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期七年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为基础,探明了独立学院的大学发生学特征,明确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建了适合独立学院生源特征和教育教学资源现状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015-03
由普通高校按照新机制和新模式试办的独立学院,目前已发展到322所、在校学生近200万人,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为了规范办学行为,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教育部在2003年出台《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的基础上,2008年又颁布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第26号令),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要求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需求方面,独立学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短短十年的办学历史,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可度,尤其是教育教学质量,始终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形式,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过程急需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如何规范办学行为?如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摆在独立学院举办者和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针对独立学院的生源特征和教育教学资源现状,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理念,突出德育为先的育人原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全员参与的实施原则,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作为实证研究基地,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为期七年的系统研究和实践探索,其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高等教育理论,而且为中国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一、独立学院的大学发生学特征
从发生学角度来看,大学的成长过程有多种生长方式。最典型的是办学历史悠久的老牌高校的自我繁衍式,即从办学的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积累、不断攀升,由专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教育层次,当低层次的办学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主动而不失时机地向高一层次推进。
20世纪末,在中国高校扩招的过程中,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与相对不足的高等教育供给之间产生了矛盾,大学发生学的固有特征又决定了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创办一批新的高校以满足社会需求,政府的综合国力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加投入以扩充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资源。而另一方面,部分普通本科高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管理经验资源在维持原有办学规模的前提下尚有余力。在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如何引进社会力量加速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民办二级学院正是在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试办引起了教育部的关注: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规范,使公有民办二级学院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彼此之间较大的差异性,甚至处于一种混乱状态。
为此,教育部于2003年下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将公有民办二级学院规范为“独立学院”,并明确独立学院是专指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提出了“积极支持、规范管理”的试办独立学院原则。独立学院的申办者明确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合作办学者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也可以是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申请者要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保证办学质量;合作办学方提供独立学院办学所需的各项条件和设施。《若干意见》还规定,独立学院采用民营机制和新的办学模式办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填报《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
2008年2月4日,教育部审议通过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并以教育部第26号令的方式予以发布,明确界定独立学院属于民办高等教育范畴,并要求独立学院按照《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教发[2006]18号)进行资源配置,进一步规范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
独立学院的发生学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它以母体高校为依托,通过集成举办高校和合作办学方的优质资源来实现创办期的跨越式发展,大大缩短了其前期能量积累过程,使其能够在创办期基本达到大学本科层次的教育教学水平。当然,这种特殊的发生过程,使独立学院对母体高校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它是在母体高校的平台上成长起来的新兴大学,其进一步发展,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因此,独立学院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创办期、羽化发育期、发展期。基于独立学院的大学发生学时序特征,必须明确独立学院的长期办学思路:创办期依托母体学校和合作办学方,实现独立学院的跨越式发展;羽化发育期加强自有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迅速积累办学能量;进入发展期,着力打造办学特色,形成独立学院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的共识使独立学院的发展定位为教学型大学。就人才培养目标而言,研究型大学定位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型大学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定位为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我国的高考制度现状决定了高校的生源特征,独立学院是本科第三批招生,其生源的文化基础属于本科的低层次,因此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考虑填补空白:强化综合职业素质训练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既要夯实本科层次教育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面对人才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和职业领域的专业化需求,强化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因此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可概括为:以本科层次教育为基准、以综合职业素质训练为主线、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内涵
根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综合考虑羽化发育期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现状和生源特征,创建了基于教学运行管理体系和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的适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1.独立学院教学运行管理体系
为了体现“以本科层次教育为基准、以综合职业素质训练为主线、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创建了“源头控制搭构架、行业导学明目标、创新教育促发展、全程管理抓质量”的教学运行管理体系(图1),并在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进行了为期七年的运行和实践检验,收到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源头控制搭构架: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实行学分制改革,规定本科修业年限为3~6年,并4次修订完善基于学分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通识教育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教学大纲245个、面向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1286个,建成上网课程资源686门,为学生自主选课和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收到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近三届毕业生中,近5‰的学生三年完成本科学业分别考上研究生或顺利走上工作岗位,90%的学生四年完成本科学业,8%的学生五年完成本科学业,2%的学生六年完成本科学业,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行业导学明目标:研究期间,学院聘请138名行业专家、知名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等,给学生举办558期“专业导学”专题讲座,并通过“走出去、请出来”的“东方名企行”、“名企东方行”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确社会、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了以综合职业素质训练为主线的能力培养,从而使近三届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稳居98%以上。
创新教育促发展:学院非常重视创新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能力本位教育学分和创新学分,通过加强创新实验室建设及其有效利用机制、设立创新基金资助学生开展创新性和研究性学习项目、积极扶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等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学生参加全国CCTV英语演讲比赛获湖南赛区团体一等奖,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达398人次,学生在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98篇。
全程管理抓质量:通过实施学生测评、同行测评、专家测评、教学环节考核的课程教师考评体系,结合教师授课优质高酬的奖励课酬政策,使教学第一线的质量意识得到了强化;通过开学第一天教学情况大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大检查、教学环节实施情况抽查等,强化了教学过程质量监控;通过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和教学基层组织考评制度,运用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见图2)。
2.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针对“本科第三批”生源群体特征,为了有效地实现“强化综合职业素质训练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创建了“身心健康为基础、素质拓展强能力、多元集成育良才、职业指导促就业”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见图3)。并进行了为期七年的实证研究和实践检验。
身心健康为基础: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创造性的推行“自主选项、分类教学、自主达标”的“俱乐部”式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了体育课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学体育课教学领域的认可并在湖南省多所高校推广应用。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建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心理测评为基础,以心理咨询与辅导为手段,以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干预机制为保障”的“立体交叉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地预防和解决了学生心理问题,办学八年来未发生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案例。
素质拓展强能力:为了体现以综合职业素质训练为主线的人才培养过程,学生教育管理中充分体现“寓教于业”,通过多样化的素质拓展活动,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学院开设了六大类189种素质拓展项目,使近三届毕业生中有82%取得了第三方认证的职业资格证和从业资格证,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院推行的“3+1”顶岗实习模式,前三年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主要课程,第四年进入生产第一线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职业素质。
多元集成育良才:为了加速新生入校的适应过程,学院充分利用母体学校教授、专家等“银色人才资源”作为低年级学生的专业指导老师,强化其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引导;对高年级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学院安排相关专业的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并聘请相关行业专家或企业界技术或管理人员作职业发展导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了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全院实施和谐班级建设工程,使学风、考风、校风得到根本性转变。
职业指导促就业:为了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学院实行全程职业指导: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第二至五学期不定期地进行团体职业辅导,第六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第七、八学期进行求职应聘实战训练,并配合贯穿全学程“大学生就业促进工程”和毕业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桂英、姚 林.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J].江苏高教,2002(1):59~62
2 邹冬生、朱翠英等.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高等教育;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015-03
由普通高校按照新机制和新模式试办的独立学院,目前已发展到322所、在校学生近200万人,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为了规范办学行为,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教育部在2003年出台《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的基础上,2008年又颁布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第26号令),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要求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需求方面,独立学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短短十年的办学历史,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可度,尤其是教育教学质量,始终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形式,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过程急需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如何规范办学行为?如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摆在独立学院举办者和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针对独立学院的生源特征和教育教学资源现状,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理念,突出德育为先的育人原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全员参与的实施原则,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作为实证研究基地,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为期七年的系统研究和实践探索,其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高等教育理论,而且为中国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一、独立学院的大学发生学特征
从发生学角度来看,大学的成长过程有多种生长方式。最典型的是办学历史悠久的老牌高校的自我繁衍式,即从办学的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积累、不断攀升,由专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教育层次,当低层次的办学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主动而不失时机地向高一层次推进。
20世纪末,在中国高校扩招的过程中,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与相对不足的高等教育供给之间产生了矛盾,大学发生学的固有特征又决定了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创办一批新的高校以满足社会需求,政府的综合国力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加投入以扩充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资源。而另一方面,部分普通本科高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管理经验资源在维持原有办学规模的前提下尚有余力。在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如何引进社会力量加速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民办二级学院正是在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试办引起了教育部的关注: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规范,使公有民办二级学院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彼此之间较大的差异性,甚至处于一种混乱状态。
为此,教育部于2003年下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将公有民办二级学院规范为“独立学院”,并明确独立学院是专指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提出了“积极支持、规范管理”的试办独立学院原则。独立学院的申办者明确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合作办学者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也可以是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申请者要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保证办学质量;合作办学方提供独立学院办学所需的各项条件和设施。《若干意见》还规定,独立学院采用民营机制和新的办学模式办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填报《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
2008年2月4日,教育部审议通过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并以教育部第26号令的方式予以发布,明确界定独立学院属于民办高等教育范畴,并要求独立学院按照《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教发[2006]18号)进行资源配置,进一步规范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
独立学院的发生学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它以母体高校为依托,通过集成举办高校和合作办学方的优质资源来实现创办期的跨越式发展,大大缩短了其前期能量积累过程,使其能够在创办期基本达到大学本科层次的教育教学水平。当然,这种特殊的发生过程,使独立学院对母体高校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它是在母体高校的平台上成长起来的新兴大学,其进一步发展,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因此,独立学院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创办期、羽化发育期、发展期。基于独立学院的大学发生学时序特征,必须明确独立学院的长期办学思路:创办期依托母体学校和合作办学方,实现独立学院的跨越式发展;羽化发育期加强自有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迅速积累办学能量;进入发展期,着力打造办学特色,形成独立学院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的共识使独立学院的发展定位为教学型大学。就人才培养目标而言,研究型大学定位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型大学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定位为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我国的高考制度现状决定了高校的生源特征,独立学院是本科第三批招生,其生源的文化基础属于本科的低层次,因此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考虑填补空白:强化综合职业素质训练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既要夯实本科层次教育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面对人才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和职业领域的专业化需求,强化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因此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可概括为:以本科层次教育为基准、以综合职业素质训练为主线、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内涵
根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综合考虑羽化发育期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现状和生源特征,创建了基于教学运行管理体系和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的适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1.独立学院教学运行管理体系
为了体现“以本科层次教育为基准、以综合职业素质训练为主线、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创建了“源头控制搭构架、行业导学明目标、创新教育促发展、全程管理抓质量”的教学运行管理体系(图1),并在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进行了为期七年的运行和实践检验,收到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源头控制搭构架: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实行学分制改革,规定本科修业年限为3~6年,并4次修订完善基于学分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通识教育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教学大纲245个、面向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1286个,建成上网课程资源686门,为学生自主选课和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收到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近三届毕业生中,近5‰的学生三年完成本科学业分别考上研究生或顺利走上工作岗位,90%的学生四年完成本科学业,8%的学生五年完成本科学业,2%的学生六年完成本科学业,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行业导学明目标:研究期间,学院聘请138名行业专家、知名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等,给学生举办558期“专业导学”专题讲座,并通过“走出去、请出来”的“东方名企行”、“名企东方行”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确社会、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了以综合职业素质训练为主线的能力培养,从而使近三届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稳居98%以上。
创新教育促发展:学院非常重视创新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能力本位教育学分和创新学分,通过加强创新实验室建设及其有效利用机制、设立创新基金资助学生开展创新性和研究性学习项目、积极扶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等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学生参加全国CCTV英语演讲比赛获湖南赛区团体一等奖,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达398人次,学生在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98篇。
全程管理抓质量:通过实施学生测评、同行测评、专家测评、教学环节考核的课程教师考评体系,结合教师授课优质高酬的奖励课酬政策,使教学第一线的质量意识得到了强化;通过开学第一天教学情况大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大检查、教学环节实施情况抽查等,强化了教学过程质量监控;通过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和教学基层组织考评制度,运用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见图2)。
2.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针对“本科第三批”生源群体特征,为了有效地实现“强化综合职业素质训练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创建了“身心健康为基础、素质拓展强能力、多元集成育良才、职业指导促就业”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见图3)。并进行了为期七年的实证研究和实践检验。
身心健康为基础: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创造性的推行“自主选项、分类教学、自主达标”的“俱乐部”式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了体育课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学体育课教学领域的认可并在湖南省多所高校推广应用。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建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心理测评为基础,以心理咨询与辅导为手段,以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干预机制为保障”的“立体交叉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地预防和解决了学生心理问题,办学八年来未发生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案例。
素质拓展强能力:为了体现以综合职业素质训练为主线的人才培养过程,学生教育管理中充分体现“寓教于业”,通过多样化的素质拓展活动,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学院开设了六大类189种素质拓展项目,使近三届毕业生中有82%取得了第三方认证的职业资格证和从业资格证,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院推行的“3+1”顶岗实习模式,前三年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主要课程,第四年进入生产第一线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职业素质。
多元集成育良才:为了加速新生入校的适应过程,学院充分利用母体学校教授、专家等“银色人才资源”作为低年级学生的专业指导老师,强化其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引导;对高年级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学院安排相关专业的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并聘请相关行业专家或企业界技术或管理人员作职业发展导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了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全院实施和谐班级建设工程,使学风、考风、校风得到根本性转变。
职业指导促就业:为了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学院实行全程职业指导: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第二至五学期不定期地进行团体职业辅导,第六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第七、八学期进行求职应聘实战训练,并配合贯穿全学程“大学生就业促进工程”和毕业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桂英、姚 林.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J].江苏高教,2002(1):59~62
2 邹冬生、朱翠英等.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