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期执教从2个班发展到5个班,每天下午都会有一些教学任务。上课的感觉很好,其目的在于:作为教师应该深入学生之中,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教育才有生命意义;将自己启悟的一些东西讲解给学生听,重在交流中促进教学相长,为孩子们做人生导航。所以说,我非常喜欢将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叫做“人生指南课”。后来,去了美国的The Oakwood school学习交流后,发现他们的此类课程名为“social studies”,倒觉得这是很贴切的,因为此类课程涉及的不仅是一些政治问题,还有道德、历史、人文、社会、经济、地理等内容。故此,我坚信自己的课程应为基于为学生人生发展服务的社会学科课程。
上这门课就知识教学的任务而言,相对于语数外物化生等要轻松自由一些。但是教材本身比较简单,而且逻辑性不够,也很难切合学生现实,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看似简单,其实要上好这门课程还是很有难度的。除了教材本身原因外,还有潜意识中的“副科”以及其特性的枯燥。于是,备课及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一、理解“代沟”及其产生的原因
在上初二年级“跨越代沟”一单元时,我们讲到了“代沟”的前因后果及其化解办法。开始我以《公鸡与珍珠》一寓言为导引:“公鸡发现了一颗珍贵的珍珠,为什么却把它轻易地丢弃了呢?在公鸡眼中,为什么一颗珍珠和一颗谷物的价值是一样的呢?”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自己需要的才是最有价值的;价值观不同,不同的人对待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价值观。
从而慢慢引出、归纳: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家庭生活中,类似于珍珠与公鸡,对待不同事物的看法经常发生在你与父母之间。你的价值观总是和你父母的价值观相左,父母视为“珍珠”的东西,你却不屑一顾,而你认为至关重要的“谷物”,你父母又不在意。全世界的父母都一样,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却不认为那些是最好的,这就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你的成长,你的变化,就是“代沟”产生的首要原因。接着,通过三个实际案例加强了同学们对“代沟”含义的理解,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
案例解读、数据分析、故事讲解、寓言引导,得出了代沟产生的原因有二:
一是“代沟”的产生源于两代人之间价值观的不同。
二是两代人之间价值观冲突的产生又源于自己的成长和父母对自己管教方式的不变。
变与不变之间的矛盾冲突,犹如地震产生一样,是运动板块与静止板块的撞击。再加上青春期儿童寻找同伴的需求及身心发展的特征,三者一交合就产生了代沟。这样讲,学生很容易理解和记忆。
二、代沟化解办法:行孝之不能等
沟是填不平的,可我们该怎么办呢?可以跳,可以跨啊!“代沟”不影响两代人的相互接纳。那么,怎么解决“代沟”呢?先后找出两组同学,每组两位同学来表演以下两个情景小品(略),通过小品化的情景模仿,让同学们明白:解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增进沟通是很好的方法。那么,我们与这两位特殊朋友之间又有什么鸿沟不可愈越的呢?我们要积极地与父母交流、沟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
紧接着我们会去讲“孝”。这样以来,我们把教材前后顺序颠倒了一下,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孩子身心变化了——与父母之间价值观不同——产生冲突与矛盾:代沟——加强沟通与增进了解——感激父母的关切和爱护,孩子应该做到孝敬和感恩父母。
讲到“孝敬”已经是第二课时了。先是讲“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小羊在吃奶的姿势是双前膝跪地,类似下跪感恩。乌鸦反哺,《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其大意是说,小乌鸦长大以后,老乌鸦不能飞了,不能自己找食物了,小乌鸦会反过来找食物喂养它的母亲。乌鸦反哺的故事经一代代的口授心传,已为许多人知晓。在某种程度上,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反哺情结”至今仍是维系社会及家庭走向和谐、温馨和安宁的重要力量。禽兽尚有感恩之心,何况是人?这里讲:“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这是基本要求、传统美德。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里也讲到了历朝历代“孝治施政”的治国理念等。
接下来,从“二十四孝”讲到“新24孝行动标准”,从古代人到现代生活再到学生本身,作为中学生怎么样孝敬父母,让学生们从“学习、生活、情感、行为”上去做好自己。但是本章节内容并没有完全讲授完,我以翟鸿粲“沟通的智慧”的主讲内容加以深化,让同学们谈启发和感受。
通过视频让学生明白:一是从“老”到“孝”的变化,从“匕”到“子”,行孝不能等;二是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孝敬父母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是沟通的对象是多样性的,和父母的沟通很重要的就是孝敬和感恩。
视频使用的目的在于:
一是感官刺激,心灵共鸣,强化对“孝敬”的理解。
二是巩固知识,强化理解,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三是知识内化,情感迁移,促进“激活——获取——巩固——迁移”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
这样一来,不仅补充完成了教学内容,而且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求,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最终努力完成了高效课堂的阶段环节和实施条件,使之成为人生指南课程。
上这门课就知识教学的任务而言,相对于语数外物化生等要轻松自由一些。但是教材本身比较简单,而且逻辑性不够,也很难切合学生现实,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看似简单,其实要上好这门课程还是很有难度的。除了教材本身原因外,还有潜意识中的“副科”以及其特性的枯燥。于是,备课及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一、理解“代沟”及其产生的原因
在上初二年级“跨越代沟”一单元时,我们讲到了“代沟”的前因后果及其化解办法。开始我以《公鸡与珍珠》一寓言为导引:“公鸡发现了一颗珍贵的珍珠,为什么却把它轻易地丢弃了呢?在公鸡眼中,为什么一颗珍珠和一颗谷物的价值是一样的呢?”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自己需要的才是最有价值的;价值观不同,不同的人对待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价值观。
从而慢慢引出、归纳: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家庭生活中,类似于珍珠与公鸡,对待不同事物的看法经常发生在你与父母之间。你的价值观总是和你父母的价值观相左,父母视为“珍珠”的东西,你却不屑一顾,而你认为至关重要的“谷物”,你父母又不在意。全世界的父母都一样,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却不认为那些是最好的,这就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你的成长,你的变化,就是“代沟”产生的首要原因。接着,通过三个实际案例加强了同学们对“代沟”含义的理解,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
案例解读、数据分析、故事讲解、寓言引导,得出了代沟产生的原因有二:
一是“代沟”的产生源于两代人之间价值观的不同。
二是两代人之间价值观冲突的产生又源于自己的成长和父母对自己管教方式的不变。
变与不变之间的矛盾冲突,犹如地震产生一样,是运动板块与静止板块的撞击。再加上青春期儿童寻找同伴的需求及身心发展的特征,三者一交合就产生了代沟。这样讲,学生很容易理解和记忆。
二、代沟化解办法:行孝之不能等
沟是填不平的,可我们该怎么办呢?可以跳,可以跨啊!“代沟”不影响两代人的相互接纳。那么,怎么解决“代沟”呢?先后找出两组同学,每组两位同学来表演以下两个情景小品(略),通过小品化的情景模仿,让同学们明白:解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增进沟通是很好的方法。那么,我们与这两位特殊朋友之间又有什么鸿沟不可愈越的呢?我们要积极地与父母交流、沟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
紧接着我们会去讲“孝”。这样以来,我们把教材前后顺序颠倒了一下,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孩子身心变化了——与父母之间价值观不同——产生冲突与矛盾:代沟——加强沟通与增进了解——感激父母的关切和爱护,孩子应该做到孝敬和感恩父母。
讲到“孝敬”已经是第二课时了。先是讲“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小羊在吃奶的姿势是双前膝跪地,类似下跪感恩。乌鸦反哺,《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其大意是说,小乌鸦长大以后,老乌鸦不能飞了,不能自己找食物了,小乌鸦会反过来找食物喂养它的母亲。乌鸦反哺的故事经一代代的口授心传,已为许多人知晓。在某种程度上,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反哺情结”至今仍是维系社会及家庭走向和谐、温馨和安宁的重要力量。禽兽尚有感恩之心,何况是人?这里讲:“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这是基本要求、传统美德。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里也讲到了历朝历代“孝治施政”的治国理念等。
接下来,从“二十四孝”讲到“新24孝行动标准”,从古代人到现代生活再到学生本身,作为中学生怎么样孝敬父母,让学生们从“学习、生活、情感、行为”上去做好自己。但是本章节内容并没有完全讲授完,我以翟鸿粲“沟通的智慧”的主讲内容加以深化,让同学们谈启发和感受。
通过视频让学生明白:一是从“老”到“孝”的变化,从“匕”到“子”,行孝不能等;二是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孝敬父母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是沟通的对象是多样性的,和父母的沟通很重要的就是孝敬和感恩。
视频使用的目的在于:
一是感官刺激,心灵共鸣,强化对“孝敬”的理解。
二是巩固知识,强化理解,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三是知识内化,情感迁移,促进“激活——获取——巩固——迁移”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
这样一来,不仅补充完成了教学内容,而且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求,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最终努力完成了高效课堂的阶段环节和实施条件,使之成为人生指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