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思路。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合理的启发、诱导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学生在开展创新思维的时候,必须首先具有一种强烈的内部动力。正是这种内部的推动力,才会有刻苦地学习,才会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进而才会有创新思维的萌芽与培育。网络中的资源丰富多彩,正是这种新颖性和感受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转化成一种进入创造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利用网上的教学信息资源,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从而创设愉快的、数字化的学习情景。例如:利用教学软件,使枯燥乏味的学习活泼生动。引用实例,采用生动、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使教材中较为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易学、易懂、易记。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教知识的同时教思路、教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的、自觉主动地获取新知识。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适当的把教材内容融于问题当中,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思考、摸索、分组讨论、总结积累经验。
二、利用信息技术设疑置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常,人们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创新意识则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性质》这节课时,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用长方形、三角形、分别制作成桥梁,让一辆小车分别通过桥梁,通过点击鼠标,逐个演示,这样不同桥梁的稳定性得到展示,很快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只有三角形做的桥梁才能使小车“平稳”地通过呢?由于有了疑问,学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三角形性质》的知识学习中,主动分析各种图形的特点。
三、利用信息技术诱导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发现或发明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地解决新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和其他课程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
例如四年级《问题解决》中的鸡兔同笼题,运用媒体出示8个圆形和22个小长方形,说明鸡、兔的头被藏在了圆形后面,而它们的每一只脚却藏在了长方形里。首先让学生说说题意,然后启发学生独立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交流想出列表法与假设法的方法,由于在低年级时已经初步学会用有序的列表法,所以重点探究假設法。让学生通过用圆片、牙签把摆出自己的思维,形象地表示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结果,借助所摆出的图形数学建模,抽象出数学解题过程,学生通过假设全是鸡或假设全是兔子学会列出式子,计算出结果。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教学媒体形象的演示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时又有学生进行假设,若所有的鸡都单腿独立,而所有的兔子都双腿站立,则总腿数只有原来的一半,即11条。但因总头数保持不变,且这时鸡的头数等于鸡的腿数,于是用11—8=3,得到兔子单腿站立数,即为兔子头数,剩下的鸡就是30只。这种富有想象力的思路显得新颖独特,别出心裁。使学生在尝试、探索、合作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探究习惯,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利用信息技术展示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中直观的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超越时空界限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事物的变化和生成过程,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与愿望。
例如:生物课中教学《生殖和发育》这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课件,感受胚胎的发育过程:通过一个受精卵的不断分裂,形成胚胎,胚胎继续发育分化成各种器官、系统,最后生长成胎儿。这样的课堂教学弥补了传统的讲授性课堂教学中一味说教、讲解、学生难有直接感受的不足,通过具体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揭示了现象的本质,克服了学生观察的困难,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了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爱创新习惯
1、教科书所能容纳的知识素材有限,如习题、举一反三的类比材料等都因为教材自身承载空间的限制,而显得较为稀少。以网络技术和存储——播放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能够实现以互联网为枢纽的高效能素材调动模式,便于教师广泛搜集素材,拓展教学广度。例如,在汉字辨识教学过程中,可以上网搜集相关的理论、课件、经验、故事等作为辅助材料,加强教学立体性。
2、课堂时间有限而教育需求则无限,换言之,教师如果仅仅依靠课堂对学生进行知识教授,这将会使教学方式、方法显得较为古板,同时,学生长时间接触课堂,缺乏了学习的新意以及灵动性。依靠网络工具如QQ、YY等具有典型代表的聊天工具,教师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课外教学,同时还能沟通师生情感,更使得对上进心不足学生的“一对一”教学成为可能。特别是一些群聊工具的使用,使学生在课后、假期等时间都能够集中起来,聊天能增进班级和谐性,讨论则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增加讨论环节的趣味,可谓一举多得。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2]柳海民.现代教育理论进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学生在开展创新思维的时候,必须首先具有一种强烈的内部动力。正是这种内部的推动力,才会有刻苦地学习,才会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进而才会有创新思维的萌芽与培育。网络中的资源丰富多彩,正是这种新颖性和感受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转化成一种进入创造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利用网上的教学信息资源,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从而创设愉快的、数字化的学习情景。例如:利用教学软件,使枯燥乏味的学习活泼生动。引用实例,采用生动、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使教材中较为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易学、易懂、易记。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教知识的同时教思路、教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的、自觉主动地获取新知识。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适当的把教材内容融于问题当中,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思考、摸索、分组讨论、总结积累经验。
二、利用信息技术设疑置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常,人们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创新意识则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性质》这节课时,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用长方形、三角形、分别制作成桥梁,让一辆小车分别通过桥梁,通过点击鼠标,逐个演示,这样不同桥梁的稳定性得到展示,很快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只有三角形做的桥梁才能使小车“平稳”地通过呢?由于有了疑问,学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三角形性质》的知识学习中,主动分析各种图形的特点。
三、利用信息技术诱导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发现或发明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地解决新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和其他课程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
例如四年级《问题解决》中的鸡兔同笼题,运用媒体出示8个圆形和22个小长方形,说明鸡、兔的头被藏在了圆形后面,而它们的每一只脚却藏在了长方形里。首先让学生说说题意,然后启发学生独立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交流想出列表法与假设法的方法,由于在低年级时已经初步学会用有序的列表法,所以重点探究假設法。让学生通过用圆片、牙签把摆出自己的思维,形象地表示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结果,借助所摆出的图形数学建模,抽象出数学解题过程,学生通过假设全是鸡或假设全是兔子学会列出式子,计算出结果。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教学媒体形象的演示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时又有学生进行假设,若所有的鸡都单腿独立,而所有的兔子都双腿站立,则总腿数只有原来的一半,即11条。但因总头数保持不变,且这时鸡的头数等于鸡的腿数,于是用11—8=3,得到兔子单腿站立数,即为兔子头数,剩下的鸡就是30只。这种富有想象力的思路显得新颖独特,别出心裁。使学生在尝试、探索、合作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探究习惯,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利用信息技术展示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中直观的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超越时空界限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事物的变化和生成过程,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与愿望。
例如:生物课中教学《生殖和发育》这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课件,感受胚胎的发育过程:通过一个受精卵的不断分裂,形成胚胎,胚胎继续发育分化成各种器官、系统,最后生长成胎儿。这样的课堂教学弥补了传统的讲授性课堂教学中一味说教、讲解、学生难有直接感受的不足,通过具体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揭示了现象的本质,克服了学生观察的困难,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了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爱创新习惯
1、教科书所能容纳的知识素材有限,如习题、举一反三的类比材料等都因为教材自身承载空间的限制,而显得较为稀少。以网络技术和存储——播放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能够实现以互联网为枢纽的高效能素材调动模式,便于教师广泛搜集素材,拓展教学广度。例如,在汉字辨识教学过程中,可以上网搜集相关的理论、课件、经验、故事等作为辅助材料,加强教学立体性。
2、课堂时间有限而教育需求则无限,换言之,教师如果仅仅依靠课堂对学生进行知识教授,这将会使教学方式、方法显得较为古板,同时,学生长时间接触课堂,缺乏了学习的新意以及灵动性。依靠网络工具如QQ、YY等具有典型代表的聊天工具,教师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课外教学,同时还能沟通师生情感,更使得对上进心不足学生的“一对一”教学成为可能。特别是一些群聊工具的使用,使学生在课后、假期等时间都能够集中起来,聊天能增进班级和谐性,讨论则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增加讨论环节的趣味,可谓一举多得。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2]柳海民.现代教育理论进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