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流淌在几千几万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不断给予人们前进的动力。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佛教文化,对人类理性的反省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洞察,使人们从思想上解放,教诲人们在娑婆世界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被尘世污染,从而能做到身心圣洁,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正与此不谋而合。舞剧《莲花》寓意高雅,谕旨佛教的出世思想,折射人性心灵中最本真的美好和善根。本文主要以舞剧《莲花》中“莲”的意象作为研究对象,集中对舞剧《莲花》的历史背景、舞蹈环境来进行研究,舞剧《莲花》将佛教文化与敦煌舞蹈元素完美融合。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当人们谈论起佛教文化以及敦煌艺术时,最容易让人忽略的就是这些文化艺术创作的能工巧匠,而舞剧《莲花》刚好是以一位创作莲花彩塑的匠人为线索,来展开和表现创作过程中的不畏风雨冬暑以及感知“莲花”的真善美。
【关键词】佛教舞蹈;莲花;敦煌壁画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一、佛教舞蹈的历史背景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它的创始人为释迦牟尼。自公元以来,佛教慢慢传入亚洲各个国家,而且成为了东方世界性的宗教。在“神舞一体”的古代印度,人们以舞蹈为依托,以宗教为生命,所以,后来形成了以舞蹈与宗教合一的国家。在古代印度,与其说舞蹈浸入了形而上的宗教观念,不如说舞蹈是被艺术化的仪式物化成形而下的实体所影响,而且在人们心中被艺术化的仪式物化成的形而下的实体就是“神”,古代印度神话中就有“世界是由梵天大神,踏着舞步所创造出来的”传说,在当时可以说,神为舞蹈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后来的历史不断演化以及古印度多神崇拜的现象出现,在“神舞一体”的影响下,孕育出了“佛舞一体”的佛教舞蹈。
二、舞剧《莲花》对佛教文化“莲”的阐释
据编导赵小刚所述,舞剧《莲花》的灵感来源于一位法名叫做乐尊的和尚,云游至敦煌,他看见佛像闪耀,极似千万尊佛像在金光中现身,所以乐尊和尚认为此地是圣地,于是请人在崖壁上开凿雕刻了第一尊佛窟的历史传说,以及在中国佛教文化里广泛存在的“莲花”这一意象,历经世世代代的莫高窟工匠对崖壁的用心彩塑,形成了至今精妙绝伦、举世无双的敦煌莫高窟壁画,神秘莫测的敦煌莫高窟令后世人人神往,巧夺天工的壁画惊艳世人。在中国佛教文化以及敦煌壁画中,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是,莲花比比皆是,宝相庄严、慈悲肃穆的佛像几乎都是端坐于莲花之上,佛教的回向偈中也说道:“愿生西方净土,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在浑浊的淤泥中也能生出圣洁之花,这大概就是指佛教修行的过程,生存于欲望诱惑不断的娑婆世界里,借助于莲花喻指自性净洁,佛教舞蹈赋予了敦煌舞蹈内容美和形式美,因此,编导赵小刚老师将静止的佛像注入了灵性和情感,以及运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引领人们对真、善、美、贵信念的追求,“孕育”出了舞剧《莲花》。整部作品渗透着佛教思想和色彩的舞蹈美感,并且直击人的心灵感官,好似一场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洗礼。编导为了展现“莲花”的千变万化,在舞剧中设计了不同的莲花形象的舞段,包括兰馨幽幽碧裙摇曳的蓝莲舞、风姿绰约的红莲舞、大吉祥伎乐天的七宝莲池舞,编导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的真实形态,将“莲花”美好的寓意通过肢体节奏、悠扬曲调以及神秘肃穆的舞蹈氛围,带给感悟佛教“莲花”之圣洁的观众们。
三、舞剧《莲花》中的舞蹈形象
(一)见花生佛
幕布升起后,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陨石悬空于高度空间里,好似浩瀚宇宙中精美的一幅陨石画作,又给人呈现出了巨石爆炸神秘之美,星云流转,当人正沉静于动静结合的宇宙运转时,从天而降的一束金光,普照在静立于这石窟之中的一尊佛像上,金光闪耀,宛如潭水之中绽放的睡莲,此时云朵之上,十方诸佛盘坐于中,双双交替时卧时坐,犹如水波翻涌,加上暗金光色的灯光,使得地面呈现泥褐色,佛像金光闪闪,好似生长于污泥之中却开出了圣洁高贵的花朵,每一尊佛像就如莲花的一片花瓣,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见花生佛”。低度空间的卧地和仰天动作相互交替,仿佛浩瀚宇宙赋予了石佛生命与灵性,犹如混沌初开,这时一名赤脚塑匠从台下沿着舞台边缘缓慢前行,可见他目不转睛惊奇地看着台上的石佛,这名塑匠毫不犹豫从台中的位置攀爬向台上,同样以缓慢的步伐靠近石佛,这时石佛们以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队形层次向前迈进,然后形成一个偌大的圆形,向着同一方向沉稳转动,好似演绎着大千世界事事变迁、不停轮回,又似乎刻画出了自性洁净的莲花亭亭玉立的形象,并与中间泥佛相互呼应,仿佛说着“在繁杂的人间,莲花会带给人们清净纯洁的心境”。
(二)碧裙摇曳的蓝莲花
兰馨幽幽、碧裙摇曳的蓝莲花舞,静谧于星云流转、泥沙环绕之中,仿若盘坐于莲台之上,编导充分提炼敦煌彩塑、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对静态的舞蹈造型赋予了生命力,并且运用了敦煌舞蹈所特有的“S”曲线的舞动规律,结合中国古典舞的呼吸气韵节奏,再巧妙运用眼睛和手位的紧密结合,眼随手动之路线不光呈现出单一的线条感,亦有抑扬顿挫之感,而且多处运用壁画伎乐的菩萨手位,宛如纤长柔和的手心端着莲花,在菩萨手位的基础上,运用由快至慢的速度顺时针转动小五花,仿佛心中之莲被外化,以及左右手交替在胸前由外向内盘腕儿,再利用手腕和手指尖的力度,压腕儿并指尖相对,以及运用俯、仰、垂、扬、转侧、背向的手部形态,由胸前向头顶上方缓缓上升,再度塑造了莲花开放的冰清玉洁的形象,好似蓝莲花在为她祝福供养之人去除烦恼送之清净。
(三)风姿绰约的红莲花
编导采用了敦煌莫高窟中的飞天形象,塑造了一朵风姿绰约且温婉的红莲花。用虚实不同的线条来表现女性柔曲的身段以及流动的丝带,表现出了轻盈的重力感,仿佛轻点云端,便能徐徐飞起。在悠扬婉转的乐曲中,舞者在合掌手位的基础上,由肩、胸、胯、到膝沿“S”进行扭动, 惟妙惟肖的演绎了莲花盛开的形象。舞者背向观众,手臂由手肘带动手腕再到指尖呈现波浪式的起伏,脚下运用勾腿、踏步做曲线运动,静动变换、以柔化刚。编导通过线条感并结合其动与静、虚与实、气与韵的律动,塑造出了刚柔并济的一朵红莲花形象。
(四)大吉祥的七宝莲池
“极乐国土,明镜灵台,七宝莲华,不惹尘埃”。金、银、玻璃、琉璃形成的阶道,赤珠、玛瑙、琉璃而严饰成的楼阁,金沙布地的池底,青色、黄色、红色、白色的莲花各自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色。编导运用敦煌元素中的盘腿、勾腿、踏步,以及合掌、抱拳手位结合肃穆庄严的乐曲,将敦煌壁画中的七宝莲池造像注入生命和灵性,带领观众领悟了自在圆满、无欲无求的精神世界。
四、结论
这一场身临其境般的心灵洗礼,《莲花》的“静美”与“圣洁”唤起了无数观众的皈依感,把观众带入肃穆庄严的宗教氛围中,舞者沉稳虔诚的心灵情感,折射出了人之本性——真、善、美,同时展现出了佛教文化的慈悲与超脱。舞剧围绕“莲花”这一具体形象,把花拟人化,诠释着“人有莲之心境,便有佛性”,象征着佛陀四大皆空、超脱红尘之心境,简单、纯粹、干净、纯美,世界本就空无一物。舞剧《莲花》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肢体语言,也没有高难度的技术技巧,可它有一回眸、一抬手就能触动灵魂的情感,它并沒有摈弃中国传统古典舞的舞蹈形态,结合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呼吸”慢、缓、稳的律动以及与音乐的高度融合,带给观众安静祥和的舞台氛围,以及契合了庄严肃穆的佛国净土情怀。
参考文献:
[1]张立文.空境——佛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马盛德,曹娅丽.人神共舞[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刘建.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罗孟函(1996-),本科,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关键词】佛教舞蹈;莲花;敦煌壁画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一、佛教舞蹈的历史背景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它的创始人为释迦牟尼。自公元以来,佛教慢慢传入亚洲各个国家,而且成为了东方世界性的宗教。在“神舞一体”的古代印度,人们以舞蹈为依托,以宗教为生命,所以,后来形成了以舞蹈与宗教合一的国家。在古代印度,与其说舞蹈浸入了形而上的宗教观念,不如说舞蹈是被艺术化的仪式物化成形而下的实体所影响,而且在人们心中被艺术化的仪式物化成的形而下的实体就是“神”,古代印度神话中就有“世界是由梵天大神,踏着舞步所创造出来的”传说,在当时可以说,神为舞蹈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后来的历史不断演化以及古印度多神崇拜的现象出现,在“神舞一体”的影响下,孕育出了“佛舞一体”的佛教舞蹈。
二、舞剧《莲花》对佛教文化“莲”的阐释
据编导赵小刚所述,舞剧《莲花》的灵感来源于一位法名叫做乐尊的和尚,云游至敦煌,他看见佛像闪耀,极似千万尊佛像在金光中现身,所以乐尊和尚认为此地是圣地,于是请人在崖壁上开凿雕刻了第一尊佛窟的历史传说,以及在中国佛教文化里广泛存在的“莲花”这一意象,历经世世代代的莫高窟工匠对崖壁的用心彩塑,形成了至今精妙绝伦、举世无双的敦煌莫高窟壁画,神秘莫测的敦煌莫高窟令后世人人神往,巧夺天工的壁画惊艳世人。在中国佛教文化以及敦煌壁画中,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是,莲花比比皆是,宝相庄严、慈悲肃穆的佛像几乎都是端坐于莲花之上,佛教的回向偈中也说道:“愿生西方净土,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在浑浊的淤泥中也能生出圣洁之花,这大概就是指佛教修行的过程,生存于欲望诱惑不断的娑婆世界里,借助于莲花喻指自性净洁,佛教舞蹈赋予了敦煌舞蹈内容美和形式美,因此,编导赵小刚老师将静止的佛像注入了灵性和情感,以及运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引领人们对真、善、美、贵信念的追求,“孕育”出了舞剧《莲花》。整部作品渗透着佛教思想和色彩的舞蹈美感,并且直击人的心灵感官,好似一场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洗礼。编导为了展现“莲花”的千变万化,在舞剧中设计了不同的莲花形象的舞段,包括兰馨幽幽碧裙摇曳的蓝莲舞、风姿绰约的红莲舞、大吉祥伎乐天的七宝莲池舞,编导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的真实形态,将“莲花”美好的寓意通过肢体节奏、悠扬曲调以及神秘肃穆的舞蹈氛围,带给感悟佛教“莲花”之圣洁的观众们。
三、舞剧《莲花》中的舞蹈形象
(一)见花生佛
幕布升起后,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陨石悬空于高度空间里,好似浩瀚宇宙中精美的一幅陨石画作,又给人呈现出了巨石爆炸神秘之美,星云流转,当人正沉静于动静结合的宇宙运转时,从天而降的一束金光,普照在静立于这石窟之中的一尊佛像上,金光闪耀,宛如潭水之中绽放的睡莲,此时云朵之上,十方诸佛盘坐于中,双双交替时卧时坐,犹如水波翻涌,加上暗金光色的灯光,使得地面呈现泥褐色,佛像金光闪闪,好似生长于污泥之中却开出了圣洁高贵的花朵,每一尊佛像就如莲花的一片花瓣,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见花生佛”。低度空间的卧地和仰天动作相互交替,仿佛浩瀚宇宙赋予了石佛生命与灵性,犹如混沌初开,这时一名赤脚塑匠从台下沿着舞台边缘缓慢前行,可见他目不转睛惊奇地看着台上的石佛,这名塑匠毫不犹豫从台中的位置攀爬向台上,同样以缓慢的步伐靠近石佛,这时石佛们以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队形层次向前迈进,然后形成一个偌大的圆形,向着同一方向沉稳转动,好似演绎着大千世界事事变迁、不停轮回,又似乎刻画出了自性洁净的莲花亭亭玉立的形象,并与中间泥佛相互呼应,仿佛说着“在繁杂的人间,莲花会带给人们清净纯洁的心境”。
(二)碧裙摇曳的蓝莲花
兰馨幽幽、碧裙摇曳的蓝莲花舞,静谧于星云流转、泥沙环绕之中,仿若盘坐于莲台之上,编导充分提炼敦煌彩塑、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对静态的舞蹈造型赋予了生命力,并且运用了敦煌舞蹈所特有的“S”曲线的舞动规律,结合中国古典舞的呼吸气韵节奏,再巧妙运用眼睛和手位的紧密结合,眼随手动之路线不光呈现出单一的线条感,亦有抑扬顿挫之感,而且多处运用壁画伎乐的菩萨手位,宛如纤长柔和的手心端着莲花,在菩萨手位的基础上,运用由快至慢的速度顺时针转动小五花,仿佛心中之莲被外化,以及左右手交替在胸前由外向内盘腕儿,再利用手腕和手指尖的力度,压腕儿并指尖相对,以及运用俯、仰、垂、扬、转侧、背向的手部形态,由胸前向头顶上方缓缓上升,再度塑造了莲花开放的冰清玉洁的形象,好似蓝莲花在为她祝福供养之人去除烦恼送之清净。
(三)风姿绰约的红莲花
编导采用了敦煌莫高窟中的飞天形象,塑造了一朵风姿绰约且温婉的红莲花。用虚实不同的线条来表现女性柔曲的身段以及流动的丝带,表现出了轻盈的重力感,仿佛轻点云端,便能徐徐飞起。在悠扬婉转的乐曲中,舞者在合掌手位的基础上,由肩、胸、胯、到膝沿“S”进行扭动, 惟妙惟肖的演绎了莲花盛开的形象。舞者背向观众,手臂由手肘带动手腕再到指尖呈现波浪式的起伏,脚下运用勾腿、踏步做曲线运动,静动变换、以柔化刚。编导通过线条感并结合其动与静、虚与实、气与韵的律动,塑造出了刚柔并济的一朵红莲花形象。
(四)大吉祥的七宝莲池
“极乐国土,明镜灵台,七宝莲华,不惹尘埃”。金、银、玻璃、琉璃形成的阶道,赤珠、玛瑙、琉璃而严饰成的楼阁,金沙布地的池底,青色、黄色、红色、白色的莲花各自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色。编导运用敦煌元素中的盘腿、勾腿、踏步,以及合掌、抱拳手位结合肃穆庄严的乐曲,将敦煌壁画中的七宝莲池造像注入生命和灵性,带领观众领悟了自在圆满、无欲无求的精神世界。
四、结论
这一场身临其境般的心灵洗礼,《莲花》的“静美”与“圣洁”唤起了无数观众的皈依感,把观众带入肃穆庄严的宗教氛围中,舞者沉稳虔诚的心灵情感,折射出了人之本性——真、善、美,同时展现出了佛教文化的慈悲与超脱。舞剧围绕“莲花”这一具体形象,把花拟人化,诠释着“人有莲之心境,便有佛性”,象征着佛陀四大皆空、超脱红尘之心境,简单、纯粹、干净、纯美,世界本就空无一物。舞剧《莲花》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肢体语言,也没有高难度的技术技巧,可它有一回眸、一抬手就能触动灵魂的情感,它并沒有摈弃中国传统古典舞的舞蹈形态,结合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呼吸”慢、缓、稳的律动以及与音乐的高度融合,带给观众安静祥和的舞台氛围,以及契合了庄严肃穆的佛国净土情怀。
参考文献:
[1]张立文.空境——佛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马盛德,曹娅丽.人神共舞[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刘建.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罗孟函(1996-),本科,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