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要点不全
例1:曲江对酒(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
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
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
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远,
老大徒伤未拂衣。
问:首句的“不”字在有的版本中写作“未”字,你认为哪个字更适于抒发情感?为什么?
[考生答案]“不”字。“不”表示主观不愿意,更能表现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污浊官场在厌恶。
[参考答案]“不”字更恰当。①“坐不归”表明诗人在江头已多时,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意愿,因心中有感不想回去,而且为下文述怀作了铺垫。②“坐未归”只反映了没有回去的客观事实。
[教师评析]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简单的“一问一应”的现象,缺少周密的考虑。如上例,“不”是赏析重点,但对“未”也要一笔带过,这样才能准确回答“哪个字更适合”的问题,因此平时训练,要强化要点意识。
二、术语不明
例2: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
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
何处玉箫吹一声。
问: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考生答案]诗人通过“触云行”表达了四明山的高大、雄伟,又通过“无人境”、“吹一声”表现了四明山的幽静、超脱尘世、无人触及的清幽。
[参考答案]①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高的特点。②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
[教师评析]学生答案中使用“表达了”“表现了”笼统答题,忽略了“侧面描写”“以声衬静”这类手法术语。学生常用的“写出、写了、看出、看到、点明、突出、强调……”这些词模糊了阅卷老师的视线,导致采点打分时扣分严重!建议学生平时对每种手法术语的特征要勤揣摩,多思量,答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三、题干不懂
例3: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试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考生答案]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和“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出来。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沉浮。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如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傲比豪迈。
[参考答案]①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形象。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自由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教师评析]题目要求分析是“诗中”的人物形象,因此应就诗论诗,不应一股脑儿把对李白的认识、评价、感受都鉴赏开来,以至写成抒情短文。当然,必要的联想可帮助我们理解,但不能忽略题干要求,另起炉灶。
四、层次不清
例4:登快哉亭(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问:前人评价“‘鸟飞’‘奔云’之句,有无穷之味”,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考生答案]诗人写“度鸟”“奔云”“欲何向”“亦自闲”实则在以“度鸟”“奔云”为象征,由此抒发自己内心的宁静淡泊之情。
[参考答案]①“度鸟”写山间时有飞鸟掠过,匆匆地不知投向何处;“奔云”写奔腾的云雾舒卷自如,姿态悠闲。②同时融情于景:飞鸟茫然地乱飞象征着人生没有目标的奔忙,而那自由自在的白云无心于争逐,永远悠闲自得,正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淡泊宁静。
[教师评析]上述学生答案粗糙模糊,没有细细推敲“度鸟”“奔云”这两个相反的意象。不加层次上的区分,这样笼而统之作答,势必造成大量失分。所以对此类题型要多归纳总结,做到答题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五、注释不重
例5: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
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
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考生答案]后两句主要写范成大的家乡在石湖,而他却长年在外做官,说明范成大是一个忠于国家的人,有着为国家效忠尽力,敢于牺牲的伟大精神,第三句中的“人”是作者在赞颂范成大的美德,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放弃自己幸福和自由的生活。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示例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教师评析]上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对于“人不到”的理解,可以联系注释①的提示“晚年去职归隐石湖”,明白石湖乃是主人的去职归隐之处,抓住“去职”,可读出世态炎凉;抓住“归隐”,可读出恬静。所以考生无论侧重前后哪一点,言之成理即可。但本题得分率仅为63.86%,结合考生所答,明显看出考生没有重视释①的提示,以致对诗意的理解出现偏差。
(作者单位:河南省长垣县第十中学)
例1:曲江对酒(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
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
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
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远,
老大徒伤未拂衣。
问:首句的“不”字在有的版本中写作“未”字,你认为哪个字更适于抒发情感?为什么?
[考生答案]“不”字。“不”表示主观不愿意,更能表现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污浊官场在厌恶。
[参考答案]“不”字更恰当。①“坐不归”表明诗人在江头已多时,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意愿,因心中有感不想回去,而且为下文述怀作了铺垫。②“坐未归”只反映了没有回去的客观事实。
[教师评析]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简单的“一问一应”的现象,缺少周密的考虑。如上例,“不”是赏析重点,但对“未”也要一笔带过,这样才能准确回答“哪个字更适合”的问题,因此平时训练,要强化要点意识。
二、术语不明
例2: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
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
何处玉箫吹一声。
问: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考生答案]诗人通过“触云行”表达了四明山的高大、雄伟,又通过“无人境”、“吹一声”表现了四明山的幽静、超脱尘世、无人触及的清幽。
[参考答案]①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高的特点。②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
[教师评析]学生答案中使用“表达了”“表现了”笼统答题,忽略了“侧面描写”“以声衬静”这类手法术语。学生常用的“写出、写了、看出、看到、点明、突出、强调……”这些词模糊了阅卷老师的视线,导致采点打分时扣分严重!建议学生平时对每种手法术语的特征要勤揣摩,多思量,答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三、题干不懂
例3: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试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考生答案]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和“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出来。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沉浮。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如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傲比豪迈。
[参考答案]①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形象。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自由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教师评析]题目要求分析是“诗中”的人物形象,因此应就诗论诗,不应一股脑儿把对李白的认识、评价、感受都鉴赏开来,以至写成抒情短文。当然,必要的联想可帮助我们理解,但不能忽略题干要求,另起炉灶。
四、层次不清
例4:登快哉亭(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问:前人评价“‘鸟飞’‘奔云’之句,有无穷之味”,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考生答案]诗人写“度鸟”“奔云”“欲何向”“亦自闲”实则在以“度鸟”“奔云”为象征,由此抒发自己内心的宁静淡泊之情。
[参考答案]①“度鸟”写山间时有飞鸟掠过,匆匆地不知投向何处;“奔云”写奔腾的云雾舒卷自如,姿态悠闲。②同时融情于景:飞鸟茫然地乱飞象征着人生没有目标的奔忙,而那自由自在的白云无心于争逐,永远悠闲自得,正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淡泊宁静。
[教师评析]上述学生答案粗糙模糊,没有细细推敲“度鸟”“奔云”这两个相反的意象。不加层次上的区分,这样笼而统之作答,势必造成大量失分。所以对此类题型要多归纳总结,做到答题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五、注释不重
例5: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
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
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考生答案]后两句主要写范成大的家乡在石湖,而他却长年在外做官,说明范成大是一个忠于国家的人,有着为国家效忠尽力,敢于牺牲的伟大精神,第三句中的“人”是作者在赞颂范成大的美德,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放弃自己幸福和自由的生活。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示例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教师评析]上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对于“人不到”的理解,可以联系注释①的提示“晚年去职归隐石湖”,明白石湖乃是主人的去职归隐之处,抓住“去职”,可读出世态炎凉;抓住“归隐”,可读出恬静。所以考生无论侧重前后哪一点,言之成理即可。但本题得分率仅为63.86%,结合考生所答,明显看出考生没有重视释①的提示,以致对诗意的理解出现偏差。
(作者单位:河南省长垣县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