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艺美校红木雕暨家具专业部分师生的聚会被特意安排在普陀区的玉屏路附近,因为88岁高龄的张爱泉老先生寓居于此。2005年某月的一天,张老先生的学生们从市区的四面八方赶过来,他们想看看老师,向尊敬的老师再一次表达自己的敬意。
张爱泉老先生12岁就开始在上海福佑路一带的木工作坊学习苏帮手艺。老式的手工艺学习是典型的师傅带徒弟式技艺传授。在木工作坊里,师傅带着徒弟完成一件又一件“生活”,师傅大多把握工作的关键部分,徒弟先从打杂、完成一些辅助工作开始入手;徒弟察言观色,师傅点到为止;一晃四年,徒弟出师,便可以自己独当一面接“生活”做;尽管工资非常低,但从此很多东西要靠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各人的手工艺本领和特色也就要看各自的造化如何了。
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成立,当时的教务长李树璋老师找到张爱泉,请他到学校教授木工及家具设计制作,那一年,张爱泉正好30岁,出师整整14年。
根据时富民、韩国荣、陈光强、叶坪、叶柏风等当年学生的回忆,张爱泉老先生的红木手工艺技艺非常全面,造型上无论大件的红木家具、小件的红木座子及杂件、风格上无论传统的“本帮”还是异域的“洋帮”都拿得起,做得精。学生们在手工艺学习的初级阶段,会碰到一些最基本的诸如工具使用问题;进入高年级学习,会碰到一些有难度的设计问题;走上工作岗位,在艺雕厂已经成为技术骨干,还会遇到从来没有遭遇过的工艺难题。张爱泉老先生总能用他那带着方言的不紧不慢的话语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摸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他的学生们称张爱泉老先生是解决红木雕疑难杂症的万宝全书。此外,张爱泉老先生在红木雕工艺领域还是个善于琢磨的人,他把大件小件的制作规律通过自己的反复思考化作简单易记的公式口诀,便于操作、保存,也便于教授传播。
尽管这样,在工艺美术“学校教育”的模式里,张爱泉先生起初仍不是很适应:比起长篇大论的讲授来,他更愿意言简意赅的口诀;比起动嘴,他更愿意动手。因此,把手工艺人对传统工艺的深刻理解转变成科学可行的学校教学模式,让传统手工艺与新时代的审美趋向结合,张先生和早期的工艺美校一起,经历了探寻、摸索、逐渐形成格局的过程。
初创阶段工艺美术学校的基本教学目标是,将艺术的理念、规律、技巧与传统手工艺结合起来;将学校的科学教学模式与传统手工艺的师傅带徒弟模式结合起来,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工艺美术设计制作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以红木雕刻专业为例,美术基础训练与专业基础训练并重:学生们要经历素描、雕塑、制图、中国画等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同时也要接受红木雕刻基本功训练。为了实现美术基础与红木雕刻专业的紧密配合,木雕专业不设色彩课,素描教学虽也像一般美术训练一样画石膏像、写生,但明确倡导“以线为主、线面结合”、强调结构表达的主旨;雕塑教学则要求满足基本的造型表达,其中包括倾向于美术与符合木雕材质特点的造型设计表达。为了给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红木雕刻基本功,专业基础训练从学习使用木工工具开始。当年的学生们都清楚地记得,仅锯子功一项,就至少包括“了解锯子的种类”、“熟悉各种锯路”、“完成大量红木锯片”三个组成部分,工具特点、运作特点、专业实践一应俱全。有一些循序渐进的专业基础训练至今令当年的学生们难忘,比如制作各种红木盒子。小小红木盒子看似简单,实则包含着好多大学问:正方形盒子要考虑四条等边的啮合;长方盒子要考虑不同长度四边的啮合、正六边形盒子的钝角包含特殊榫头的支持;另外,无论哪一种盒子,盒体与盒盖之间的子母口都是一刀一刀确定下来的,少一刀盖不起来,多一刀便松口……面对坚硬的红木,拿着尚且生疏的工具,学生们在老师和师傅们的指导下,就这样一刀一刀地,为将来从事红木雕事业打下了基础。
张爱泉师傅和顾顺海师傅负责红木雕专业的专业课,他们俩一个主导红木家具、杂件设计,一个主导红木雕刻。在这两位专业师傅身边,不久就多了一位助教——工艺美校木雕班刚毕业留校的年轻教师王文琦。小王老师通过自己的学习、记录、体会,把两位师傅的经验之谈用文字组织起来,条理化后写在黑板上,以便适合课堂传授;更上升为理论,可以供学生举一反三,格致思辨。而两位老师傅直接进行红木雕设计制作的过程演示,边操作,边答疑,边结合实际作讲解,令学生们受益匪浅。
工艺美校的美术基础课教师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如同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学校的形式师傅和工艺师傅;工艺美校各个专业的首批留校毕业生成为上海工艺美术教育土壤上首批兼具美术修养和工艺修养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把中国工艺美术几千年来单一的手工艺传承方式展开为另一种兼具艺术与工艺眼光的科学的教学方式,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工艺美术创作,在工艺美术创作中体现艺术的分量;将近十年时间,一批具有工艺美术设计制作理念的教师队伍在工艺美校逐渐长成。
红木雕专业的学生毕业了,他们充实上海工艺美术相应领域,在艺术雕刻领域成为专业设计制作的中坚。由于眼界的开阔,他们横向谙熟红木苏帮、京作、宁波帮与广东帮的特点,历史地看待明式、清式的清雅适用与铺排张扬,且善于从理论的高度辨析海派红木家具自身的存在价值。创作中的草图、效果图、泥稿,是多边理论与实践学习的潜移默化,也是对红木家具造型纹饰的继承与创新。
看着满堂成才的学生,张爱泉老先生非常幸福,大半辈子为红木雕呕心沥血,因为热爱这一行而无怨无悔;大半辈子为培养红木雕的接班人尽心尽力,因为桃李满园而知足。
——仅以此文感谢50年来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老师们
张爱泉老先生12岁就开始在上海福佑路一带的木工作坊学习苏帮手艺。老式的手工艺学习是典型的师傅带徒弟式技艺传授。在木工作坊里,师傅带着徒弟完成一件又一件“生活”,师傅大多把握工作的关键部分,徒弟先从打杂、完成一些辅助工作开始入手;徒弟察言观色,师傅点到为止;一晃四年,徒弟出师,便可以自己独当一面接“生活”做;尽管工资非常低,但从此很多东西要靠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各人的手工艺本领和特色也就要看各自的造化如何了。
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成立,当时的教务长李树璋老师找到张爱泉,请他到学校教授木工及家具设计制作,那一年,张爱泉正好30岁,出师整整14年。
根据时富民、韩国荣、陈光强、叶坪、叶柏风等当年学生的回忆,张爱泉老先生的红木手工艺技艺非常全面,造型上无论大件的红木家具、小件的红木座子及杂件、风格上无论传统的“本帮”还是异域的“洋帮”都拿得起,做得精。学生们在手工艺学习的初级阶段,会碰到一些最基本的诸如工具使用问题;进入高年级学习,会碰到一些有难度的设计问题;走上工作岗位,在艺雕厂已经成为技术骨干,还会遇到从来没有遭遇过的工艺难题。张爱泉老先生总能用他那带着方言的不紧不慢的话语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摸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他的学生们称张爱泉老先生是解决红木雕疑难杂症的万宝全书。此外,张爱泉老先生在红木雕工艺领域还是个善于琢磨的人,他把大件小件的制作规律通过自己的反复思考化作简单易记的公式口诀,便于操作、保存,也便于教授传播。
尽管这样,在工艺美术“学校教育”的模式里,张爱泉先生起初仍不是很适应:比起长篇大论的讲授来,他更愿意言简意赅的口诀;比起动嘴,他更愿意动手。因此,把手工艺人对传统工艺的深刻理解转变成科学可行的学校教学模式,让传统手工艺与新时代的审美趋向结合,张先生和早期的工艺美校一起,经历了探寻、摸索、逐渐形成格局的过程。
初创阶段工艺美术学校的基本教学目标是,将艺术的理念、规律、技巧与传统手工艺结合起来;将学校的科学教学模式与传统手工艺的师傅带徒弟模式结合起来,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工艺美术设计制作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以红木雕刻专业为例,美术基础训练与专业基础训练并重:学生们要经历素描、雕塑、制图、中国画等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同时也要接受红木雕刻基本功训练。为了实现美术基础与红木雕刻专业的紧密配合,木雕专业不设色彩课,素描教学虽也像一般美术训练一样画石膏像、写生,但明确倡导“以线为主、线面结合”、强调结构表达的主旨;雕塑教学则要求满足基本的造型表达,其中包括倾向于美术与符合木雕材质特点的造型设计表达。为了给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红木雕刻基本功,专业基础训练从学习使用木工工具开始。当年的学生们都清楚地记得,仅锯子功一项,就至少包括“了解锯子的种类”、“熟悉各种锯路”、“完成大量红木锯片”三个组成部分,工具特点、运作特点、专业实践一应俱全。有一些循序渐进的专业基础训练至今令当年的学生们难忘,比如制作各种红木盒子。小小红木盒子看似简单,实则包含着好多大学问:正方形盒子要考虑四条等边的啮合;长方盒子要考虑不同长度四边的啮合、正六边形盒子的钝角包含特殊榫头的支持;另外,无论哪一种盒子,盒体与盒盖之间的子母口都是一刀一刀确定下来的,少一刀盖不起来,多一刀便松口……面对坚硬的红木,拿着尚且生疏的工具,学生们在老师和师傅们的指导下,就这样一刀一刀地,为将来从事红木雕事业打下了基础。
张爱泉师傅和顾顺海师傅负责红木雕专业的专业课,他们俩一个主导红木家具、杂件设计,一个主导红木雕刻。在这两位专业师傅身边,不久就多了一位助教——工艺美校木雕班刚毕业留校的年轻教师王文琦。小王老师通过自己的学习、记录、体会,把两位师傅的经验之谈用文字组织起来,条理化后写在黑板上,以便适合课堂传授;更上升为理论,可以供学生举一反三,格致思辨。而两位老师傅直接进行红木雕设计制作的过程演示,边操作,边答疑,边结合实际作讲解,令学生们受益匪浅。
工艺美校的美术基础课教师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如同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学校的形式师傅和工艺师傅;工艺美校各个专业的首批留校毕业生成为上海工艺美术教育土壤上首批兼具美术修养和工艺修养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把中国工艺美术几千年来单一的手工艺传承方式展开为另一种兼具艺术与工艺眼光的科学的教学方式,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工艺美术创作,在工艺美术创作中体现艺术的分量;将近十年时间,一批具有工艺美术设计制作理念的教师队伍在工艺美校逐渐长成。
红木雕专业的学生毕业了,他们充实上海工艺美术相应领域,在艺术雕刻领域成为专业设计制作的中坚。由于眼界的开阔,他们横向谙熟红木苏帮、京作、宁波帮与广东帮的特点,历史地看待明式、清式的清雅适用与铺排张扬,且善于从理论的高度辨析海派红木家具自身的存在价值。创作中的草图、效果图、泥稿,是多边理论与实践学习的潜移默化,也是对红木家具造型纹饰的继承与创新。
看着满堂成才的学生,张爱泉老先生非常幸福,大半辈子为红木雕呕心沥血,因为热爱这一行而无怨无悔;大半辈子为培养红木雕的接班人尽心尽力,因为桃李满园而知足。
——仅以此文感谢50年来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