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段时间,笔者刚刚听了本校教师上的两节公开课,颇觉巧合,一节是低年级的课《酸的与甜的》,一节是高年级的课《威尼斯的小艇》。这两位老师都很有意识在文本的基础上向课外与生活拓展,但拓展的尺度刚好相反。上《酸的与甜的》的老师用“一会儿……一会儿……”拓展造句。由于学生对“一会儿”这词的不够理解,造出的句子很不理想,教师试图用动作提示,但学生又悟偏提示,最终还是造不出较好的句子,教师也为了赶时间,放弃了进一步的指导,这个环节也就不了了之。上《威尼斯的小艇》课的教师,开课很好,统领全篇的预设与板书,特别的诱人,我们都期待着这一节课的高潮与精彩。然而刚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就滞留不前。在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用“……像……仿佛……”拓展仿照句子说一句话,教师提示“大路两旁的梧桐树像————,————仿佛————”学生由于不大理解,教师再三指导,学生终于在教师的提示下明白并完成了练习。这个内容如果到这适可而止,还可把剩下的内容讲全。其实这个知识点学生已经由不会达到会的程度了。可老师还是继续安排拓展,出示一幅当地风景照,又让学生用“……像……仿佛……”拓展说一段话。学生绞尽脑汁断断续续的说了两三个,之后,教师再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描写一段其他景物。学生动手写话……十分中过后,学生汇报写话……在汇报写话过程中,下课铃声响起……旁边的老师嘟嘟囔囔地说:“这节课到底是阅读教学课还是写作课?”这两节课明显的对比让我思绪万千,如何把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时间,做到深入浅出?如何处理好课堂中的放与收的关系,做到收放自如的唯美课堂,让学生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环节的把握其实就是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传递”、“诠释”的教学方式了,学生也不再是课堂中的“提线木偶”,缺乏“主动”与“互动”的权利和空间了。而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共同体,是参与“质疑、反思、交流、对话、合作、体验、尝试、探究”的主人。活的课堂,活的教学对教师驾驭好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教师只有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令课堂生成更为精彩。
把握时间,环环相套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重形式,轻实质,而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因此,如何使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地把握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珍惜时间可以使生命变的更有价值”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多么的宝贵,语文课堂在所有的小学科目中占据的时间量是最多的,如果老师在课堂中没有充分有效的利用时间,则是对学生生命的不负责任。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把握时间至关重要。首先备课与课前的准备是课堂成功的前沿,课前要精心设计与预设好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不上无准备的课。如果课文都没熟悉,拿起课本就往教室走,可想而知,这一节课这位老师不知要浪费学生多少宝贵的时间!在平时的课堂中,如果我们备课不是很深入,就会在课堂上出现差错,不是环节混乱,程序不清就是该用的时间没用到,不该用的时间又过多的浪费掉,无形中浪费了不该浪费的学习时间。其次是在课堂中学生探究时,时间把握不好——探究的时间短了,效果不好;时间长了,完不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中要想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得注意每一环节的相互链接,做到环环相套。从这点出发,教师的语言能力在课堂中是相当的重要,主要体现在提示语、过渡语、引导语、总结语等。提示语要简洁凝练;过渡语要承上启下,巧妙衔接;引导语要金针巧渡,;总结语要言简意明。在上《爬山虎的脚》时,我有这么一段小结与过渡语的设计:“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往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呢?”这段过渡语巧妙的承上接了上文的文意,又自然的引出了下一阶段要学习的任务,语言和美,言简意骇。我在上《去年的树》的时候的总结语为:这篇课文给我们留下了关于诚信,关于友情,关于环保等问题的思考,让我们再次深情的读课题!虽言简但却给学生留下了思索的余味。教师必须重视锤炼自己的语言,把握好时间,把握好环节,否则会在自己啰嗦的言语当中吴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在拓展延伸中要适时、适度、适量,会令课堂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教师则要控制好场面,过闹会显喧哗而失去效果,太安静会显冷场达不到效果。教师要相机引导,避免两头过激,适当的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多种对话,将文本读解多元化、生活化。在充分挖掘文本内蕴中,多角度地开拓学生认识空间、审美空间,激活思维,实现语言、情景、精神的和谐共振,提升情感价值
放得开,收得拢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是促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关键环节。当教师冲破旧式教学的束缚,尝试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之后,一个新的问题会紧接着浮现出来:开放以后怎么办?课堂的多向、多元、多样化延伸常常会让老师感觉到无所适从。那么如何做到课堂的“收放自如,滴水不漏”呢?这就要教师很好地,合理地处理“放”与“收”的关系。开放是生成“新质”的前提。但是,新质并不会在开放中自动生成,这需要教师恰当地运用教学智慧,在开放中聚拢、转化与提升,实现课堂教学“放”与“收”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中的“放”主要包括授课形式上的“放”;学生思维上的“放”;学习空间上的“放”。授课形式上的“放”: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环境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教案,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追求授课方式的多样性,在形式上搞活开放。学生思维上的“放”: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来,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尤其是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能力,让他们敢提问题→善提问题→爱提问题。这样,他们的思维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语文教学要重过程,轻结果,并且重在平时积累,它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民族语言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空间上的“放”:在语文教学中,不再局限在教材课本上,不再局限在课堂上,而要从课本内拓展到课本外,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堂外,把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和空间开放,拓展学生的视野,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课堂上“放”开后又如何巧妙的“收”呢?“收”就是指在实施语文教学时,一切都要围绕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来开展。“放”要以“收”为基础,要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落脚点,偏离了本课的学习方向是不负责任的“放”。所以课堂中的“放”要适时、适度、适量,“收”也要及时、有效、不动声色。如上所诉,有些教师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放” 的很精彩,但收的时候不注意把握,常有戛然而止,程序断然,要不拖泥带水,浪费时间,很是遗憾。教师要真正的学会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驾驭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状况,就是说要能驾驭学情。这样才能做到收中无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又回到了教学目标上来,同时也能够聚精会神,潜心思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学才具有知识生成与能力养成的真功夫和高品位。
课堂中如能把握好时间,收放自如,那么课堂教学艺术的整合美感就会淋漓尽致,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这无非就是每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理想课堂的境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环节的把握其实就是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传递”、“诠释”的教学方式了,学生也不再是课堂中的“提线木偶”,缺乏“主动”与“互动”的权利和空间了。而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共同体,是参与“质疑、反思、交流、对话、合作、体验、尝试、探究”的主人。活的课堂,活的教学对教师驾驭好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教师只有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令课堂生成更为精彩。
把握时间,环环相套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重形式,轻实质,而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因此,如何使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地把握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珍惜时间可以使生命变的更有价值”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多么的宝贵,语文课堂在所有的小学科目中占据的时间量是最多的,如果老师在课堂中没有充分有效的利用时间,则是对学生生命的不负责任。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把握时间至关重要。首先备课与课前的准备是课堂成功的前沿,课前要精心设计与预设好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不上无准备的课。如果课文都没熟悉,拿起课本就往教室走,可想而知,这一节课这位老师不知要浪费学生多少宝贵的时间!在平时的课堂中,如果我们备课不是很深入,就会在课堂上出现差错,不是环节混乱,程序不清就是该用的时间没用到,不该用的时间又过多的浪费掉,无形中浪费了不该浪费的学习时间。其次是在课堂中学生探究时,时间把握不好——探究的时间短了,效果不好;时间长了,完不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中要想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得注意每一环节的相互链接,做到环环相套。从这点出发,教师的语言能力在课堂中是相当的重要,主要体现在提示语、过渡语、引导语、总结语等。提示语要简洁凝练;过渡语要承上启下,巧妙衔接;引导语要金针巧渡,;总结语要言简意明。在上《爬山虎的脚》时,我有这么一段小结与过渡语的设计:“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往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呢?”这段过渡语巧妙的承上接了上文的文意,又自然的引出了下一阶段要学习的任务,语言和美,言简意骇。我在上《去年的树》的时候的总结语为:这篇课文给我们留下了关于诚信,关于友情,关于环保等问题的思考,让我们再次深情的读课题!虽言简但却给学生留下了思索的余味。教师必须重视锤炼自己的语言,把握好时间,把握好环节,否则会在自己啰嗦的言语当中吴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在拓展延伸中要适时、适度、适量,会令课堂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教师则要控制好场面,过闹会显喧哗而失去效果,太安静会显冷场达不到效果。教师要相机引导,避免两头过激,适当的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多种对话,将文本读解多元化、生活化。在充分挖掘文本内蕴中,多角度地开拓学生认识空间、审美空间,激活思维,实现语言、情景、精神的和谐共振,提升情感价值
放得开,收得拢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是促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关键环节。当教师冲破旧式教学的束缚,尝试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之后,一个新的问题会紧接着浮现出来:开放以后怎么办?课堂的多向、多元、多样化延伸常常会让老师感觉到无所适从。那么如何做到课堂的“收放自如,滴水不漏”呢?这就要教师很好地,合理地处理“放”与“收”的关系。开放是生成“新质”的前提。但是,新质并不会在开放中自动生成,这需要教师恰当地运用教学智慧,在开放中聚拢、转化与提升,实现课堂教学“放”与“收”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中的“放”主要包括授课形式上的“放”;学生思维上的“放”;学习空间上的“放”。授课形式上的“放”: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环境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教案,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追求授课方式的多样性,在形式上搞活开放。学生思维上的“放”: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来,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尤其是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能力,让他们敢提问题→善提问题→爱提问题。这样,他们的思维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语文教学要重过程,轻结果,并且重在平时积累,它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民族语言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空间上的“放”:在语文教学中,不再局限在教材课本上,不再局限在课堂上,而要从课本内拓展到课本外,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堂外,把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和空间开放,拓展学生的视野,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课堂上“放”开后又如何巧妙的“收”呢?“收”就是指在实施语文教学时,一切都要围绕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来开展。“放”要以“收”为基础,要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落脚点,偏离了本课的学习方向是不负责任的“放”。所以课堂中的“放”要适时、适度、适量,“收”也要及时、有效、不动声色。如上所诉,有些教师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放” 的很精彩,但收的时候不注意把握,常有戛然而止,程序断然,要不拖泥带水,浪费时间,很是遗憾。教师要真正的学会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驾驭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状况,就是说要能驾驭学情。这样才能做到收中无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又回到了教学目标上来,同时也能够聚精会神,潜心思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学才具有知识生成与能力养成的真功夫和高品位。
课堂中如能把握好时间,收放自如,那么课堂教学艺术的整合美感就会淋漓尽致,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这无非就是每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理想课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