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克东教授,“李克东难题”的提出者,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和传播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从事计算机辅助教育与教育传播理论研究。l988年作为德国帕德博恩大学控制论研究所高级访问科学家,从事教育控制论与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教育应用研究。
担任的重要职务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技术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计算机辅助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SCE)副主席。
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计算机的发明引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新世纪,网络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带来了无数的改变,在改变的同时,也引出了许多新的思考、新的难题。
2008年12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上,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克东教授在一次谈话里,针对中国网络教研的发展和中国“四大教师博客群”的现状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在一个区域的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展示了大量博客,是否知道其中有多少被点击并阅读过?在阅读后,又有多少作出了互动回应?在回应中,有多少展开了深度互动(互相往复3次以上者)?二是在一个区域的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发表了大量的帖子,通过一段时间共享和互动后,这个网络教研社区解决了几个区域中的具体的教育或教学问题?三是在一个区域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有哪些老师是话题的积极发问者(抛出话题)、积极讨论者(参与者),存在多少旁观者,在一段时间里,上述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你的教研社区里,形成了多少个有价值的话题(专题)?
2009年4月,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我刊发表论文,将李克东教授提出的问题浓缩为两个问题并借用“李约瑟难题”的说法将之命名为“李克东难题”。李克东教授投出了一粒小石子,却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掀起了千层巨浪,引发了广泛关注,也引起了许多的讨论,更带来了许多的思考。每个人都试着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李克东难题”,去尝试破解“李克东难题”。一种种尝试和探索成为促进教研反思和发展的动力。
一年的时间,在网络上、报刊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有关于“李克东难题”的探讨。
担任的重要职务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技术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计算机辅助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SCE)副主席。
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计算机的发明引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新世纪,网络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带来了无数的改变,在改变的同时,也引出了许多新的思考、新的难题。
2008年12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上,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克东教授在一次谈话里,针对中国网络教研的发展和中国“四大教师博客群”的现状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在一个区域的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展示了大量博客,是否知道其中有多少被点击并阅读过?在阅读后,又有多少作出了互动回应?在回应中,有多少展开了深度互动(互相往复3次以上者)?二是在一个区域的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发表了大量的帖子,通过一段时间共享和互动后,这个网络教研社区解决了几个区域中的具体的教育或教学问题?三是在一个区域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有哪些老师是话题的积极发问者(抛出话题)、积极讨论者(参与者),存在多少旁观者,在一段时间里,上述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你的教研社区里,形成了多少个有价值的话题(专题)?
2009年4月,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我刊发表论文,将李克东教授提出的问题浓缩为两个问题并借用“李约瑟难题”的说法将之命名为“李克东难题”。李克东教授投出了一粒小石子,却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掀起了千层巨浪,引发了广泛关注,也引起了许多的讨论,更带来了许多的思考。每个人都试着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李克东难题”,去尝试破解“李克东难题”。一种种尝试和探索成为促进教研反思和发展的动力。
一年的时间,在网络上、报刊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有关于“李克东难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