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湘江最美绿带

来源 :林业与生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an1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风吹暖碧潇湘,闻道浯溪水亦香。最忆故园秋色里,满山红叶艳惊霜”。祁阳人民以独特的“祁阳手笔”三年实施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工程98.13公顷,实施小微湿地保护与建设1000公顷,为“一湖三山四水”生态治理提供出一套可供借鉴的“祁阳样板”。
  三产融合,织就临江一条绿带
  瞄准打造成“生态治水示范区、湿地公园样板区、美丽乡村标杆区、三产融合先行区”的目标,祁阳坚持从战略高度来部署,用科学方法抓推进。按照“上级争一点、财政投一点、镇村筹一点、部门扶一点、企业帮一点”的多元化方式,祁阳县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累计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6000余万元,倾斜支持项目区及周边地区配套设施建设。继2017年第一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工程之后,2018~2019年,祁阳继续选址三家村和湘江沿岸,启动退耕还林还湿二期工程、提质改造工程和小微湿地建设,试点面积34公顷,提质改造72公顷,实施小微湿地建设34公顷。
  如今,延绵6公里长的湘江流域祁阳县退耕还林还湿项目区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根据永州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结果,实施退耕还林还湿生态系统工程后,试点区水环境污染治理度99.63%,年净化污水总量180.94万立方米,项目区出水水质由Ⅳ类提高到Ⅱ类,实现了祁阳县委、县政府“还碧水回湘江”的庄严承诺。
  三赢共生,构建乡村一方美景
  围绕“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这条工作主线,祁阳始终坚持从战略高度来部署,用科学方法抓推进。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祁阳县坚持将工程实施与发展生态旅游、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行河长制等工作深度融合,打造花海湿地、水乡湿地、田园湿地,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三赢”。
  积极打造湿地生态景观。通过搭配种植多种林草品种,建设海棠、梅花、樱花、紫薇观游园,美人蕉、再力花、鸢尾观赏区等,使湘江百里画廊“天天有景、月月有花”;全面绿化试点区湘江两岸的裸露山地,沿江营造绿化带2.2公里、植树2.5万余株、建成游步道5公里,构建独具特色的亲水自然风景长廊;在项目区高标准兴修草砂路18公里,项目区正成为全市乡村旅游新热点,前来休闲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结合乡村振兴,出台《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美丽乡村“一拆二改三种四清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1+6”文件,在试点区率先拆除危房空心房,改水、改厕,种树、种花、种果,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生态和人居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永州市乡村振兴“十百千万”示范片建设规划编制和试点工作现场会、湖南省市州农业农村局长会议先后在祁阳召开,选址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和小微湿地保护与建设项目建设区作为参观现场,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肯定。
  与湿地污染治理相结合。县河长制工作委员会将退耕还林还湿和小微湿地建设列为河长制重点工作任务,大力开展河道、鱼塘、水池清淤保洁,坚决取缔网箱养鱼,从严整治非法采矿洗矿采砂等破坏湿地环境的行为,开展常态化巡河行动,全力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通过开展水生态修复,建设湘江“绿带”,整治沟渠塘坝,维护河流生态环境,全县河长制工作精彩纷呈。
  三级联动,绘制民生一张蓝图
  祁阳县委、县政府在抓好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和小微湿地保护与建设的同时,全面推进湘江保护和治理工作,努力还给老百姓“湘江北去、漫江碧透”的新景象。
  推廣试点建设经验。2018年,祁阳结合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在三家、滴水、老山湾、茶园、小江等5村有序铺开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效应。同时,融合退耕还林还湿、小型人工湿地、河渠生态廊道和小微湿地公园等四大模式,“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循序渐进”,在全县22个镇(街道)82个村(社区)先后开启小微湿地保护与建设,全面掀起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高潮。通过县、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压实“工作村为主”责任,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机械化、品牌化互动发展,形成了油茶、蔬菜、水果、畜禽养殖等产业集群。
  推动实现生态振兴。统筹试点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污染水体清淤疏浚治理为重点,全面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探索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智能系统,新建“中国罐”10座收集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再排入湿地,使水质大大提高。
  打造“百里画廊”。结合浯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大手笔规划建设湘江百里生态画廊,汇聚山水田园、人文历史等资源禀赋,打造集中展示祁阳新形象的生态文化旅游长廊。三年在湘江两岸14个乡镇同时实施浯溪国家湿地公园造林绿化工程,开展沿江两岸种竹植柳行动,完成护岸林36.8万株,营造水源涵养林453公顷。
其他文献
育林十年,受益百年。在宁乡市资福镇,一片片的油茶林把荒山妆点得绿意盈盈,把村民的钱包撑得鼓鼓的,把农村的日子变得充满了希望,村民们都说:油茶林就是一个绿色银行。  油茶籽“撬动”经济发展  在资福镇华宝村有一片山林,据当地人说,这里十几年前就是一座荒山,偏偏有人不信邪,通过多年努力,让这座山上遍布优质油茶树,成为了当地人的绿色银行。  资福镇地处洞庭湖南缘地区,气候温暖,境内多为低矮的丘陵,属南方
期刊
幕阜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幕阜山脉主峰,素以山雄、崖险、谷幽、林秀、石奇、水美著称,全年平均气温为10℃左右,夏季平均气温23.3℃,极端最高气温为26℃,是绝佳的康养和避暑胜地。位于此处的幕阜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康养基地总面积1666.67公顷,核心基地面积675公顷,森林覆盖率96.5%。2020年3月,基地被国家林草局、国家民政部、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全国第一批“
期刊
2016年1月7日,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的通知》,2019年3月6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国家林草局的部署,湖南林业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大了推进森林康养产业的力度,着力打造湖南林业的新业态。日前,本刊记者就湖南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情况采访了湖南省林业局自
期刊
才入秋,太阳依然火辣。宁乡市沩山乡百姓林长姜厚知一如往常,头顶草帽,带着几名森林守护志愿者,巡查在沩山之腰。  今年2月1日,沩山乡百姓林长办公室成立后,先后开展了森林防火、野生动物保护、禁食野生蘑菇、烟花鞭炮禁燃限放等卓有成效的工作。宁乡的母亲河沩水发源于沩山,汩汩沩水,碧如清泉,其中就有沩山乡森林守护志愿者的汗水和辛劳。同时,这也是宁乡市350多名百姓林长、近4000名森林守护志愿者的生动写照
期刊
自1954年建场以来,武冈国有林场已历经了67年的沧桑岁月。为了建设与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坚守武冈后花园天然生态屏障,一代又一代林场人不忘初心,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艰苦创业,砥砺前行,改革创新,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绘就了今天武冈国有林场的精彩篇章。  艰苦创业  国家“一五”期间(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需要大批木材,在武冈云山、天尊山及周边村镇就有大片适
期刊
巍巍雪峰山,悠悠平溪江。這里群山滴翠、山川秀美、林间绿荫、景色宜人……这里,就是静卧在雪峰山下、碧绿无瑕的翡翠——洞口县大湾国有林场。  大湾国有林场始建于1956年,坐落在洞口县西南部的雪峰山东麓,经营国有林总面积3133.33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2533.33公顷,所辖山场分布在古楼、长塘、岩山、文昌和雪峰5个乡镇(街道)37个行政村境内。森林蓄积量28.4万余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5.1%
期刊
“銜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洞庭湖以浩瀚之观、包容之怀,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洞庭湖视察,嘱托做好洞庭湖的生态修复工作,守护好一江碧水。在生态保护一线,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铭记洞庭湖哺育之恩,不忘总书记殷殷嘱托,兢兢业业地坚守在洞庭湖畔,为洞庭湖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他就是王胜,现任岳阳市君山区天井山国有林场场长,兼任君山区林业局湿地管理站站长。
期刊
编者按  天野苍茫清风秀的城步苗族自治县南山牧场,“草经冬不萎,花非春常开”的永州燕子山生态大草原,芳草茵茵、绿波千里的郴州仰天湖大草原,“常有云气出,咫尺不辨物”的大围山高山草原……一块块玛瑙翡翠般的草地,妆点着多山地丘陵的湖南。丰满肥美的草原哺育着成群的牛羊,丰富优质的风能资源潜藏着开发绿色能源的光明前景,辽阔壮美的风景吸引着追寻自然之美的人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决定将6月确定为草原普法宣传月,
期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充分发挥财政在优化配置油茶产业发展资源、培育壮大油茶千亿产业中的引导作用,2021年7月2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發了《湖南省财政支持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湘政办发﹝2021﹞33号,以下简称《政策措施》)。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
期刊
从事林业工作30多年,陆奇勇始终关注着自然界里濒危的野生动植物,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跋涉在通道侗乡的群山峻岭、河湖溪流,只为发现和守护大自然里那些宝贵的生灵,让其自由繁衍生存。进入21世纪,时任通道县林业局分管资源的副局长陆奇勇,全身心投入到林业资源的调查和保护中。从2003年至2018年,他先后开展了苔藓植物多样性调查、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珍稀濒危动植物调查,以及万佛山丹霞地貌区湿地植被特征的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