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精神;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6-020-1
一、利用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人类只有不断创造,社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为人类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中外科学家发明创造故事的素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诱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志向。如学习《奇妙的物理现象》一课时,给学生做奇妙的物理实验,讲鲁班发明锯的故事,以及火箭、飞机的发明史等,让学生向科学家学习,从小立志。在教学中笔者还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身边的发明创造事例,如无尘粉笔的发明:以前,人们生产出来的是有尘粉笔,教师在黑板上写字和擦黑板时,有很多灰尘弥漫在空气中,教师吸入大量的灰尘,影响身体健康。现在人们生产出来的无尘粉笔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学生懂得,创造并不神秘,只要自己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勤看书、勤动手、勤动脑,是可以创造出新东西来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珍惜机会,做创造的有心人,才会为人民做出贡献。
二、开展课外科技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除了常规的课堂实验教学之外,为使青少年学生得到全面和谐而又各具特长的发展,还必须通过课外活动给他们提供一个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发挥其才智的广阔天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的特点在于:(1)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内容与进度都可以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2)它的内容比较丰富,知识面广,趣味性强,有利于扩展学生视野,满足和发展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及追求;(3)它与实际联系更紧密,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品格;(4)它以学生的独立活动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和自学能力;(5)它的活动形式灵活,适宜于因材施教,让各类学生,特别是有某些个性特长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课外活动是保证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环。对学生进行兴趣教育,使学生对课外活动,进而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使这种兴趣不断深化和扩展,并上升为一种理想,就能使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上升到较高的境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创造能力,放手独立活动,培养探索能力,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前进,在成功与失败中获得经验和教训。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如在学习“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一课时,笔者先演示了书本上“微风电扇使二极管发光”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解释二极管发光是因为有电流通过,电流是怎么产生的?然后让学生观察微风电扇的内部结构——磁体、导体,再给学生提供器材,分组进行探究,最后集体讨论得出结论,再让学生去验证结论。整节课堂,学生提出了多种实验的猜想和假设,也设计出多种实验的方案,这其中肯定有对有错,但学生自己的动脑、动手、动口,有利于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创新思维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即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五、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通过情景,创设实验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如在《光的直线传播》提出日食和月食是怎么形成的,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笔者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从视频录像中找出其中形成的原因,最后学生总结出日食的原理是:太阳照射月亮,月亮背向太阳的一面就出现一条月影,月球绕地球公转,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颗星球正好或接近于排成一条直线时,在地球上被月影扫过的地区里,人们能看到太阳被月球遮住的现象,这就是日食。同样的道理,每当太阳、地球、月球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太阳与月球各处于地球一侧时,地球的影子就会落到月球表面上,这时在地球上就会看到一轮满月被一个黑影所遮蔽,这就是月食。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想象出自然界日食和月食的实际形成过程。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发展了想象力,才有创造的源泉。
六、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失败,积极尝试
大千世界,日新月异,要引导学生在发展的事物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勤于思考,大胆实践,积极尝试。但在创造的路途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需要像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那样经过无数次尝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韧性。如学习完《浮力》这一课后,曹阳同学大胆尝试,在制作潜水艇的实验中,塑料瓶橡皮冒漏气问题是实验的关键,经过多种方法密封尝试,结果,还是没有解决。虽然他没有成功,但是笔者还是在班上大力表扬他敢于大胆尝试的勇气和精神。并告诉全班的同学,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也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发明了电灯、留声机等。后来,曹阳同学回家又尝试其他方法,虽然失败了好几次,但他没有气馁,终于解决了漏气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精神;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6-020-1
一、利用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人类只有不断创造,社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为人类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中外科学家发明创造故事的素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诱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志向。如学习《奇妙的物理现象》一课时,给学生做奇妙的物理实验,讲鲁班发明锯的故事,以及火箭、飞机的发明史等,让学生向科学家学习,从小立志。在教学中笔者还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身边的发明创造事例,如无尘粉笔的发明:以前,人们生产出来的是有尘粉笔,教师在黑板上写字和擦黑板时,有很多灰尘弥漫在空气中,教师吸入大量的灰尘,影响身体健康。现在人们生产出来的无尘粉笔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学生懂得,创造并不神秘,只要自己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勤看书、勤动手、勤动脑,是可以创造出新东西来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珍惜机会,做创造的有心人,才会为人民做出贡献。
二、开展课外科技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除了常规的课堂实验教学之外,为使青少年学生得到全面和谐而又各具特长的发展,还必须通过课外活动给他们提供一个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发挥其才智的广阔天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的特点在于:(1)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内容与进度都可以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2)它的内容比较丰富,知识面广,趣味性强,有利于扩展学生视野,满足和发展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及追求;(3)它与实际联系更紧密,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品格;(4)它以学生的独立活动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和自学能力;(5)它的活动形式灵活,适宜于因材施教,让各类学生,特别是有某些个性特长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课外活动是保证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环。对学生进行兴趣教育,使学生对课外活动,进而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使这种兴趣不断深化和扩展,并上升为一种理想,就能使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上升到较高的境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创造能力,放手独立活动,培养探索能力,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前进,在成功与失败中获得经验和教训。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如在学习“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一课时,笔者先演示了书本上“微风电扇使二极管发光”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解释二极管发光是因为有电流通过,电流是怎么产生的?然后让学生观察微风电扇的内部结构——磁体、导体,再给学生提供器材,分组进行探究,最后集体讨论得出结论,再让学生去验证结论。整节课堂,学生提出了多种实验的猜想和假设,也设计出多种实验的方案,这其中肯定有对有错,但学生自己的动脑、动手、动口,有利于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创新思维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即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五、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通过情景,创设实验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如在《光的直线传播》提出日食和月食是怎么形成的,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笔者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从视频录像中找出其中形成的原因,最后学生总结出日食的原理是:太阳照射月亮,月亮背向太阳的一面就出现一条月影,月球绕地球公转,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颗星球正好或接近于排成一条直线时,在地球上被月影扫过的地区里,人们能看到太阳被月球遮住的现象,这就是日食。同样的道理,每当太阳、地球、月球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太阳与月球各处于地球一侧时,地球的影子就会落到月球表面上,这时在地球上就会看到一轮满月被一个黑影所遮蔽,这就是月食。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想象出自然界日食和月食的实际形成过程。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发展了想象力,才有创造的源泉。
六、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失败,积极尝试
大千世界,日新月异,要引导学生在发展的事物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勤于思考,大胆实践,积极尝试。但在创造的路途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需要像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那样经过无数次尝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韧性。如学习完《浮力》这一课后,曹阳同学大胆尝试,在制作潜水艇的实验中,塑料瓶橡皮冒漏气问题是实验的关键,经过多种方法密封尝试,结果,还是没有解决。虽然他没有成功,但是笔者还是在班上大力表扬他敢于大胆尝试的勇气和精神。并告诉全班的同学,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也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发明了电灯、留声机等。后来,曹阳同学回家又尝试其他方法,虽然失败了好几次,但他没有气馁,终于解决了漏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