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b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对于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护理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将2009年1月~2012年1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120例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种护理措施的疗效。 结果 观察组60例患者死亡7例,死亡率为11.7%;对照组60例患者死亡19例,死亡率为31.7%,经不同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操作熟练程度及书写规范性分别为97.2%、(93.2±5.7)分、(92.8±4.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90.5%、(84.3±6.2)分、(83.5±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发创伤;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0-139-02
  严重多发性创伤是指患者因车祸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全身多处受伤并且危及生命的一种综合征。此类创伤多由高能量暴力所致,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随时有生命危险,因此及时的急救方法配合高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1]。笔者所在科室对近3年急诊收治的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09年1月~2012年1月科室收治的120例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15~69岁,平均(37.0±5.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1例、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7例;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13~70岁,平均(38.0±6.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1例、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院前急救护理?院前急救护理是指急救护理人员在现场及转运患者途中给予的护理措施。首先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伤情做初步评估,迅速了解患者受伤的各种资料,立刻给予心电监护及吸氧,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呼吸、心率和血压)。仔细观察患者有无呼吸道堵塞,保证患者呼吸通畅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甚至气管切开。随后建立静脉补液通道,迅速将患者转运至医院[2]。
  1.2.2?院内护理?对照组给予急诊常规护理: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伤情进行评估,即刻给予心电血氧监护,保持呼吸道开放,给予吸氧保持血氧平稳。若患者出血应给予压迫止血,除去患者衣物暴露全身检查全身受伤部位.对于骨折患者给予夹板固定避免加重创伤,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合理补液维持患者心率血压平稳,及时请专科人员会诊[3]。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急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其他积极护理措施:(1)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和判断发展方向: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经常合并体内多个脏器损伤,病情危急,变化迅速,要求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上级医师并给予有效处理。(2)熟练掌握急救措施,积极有效配合医生:例如对于出血伤口给予加压包扎,骨折患者使用夹板进行固定等。(3)及时书写护理记录: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病情变化快,护理人员应及时书写护理病志,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4-5]。(4)心理护理:严重多发性创患者多数是由意外伤害所造成的,相较于慢性疾病,患者趋于年轻化,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打击,此时护理人员除了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之外还应给予患者及家庭人文关怀、消除其恐惧绝望情绪,取得其积极配合,在治疗中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死亡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以及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的熟练程度、书写规范性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于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措施处理后,观察组死亡7例,死亡率为11.7%;对照组死亡19例,死亡率为31.7%,观察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2.2?出院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及护理工作评分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操作熟练程度及书写规范性分别为97.2%、(93.2±5.7)分、(92.8±4.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90.5%、(84.3±6.2)分、(83.5±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严重多发创伤与其他疾病相比有特殊性,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病情具有多样性,对于这类急症的救治常需要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处理,同时,严重多发性创伤对于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笔者科室结合自身条件参考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措施,制定了一套针对严重多发性创伤的综合护理措施,并且将之与传统的常规急诊护理措施进行比较,分析其可行性。严重多发性创伤的治疗,最重要的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综合护理措施后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为11.7%,而同期使用常规急诊护理组的患者死亡率高达31.7%,显著高于观察组,说明综合护理措施成效显著。综合护理措施的实施要求护理人员有更强的责任感和为患者服务的态度,能严密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为患者的抢救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操作熟练程度及书写规范性分别为97.2%、(93.2±5.7)分、(92.8±4.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90.5%、(84.3±6.2)分、(83.5±5.4)分。
  由此可知护理满意度及熟练程度在临床护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急救措施的实施延长时间,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医师与患者相互配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综上所述,对于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采用积极的综合护理措施后,取得了满意的成效,患者致死率降低,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升,护理人员护理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此措施积极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谭志永.车祸致严重多发性创伤的临床急救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0): 67-68.
  [2] 侯小燕.严重多发性创伤院前急救护理[J].家庭护士:专业版,2008,6 (3):195-197.
  [3] 骆新华.严重多发性创伤102例的急救护理[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12):1152.
  [4] 肖建芬.严重多发性创伤225例急救护理总结[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2):133-134.
  [5] 陈永玲.严重多发性创伤的急救与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2(3):92-93.
  [6] 胡军,王雅琴,敬琳,等.循证护理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0(2): 352-353.
  [7] 张敏.严重多发性创伤补液治疗156例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5):89-90.
  (收稿日期:2012-07-25)
其他文献
对马来西亚输华棕榈丝进行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结果表明有10种(属)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随棕榈丝产品入境的风险极大,包括昆虫6种,真菌2种,线虫1种和杂草1种。对这10种(属)检疫性有
[摘要] 目的 观察化滞柔肝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脂肪肝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化滞柔肝颗粒,比较两组的疗效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AST、TC、TG、HDL、LDL的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總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
利用商品鸡粪有机肥发酵所产生热量的原理对烟草育苗池在育苗过程中进行增温,记录并分析了烟苗在各生长期的状况及栽后效果,结果发现经过有机肥增温处理的烟苗在株高、茎围、
根据气管与支气管的树状特征,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区域生长法.该方法首先从最上端的CT图像中得到气管初始区域,然后利用气管或支气管在相邻CT图像中的几何特征与灰度特征的相关性对区域生长法进行了改进,其次利用改进的区域生长方法沿着三维空间的树状路径逐步搜索气管与支气管的其他区域,最终得到气管与支气管的全部数据.该方法自动化程度高,不仅适用于气管与支气管分割,还可推广到骨骼、人体血管系统等其他小目标的分割问
欧洲人把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实践视为现代性的普遍特征,并且通过对世界的奴役和殖民化来继续证明这一点。殖民统治对亚非拉国家的生产系统、权力系统和意义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难度适中,注重对双基考查,紧扣热点,并凸显了对历史情感价值观的考查,形式上也有新的突破,引入了心理史学等新的研究视角,增加了开放性试题的分值,并恢复了带
目的分析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高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状况,探讨行动导向教学对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级普高护理的216名学生,对比实施行动导向教
[摘要] 目的 探讨全血细胞减少疾病的病因。 方法 对252例全血细胞减少疾病的病因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造血系统疾病184例,占73.9%;非造血系统疾病68例,占27.0%。 结论 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病因及骨髓象分析,有助于临床正确的诊断治疗,对于减少漏诊和误诊有着较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