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洋华侨的乡梓情怀,给海口带来的异国风情,就是这样不同于别处的风骨和浪漫,让人窥见昔日海口曾有过的风光,风情和艳情。如今,我们可以随时到骑楼老街上,在西海岸的星光下,什么都不要做,任由习习海风迎面来,陶醉于每一次的出神和幻想。
看看吴师傅小孙子也能左手拿着茶盘右手拿着茶杯,像模像样地喝着奶茶,你就能想到当年那些闯荡“南洋”海南人,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带回来了财富或许总有一天会失去,但是欧洲人绅士的喝茶的方式却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骨子里,并且一代一代地传着。虽说现在的老爸茶馆里无论你的穿着,坐姿怎样,是在茶店里打牌或者大声说话,都不会有人给你投来异样的目光。但是相比于安徽淮北临涣镇乡村茶馆里棒棒茶的粗犷豪放或是遍布四川大街小巷川茶馆里竹叶青的悠然自得,海口的老爸茶馆的奶茶还是多了一份属于海南和海南人的优雅。
“五层楼”的海上旧梦
海口得胜路上的五层楼,外墙看起来还是雪白耀眼,白色的洋派的雕花依然保留昔日光景。徜徉在它有些暗淡的楼道里,你依稀可见她当年的豪华与精致,这被海口人说不尽的海口第一楼,如海上旧梦般,已经成了本埠不可多得的历史记忆。关于五层楼主人曾经的绝代风华,五层楼里曾经上演的悲喜剧,尤其是1948年间在这座海口最豪华的大楼里,曾经生活过一位开明的港商和他可爱的妻小,他与五层楼主吴坤浓合作开办的“胜利大戏院”,也成了怀旧的人们不能淡忘的话题。戏院里放映的《一江春 水向东流》,《渔光曲》,《新女性》等左派文艺家创作的电影作品,不知赚取了海口人多少眼泪:从这栋楼里传出来的《蔷薇蔷薇处处开》、《春天里》或痴迷或欢跃的旋律,曾在夜间撩起人多少回忆啊。
吴慰君8岁那年她被母亲打扮成一个小淑女状。父亲的灰色西装和母亲的黑呢子旗袍,都是香港当年殷实的人家所常见的打扮,她的父亲吴坤瑞,文昌铺前林梧墟中台村人。这位12岁开始便从边远的小村到香港谋生的穷小伙子,到这时。已经在香港有了积蓄,不久之后在香港开办“新华印刷公司”和一家饭店。妻子已经为他生下三个小孩了,这位踌躇满志的文昌人正准备扩展业务,而海口到处都在大兴土木的消息也不时传到香港来。他已经听说他的族兄吴坤浓之父在海口兴建了五层楼。那是海口最高。装修也最豪华的大楼,直到几十年之后,它也依然是海口的最高楼。
上个世纪初的海口人,男人多穿粗布对襟唐装,上衣四个口袋,裤子粗而大筒,以灰色蓝色为主。女人穿的大多也是唐装,现在一些海口老妈妈仍然喜欢身着这种唐装,和以前不同的是它除了纯蓝色,还多了碎花,女子唐装的斜襟从脖子一直弯到腰身一侧,密密麻麻的扣子将女人的周身包得像个粽子似的,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口的女子们可就不再那么保守了。这时,南洋风漂洋过海,随着回琼的侨眷,来到海南。回乡琼侨被称为“南洋客”,他们衣着色彩鲜艳、带有浓郁的热带情调的衣衫,让海口人眼前一亮:原来我们可以把花草鲜艳地穿在身上!后来,上海、广州、香港的时尚也是他们热衷的话题。市区富有的人家,男子已不只穿着唐装,西装成为他们身份的象征,女子更是着旗袍、彩裙,云鬓金钗,项链手表,一应俱全。
时髦的女子总是穿上她们最新的服饰到裕大来,这里是她们比试时尚,谈论男人和孩子的地方。门还没跨进,便已闻到纱布的味道。在这里,女人们可以看到当时最时髦的棉布,它的花色,它的品种。卖布的小姐一般是本地人,也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女子。来这里的一般是城里的熟客,有姐妹结伴而来的,也有孝顺的女儿媳妇陪着母亲或婆婆来的。裕大的对面是精华公司,女人们更喜欢到“裕 大”。因为“裕大”的名气,更因为“裕大”总是那么细腻地知道海口女人的心。20世纪40年代曾一度流行一种棉布,蓝底,小碎花,质地轻盈,很适合女人做夏装。海口的女人走了一圈,发现它就在“裕大”的柜台上。
女人们喜欢“裕大”,也许还跟老板王氏家族漂亮的太太和姑娘有关。从王绍经这一辈算起,他共有5个儿子,数十个孙儿和孙女。他的子女都受过当时最好的高等教育,各有专长,真可谓一门俊秀,品学兼优,在穿戴服饰上,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经典的或流行的风尚。
除了螃蟹,大鱼小鱼几乎就没有我能叫上名字的,不过还好,有了阿庆哥,他一边给我普及鱼类的知识,一边传授我做鱼的方法。他对我说:“做海鲜、做鱼,在所有的烹饪里最见真心。如果想要有诚意,一定会买来新鲜的活鱼来做。买活鱼,不是件简单的事儿,绝不可能抽空去一趟。最好是在别人还在睡梦中的清晨太好时光,最差也要在傍晚之前专程赶去鱼市才行。买好活鱼,哪里也去不了了,只能直接回家,这可不像在超市买青菜水果之类的东西,可以提着菜篮子去串个门儿,或是塞在后备箱里去逛个商场再回家做饭。回到家,就要立刻准备烹饪,不然一旦进了冰箱速冻起来,鱼失去了鲜美,你也失去了做鱼的诚意。当然这同样就意味着要么耽误赚钱,要么放弃节假日的休息。于是为做条鱼,一整天就这样没有了,所有的精力都得耗费在这上面了,但是能吃到这样全心全意做出的鱼,吃鱼的人便是有福之人,应该好好珍惜:有鱼相伴的日子也是有爱的日子,应该天天快乐。所以海口人既是有福之人,也是快乐之人。这其中的奥妙要慢慢用心体会才行呢。”我终于能明白为什么买鱼的人都是一脸的高兴了。
在我的记忆中北京的“鲜鱼口”就只是一个地名了,想像中以前的那条街应该和眼前的鱼市有几分相似吧。看着满意而归的卖鱼人和买鱼人,真希望这个让海口和海口人感到幸福与快乐的小鱼市能一直存在。
看看吴师傅小孙子也能左手拿着茶盘右手拿着茶杯,像模像样地喝着奶茶,你就能想到当年那些闯荡“南洋”海南人,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带回来了财富或许总有一天会失去,但是欧洲人绅士的喝茶的方式却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骨子里,并且一代一代地传着。虽说现在的老爸茶馆里无论你的穿着,坐姿怎样,是在茶店里打牌或者大声说话,都不会有人给你投来异样的目光。但是相比于安徽淮北临涣镇乡村茶馆里棒棒茶的粗犷豪放或是遍布四川大街小巷川茶馆里竹叶青的悠然自得,海口的老爸茶馆的奶茶还是多了一份属于海南和海南人的优雅。
“五层楼”的海上旧梦
海口得胜路上的五层楼,外墙看起来还是雪白耀眼,白色的洋派的雕花依然保留昔日光景。徜徉在它有些暗淡的楼道里,你依稀可见她当年的豪华与精致,这被海口人说不尽的海口第一楼,如海上旧梦般,已经成了本埠不可多得的历史记忆。关于五层楼主人曾经的绝代风华,五层楼里曾经上演的悲喜剧,尤其是1948年间在这座海口最豪华的大楼里,曾经生活过一位开明的港商和他可爱的妻小,他与五层楼主吴坤浓合作开办的“胜利大戏院”,也成了怀旧的人们不能淡忘的话题。戏院里放映的《一江春 水向东流》,《渔光曲》,《新女性》等左派文艺家创作的电影作品,不知赚取了海口人多少眼泪:从这栋楼里传出来的《蔷薇蔷薇处处开》、《春天里》或痴迷或欢跃的旋律,曾在夜间撩起人多少回忆啊。
吴慰君8岁那年她被母亲打扮成一个小淑女状。父亲的灰色西装和母亲的黑呢子旗袍,都是香港当年殷实的人家所常见的打扮,她的父亲吴坤瑞,文昌铺前林梧墟中台村人。这位12岁开始便从边远的小村到香港谋生的穷小伙子,到这时。已经在香港有了积蓄,不久之后在香港开办“新华印刷公司”和一家饭店。妻子已经为他生下三个小孩了,这位踌躇满志的文昌人正准备扩展业务,而海口到处都在大兴土木的消息也不时传到香港来。他已经听说他的族兄吴坤浓之父在海口兴建了五层楼。那是海口最高。装修也最豪华的大楼,直到几十年之后,它也依然是海口的最高楼。
上个世纪初的海口人,男人多穿粗布对襟唐装,上衣四个口袋,裤子粗而大筒,以灰色蓝色为主。女人穿的大多也是唐装,现在一些海口老妈妈仍然喜欢身着这种唐装,和以前不同的是它除了纯蓝色,还多了碎花,女子唐装的斜襟从脖子一直弯到腰身一侧,密密麻麻的扣子将女人的周身包得像个粽子似的,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口的女子们可就不再那么保守了。这时,南洋风漂洋过海,随着回琼的侨眷,来到海南。回乡琼侨被称为“南洋客”,他们衣着色彩鲜艳、带有浓郁的热带情调的衣衫,让海口人眼前一亮:原来我们可以把花草鲜艳地穿在身上!后来,上海、广州、香港的时尚也是他们热衷的话题。市区富有的人家,男子已不只穿着唐装,西装成为他们身份的象征,女子更是着旗袍、彩裙,云鬓金钗,项链手表,一应俱全。
时髦的女子总是穿上她们最新的服饰到裕大来,这里是她们比试时尚,谈论男人和孩子的地方。门还没跨进,便已闻到纱布的味道。在这里,女人们可以看到当时最时髦的棉布,它的花色,它的品种。卖布的小姐一般是本地人,也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女子。来这里的一般是城里的熟客,有姐妹结伴而来的,也有孝顺的女儿媳妇陪着母亲或婆婆来的。裕大的对面是精华公司,女人们更喜欢到“裕 大”。因为“裕大”的名气,更因为“裕大”总是那么细腻地知道海口女人的心。20世纪40年代曾一度流行一种棉布,蓝底,小碎花,质地轻盈,很适合女人做夏装。海口的女人走了一圈,发现它就在“裕大”的柜台上。
女人们喜欢“裕大”,也许还跟老板王氏家族漂亮的太太和姑娘有关。从王绍经这一辈算起,他共有5个儿子,数十个孙儿和孙女。他的子女都受过当时最好的高等教育,各有专长,真可谓一门俊秀,品学兼优,在穿戴服饰上,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经典的或流行的风尚。
除了螃蟹,大鱼小鱼几乎就没有我能叫上名字的,不过还好,有了阿庆哥,他一边给我普及鱼类的知识,一边传授我做鱼的方法。他对我说:“做海鲜、做鱼,在所有的烹饪里最见真心。如果想要有诚意,一定会买来新鲜的活鱼来做。买活鱼,不是件简单的事儿,绝不可能抽空去一趟。最好是在别人还在睡梦中的清晨太好时光,最差也要在傍晚之前专程赶去鱼市才行。买好活鱼,哪里也去不了了,只能直接回家,这可不像在超市买青菜水果之类的东西,可以提着菜篮子去串个门儿,或是塞在后备箱里去逛个商场再回家做饭。回到家,就要立刻准备烹饪,不然一旦进了冰箱速冻起来,鱼失去了鲜美,你也失去了做鱼的诚意。当然这同样就意味着要么耽误赚钱,要么放弃节假日的休息。于是为做条鱼,一整天就这样没有了,所有的精力都得耗费在这上面了,但是能吃到这样全心全意做出的鱼,吃鱼的人便是有福之人,应该好好珍惜:有鱼相伴的日子也是有爱的日子,应该天天快乐。所以海口人既是有福之人,也是快乐之人。这其中的奥妙要慢慢用心体会才行呢。”我终于能明白为什么买鱼的人都是一脸的高兴了。
在我的记忆中北京的“鲜鱼口”就只是一个地名了,想像中以前的那条街应该和眼前的鱼市有几分相似吧。看着满意而归的卖鱼人和买鱼人,真希望这个让海口和海口人感到幸福与快乐的小鱼市能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