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要多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研究合作中产生真知卓见,使教学过程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染,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生成新知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不断更新理念,转变角色;还要能创设情境,艺术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启迪思维;以及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优势,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等娴熟的课堂教学艺术。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 教学
一、让学生成为真正课堂的主人 教以学为目的,课堂教学的一切努力应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參与讲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下一番脚踏实地的功夫。根据大纲和每课时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或设计出使学生能轻松接受知识的课堂活动。如在教《范进中举》这一课时,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新颖的作业,自由结组,将课文排成课本剧,同学们的积极性相当高,纷纷结组,分析人物性格,分角色排练起来。课堂上,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气氛,让学生主动上台。这样准备的充分,表演欲强的小组就主动走上台来,尽兴的表演起来。受他们的感染,其他组也都跃跃欲试,争抢着要求表演, 上演了三组之后,让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表演进行评价,哪些人物哪些地方表演的到位,哪些人物哪些地方表演的不到位。同学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既是当事者又是旁观者,自然分析得条条是道,教师在旁边再适时点拨。剧中人物的性格、所展示的矛盾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等问题都迎刃而解。 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基本上熟悉了课文内容、课堂上的讨论声立刻让全体到位,全员参与。让学生表演活动会使他们把认识理解上的缺点错误暴露无疑。这些缺点错误既有代表性,又能让听讲的学生容易发现,再经过教师的点拨指导,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新学的知识就达到巩固完善、融会贯通的地步。 二、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自主学习绝不是无指导原则的自由学习,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让教的过程变成导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最终达到理想之境。 1、要注重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自主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广泛阅读与圈点批注、积累、善于表达、倾听等多种习惯。预习整理习惯的培养:起始年级的学生,最初教预习方法,如作者资料,写作背景、生字生词、文章大致内容,认识发现疑难等几方面。学生在预习时都有记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记录或根据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对学生加以指导整理,做到勤检查,多展示,以便发现问题,以后可逐渐放开;广泛阅读与圈点批注习惯的培养:到目前为止,学生从初一的课内自读到课外阅读,甚至到初二读各种名著时,都养成了圈点批注和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勤于积累习惯的培养;针对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文章,诗词、人物等都会因趣导入,开展“古诗文背诵赛”“现代诗歌朗诵赛”,还可以根据学生积累,自办报纸作文周刊等学生感兴趣的各项活动;勤于表达,善于倾听的习惯的培养;一要培养正确的听说态度,使之乐说喜闻:二要训练必要的听说技能。为学生在听说实践中提高能力,培养习惯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听说的实践机会,如课前2分钟演讲。 以上是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几个方面,其中注意二个“勤”字,学生要勤于动手、动口,老师要勤于检查,指导。自主习惯养成后,学生的主自学习能力得以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很轻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更加明显地提高。另外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感受和疑惑,教学中,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思,以思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
2、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 自主学习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因此,在上每节课前总要问学生,这一课你通过预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存在疑惑?解决问题时,先由学生问,学生答,以使课堂上生生互动,通过这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快便会调动起来。学生互动之后,仍存在困惑的问题,便留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完成。如在讲《藤野先生》一文时,通过学生之间互问,对于文章字、词、作者不必说了,就连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个典型事例等等问题,学生通过互问互学,合作、讨论分析得十分明白。在那时,便会觉得老师该讲点什么,但是不用,学生自会提出。在那篇文章中,学生对“关键性句子”理解不够,教师此时便可找出参与其中的切入点,指导学生读课文,再由问题的形式提出。学生便不用细讲也能明白了。课堂上不但学生互动,师生也达到了互动。简单地说,一篇文章的学习,就是由学生把自己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学生相互解决。
三、提问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教学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内容.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有声有色,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查,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蔡伟玲.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析[J].语文学刊,2011(24):88+116.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 教学
一、让学生成为真正课堂的主人 教以学为目的,课堂教学的一切努力应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參与讲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下一番脚踏实地的功夫。根据大纲和每课时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或设计出使学生能轻松接受知识的课堂活动。如在教《范进中举》这一课时,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新颖的作业,自由结组,将课文排成课本剧,同学们的积极性相当高,纷纷结组,分析人物性格,分角色排练起来。课堂上,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气氛,让学生主动上台。这样准备的充分,表演欲强的小组就主动走上台来,尽兴的表演起来。受他们的感染,其他组也都跃跃欲试,争抢着要求表演, 上演了三组之后,让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表演进行评价,哪些人物哪些地方表演的到位,哪些人物哪些地方表演的不到位。同学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既是当事者又是旁观者,自然分析得条条是道,教师在旁边再适时点拨。剧中人物的性格、所展示的矛盾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等问题都迎刃而解。 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基本上熟悉了课文内容、课堂上的讨论声立刻让全体到位,全员参与。让学生表演活动会使他们把认识理解上的缺点错误暴露无疑。这些缺点错误既有代表性,又能让听讲的学生容易发现,再经过教师的点拨指导,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新学的知识就达到巩固完善、融会贯通的地步。 二、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自主学习绝不是无指导原则的自由学习,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让教的过程变成导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最终达到理想之境。 1、要注重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自主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广泛阅读与圈点批注、积累、善于表达、倾听等多种习惯。预习整理习惯的培养:起始年级的学生,最初教预习方法,如作者资料,写作背景、生字生词、文章大致内容,认识发现疑难等几方面。学生在预习时都有记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记录或根据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对学生加以指导整理,做到勤检查,多展示,以便发现问题,以后可逐渐放开;广泛阅读与圈点批注习惯的培养:到目前为止,学生从初一的课内自读到课外阅读,甚至到初二读各种名著时,都养成了圈点批注和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勤于积累习惯的培养;针对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文章,诗词、人物等都会因趣导入,开展“古诗文背诵赛”“现代诗歌朗诵赛”,还可以根据学生积累,自办报纸作文周刊等学生感兴趣的各项活动;勤于表达,善于倾听的习惯的培养;一要培养正确的听说态度,使之乐说喜闻:二要训练必要的听说技能。为学生在听说实践中提高能力,培养习惯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听说的实践机会,如课前2分钟演讲。 以上是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几个方面,其中注意二个“勤”字,学生要勤于动手、动口,老师要勤于检查,指导。自主习惯养成后,学生的主自学习能力得以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很轻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更加明显地提高。另外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感受和疑惑,教学中,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思,以思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
2、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 自主学习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因此,在上每节课前总要问学生,这一课你通过预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存在疑惑?解决问题时,先由学生问,学生答,以使课堂上生生互动,通过这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快便会调动起来。学生互动之后,仍存在困惑的问题,便留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完成。如在讲《藤野先生》一文时,通过学生之间互问,对于文章字、词、作者不必说了,就连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个典型事例等等问题,学生通过互问互学,合作、讨论分析得十分明白。在那时,便会觉得老师该讲点什么,但是不用,学生自会提出。在那篇文章中,学生对“关键性句子”理解不够,教师此时便可找出参与其中的切入点,指导学生读课文,再由问题的形式提出。学生便不用细讲也能明白了。课堂上不但学生互动,师生也达到了互动。简单地说,一篇文章的学习,就是由学生把自己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学生相互解决。
三、提问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教学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内容.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有声有色,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查,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 黄欣.课堂:学生的舞台——解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J].语文学刊,2010(18):127.
蔡伟玲.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析[J].语文学刊,2011(24):8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