
期刊
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中国工艺美术学术园地,曾经一片“荒芜”,学术界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人在那儿“垦荒拔草”。吴山教授,就是当年“荒原”的最早垦拓者之一。30年后,当“荒芜之地”变成了金香飘溢的“果园”时,他不求名不图利,只知默默地耕耘,认认真真地做学问。如今,当工艺美术学术研究处于低潮时,他仍初衷不改,老骥伏枥,坚守在这块园地里笔耕不辍,终于硕果累累。他是当今中国工艺美术学术家园中屈指可数、矢志不渝的老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