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语说:“巧娘出拙女”。盘点一下身边的各色人等,发现还真是这么回事儿。再细琢磨,越发感觉这话颇有道理:其一,娘巧、特能干,自然是多数的活络都亲历亲为了,根本不消女儿动手,而女儿也就乐得清闲,所以时间一长,自然笨拙了;其二,娘巧、要求严,必然眼光高,或许做女儿的还未曾动手,就挑鼻子挑眼地数落上了,弄得女儿自信尽失,越发笨手笨脚,最后干脆甩手撂挑子“不干了”。所以,久而久之,娘愈干愈巧,女儿也愈发笨拙了。
其实,“巧娘拙女”现象在教育生活中也并不鲜见。
老师越“巧”,越事事包办代替,学生就会越“拙”。笔者认识一位老师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学校就被重视,担任九年级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兼两个班的语文课。感谢知遇之恩,初为人师的满腔激情与远大抱负促使他信心满满。从此,他整天“长”到了教室里,“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凡事亲力亲为,追求尽善尽美。该学生做的事,他也干;该学生干部做的事,他更抢着做。有好心的老教师告诉他,要选好并用好班干部,学会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他只是一笑了之,因为不放心,所以始终不放手。在他警察般的严密监视下,开始两周班级管理还说得过去,可是时间一长,学生尽管不明目张胆地捣乱,但大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学习消极应付,他本人忙得晕头转向,班级却一地鸡毛。
教学上也是如此,唯恐学生听不懂,他常常“满堂灌”,一节课下来,自己满嘴白沫,学生却是昏昏欲睡,效果极差。“管是为了不管,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告诫我们。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自己的内化过程,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教师要替学生当好“拐棍”。如果学生心中有什么疑难,你不知道;如果学生有何种兴趣,你不了解;如果用何种方法去指导,你一窍不通;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即使你费尽心机,口吐莲花,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是上面那位老师越“下劲”,班级成绩就会越差的真正原因。课堂上最高明的教法就是“先问迷糊,留有余地,再教明白”,从而引发或者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直至柳暗花明。一个智慧的老师就要善于做好引领工作,抓大放小,学会放手。放手管理有利于减轻班主任的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有利于搭建学生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气。用进废退,此时老师的“示弱放手”是一种智慧,会使学生的短板得到显现,并在磨砺中及时弥补,是静待花开地守护。
家长越“巧”,越急躁功利,孩子就会越“拙”。伞,可以遮风挡雨,也可能阻挡住汲取生命能量的阳光。王老师是数学高手,省特级教师,他带的班级数学成绩普遍优秀。然而,让人完全想不到的是,他自己的女儿,数学成绩却一塌糊涂。是女儿天资较差吗?不是;是父亲没在女儿身上花费心血吗?也不是。据说,王老师平时在家一有空闲就辅导女儿,时间可没少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王老师顶着名师的桂冠,却教不好自己的女儿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问题的症结:对别人的孩子能充满耐心,而对自己的孩子像变了个人,完全失去了循循善诱的态度。人家常说“孩子是自己的好”,他却高眼光,严标准,看女儿哪里都不顺眼,经常责怪、痛斥她,把“这样简单的问题,你还不会,真笨!”常挂在嘴边,如是再三,女儿一见到父亲就紧张得不敢喘大气,害怕不已,哪还有集中心思学习?自信心没有一点儿,哪还有学习的主动性?
不要因为你的强而看不到孩子的亮点,或者压根就没有给孩子磨练的机会,要蹲下来平视孩子,从孩子的视角入手,或许你就会有新的发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父母要学会因材施教,而不是总以“别人家的完美孩子”给自家孩子树立一个“高大上”的标杆,让自家孩子不堪重负,更不要只看到孩子目前一时的不出色就贴上“不行”的标签,有意无意地打击孩子少得可怜的自信。教育是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需要耐心和耐性。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慢慢等待,不久的一天,孩子一定会还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我们老师和家长不妨学做一名“拙娘”,不再那么咄咄逼人,不再那么事事包办,不再那么急躁功利,给孩子提供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时空,甚至可以装得笨一点、傻一点,把自己彻底解放出来,也许会造就一群巧儿子、巧闺女!
编辑:谢颖丽
其实,“巧娘拙女”现象在教育生活中也并不鲜见。
老师越“巧”,越事事包办代替,学生就会越“拙”。笔者认识一位老师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学校就被重视,担任九年级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兼两个班的语文课。感谢知遇之恩,初为人师的满腔激情与远大抱负促使他信心满满。从此,他整天“长”到了教室里,“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凡事亲力亲为,追求尽善尽美。该学生做的事,他也干;该学生干部做的事,他更抢着做。有好心的老教师告诉他,要选好并用好班干部,学会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他只是一笑了之,因为不放心,所以始终不放手。在他警察般的严密监视下,开始两周班级管理还说得过去,可是时间一长,学生尽管不明目张胆地捣乱,但大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学习消极应付,他本人忙得晕头转向,班级却一地鸡毛。
教学上也是如此,唯恐学生听不懂,他常常“满堂灌”,一节课下来,自己满嘴白沫,学生却是昏昏欲睡,效果极差。“管是为了不管,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告诫我们。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自己的内化过程,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教师要替学生当好“拐棍”。如果学生心中有什么疑难,你不知道;如果学生有何种兴趣,你不了解;如果用何种方法去指导,你一窍不通;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即使你费尽心机,口吐莲花,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是上面那位老师越“下劲”,班级成绩就会越差的真正原因。课堂上最高明的教法就是“先问迷糊,留有余地,再教明白”,从而引发或者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直至柳暗花明。一个智慧的老师就要善于做好引领工作,抓大放小,学会放手。放手管理有利于减轻班主任的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有利于搭建学生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气。用进废退,此时老师的“示弱放手”是一种智慧,会使学生的短板得到显现,并在磨砺中及时弥补,是静待花开地守护。
家长越“巧”,越急躁功利,孩子就会越“拙”。伞,可以遮风挡雨,也可能阻挡住汲取生命能量的阳光。王老师是数学高手,省特级教师,他带的班级数学成绩普遍优秀。然而,让人完全想不到的是,他自己的女儿,数学成绩却一塌糊涂。是女儿天资较差吗?不是;是父亲没在女儿身上花费心血吗?也不是。据说,王老师平时在家一有空闲就辅导女儿,时间可没少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王老师顶着名师的桂冠,却教不好自己的女儿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问题的症结:对别人的孩子能充满耐心,而对自己的孩子像变了个人,完全失去了循循善诱的态度。人家常说“孩子是自己的好”,他却高眼光,严标准,看女儿哪里都不顺眼,经常责怪、痛斥她,把“这样简单的问题,你还不会,真笨!”常挂在嘴边,如是再三,女儿一见到父亲就紧张得不敢喘大气,害怕不已,哪还有集中心思学习?自信心没有一点儿,哪还有学习的主动性?
不要因为你的强而看不到孩子的亮点,或者压根就没有给孩子磨练的机会,要蹲下来平视孩子,从孩子的视角入手,或许你就会有新的发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父母要学会因材施教,而不是总以“别人家的完美孩子”给自家孩子树立一个“高大上”的标杆,让自家孩子不堪重负,更不要只看到孩子目前一时的不出色就贴上“不行”的标签,有意无意地打击孩子少得可怜的自信。教育是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需要耐心和耐性。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慢慢等待,不久的一天,孩子一定会还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我们老师和家长不妨学做一名“拙娘”,不再那么咄咄逼人,不再那么事事包办,不再那么急躁功利,给孩子提供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时空,甚至可以装得笨一点、傻一点,把自己彻底解放出来,也许会造就一群巧儿子、巧闺女!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