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结合部损伤的临床诊治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wcccc3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结合部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采用髂腰内固定治疗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4年4月采用髂腰内固定治疗38例不稳定型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结合部损伤患者资料,男24例,女14例;年龄18~57岁,平均37.2岁;其中30例为多发伤患者,合并胸腹、头部、软组织、肌肉骨骼系统以及神经损伤。骶骨骨折按Denis分型:Ⅱ型25例,Ⅲ型13例。腰骶结合部损伤按Isler及Oransky分型:Ⅰ型9例,Ⅱ型17例,Ⅲ型11例,Ⅳ型1例。其中合并骶丛及马尾损伤17例,L5神经根损伤2例;神经损伤按Gibbons分级:Ⅱ级8例,Ⅲ级6例,Ⅳ级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髂腰内固定,必要时腰骶结合部植骨融合。7例存在明确神经卡压指征者行骶神经减压术。

结果

3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8个月,平均22.6个月。术后12~18个月CT检查示38例患者中,22例腰骶结合部骨性融合,16例未融合;34例骶骨骨折愈合,4例愈合不良。根据Majeed功能评价标准,优24例,良9例,可5例,优良率86.8%(33/38)。根据Mears影像学评价标准,解剖复位29例,复位满意8例,复位不满意1例。术后5~10 d,3例发生伤口感染,应用敏感抗生素并彻底清创后愈合;1例发生脂肪液化,清洁换药后愈合;5例出现髂后上棘钉尾突出不适,待内固定取出后疼痛消失;4例出现腰部僵硬感,内固定取出后部分缓解;2例出现连接棒断裂。

结论

不稳定型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结合部损伤易忽视,常造成脊柱骨盆失稳,髂腰内固定是复位骶骨骨折,稳定脊柱骨盆的有效固定方式。

其他文献
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是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就诊患者中常见的精神障碍,患病率高,与躯体疾病共病多,常以躯体症状就诊,识别率和治疗率低,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占用大量医疗资源。应整合专科和非专科、尤其是全科医师等多方面力量,加强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识别和防治。
近年来,中国内地开展了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以在短期内缓解全科医师短缺的情况,但目前的转岗培训存在不少问题。中国香港家庭医师学会每年举办的家庭医学文凭课程在培训目的、招生对象及学习时长上和内地转岗培训接近。本文系统介绍中国香港家庭医学文凭课程的特点,总结该课程中值得内地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借鉴的地方,为开展培训提供参考。
目的通过了解社区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治疗情况,探讨社区医院规范化治疗慢性收缩性心衰的不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上海浦东新区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陆家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家庭病床、门诊就诊的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面对面随访300例慢性收缩性心衰患者,询问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每日食盐摄入量、伴随疾病)、病因、半年内是否有急性心衰发作以
目的了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患者的电生理特点和临床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肌电图室检查的306例DP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型糖尿病304例、1型糖尿病2例,平均年龄64.1岁,病程1周~31年。分析其神经传导、F波、皮肤交感反应(SSR)的异常特点及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①神经传导异常下肢重于上肢,感觉传导无波形率以胫神经最高[56.9%(174/306)
外排运转蛋白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人体全身组织器官的细胞膜转运蛋白,它可以将进入细胞内的外源性物质,包括药物等转运出细胞外,对细胞起到保护作用。近年研究表明,该蛋白亦分布于角膜、虹膜、睫状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等眼部组织,每种转运蛋白都有其相对应的特异性底物及抑制剂。外排转运蛋白通过其对药物的外排转运功能影响不同给药途径中药物在眼内的利用和分布。深入研究外排运转蛋白药物的吸收和分布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的视力下降或丧失。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是一种在氧化应激及炎症相关组织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氧化还原敏感转录因子。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rf2在DR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Nrf2通路在糖尿病、DR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副肿瘤性视网膜病变(PR)是一种少见的副肿瘤综合征,因肿瘤表达异常抗原,产生自身抗体与视网膜自身抗原发生交叉免疫反应,导致病变。PR包括癌症相关性视网膜病变(CAR)、黑色素瘤相关性视网膜病变(MAR)及双侧弥漫性葡萄膜黑色素细胞增生症(BDUMP)。目前发现多种导致CAR的自身抗体,如抗恢复蛋白(recoverin)抗体、抗α烯醇化酶抗体及抗转导蛋白-α(transducin-α)抗体等,可以与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骨折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天津医院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所有创伤骨科住院患者发生DVT的病历进行回顾性查阅分析,详细记录每个病历的一般资料、临床诊断、骨折部位、受伤机制、DVT发生时间、合并症等情况,对所有数据汇总,按照不同部位骨折分类,计算DVT总体发生情况及不同部位骨折DVT发生率。结果4年间创伤骨科共
目的探讨Magerl技术治疗儿童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2004年12月至2014年9月收治儿童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患者63例,其中16例行后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UCSS空心螺钉固定(Magerl技术)、植骨融合术,男9例,女7例;年龄8~14岁,平均(11±2.3)岁。寰枢关节旋转脱位按Fielding分型:Ⅱ型10例,Ⅲ型6例。其中1例(6.3%)单纯表现为头晕,11例(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