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省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仍是当前首要任务,这方面的政策措施还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尤其是在保增长的同时。必须重视结构的调整,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为实现更长时期的平稳发展打下基础。
金融风暴重创浙江经济
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省,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陆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1.06%,其中山区和丘陵占70.4%,缺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源。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全省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发展路子。1978年到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3.1%,由124亿元增加到21487亿元,由全国省区市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年均增长12%,由331元增加到42214元(相当于6078美元),由第16位上升到第4位(省区第1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0.6%,由0.7亿美元增加到2111.5亿美元,由第15位上升到第4位。
与此同时,全省社会事业呈现全面发展良好态势。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进行的综合评价,2007年浙江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为173.61,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已连续3年居全国省区第1位。
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堪称奇迹,浙江的发展方式因此也被称为“浙江模式”。
然而,进入2008年,在经历了长达近8年10%以上的经济周期景气上升阶段后,浙江经济从2007年周期最高峰的14.7%,呈现出逐季回落的态势。2008年全年经济增长虽为10.1%,各季度却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8、33、4.1和4.7个百分点。
最能反映经济同步变化的工业增加值、工业出口交货值,都呈现出明显的单向下行趋势。尤其是2000年下半年以来,一直以两位数增长的个别数据月度增速已快接近“零增长”。
在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弱点。例如,浙江企业形成了对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路径依赖,产业结构变动较慢,产业层次长期低于全国。
“甚至在IT行业,一些企业家也失之保守,没有担当起技术创新领头羊。”浙江省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曾对杭州5家IT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它们长期持有巨额现金,流动性过剩。例如浙大网新2000年持有2.5亿元现金,占所有者权益的46.2%,至2007年达10.8亿元,占所有者权益的70.2%,间接反映了创新不足的严重问题。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以外需拉动发展模式为主的浙江经济泼下“一盆凉水”。
在外需快速萎缩的背景下,作为出口大省的浙江首当其冲,不少企业一时难以适应。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行业刚经历转型压力的“倒逼”,又因外部市场需求加速“萎缩”显露衰退迹象,一向稳健的浙江企业经营困难明显加大。到2009年一季度,占着浙江经济“半壁江山”的工业生产总值同比回落17.4%。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停产企业中,不乏一些在当地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一切似乎都在昭示着一个经济寒冬的到来,浙江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被迫面临转型“阵痛”。
此外,浙江经济本身周期性的回落也是重要原因。2004-2005年,浙江经济也曾因为煤电油运趋紧以及国家调控政策等因素,导致经济增速略有回落。由于浙江经济“大进大出”的特点,实际上2007年的高速增长已接近甚至超过了浙江经济潜在±曾长率上限。形象地说,就是碰到了增长的“天花板”了,资金、土地和人才各方面要素供给处在紧运行状态,效率提升和市场拓展一时也难以进一步突破。在这样的状况下,经济增速的回落就可以理解了。
浙江经济的回落,还来自于适应近年来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理性回调。
近年来,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对经济的调控。尤其是2008年上半年以前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如为防止“三过”(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外贸顺差过大)而采取的从紧的信贷政策,从紧的土地政策,以及不断下调的出口退税率,导致部分项目难以落地实施。
为防止通货膨胀采取的从紧的货币政策,不断上调存贷款利息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提高劳动者权益,改善劳动者就业环境实行的新劳动合同法;以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的环保要求,等等。所有这些政策的调整,使得浙江经济想延续以往相对粗放的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不断降低。浙江经济先行回落的趋势无法避免。
触底回升 初露曙光
进入2009年,浙江省政府加大经济运行的调节力度、转型升级的推动力度、政策措施的帮扶力度,经济出现企稳回升态势。
2009年7月21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发布了上半年我省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为100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3%,增幅比一季度回升2.9个百分点。二季度工业生产止跌回升是我省上半年GDP增幅快速回升的重要因素。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3%,今年以来首次实现累计正增长。
市场信心得到提振,景气指标重回景气区间。二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比上季回升11.8%,结束了连续两季的不景气而重回景气区间。工业产品订货和劳动力需求指数也重回景气区间,分别比上季度大幅回升24.2%和19.5%。全省财政收入也首次实现正增长。
此外,一些领域积极因素增多。我省在金融危机倒逼机制和宏观政策正向带动的双重效应下,一些领域出现了不少新变化,积极因素不断增多。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尤为显著。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王杰介绍,上半年我省GDP增幅比一季度回升2.9个百分点,比全国回升的速度快了19个百分点,重要原因在于浙江的实体经济出现了积极变化,其中第三产业功不可没,服务业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杭州不再满足于做世界的工厂,还要成为世界的办公室。”6月5日,杭州市市长蔡奇在新加坡杭州科技园开园仪式上致辞说,杭州将积极承接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其目标是打造成为中国的“班加罗尔”。
据了解,杭州年内计划引入30家世界500强企业及知名跨国公司入驻楼宇,培育50家世界500强企业或知名跨国公司为潜在客户。
而在这轮金融危机的重灾区绍兴,当地政府则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工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我们规定,工业企业转型服务业,土地不需招拍挂,并返还60%补交出让金,这种力度在全省也少见。”绍兴市发改委主任助理王辉说。
有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浙江省(不含宁波市)有600多家工业企业实施了分离发展服务业,当年产生各项地方税 超过了亿元。而浙江省制造企业面广量大,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万多亿元。这其中,有不少是物流、研发、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创造的。
浙江发展服务业的决心越来越大。“加快发展服务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转型的新支撑。”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2008年9月就提出,将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积极推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建立浙江现代产业体系。
彼时,中共浙江省委出台《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的文件提出,紧贴工业转型升级需求,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科技、信息、文化和商务服务等产业,使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5%左右。
一个月后,《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进一步提出,到2012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年均增长12%以上;杭甬温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58%、53%、54%左右,其他城市产业结构向“三、二、一”型加速转变。到202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5%,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这是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以来,浙江公布的第一份产业发展纲要。
该《规划》提出,紧紧围绕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引擎”战略,确定十大重点行业,分别为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开发等服务贸易,并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浙江还规划在全省首批建设30~50个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金融、软件、文化创意、物流、商业特色街等项目。
2008年,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达8811亿元以上,居全国第四,比上年增长11.8%,比同期全省GDP的增幅高17个百分点。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60%以上来自服务业,义乌甚至达到了80%。
2009年3月,浙江省编制确定128个服务业年度项目,总投资额达|541亿元。一季度全省限额以上服务业投资845亿元,同比增长16.7%,占限额以上投资比重为54.9%,成为拉动浙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引擎”驱动
东海之滨三门湾畔,安静的猫头山半岛上,世界上最大的履带式吊车犹如在青山绿水中作画:各种核电设备经过大吊车的抓取,像堆积木一样完成模块拼装。过不了多久,这里将矗立起一座标志性的白色圆形核岛。
这是浙江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全球首个最新型的第三代核电技术AP]000核电机组。这个仅一期工程投资就超过400亿元的宏伟工程,将建设6台125万千瓦核电机组。单机的发电能力超过两个新安江电站,是目前浙江境内已建和在建发电机组之最,总装机达750万千瓦。
对于经济大省来说,这就等于安装了一个强大动能的蓄电池。据悉,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将于2013年8月并网发电,建成后将产生250万千瓦供电能力,预计到2015年能承担浙江全省33%电力负荷、4%全社会用电量。
“民营企业要抓紧‘养虎’。”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说,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曾经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参加浙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曾为浙江经济支招——浙江民营经济很发达,但缺少大型国企和央企。“浙江光养‘鱼’和‘狼’不行,也要养几头‘老虎’出来”。
仿佛是平衡风险,能够看出,浙江省在产业升级上,还是做了一个“投资组合”,那就是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重视重大项目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
浙江省政府近年来针对包括重化工和装备制造业等产业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早在2004年,浙江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若干意见》,确定省重点培育的26家大企业集团名单。
“如果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支撑,生产型服务业不可能提升。”浙江省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朱李鸣说。他曾参与浙江“十五”、“十一五”规划制订,近期正领衔展开“十二五”规划调研。他建议,应重点发展以精密机械、装备、高科技、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
2009年2月,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将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先进临港工业等主导产业,预计到2012年其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26%、32%和10%以上。
如果顺利完成这项计划,浙江将彻底告别原来以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低价格竞争为主的工业发展路子。为此,这份总计达“32条”的文件还提出,将实施包括税费减免在内的12顼政策措施,力争使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走在全国前列。
6月3日,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汽车、船舶、钢铁、石化4大产业转型升级规划,通过产业基地和重工业园区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据悉,浙江省年内将筹措数千亿元倾斜投向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项目。
“浙江是工业主导型经济,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是当前首要任务。”浙江省发改委主任厉志海也表示,浙江省政府将加大引进中央大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多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浙江经济保增长的目标。
6月9日,浙江150多家能源装备企业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相约杭州,就产品采购、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洽谈对接。厉志海在现场透露,新近起草的《浙江省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将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建立较完整的核电装备制造体系,实现核电装备自主化,带动装备制造业战略升级”。
该规划提出,力争到2012年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350兆瓦,其中光伏发电50兆瓦,风力发电300兆瓦;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地源(水源)热泵空调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年产沼气1亿立方米,实现新能源消费量占全省总量的1%以上。
题图:新一轮增长中,高新技术产业将托起明天的浙江经济。图为浙江一家太阳能科技公司工人检查太阳能光伏电池板。
金融风暴重创浙江经济
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省,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陆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1.06%,其中山区和丘陵占70.4%,缺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源。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全省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发展路子。1978年到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3.1%,由124亿元增加到21487亿元,由全国省区市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年均增长12%,由331元增加到42214元(相当于6078美元),由第16位上升到第4位(省区第1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0.6%,由0.7亿美元增加到2111.5亿美元,由第15位上升到第4位。
与此同时,全省社会事业呈现全面发展良好态势。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进行的综合评价,2007年浙江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为173.61,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已连续3年居全国省区第1位。
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堪称奇迹,浙江的发展方式因此也被称为“浙江模式”。
然而,进入2008年,在经历了长达近8年10%以上的经济周期景气上升阶段后,浙江经济从2007年周期最高峰的14.7%,呈现出逐季回落的态势。2008年全年经济增长虽为10.1%,各季度却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8、33、4.1和4.7个百分点。
最能反映经济同步变化的工业增加值、工业出口交货值,都呈现出明显的单向下行趋势。尤其是2000年下半年以来,一直以两位数增长的个别数据月度增速已快接近“零增长”。
在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弱点。例如,浙江企业形成了对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路径依赖,产业结构变动较慢,产业层次长期低于全国。
“甚至在IT行业,一些企业家也失之保守,没有担当起技术创新领头羊。”浙江省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曾对杭州5家IT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它们长期持有巨额现金,流动性过剩。例如浙大网新2000年持有2.5亿元现金,占所有者权益的46.2%,至2007年达10.8亿元,占所有者权益的70.2%,间接反映了创新不足的严重问题。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以外需拉动发展模式为主的浙江经济泼下“一盆凉水”。
在外需快速萎缩的背景下,作为出口大省的浙江首当其冲,不少企业一时难以适应。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行业刚经历转型压力的“倒逼”,又因外部市场需求加速“萎缩”显露衰退迹象,一向稳健的浙江企业经营困难明显加大。到2009年一季度,占着浙江经济“半壁江山”的工业生产总值同比回落17.4%。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停产企业中,不乏一些在当地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一切似乎都在昭示着一个经济寒冬的到来,浙江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被迫面临转型“阵痛”。
此外,浙江经济本身周期性的回落也是重要原因。2004-2005年,浙江经济也曾因为煤电油运趋紧以及国家调控政策等因素,导致经济增速略有回落。由于浙江经济“大进大出”的特点,实际上2007年的高速增长已接近甚至超过了浙江经济潜在±曾长率上限。形象地说,就是碰到了增长的“天花板”了,资金、土地和人才各方面要素供给处在紧运行状态,效率提升和市场拓展一时也难以进一步突破。在这样的状况下,经济增速的回落就可以理解了。
浙江经济的回落,还来自于适应近年来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理性回调。
近年来,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对经济的调控。尤其是2008年上半年以前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如为防止“三过”(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外贸顺差过大)而采取的从紧的信贷政策,从紧的土地政策,以及不断下调的出口退税率,导致部分项目难以落地实施。
为防止通货膨胀采取的从紧的货币政策,不断上调存贷款利息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提高劳动者权益,改善劳动者就业环境实行的新劳动合同法;以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的环保要求,等等。所有这些政策的调整,使得浙江经济想延续以往相对粗放的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不断降低。浙江经济先行回落的趋势无法避免。
触底回升 初露曙光
进入2009年,浙江省政府加大经济运行的调节力度、转型升级的推动力度、政策措施的帮扶力度,经济出现企稳回升态势。
2009年7月21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发布了上半年我省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为100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3%,增幅比一季度回升2.9个百分点。二季度工业生产止跌回升是我省上半年GDP增幅快速回升的重要因素。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3%,今年以来首次实现累计正增长。
市场信心得到提振,景气指标重回景气区间。二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比上季回升11.8%,结束了连续两季的不景气而重回景气区间。工业产品订货和劳动力需求指数也重回景气区间,分别比上季度大幅回升24.2%和19.5%。全省财政收入也首次实现正增长。
此外,一些领域积极因素增多。我省在金融危机倒逼机制和宏观政策正向带动的双重效应下,一些领域出现了不少新变化,积极因素不断增多。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尤为显著。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王杰介绍,上半年我省GDP增幅比一季度回升2.9个百分点,比全国回升的速度快了19个百分点,重要原因在于浙江的实体经济出现了积极变化,其中第三产业功不可没,服务业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杭州不再满足于做世界的工厂,还要成为世界的办公室。”6月5日,杭州市市长蔡奇在新加坡杭州科技园开园仪式上致辞说,杭州将积极承接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其目标是打造成为中国的“班加罗尔”。
据了解,杭州年内计划引入30家世界500强企业及知名跨国公司入驻楼宇,培育50家世界500强企业或知名跨国公司为潜在客户。
而在这轮金融危机的重灾区绍兴,当地政府则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工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我们规定,工业企业转型服务业,土地不需招拍挂,并返还60%补交出让金,这种力度在全省也少见。”绍兴市发改委主任助理王辉说。
有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浙江省(不含宁波市)有600多家工业企业实施了分离发展服务业,当年产生各项地方税 超过了亿元。而浙江省制造企业面广量大,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万多亿元。这其中,有不少是物流、研发、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创造的。
浙江发展服务业的决心越来越大。“加快发展服务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转型的新支撑。”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2008年9月就提出,将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积极推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建立浙江现代产业体系。
彼时,中共浙江省委出台《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的文件提出,紧贴工业转型升级需求,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科技、信息、文化和商务服务等产业,使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5%左右。
一个月后,《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进一步提出,到2012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年均增长12%以上;杭甬温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58%、53%、54%左右,其他城市产业结构向“三、二、一”型加速转变。到202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5%,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这是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以来,浙江公布的第一份产业发展纲要。
该《规划》提出,紧紧围绕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引擎”战略,确定十大重点行业,分别为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开发等服务贸易,并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浙江还规划在全省首批建设30~50个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金融、软件、文化创意、物流、商业特色街等项目。
2008年,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达8811亿元以上,居全国第四,比上年增长11.8%,比同期全省GDP的增幅高17个百分点。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60%以上来自服务业,义乌甚至达到了80%。
2009年3月,浙江省编制确定128个服务业年度项目,总投资额达|541亿元。一季度全省限额以上服务业投资845亿元,同比增长16.7%,占限额以上投资比重为54.9%,成为拉动浙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引擎”驱动
东海之滨三门湾畔,安静的猫头山半岛上,世界上最大的履带式吊车犹如在青山绿水中作画:各种核电设备经过大吊车的抓取,像堆积木一样完成模块拼装。过不了多久,这里将矗立起一座标志性的白色圆形核岛。
这是浙江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全球首个最新型的第三代核电技术AP]000核电机组。这个仅一期工程投资就超过400亿元的宏伟工程,将建设6台125万千瓦核电机组。单机的发电能力超过两个新安江电站,是目前浙江境内已建和在建发电机组之最,总装机达750万千瓦。
对于经济大省来说,这就等于安装了一个强大动能的蓄电池。据悉,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将于2013年8月并网发电,建成后将产生250万千瓦供电能力,预计到2015年能承担浙江全省33%电力负荷、4%全社会用电量。
“民营企业要抓紧‘养虎’。”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说,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曾经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参加浙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曾为浙江经济支招——浙江民营经济很发达,但缺少大型国企和央企。“浙江光养‘鱼’和‘狼’不行,也要养几头‘老虎’出来”。
仿佛是平衡风险,能够看出,浙江省在产业升级上,还是做了一个“投资组合”,那就是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重视重大项目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
浙江省政府近年来针对包括重化工和装备制造业等产业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早在2004年,浙江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若干意见》,确定省重点培育的26家大企业集团名单。
“如果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支撑,生产型服务业不可能提升。”浙江省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朱李鸣说。他曾参与浙江“十五”、“十一五”规划制订,近期正领衔展开“十二五”规划调研。他建议,应重点发展以精密机械、装备、高科技、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
2009年2月,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将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先进临港工业等主导产业,预计到2012年其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26%、32%和10%以上。
如果顺利完成这项计划,浙江将彻底告别原来以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低价格竞争为主的工业发展路子。为此,这份总计达“32条”的文件还提出,将实施包括税费减免在内的12顼政策措施,力争使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走在全国前列。
6月3日,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汽车、船舶、钢铁、石化4大产业转型升级规划,通过产业基地和重工业园区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据悉,浙江省年内将筹措数千亿元倾斜投向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项目。
“浙江是工业主导型经济,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是当前首要任务。”浙江省发改委主任厉志海也表示,浙江省政府将加大引进中央大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多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浙江经济保增长的目标。
6月9日,浙江150多家能源装备企业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相约杭州,就产品采购、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洽谈对接。厉志海在现场透露,新近起草的《浙江省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将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建立较完整的核电装备制造体系,实现核电装备自主化,带动装备制造业战略升级”。
该规划提出,力争到2012年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350兆瓦,其中光伏发电50兆瓦,风力发电300兆瓦;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地源(水源)热泵空调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年产沼气1亿立方米,实现新能源消费量占全省总量的1%以上。
题图:新一轮增长中,高新技术产业将托起明天的浙江经济。图为浙江一家太阳能科技公司工人检查太阳能光伏电池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