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感受美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一步,它所涉及的内容极具广泛性和综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美术的审美特点出发,通过古今中外各类优秀的美术作品介绍、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感知记忆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中获得知识、审美经验和享受,从而掌握如何去欣赏美和发现美的方法,提高审美水平。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能以全方位、立体、动态的形式,全面、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的内涵,而且通过多种形式组合、有效的交替使用,以全面刺激学生的视觉(眼)、听觉(耳)、感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它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应根据学科特点从6个方面进行设计,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把繁复的内容直观化
美术又称视觉艺术,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只能诉诸于视觉形式来完成。因此通过对艺术形式的直接感受而进入审美体验,就成为美术欣赏的主要途径。据此特点,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表现方法,进行大量图片的演示,以艺术作品所特有的可感知的直观的形象、色彩、线条、明暗等,引发学生审美的直觉感受,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在上版面设计的内容时,笔者运用Photoshop软件来演示版面设计的要素、排版的方法以及对版面中各要素的修饰方法和手段。这样学生可以很直观地对版面设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对如何进行版面设计和装饰有所准备。关键是教学过程既直观又省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
把繁复的图画细致化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中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它通过学生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观赏,来达到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实物投影仪、幻灯机等现代教学媒体,进行静态的画面展示。因为幻灯机、投影仪等光学媒体能使学生在静止的状态下,观察扩大了的图片,便于学生观赏。还可利用录像、VCD等进行动态的播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审美意识及能力。如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笔者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全部或局部的放大观赏,充分展示作品的表现方法及艺术性,更有利于作品精华部分的展示。不管是从作品的整体,还是从作品的局部和细节,它都让学生细致深刻地对作品有所了解和感悟,使学生在观赏中提高审美能力。
调动相关素材激发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体态度的反映。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形象等,对人的情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触景生情就是美术欣赏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因此激发情感可以促进欣赏活动的开展与深入。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实物投影仪、功放、组合音响等,展示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以形、声、色并茂的优越性,全方位、立体地调动视觉、听觉;再结合生动的讲解,就能与学生的需要、兴致、情趣等因素结合,产生优越兴奋中心,从而达到高效能的欣赏。如欣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可先用光碟播放有关的侵略战争片段,然后用实物投影仪投出放大的画面。其间配以抗战时期的歌曲,再结合教师的讲解,创造一种激昂、拼搏、奋进的战斗情景,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提供多种信息启发联想
学生在新课程的美术实践活动中,不再是纯机械地临摹活动,而是根据各自的生活经历、思想、文化素质的条件——审美经验,进行创作。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围绕实践内容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因素,开展种种联想来创造,并在许多情况下带上某种感情色彩,从而在作品中体现出个性特点。比如笔者在进行海报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先运用多媒体手段把收集的很多资料放给学生看,然后让他们对自己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一张作品进行评价,发表观点。在实践活动中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设计创作。在课堂中,笔者发现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作品,其效果比学生看书要好得多。再加上让学生谈感受,更能加深学生对海报设计的理解。通过联想,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和作品联系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突出重点难点,优化教学过程
美术教学的知识涉及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人类几千年的文明积淀。欣赏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浩如烟海的美术作品时,无论是叙述作品内容,理解作品的含义,还是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所想表达的观念,都需要有广泛的知识面,涉及人文、社会、宗教、哲学、地理等学科。这就造成美术课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内容多、门类多、知识面广和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多媒体具有信息多、容量大、速度快、效率高、功能全、综合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发挥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等可将重点、难点予以突出强调、反复观看的功能,也可发挥根据教学需要前后调整组合的优点,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最大限度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现代多媒体的广泛性、任意组合性及功能的多样性,要求美术教师要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学会制作课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在美术课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宁晋县城关学区)
把繁复的内容直观化
美术又称视觉艺术,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只能诉诸于视觉形式来完成。因此通过对艺术形式的直接感受而进入审美体验,就成为美术欣赏的主要途径。据此特点,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表现方法,进行大量图片的演示,以艺术作品所特有的可感知的直观的形象、色彩、线条、明暗等,引发学生审美的直觉感受,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在上版面设计的内容时,笔者运用Photoshop软件来演示版面设计的要素、排版的方法以及对版面中各要素的修饰方法和手段。这样学生可以很直观地对版面设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对如何进行版面设计和装饰有所准备。关键是教学过程既直观又省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
把繁复的图画细致化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中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它通过学生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观赏,来达到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实物投影仪、幻灯机等现代教学媒体,进行静态的画面展示。因为幻灯机、投影仪等光学媒体能使学生在静止的状态下,观察扩大了的图片,便于学生观赏。还可利用录像、VCD等进行动态的播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审美意识及能力。如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笔者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全部或局部的放大观赏,充分展示作品的表现方法及艺术性,更有利于作品精华部分的展示。不管是从作品的整体,还是从作品的局部和细节,它都让学生细致深刻地对作品有所了解和感悟,使学生在观赏中提高审美能力。
调动相关素材激发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体态度的反映。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形象等,对人的情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触景生情就是美术欣赏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因此激发情感可以促进欣赏活动的开展与深入。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实物投影仪、功放、组合音响等,展示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以形、声、色并茂的优越性,全方位、立体地调动视觉、听觉;再结合生动的讲解,就能与学生的需要、兴致、情趣等因素结合,产生优越兴奋中心,从而达到高效能的欣赏。如欣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可先用光碟播放有关的侵略战争片段,然后用实物投影仪投出放大的画面。其间配以抗战时期的歌曲,再结合教师的讲解,创造一种激昂、拼搏、奋进的战斗情景,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提供多种信息启发联想
学生在新课程的美术实践活动中,不再是纯机械地临摹活动,而是根据各自的生活经历、思想、文化素质的条件——审美经验,进行创作。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围绕实践内容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因素,开展种种联想来创造,并在许多情况下带上某种感情色彩,从而在作品中体现出个性特点。比如笔者在进行海报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先运用多媒体手段把收集的很多资料放给学生看,然后让他们对自己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一张作品进行评价,发表观点。在实践活动中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设计创作。在课堂中,笔者发现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作品,其效果比学生看书要好得多。再加上让学生谈感受,更能加深学生对海报设计的理解。通过联想,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和作品联系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突出重点难点,优化教学过程
美术教学的知识涉及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人类几千年的文明积淀。欣赏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浩如烟海的美术作品时,无论是叙述作品内容,理解作品的含义,还是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所想表达的观念,都需要有广泛的知识面,涉及人文、社会、宗教、哲学、地理等学科。这就造成美术课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内容多、门类多、知识面广和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多媒体具有信息多、容量大、速度快、效率高、功能全、综合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发挥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等可将重点、难点予以突出强调、反复观看的功能,也可发挥根据教学需要前后调整组合的优点,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最大限度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现代多媒体的广泛性、任意组合性及功能的多样性,要求美术教师要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学会制作课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在美术课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宁晋县城关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