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斯开了现代企业理论分析的先河,但其分析是以假设市场存在为前提,一些经济学家指出这种市场先验论导致了对企业性质认识的不足。从自给自足经济出发分析企业的产生是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工具的进步。因此,应提出闲置成本这个核心概念,从新的视角认识企业,形成了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超越。
关键词:企业;闲置成本;交易成本;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031-02
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开了现代企业理论之先河,但科斯的文章是以假设市场存在为前提,一些经济学家指出这种市场先验论导致了对企业性质认识的不足。如克利斯多·彼特利斯说:“如果我们以我们所知的人类的起源为起点,那么一开始可能存在的是‘家庭’,或自给自足。这才是始点,自然状态。”他又进一步指出:“如果从自给自足经济出发,可能会要求修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眼下只要指出如下明显事实就足够了:如果从自给自足经济入手,我们就必须解释为什么人类决定用存在正交易成本的世界来取代零交易成本的世界。在我看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笔者就是从自给自足经济出发来分析企业是怎样产生的,并通过提出闲置成本这个核心概念来解释彼特利斯的疑问:什么是“能够抵消正交易成本的原因”?
想象一个不存在企业的世界,就是每个人的需求都是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来实现,这时候就不存在交易,当然也不存在交易成本。每个人都不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产品或服务,也没有必要为别人提供产品或服务。古代社会就是这样,每个人的需求都很简单,无非就是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的一些东西,如粮食、野菜、河水、布衣和草棚等;用来生产这些东西的工具也很简单,如木桶、镰刀和锄头等;每个家庭都可以有一套这样的工具,因为技术很简单,他们只有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内不停地重复进行耕种编织这几种劳作,才能勉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每一件工具即使不会一年到头不停的被使用,至少一定会经常用到,不存在哪一件工具被长期闲置的可能。每一种技术都很简单,通过简单地观察和模仿就能够在很短时间里学会,而且学会之后要经常使用,所以,每个人或家庭都掌握几乎全部的生产技术。每个人或家庭都只能勉强糊口,没有剩余的生产能力来为别人生产,也没有闲置的工具给别人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没有与其他人交易的条件,也没有这种想法。后来随着生产力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进步,人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需要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样和复杂,而且生产技术越来越先进,因此,满足一种需求也就是生产一种特定产品的时间占每个人全部生产,时间的比例就越来越小,如果每个人或家庭还是自己拥有一套生产工具,就必然导致某些工具被长期闲置不用。科学技术的原理越来越深奥和复杂,不用说是仅仅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模仿,就是通过专门的训练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而且掌握之后也不长期使用某一种技术。这样的情况下。每个人或家庭都还是拥有一整套的生产工具,必然造成大多数生产工具在绝大多数时间里被闲置;如果每个人或家庭都还是要学会全部的生产技术,不用说不可能,就是可能也必然造成大多数生产技术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用不到。如果拥有一件生产工具或是学会一种技术没有成本或者是成本很小,那这种情况还有可能出现,但是如果拥有一件生产工具或是学会一种技术需要很大成本,这种情况就不可能出现。获得某一生产工具或生产技术需要的成本很大而且获得之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又不使用它,这意味着这个人承担了很大的闲置成本,有理性的人当然不会这样做。可能的情况是,一个人拥有一种生产工具或技术,这个人用这一工具或技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生产完自己对这一特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起码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不再为自己的需求而使用这一工具或技术。为了不承担这一工具或技术长期闲置带来的闲置成本,他可以选择把这一工具或技术转让给其他人,当然这不是无条件的,也可以选择自己继续使用这一工具或技术生产产品或服务,然后把生产的产品或服务转让给其他人。但是无论做出哪一选择都意味着要与别人发生交易,就是要承担交易成本,比较之后他会做出交易成本低的选择。在多数情况下,转让工具或技术的交易成本会比转让产品的交易成本高,而且这意味着对方要花费另外的成本学习使用工具或接受技术培训,而直接购买对方的产品或服务就需要较小的交易成本或学习使用产品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对方一定会意识到自己获得了这一工具或技术后,不久后很可能又需要向另外的人转让,种种原因使得转让双方认为后者(产品交易)更有利,就是这个人继续使用自己的工具或技术生产产品或服务,然后把产品或服务卖给其他人。这个时候他面对的就是交易成本与闲置的选择,如果闲置成本大于交易成本,此人就会选择交易,就是为别人生产。在这样的社会中,经济活动的典型特征就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人拥有一种或几种生产、一种或几种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工具或技术。他们生产大量的这种产品或服务,然后把它们卖给社会上其他人,这些人自己也需要从其他人那里购买他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很明显,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企业在这个社会中产生了。
交易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但刚开始只是偶然的零星的交易,只是因为个别人在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产品剩余。在那种情况下,我们不认为企业已经产生,只有当有人专门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时候,我们才认为企业已经产生。当人类刚刚有剩余生产能力的时候,并不是立刻就决定转让自己的剩余产能,因为转让意味着要与别人交易,要发生交易成本。所以,当剩余产能造成的闲置成本小于交易成本时,人们不会选择交易,而是只为自己生产并承担相应的闲置成本。只有当技术的发展使得剩余产能必然的、经常的、有规律的出现而且造成的闲置成本超过了交易可能引起的交易成本时,才会有人选择为别人生产,同时选择别人为自己生产。这时候就必然会出现企业。可见,企业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力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进步。但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企业之所以出现是为了节约闲置成本。而且我们能够从上面的分析中看到,交易成本在企业产生的过程中,不是起了推动作用,而是阻碍作用。企业在产生的前期经过了一个与交易成本较量的过程,技术的发展使得自我生产的闲置成本越来越大。当闲置成本超过了交易成本时,企业就产生了。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1)企业是一种资源消费即生产活动的方式,它的本质是专业化。(2)企业产生的原因是生产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我生产中潜在的闲置成本,当闲置成本大于转让剩余的生产能力需要的交易成本时,企业就会产生。(3)企业在一个社会中产生的标志是从“我自己做I do it myself.”到“你为我做You do for me.”的转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分工的三个好处:(1)每个工人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2)节省了在转换工种过程中损失的时间。(3)每个工人长期专注于一种工作,更有利于这一工作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的改善和创新。亚当·斯密给出的这三点都是实行分工/专业化之后才能够表现出来的,这些可以看做是分工/专业化出现的引力。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经济中存在的越来越大的闲置成本可以看做是分工/专业化出现的动力。
企业性质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性质有不同的解释,企业理论之所以表现出多样性和矛盾性,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同的作者是从不同的方面着手,而且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说的就是企业而不是企业的一个方面。虽然企业性质有多个方面,但是这些不同的性质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企业理论可以沿着下面的线索来分析。
从自给自足到分工/专业化的转变标志着企业的产生,企业的本质是专业化,专业化是企业最主要的特征,这方面的分析属于第一层次的企业理论。在专业化的经济中出现的一体化现象表示企业边界的扩大,企业变大就是同一控制权下指挥协调的专业化单位数目的增加,一体化的本质就是控制权(指挥的统一是本质,产权的统一是条件)的统一。雇佣关系/联合产权就是在同一控制权下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产权上要采用的具体形式,因为在私有制下不同的要素属于不同的所有权主体,企业家在指挥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之前,不同要素的所有者先要达成一定的产权契约。要么利用交易(雇佣关系就是一种交易)实现所有权统一,要么采用联合所有权的形式,而激励和监督问题又是在选择雇佣关系还是联合产权时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
以上分析表明,个体之间的联合并不是企业必需的特征,一个个体也可以是一个企业。判断一个生产主体是不是企业,主要是看这一生产是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消费需求而进行,而不是看这个生产主体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或是使用一台机器还是多台机器,生产要素的大规模联合是小企业变成大企业的过程。
[责任编辑 柯 黎]
关键词:企业;闲置成本;交易成本;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031-02
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开了现代企业理论之先河,但科斯的文章是以假设市场存在为前提,一些经济学家指出这种市场先验论导致了对企业性质认识的不足。如克利斯多·彼特利斯说:“如果我们以我们所知的人类的起源为起点,那么一开始可能存在的是‘家庭’,或自给自足。这才是始点,自然状态。”他又进一步指出:“如果从自给自足经济出发,可能会要求修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眼下只要指出如下明显事实就足够了:如果从自给自足经济入手,我们就必须解释为什么人类决定用存在正交易成本的世界来取代零交易成本的世界。在我看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笔者就是从自给自足经济出发来分析企业是怎样产生的,并通过提出闲置成本这个核心概念来解释彼特利斯的疑问:什么是“能够抵消正交易成本的原因”?
想象一个不存在企业的世界,就是每个人的需求都是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来实现,这时候就不存在交易,当然也不存在交易成本。每个人都不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产品或服务,也没有必要为别人提供产品或服务。古代社会就是这样,每个人的需求都很简单,无非就是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的一些东西,如粮食、野菜、河水、布衣和草棚等;用来生产这些东西的工具也很简单,如木桶、镰刀和锄头等;每个家庭都可以有一套这样的工具,因为技术很简单,他们只有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内不停地重复进行耕种编织这几种劳作,才能勉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每一件工具即使不会一年到头不停的被使用,至少一定会经常用到,不存在哪一件工具被长期闲置的可能。每一种技术都很简单,通过简单地观察和模仿就能够在很短时间里学会,而且学会之后要经常使用,所以,每个人或家庭都掌握几乎全部的生产技术。每个人或家庭都只能勉强糊口,没有剩余的生产能力来为别人生产,也没有闲置的工具给别人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没有与其他人交易的条件,也没有这种想法。后来随着生产力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进步,人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需要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样和复杂,而且生产技术越来越先进,因此,满足一种需求也就是生产一种特定产品的时间占每个人全部生产,时间的比例就越来越小,如果每个人或家庭还是自己拥有一套生产工具,就必然导致某些工具被长期闲置不用。科学技术的原理越来越深奥和复杂,不用说是仅仅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模仿,就是通过专门的训练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而且掌握之后也不长期使用某一种技术。这样的情况下。每个人或家庭都还是拥有一整套的生产工具,必然造成大多数生产工具在绝大多数时间里被闲置;如果每个人或家庭都还是要学会全部的生产技术,不用说不可能,就是可能也必然造成大多数生产技术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用不到。如果拥有一件生产工具或是学会一种技术没有成本或者是成本很小,那这种情况还有可能出现,但是如果拥有一件生产工具或是学会一种技术需要很大成本,这种情况就不可能出现。获得某一生产工具或生产技术需要的成本很大而且获得之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又不使用它,这意味着这个人承担了很大的闲置成本,有理性的人当然不会这样做。可能的情况是,一个人拥有一种生产工具或技术,这个人用这一工具或技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生产完自己对这一特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起码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不再为自己的需求而使用这一工具或技术。为了不承担这一工具或技术长期闲置带来的闲置成本,他可以选择把这一工具或技术转让给其他人,当然这不是无条件的,也可以选择自己继续使用这一工具或技术生产产品或服务,然后把生产的产品或服务转让给其他人。但是无论做出哪一选择都意味着要与别人发生交易,就是要承担交易成本,比较之后他会做出交易成本低的选择。在多数情况下,转让工具或技术的交易成本会比转让产品的交易成本高,而且这意味着对方要花费另外的成本学习使用工具或接受技术培训,而直接购买对方的产品或服务就需要较小的交易成本或学习使用产品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对方一定会意识到自己获得了这一工具或技术后,不久后很可能又需要向另外的人转让,种种原因使得转让双方认为后者(产品交易)更有利,就是这个人继续使用自己的工具或技术生产产品或服务,然后把产品或服务卖给其他人。这个时候他面对的就是交易成本与闲置的选择,如果闲置成本大于交易成本,此人就会选择交易,就是为别人生产。在这样的社会中,经济活动的典型特征就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人拥有一种或几种生产、一种或几种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工具或技术。他们生产大量的这种产品或服务,然后把它们卖给社会上其他人,这些人自己也需要从其他人那里购买他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很明显,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企业在这个社会中产生了。
交易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但刚开始只是偶然的零星的交易,只是因为个别人在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产品剩余。在那种情况下,我们不认为企业已经产生,只有当有人专门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时候,我们才认为企业已经产生。当人类刚刚有剩余生产能力的时候,并不是立刻就决定转让自己的剩余产能,因为转让意味着要与别人交易,要发生交易成本。所以,当剩余产能造成的闲置成本小于交易成本时,人们不会选择交易,而是只为自己生产并承担相应的闲置成本。只有当技术的发展使得剩余产能必然的、经常的、有规律的出现而且造成的闲置成本超过了交易可能引起的交易成本时,才会有人选择为别人生产,同时选择别人为自己生产。这时候就必然会出现企业。可见,企业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力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进步。但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企业之所以出现是为了节约闲置成本。而且我们能够从上面的分析中看到,交易成本在企业产生的过程中,不是起了推动作用,而是阻碍作用。企业在产生的前期经过了一个与交易成本较量的过程,技术的发展使得自我生产的闲置成本越来越大。当闲置成本超过了交易成本时,企业就产生了。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1)企业是一种资源消费即生产活动的方式,它的本质是专业化。(2)企业产生的原因是生产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我生产中潜在的闲置成本,当闲置成本大于转让剩余的生产能力需要的交易成本时,企业就会产生。(3)企业在一个社会中产生的标志是从“我自己做I do it myself.”到“你为我做You do for me.”的转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分工的三个好处:(1)每个工人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2)节省了在转换工种过程中损失的时间。(3)每个工人长期专注于一种工作,更有利于这一工作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的改善和创新。亚当·斯密给出的这三点都是实行分工/专业化之后才能够表现出来的,这些可以看做是分工/专业化出现的引力。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经济中存在的越来越大的闲置成本可以看做是分工/专业化出现的动力。
企业性质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性质有不同的解释,企业理论之所以表现出多样性和矛盾性,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同的作者是从不同的方面着手,而且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说的就是企业而不是企业的一个方面。虽然企业性质有多个方面,但是这些不同的性质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企业理论可以沿着下面的线索来分析。
从自给自足到分工/专业化的转变标志着企业的产生,企业的本质是专业化,专业化是企业最主要的特征,这方面的分析属于第一层次的企业理论。在专业化的经济中出现的一体化现象表示企业边界的扩大,企业变大就是同一控制权下指挥协调的专业化单位数目的增加,一体化的本质就是控制权(指挥的统一是本质,产权的统一是条件)的统一。雇佣关系/联合产权就是在同一控制权下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产权上要采用的具体形式,因为在私有制下不同的要素属于不同的所有权主体,企业家在指挥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之前,不同要素的所有者先要达成一定的产权契约。要么利用交易(雇佣关系就是一种交易)实现所有权统一,要么采用联合所有权的形式,而激励和监督问题又是在选择雇佣关系还是联合产权时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
以上分析表明,个体之间的联合并不是企业必需的特征,一个个体也可以是一个企业。判断一个生产主体是不是企业,主要是看这一生产是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消费需求而进行,而不是看这个生产主体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或是使用一台机器还是多台机器,生产要素的大规模联合是小企业变成大企业的过程。
[责任编辑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