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企业已经逐步适应了全球化规则,并学会融入世界。在国内,受政策影响的厂商与经销商的关系有望转变。
2008月2月13日,WTO争端裁决小组初步裁定中国进口美国、加拿大和欧盟汽车部件的关税政策有违贸易原则,正式裁决将于3月份公布。专家称“翻盘机会很小”,中国很有可能在人世六年来首次遭遇败诉。
这一事件的起因,是3年前我国有关部门发布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
享受全球化
2005年,对于中国汽车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按照我国人世承诺,进口汽车整车关税从1月1日起,统一降到30%,2006年7月1日起进一步降至25%;进口零部件的关税也下降到10%。自此,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许多汽车厂商大量进口汽车零部件。在国内组装为成品车后销售,据WTO研究会常务理事周世俭介绍,通过进口零部件组装成的汽车比直接进口整车,企业规避至少1 5%的关税。
在这种情况下,2005年4月我国有关部门发布了《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规定构成整车特征的进口零部件将按整车征税。但此举却遭受了欧盟、美国和加拿大的强烈反对,并于2006年春天向WTO起诉,理由是中国对等于或超过整车价值60%的零部件征收与整车相同的关税,变相规定了零部件“国产化的比例”。
经过漫长的“拉锯战”,WTO争端裁决小组初步得出结论,“中国的措施给予进口汽车零部件的待遇低于国产汽车零部件,或致使进口汽车零部件比国产汽车零部件交纳更多费用”,判定中国违规。因此,原定于2008年7月1日实施的该项管理办法,很有可能提前泡汤。
从某种程度上讲,该办法的出台,既是为了维护正常的汽车进口秩序,同时也是为国内民族汽车工业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格局里争取发展的空间。新办法如果得以实施,将会提高进口汽车国产化率的门槛,国外汽车企业想要进入中国市场,就要踏踏实实地在中国提高国产化率。
业内人士分析,实际上很多外资品牌在中国的国产化率已经超过了40%,只有奔驰、宝马等高端汽车品牌由于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配套标准无法达到豪华车型的要求而不能满足40%的国产化标准。因此,该政策的流产,除了会给这些高端豪华品牌带来一些好处之外,应该不会产生太大的震动。
据美国《战略预测》网站撰文称, “事实上,裁决最终会对中国有好处。”该文提出这一论断的原因有三——第一,此次不利裁定表明中国正成长起来,即便美国以前也曾经输掉过类似官司;其次,如果最终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关税不得不降低,则中国国内汽车制造业将提高效率,促进产业格局的精简,并增加对其他他国外市场的出口;再次,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的增加将有助于缩小中国和美国、欧盟等市场的贸易不平衡,最终使得“北京有更多余地在其他问题上与美国讨价还价,”也“有助于抚慰华盛顿的保守派,避免进一步施压。”
无论如何,国内零部件企业泰然的态度让人欣慰,自从2001年人世以来,中国企业已经逐步适应了全球化规则,并学会融入世界,在享受全球化带来好处的同时,接纳着随之而来的挑战。
品牌授权纠葛
2005年5月,四川捷顺实业有限公司创造了一个第一:第一个因汽车厂家提出财产保全申请而被法院查封的经销商。这家曾经的奇瑞的金牌经销商为何会遭遇奇瑞如此极端的行动,在当时,成为媒体追逐的热点话题。
一年半之后的2006年12月,山西新宝鼎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卫民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终止与长安福特的汽车销售合同,成为经销商敢于向厂家叫板的“第一人”,理由是“厂家对经销商的压榨已经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了”。
这两起事件,让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矛盾爆发出来。
事实上,2005年4月,为了改变当时汽车销售商散乱、游离的状态,进一步规范市场,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了《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规定汽车经销商必须经过汽车厂商的授权才能销售该品牌汽车。但是,新办法刚刚出台,便引发了很多争议。
当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场专业人士表示,在解读了《办法》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厂家和商家地位是不平等的。纵观汽车市场近几年的发展,经销商在其中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在汽车生产厂商与经销商的对话中,经销商历来占明显弱势。《办法》的出台,居然更加强化了厂家地位,等于是由厂家决定商家的命运。按照《办法》之规定,厂家有可能随时改变与商家合作的关系。目前厂家和商家的合作协议是一年一签,所以经销商可能随时面临被取消经营权的危险。很多与厂商之间不平等的关系,随时危及经销商的经营权。通常,经销商投资一个店,从征地到建店投入非常大,多达几千万元之巨。《办法》带来一个问题:经销商利益如何保护?
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告诉记者,“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与市场发展太快,政府制定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相对来说落后了。”而就在该办法实施两周年之后,又传出了即将进行修改的消息,商务部委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制定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接受《汽车观察》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在审议中的《细则》方案涵盖了进口车和国产车,将于今年年内正式出台,具体的形式和时间尚未确定。
罗磊说,《细则》是对《办法》的进一步完善,更加强调操作性,要在国家、总经销商、授权经销商和消费者利益之间求得一个平衡,基本点是建立和促进和谐、共赢的厂商(总经销商)与经销商的关系,将更加有利于促进中国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由此,《办法》引起的品牌授权纠葛有望风平浪静。
2008月2月13日,WTO争端裁决小组初步裁定中国进口美国、加拿大和欧盟汽车部件的关税政策有违贸易原则,正式裁决将于3月份公布。专家称“翻盘机会很小”,中国很有可能在人世六年来首次遭遇败诉。
这一事件的起因,是3年前我国有关部门发布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
享受全球化
2005年,对于中国汽车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按照我国人世承诺,进口汽车整车关税从1月1日起,统一降到30%,2006年7月1日起进一步降至25%;进口零部件的关税也下降到10%。自此,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许多汽车厂商大量进口汽车零部件。在国内组装为成品车后销售,据WTO研究会常务理事周世俭介绍,通过进口零部件组装成的汽车比直接进口整车,企业规避至少1 5%的关税。
在这种情况下,2005年4月我国有关部门发布了《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规定构成整车特征的进口零部件将按整车征税。但此举却遭受了欧盟、美国和加拿大的强烈反对,并于2006年春天向WTO起诉,理由是中国对等于或超过整车价值60%的零部件征收与整车相同的关税,变相规定了零部件“国产化的比例”。
经过漫长的“拉锯战”,WTO争端裁决小组初步得出结论,“中国的措施给予进口汽车零部件的待遇低于国产汽车零部件,或致使进口汽车零部件比国产汽车零部件交纳更多费用”,判定中国违规。因此,原定于2008年7月1日实施的该项管理办法,很有可能提前泡汤。
从某种程度上讲,该办法的出台,既是为了维护正常的汽车进口秩序,同时也是为国内民族汽车工业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格局里争取发展的空间。新办法如果得以实施,将会提高进口汽车国产化率的门槛,国外汽车企业想要进入中国市场,就要踏踏实实地在中国提高国产化率。
业内人士分析,实际上很多外资品牌在中国的国产化率已经超过了40%,只有奔驰、宝马等高端汽车品牌由于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配套标准无法达到豪华车型的要求而不能满足40%的国产化标准。因此,该政策的流产,除了会给这些高端豪华品牌带来一些好处之外,应该不会产生太大的震动。
据美国《战略预测》网站撰文称, “事实上,裁决最终会对中国有好处。”该文提出这一论断的原因有三——第一,此次不利裁定表明中国正成长起来,即便美国以前也曾经输掉过类似官司;其次,如果最终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关税不得不降低,则中国国内汽车制造业将提高效率,促进产业格局的精简,并增加对其他他国外市场的出口;再次,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的增加将有助于缩小中国和美国、欧盟等市场的贸易不平衡,最终使得“北京有更多余地在其他问题上与美国讨价还价,”也“有助于抚慰华盛顿的保守派,避免进一步施压。”
无论如何,国内零部件企业泰然的态度让人欣慰,自从2001年人世以来,中国企业已经逐步适应了全球化规则,并学会融入世界,在享受全球化带来好处的同时,接纳着随之而来的挑战。
品牌授权纠葛
2005年5月,四川捷顺实业有限公司创造了一个第一:第一个因汽车厂家提出财产保全申请而被法院查封的经销商。这家曾经的奇瑞的金牌经销商为何会遭遇奇瑞如此极端的行动,在当时,成为媒体追逐的热点话题。
一年半之后的2006年12月,山西新宝鼎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卫民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终止与长安福特的汽车销售合同,成为经销商敢于向厂家叫板的“第一人”,理由是“厂家对经销商的压榨已经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了”。
这两起事件,让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矛盾爆发出来。
事实上,2005年4月,为了改变当时汽车销售商散乱、游离的状态,进一步规范市场,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了《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规定汽车经销商必须经过汽车厂商的授权才能销售该品牌汽车。但是,新办法刚刚出台,便引发了很多争议。
当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场专业人士表示,在解读了《办法》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厂家和商家地位是不平等的。纵观汽车市场近几年的发展,经销商在其中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在汽车生产厂商与经销商的对话中,经销商历来占明显弱势。《办法》的出台,居然更加强化了厂家地位,等于是由厂家决定商家的命运。按照《办法》之规定,厂家有可能随时改变与商家合作的关系。目前厂家和商家的合作协议是一年一签,所以经销商可能随时面临被取消经营权的危险。很多与厂商之间不平等的关系,随时危及经销商的经营权。通常,经销商投资一个店,从征地到建店投入非常大,多达几千万元之巨。《办法》带来一个问题:经销商利益如何保护?
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告诉记者,“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与市场发展太快,政府制定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相对来说落后了。”而就在该办法实施两周年之后,又传出了即将进行修改的消息,商务部委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制定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接受《汽车观察》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在审议中的《细则》方案涵盖了进口车和国产车,将于今年年内正式出台,具体的形式和时间尚未确定。
罗磊说,《细则》是对《办法》的进一步完善,更加强调操作性,要在国家、总经销商、授权经销商和消费者利益之间求得一个平衡,基本点是建立和促进和谐、共赢的厂商(总经销商)与经销商的关系,将更加有利于促进中国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由此,《办法》引起的品牌授权纠葛有望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