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介暴力是大众媒介中的暴力内容,是媒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选取十多年前风靡全国并引起巨大社会影响的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暴力内容及其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媒介文本中的暴力内容的正负效果。
【关键词】媒介暴力内容分析传播效果
一直以来,媒介暴力研究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传播学科的建设发展。媒介产品中的暴力内容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媒介暴力的研究,主要围绕暴力内容的测量以及对目标受众的传播影响。本文选取了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为研究案例。
一、媒介暴力
大众媒体,特别是虚构的电视节目和电影中,描述了许多暴力事件。研究发现,黄金时段的广播电视网每小时平均出现六次暴力内容。然而,我们不应只计算暴力被描绘的数量,还要关注暴力发生的背景,否则,出现频率似乎太高了。
暴力,泛指侵害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强暴行为。格伯纳将暴力定义为“以公然的无力对他人或自身,或者违背他人意愿,带来伤害或者死亡痛苦的强迫性行为”。根据暴力發生的方式和暴力发生的场所分为语言暴力、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等。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家庭暴力内容。而媒介暴力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媒介所承载的暴力内容;二是作为拥有媒介的组织机构凭借其某种权利,如采访权、报道权等实施的具有强制性的侵犯性行为。本文中谈到的媒介暴力指的是前者。
二、《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媒介暴力内容分析
十多年前,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红遍了大江南北,在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我国首部以家庭暴力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这部剧中故事情节扑朔迷离、戏剧冲突强烈、人物性格复杂、具有煽动性的悲剧色彩。著名演员冯远征在剧中扮演的角色是著名的外科医生安嘉和,众人眼中一等一的好男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深受社会推崇,是高学历,高收入,高地位的精英阶层。完美外衣包装下的男主角,却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家庭暴力施暴者。该剧女主角是由梅婷饰演的年轻漂亮的教师梅湘南,温婉贤淑,一个极具认同感的角色,最初两人发生争执遭到安嘉和的毒打时一忍再忍,对他抱有幻想,希望以后会发生改变,然而渐渐地意识到家庭暴力已经渗透到安嘉和骨子里,忍气吞声换来的只是暴力的不断升级。
整部电视剧中多次呈现了家庭暴力的具体画面,灰暗而阴冷,恐怖得让人窒息,好几处情节的惊悚程度直逼好莱坞恐怖大片。整部电视剧中的家庭暴力画面大概有四段,每段一分钟左右时长,有施暴者安嘉和的脸部特写镜头,将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全方位立体展现;也有施暴动作的全景镜头,手脚的动作全面呈现,而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悲惨也通过受伤流血的脸来体现。剧中第一次家庭暴力的画面出现在第五集的27分钟左右,男女主人公发生争吵。安嘉和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嘴角抽搐,眼神凶狠,连续扇了女主角好几个耳光,打到女主角鼻子嘴角全部流血,才无力地瘫软坐在沙发旁边的地上,最后竟然像个野兽一般舔舐了一下沾在自己手上的妻子的鲜血。第六集中,暴力场面再次出现,场面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安嘉和咬牙切齿,双目圆睁,眼球突出,鼻翼一丝一丝的抽动,面目狰狞,打到女主角已经躺到了地上口吐鲜血,还一直在用脚踹着女主角的身体,并将脚踩到了女主的头上。所有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影像面前,都显得无力与苍白,看到这些镜头,不由自主让人心底颤抖,心生恐惧。
经过内容分析,该剧施暴主体是男主人公外科医生安嘉和。该剧一共有23集,时长大概920分钟。家庭暴力一共出现了4次,平均不到6集出现一次,家庭暴力情节出现的频率并不是很高(主人公与其他角色的殴打不计,本文中主要研究的是家庭暴力内容)。暴力的性质是家庭暴力,毫无疑问的可以将其定义为邪恶暴力,男主角的病态心理导致情绪无法控制,对女主角进行殴打,在道义和法律上都是不允许的。实施暴力的手段分为两种:肢体暴力和言辞暴力。一般在实施暴力时,首先是言辞暴力,男主角对女主角进行话语上的威胁,紧接着就是肢体暴力,进行拳打脚踢,与此同时伴随着言辞暴力,并没有使用武器。一般情况下,肢体暴力通常会伴随着言辞暴力而出现。电视剧中出现的暴力虽然受害者一直没有还击之力,但最终施暴者受到了法律和道德的严惩。
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媒介暴力传播效果
著名台湾综艺节目主持人蔡康永曾经说:“要深刻就看书去,别指望电视。”然而这部电视剧的持久影响仿佛说明电视剧同样可以深刻。十多年过去了,这部电视连续剧还在产生着社会影响。在新浪微博中以男主角的名字“安嘉和”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有773条实时微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安嘉和绝对是童年阴影之一。”“安嘉和这个角色让我现在都恐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又在播出呢,看到我心情压抑,坚持了五分钟就换台了,顿时有种惊心动魄的恐惧!”还有网友总结“新中国成立之后荧幕上的四大经典坏人——黄世仁、南霸天、胡汉三以及安嘉和,前三个代表阶级矛盾,最后一个代表家庭矛盾。”网友微博评论也从侧面展现出这部电视剧带来的深远影响。
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导演表示自己其实并不喜爱社会话题,但被家庭暴力的一组数据所震撼,因此有了这部电视剧。在电视剧的诸多类型中,这种揭示社会伤疤的现实题材类型令人肃然起敬,它将一个人们习以为常却又实质病态的现象通过血淋淋展示细节的方式,来提醒麻痹的大众,更提醒麻痹的受害者。然而,媒介产品所塑造出来的虚拟现实与真实存在的现实又不是完全相同的,在尽量还原保留真实之时,难免带有艺术夸张的成分,这样可以得到更加振聋发聩的社会效果。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的洞穴理论认为:一个刚出生的人成日在洞穴中面对着墙壁,他一生看到的都只是墙壁上火把的影子,然而他却以为那就是真实的世界。
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与真实的环境之间并非纯粹的一一对应关系。李普曼认为,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假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活动的范围有限,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人们刻板成见的形成离不开媒介提供的“假环境”这个温床。如果受众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能够辨别媒介信息的真伪和虚实,那么就能够从主观上抑制媒介恐慌的情绪。在媒介暴力内容进行传播之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恐慌情绪。但事实并非如此,多数受众并不具备对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往往会不自觉地被媒介报道左右,将媒介暴力带来的恐慌情绪植入内心,导致更多恐慌的产生。
媒体暴力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同时也会影响一些对事物缺乏判别能力、缺乏自我控制力和道德约束的成年人。连篇累牍的媒体暴力会给观众营造出一种虚拟的社会氛围,让人们认为真实的社会就是这样充满了暴力、凶杀和色情,媒体把本是社会生活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的暴力行为聚焦放大,大量的“媒体暴力”无异于向受众宣告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社会的存在,这加剧了人们对暴力的麻木感与宽容度,削弱了公众的辨别能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
然而,媒介暴力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负面的,也有其存在的更重要的意义。例如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播出,促进了全国各地多个地方的妇女维权协会等一些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的出现。该剧中男主角的弟弟,正义力量的代表人物警察安嘉睦的扮演者也被选为反对家庭暴力的形象大使,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反对家庭暴力的宣传。
该剧的导演张建栋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一部文艺作品即使能够引起再大的社会反响,也不可能马上促使法律法规性质的东西出台,我们只能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至于如何解决是法律法规部门的事。”一部电视剧、电影等媒介文本推动法律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绝不仅仅是空谈。在这方面,韩国为我们做出了示范。电影《熔炉》是2011年韩国上映的一部电影,改编自作家孔志勇的同名小说,以2005年3月14日发生于光州的一所聋哑学校中的性暴力事件为原型所描述的真实故事。影片上映后,在韩国社会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舆论的压力致使了案件进行重新调查,最终使得韩国国会对于2011年性侵罪行亮相标准偏低的韩国法律作出了修订,《熔炉法》也于韩国国会立法成功。
媒介暴力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传播者的初衷也是希望其带来正面影响,能够推动社会的正常运转与进步。因此在媒介暴力背景下培养观众的识别和抵御能力即媒介素养尤为重要,媒介素养的普及势在必行。同时对于媒体要进行约束,制定媒介暴力内容的标准,合理规定媒介暴力指数的测量办法,以年龄为基础进行内容分级,完善立法,对禁止的内容,实施监管的人员等进行明确规定。只有尽量消除媒介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詹培仁:《媒介理论前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②约翰·维维安:《大众传播媒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③郝雨,《媒介暴力的正负效应及社会控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④方明豪,《从媒介暴力看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J].《当代电影》,2011(10)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媒介暴力内容分析传播效果
一直以来,媒介暴力研究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传播学科的建设发展。媒介产品中的暴力内容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媒介暴力的研究,主要围绕暴力内容的测量以及对目标受众的传播影响。本文选取了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为研究案例。
一、媒介暴力
大众媒体,特别是虚构的电视节目和电影中,描述了许多暴力事件。研究发现,黄金时段的广播电视网每小时平均出现六次暴力内容。然而,我们不应只计算暴力被描绘的数量,还要关注暴力发生的背景,否则,出现频率似乎太高了。
暴力,泛指侵害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强暴行为。格伯纳将暴力定义为“以公然的无力对他人或自身,或者违背他人意愿,带来伤害或者死亡痛苦的强迫性行为”。根据暴力發生的方式和暴力发生的场所分为语言暴力、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等。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家庭暴力内容。而媒介暴力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媒介所承载的暴力内容;二是作为拥有媒介的组织机构凭借其某种权利,如采访权、报道权等实施的具有强制性的侵犯性行为。本文中谈到的媒介暴力指的是前者。
二、《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媒介暴力内容分析
十多年前,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红遍了大江南北,在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我国首部以家庭暴力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这部剧中故事情节扑朔迷离、戏剧冲突强烈、人物性格复杂、具有煽动性的悲剧色彩。著名演员冯远征在剧中扮演的角色是著名的外科医生安嘉和,众人眼中一等一的好男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深受社会推崇,是高学历,高收入,高地位的精英阶层。完美外衣包装下的男主角,却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家庭暴力施暴者。该剧女主角是由梅婷饰演的年轻漂亮的教师梅湘南,温婉贤淑,一个极具认同感的角色,最初两人发生争执遭到安嘉和的毒打时一忍再忍,对他抱有幻想,希望以后会发生改变,然而渐渐地意识到家庭暴力已经渗透到安嘉和骨子里,忍气吞声换来的只是暴力的不断升级。
整部电视剧中多次呈现了家庭暴力的具体画面,灰暗而阴冷,恐怖得让人窒息,好几处情节的惊悚程度直逼好莱坞恐怖大片。整部电视剧中的家庭暴力画面大概有四段,每段一分钟左右时长,有施暴者安嘉和的脸部特写镜头,将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全方位立体展现;也有施暴动作的全景镜头,手脚的动作全面呈现,而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悲惨也通过受伤流血的脸来体现。剧中第一次家庭暴力的画面出现在第五集的27分钟左右,男女主人公发生争吵。安嘉和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嘴角抽搐,眼神凶狠,连续扇了女主角好几个耳光,打到女主角鼻子嘴角全部流血,才无力地瘫软坐在沙发旁边的地上,最后竟然像个野兽一般舔舐了一下沾在自己手上的妻子的鲜血。第六集中,暴力场面再次出现,场面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安嘉和咬牙切齿,双目圆睁,眼球突出,鼻翼一丝一丝的抽动,面目狰狞,打到女主角已经躺到了地上口吐鲜血,还一直在用脚踹着女主角的身体,并将脚踩到了女主的头上。所有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影像面前,都显得无力与苍白,看到这些镜头,不由自主让人心底颤抖,心生恐惧。
经过内容分析,该剧施暴主体是男主人公外科医生安嘉和。该剧一共有23集,时长大概920分钟。家庭暴力一共出现了4次,平均不到6集出现一次,家庭暴力情节出现的频率并不是很高(主人公与其他角色的殴打不计,本文中主要研究的是家庭暴力内容)。暴力的性质是家庭暴力,毫无疑问的可以将其定义为邪恶暴力,男主角的病态心理导致情绪无法控制,对女主角进行殴打,在道义和法律上都是不允许的。实施暴力的手段分为两种:肢体暴力和言辞暴力。一般在实施暴力时,首先是言辞暴力,男主角对女主角进行话语上的威胁,紧接着就是肢体暴力,进行拳打脚踢,与此同时伴随着言辞暴力,并没有使用武器。一般情况下,肢体暴力通常会伴随着言辞暴力而出现。电视剧中出现的暴力虽然受害者一直没有还击之力,但最终施暴者受到了法律和道德的严惩。
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媒介暴力传播效果
著名台湾综艺节目主持人蔡康永曾经说:“要深刻就看书去,别指望电视。”然而这部电视剧的持久影响仿佛说明电视剧同样可以深刻。十多年过去了,这部电视连续剧还在产生着社会影响。在新浪微博中以男主角的名字“安嘉和”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有773条实时微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安嘉和绝对是童年阴影之一。”“安嘉和这个角色让我现在都恐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又在播出呢,看到我心情压抑,坚持了五分钟就换台了,顿时有种惊心动魄的恐惧!”还有网友总结“新中国成立之后荧幕上的四大经典坏人——黄世仁、南霸天、胡汉三以及安嘉和,前三个代表阶级矛盾,最后一个代表家庭矛盾。”网友微博评论也从侧面展现出这部电视剧带来的深远影响。
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导演表示自己其实并不喜爱社会话题,但被家庭暴力的一组数据所震撼,因此有了这部电视剧。在电视剧的诸多类型中,这种揭示社会伤疤的现实题材类型令人肃然起敬,它将一个人们习以为常却又实质病态的现象通过血淋淋展示细节的方式,来提醒麻痹的大众,更提醒麻痹的受害者。然而,媒介产品所塑造出来的虚拟现实与真实存在的现实又不是完全相同的,在尽量还原保留真实之时,难免带有艺术夸张的成分,这样可以得到更加振聋发聩的社会效果。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的洞穴理论认为:一个刚出生的人成日在洞穴中面对着墙壁,他一生看到的都只是墙壁上火把的影子,然而他却以为那就是真实的世界。
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与真实的环境之间并非纯粹的一一对应关系。李普曼认为,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假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活动的范围有限,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人们刻板成见的形成离不开媒介提供的“假环境”这个温床。如果受众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能够辨别媒介信息的真伪和虚实,那么就能够从主观上抑制媒介恐慌的情绪。在媒介暴力内容进行传播之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恐慌情绪。但事实并非如此,多数受众并不具备对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往往会不自觉地被媒介报道左右,将媒介暴力带来的恐慌情绪植入内心,导致更多恐慌的产生。
媒体暴力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同时也会影响一些对事物缺乏判别能力、缺乏自我控制力和道德约束的成年人。连篇累牍的媒体暴力会给观众营造出一种虚拟的社会氛围,让人们认为真实的社会就是这样充满了暴力、凶杀和色情,媒体把本是社会生活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的暴力行为聚焦放大,大量的“媒体暴力”无异于向受众宣告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社会的存在,这加剧了人们对暴力的麻木感与宽容度,削弱了公众的辨别能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
然而,媒介暴力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负面的,也有其存在的更重要的意义。例如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播出,促进了全国各地多个地方的妇女维权协会等一些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的出现。该剧中男主角的弟弟,正义力量的代表人物警察安嘉睦的扮演者也被选为反对家庭暴力的形象大使,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反对家庭暴力的宣传。
该剧的导演张建栋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一部文艺作品即使能够引起再大的社会反响,也不可能马上促使法律法规性质的东西出台,我们只能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至于如何解决是法律法规部门的事。”一部电视剧、电影等媒介文本推动法律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绝不仅仅是空谈。在这方面,韩国为我们做出了示范。电影《熔炉》是2011年韩国上映的一部电影,改编自作家孔志勇的同名小说,以2005年3月14日发生于光州的一所聋哑学校中的性暴力事件为原型所描述的真实故事。影片上映后,在韩国社会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舆论的压力致使了案件进行重新调查,最终使得韩国国会对于2011年性侵罪行亮相标准偏低的韩国法律作出了修订,《熔炉法》也于韩国国会立法成功。
媒介暴力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传播者的初衷也是希望其带来正面影响,能够推动社会的正常运转与进步。因此在媒介暴力背景下培养观众的识别和抵御能力即媒介素养尤为重要,媒介素养的普及势在必行。同时对于媒体要进行约束,制定媒介暴力内容的标准,合理规定媒介暴力指数的测量办法,以年龄为基础进行内容分级,完善立法,对禁止的内容,实施监管的人员等进行明确规定。只有尽量消除媒介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詹培仁:《媒介理论前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②约翰·维维安:《大众传播媒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③郝雨,《媒介暴力的正负效应及社会控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④方明豪,《从媒介暴力看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J].《当代电影》,2011(10)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