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音乐美学史是一部完整的西方音乐思想史专著,研究其发展脉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西方音乐发展状况,为我国音乐教育教学及文化学术范式构建,提供良好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西方音乐;美学史;发展
西方音乐美学史阐述了西方音乐从古至今的美学思想史,涵盖了西方音乐美学领域的各个维度。书中引述文献众多,所涉内容深广,包含了400余个历史人物及其论述,具有很高的文献资料及研究价值,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知识宝库”(中译本序·方铭健)。
一、西方音乐美学史的结构及特点概述
西方音乐美学史整体可分为五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主要论述了16世纪以前的音乐美学思想;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16-17世纪的音乐美学思想;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18世纪的音乐美学思想;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19世纪的音乐美学思想;第五部分主要论述了20世纪的音乐美学思想。比较其中、英文版之后,可以看出,本书具有四个非常显著的特征:一是所涉内容非常丰富,文献资料非常翔实。根据不完全统计,书中论及了包括哲学家、美学家、音乐家、文学家等在内的400多位学者,古今文献数量超过370部(篇)。二是包容性比较强,突出音乐美学史上的各种争论。每一种美学理论都会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由此形成了美学理论的各种争论。《美学史》十分重视向读者呈现这些争论,从多维度对这些争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些争论有助于拓宽读者的思路,使读者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没有终极的答案也会启迪读者从新的角度去寻求新的结论。三是注重梳理各观点、流派的历史发展线索。这种治史的方法,有利于系统地揭示各家美学观点的内在承继关系,帮助读者厘清西方音乐美学史的脉络,真正深入到西方音乐观念的精神实质。四是重客观叙述,轻主观评价。西方音乐美学史文风朴实,以客观的态度呈现古今思想的原貌,阐释其间的联系及异同,但不轻易评价各学说。因为每种学说都可以呈现音乐的某种潜在的可能性,其都有一定的价值。这种开放的治学态度,可以引导读者更充分地汲取古今中外各类思想精华。不过,西方音乐美学史也有不足之处,即较少论及中世纪的音乐美学观念,裸游厚此薄彼之嫌。
二、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析述
毕达哥拉斯是公元前6世纪的哲学家、数学家,其用数来测量琴弦的长度,从结果发现弦长比例越简单,音律就越和谐,由此提出音的和谐来自于数的比例的主张。作为天体中的规律,音乐具有和谐之美的本质,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柏拉图在他的美学思想中,也提出音乐的美源于道德和心灵。将毕达哥拉斯的“净化”观发展为“音乐美育”观。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具有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其通过作用于情感,来实现调节的作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体现了诸神与理论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但是,在古罗马时期,开始盛行音乐实用、功利之风。中世纪对音乐美的认识是建立在神权基础之上的,此时期的教会教父用音乐来宣扬教义,同时又禁止人民通过音乐自由表现情感。此时期的音乐实践中,宗教神权与世俗音乐的对立显而易见。
文艺复兴是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它打破了宗教对艺术的千年束缚,在艺术中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的意识。此时期的音乐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发扬了古希腊人本主义精神,音乐家将音乐审美当成激发情感的艺术,这为主调音乐、歌剧艺术的誕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西方音乐美学发展史上,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宗教改革运动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欧洲资本主义获得蓬勃发展,艺术创作繁荣,音乐艺术家们也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浓墨重彩的情感,音乐节奏连续、反复、强烈,常用颤音及其他加花装饰技巧美化旋律,这也是此时期的典型风格。音乐结构上,常运用复调音乐、对位手法,这在巴赫的作品中体现得比较充分。在文艺复兴音乐美学观念的基础上,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继续发展,但作品中还仍表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音乐审美规则。
蒙特威尔第是17世纪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尼斯歌剧乐派创始人,他开始使用主调音乐。采用震音和拨奏演奏手法,运用不协和音加强表现力,以表现出人的情感,这种情感派音乐美学思想传承了巴洛克时期音乐表现情感的美学理念。那不勒斯歌剧派作曲家斯卡拉蒂在此基础上,于歌剧中首创了乐队序曲模式,由此奠定了交响乐套曲形式的基础。18世纪始于英国、兴于法国的欧洲文化启蒙运动,发展成席卷全欧的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封建主义制度被推翻,资产阶级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欧洲乐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音乐织体上和声性的主调旋律性音乐,成为音乐实践的主流。乐队乐器日益完备,音乐理论界对于音乐美的争论更加激烈。意大利歌剧歌者肆意卖弄技巧、虚荣的表演,将意大利歌剧的音乐表现力摧毁,德国作曲家、歌剧改革家格鲁克对此进行了改革,强调歌剧应当以音乐为主,力求单纯的音乐美和音乐功能表现。这为当时的音乐创作者们提供了正确的音乐思路,并影响了后世的古典主义歌剧及浪漫主义歌剧。
音乐史学的研究重点在20世纪初,开始转向风格史的研究,并探讨了音乐的自律性,即即音乐自身特有的美,来自于自身的运动形式,这为20世纪的音乐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作曲家们开始热衷于音域基本要素的自然组织。从印象主义开始,音乐渐趋追求声音复杂化、丰富化。在现代音乐中,音乐艺术语言形式的不断发展,关于旋律的要求也不再强调优美、流畅、完整等,碎片式的旋律不断充溢在人们对额耳畔。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的规定性由存在变成了语言,西方思想由现代转向后现代,不再从完美的形式获得安慰,不再以相同的品味来集体分离乡愁的缅怀,不再需要审美标准与“艺术合理性”。这些不断推陈出新的美学思想,将能帮助读者更清晰地把握音乐美的规律。
参考文献:
[1]刘洋. 浅析中西方音乐美学理论——评《音乐美学》[J]. 中国教育学刊,2015,(09):117.
[2]刘莉. “体系即历史”——音乐美学重建之方法论[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24-130.
[3]王玲. 从和谐谈中西方早期音乐的美学思想[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40-41+46.
【关键词】:西方音乐;美学史;发展
西方音乐美学史阐述了西方音乐从古至今的美学思想史,涵盖了西方音乐美学领域的各个维度。书中引述文献众多,所涉内容深广,包含了400余个历史人物及其论述,具有很高的文献资料及研究价值,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知识宝库”(中译本序·方铭健)。
一、西方音乐美学史的结构及特点概述
西方音乐美学史整体可分为五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主要论述了16世纪以前的音乐美学思想;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16-17世纪的音乐美学思想;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18世纪的音乐美学思想;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19世纪的音乐美学思想;第五部分主要论述了20世纪的音乐美学思想。比较其中、英文版之后,可以看出,本书具有四个非常显著的特征:一是所涉内容非常丰富,文献资料非常翔实。根据不完全统计,书中论及了包括哲学家、美学家、音乐家、文学家等在内的400多位学者,古今文献数量超过370部(篇)。二是包容性比较强,突出音乐美学史上的各种争论。每一种美学理论都会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由此形成了美学理论的各种争论。《美学史》十分重视向读者呈现这些争论,从多维度对这些争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些争论有助于拓宽读者的思路,使读者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没有终极的答案也会启迪读者从新的角度去寻求新的结论。三是注重梳理各观点、流派的历史发展线索。这种治史的方法,有利于系统地揭示各家美学观点的内在承继关系,帮助读者厘清西方音乐美学史的脉络,真正深入到西方音乐观念的精神实质。四是重客观叙述,轻主观评价。西方音乐美学史文风朴实,以客观的态度呈现古今思想的原貌,阐释其间的联系及异同,但不轻易评价各学说。因为每种学说都可以呈现音乐的某种潜在的可能性,其都有一定的价值。这种开放的治学态度,可以引导读者更充分地汲取古今中外各类思想精华。不过,西方音乐美学史也有不足之处,即较少论及中世纪的音乐美学观念,裸游厚此薄彼之嫌。
二、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析述
毕达哥拉斯是公元前6世纪的哲学家、数学家,其用数来测量琴弦的长度,从结果发现弦长比例越简单,音律就越和谐,由此提出音的和谐来自于数的比例的主张。作为天体中的规律,音乐具有和谐之美的本质,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柏拉图在他的美学思想中,也提出音乐的美源于道德和心灵。将毕达哥拉斯的“净化”观发展为“音乐美育”观。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具有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其通过作用于情感,来实现调节的作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体现了诸神与理论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但是,在古罗马时期,开始盛行音乐实用、功利之风。中世纪对音乐美的认识是建立在神权基础之上的,此时期的教会教父用音乐来宣扬教义,同时又禁止人民通过音乐自由表现情感。此时期的音乐实践中,宗教神权与世俗音乐的对立显而易见。
文艺复兴是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它打破了宗教对艺术的千年束缚,在艺术中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的意识。此时期的音乐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发扬了古希腊人本主义精神,音乐家将音乐审美当成激发情感的艺术,这为主调音乐、歌剧艺术的誕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西方音乐美学发展史上,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宗教改革运动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欧洲资本主义获得蓬勃发展,艺术创作繁荣,音乐艺术家们也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浓墨重彩的情感,音乐节奏连续、反复、强烈,常用颤音及其他加花装饰技巧美化旋律,这也是此时期的典型风格。音乐结构上,常运用复调音乐、对位手法,这在巴赫的作品中体现得比较充分。在文艺复兴音乐美学观念的基础上,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继续发展,但作品中还仍表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音乐审美规则。
蒙特威尔第是17世纪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尼斯歌剧乐派创始人,他开始使用主调音乐。采用震音和拨奏演奏手法,运用不协和音加强表现力,以表现出人的情感,这种情感派音乐美学思想传承了巴洛克时期音乐表现情感的美学理念。那不勒斯歌剧派作曲家斯卡拉蒂在此基础上,于歌剧中首创了乐队序曲模式,由此奠定了交响乐套曲形式的基础。18世纪始于英国、兴于法国的欧洲文化启蒙运动,发展成席卷全欧的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封建主义制度被推翻,资产阶级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欧洲乐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音乐织体上和声性的主调旋律性音乐,成为音乐实践的主流。乐队乐器日益完备,音乐理论界对于音乐美的争论更加激烈。意大利歌剧歌者肆意卖弄技巧、虚荣的表演,将意大利歌剧的音乐表现力摧毁,德国作曲家、歌剧改革家格鲁克对此进行了改革,强调歌剧应当以音乐为主,力求单纯的音乐美和音乐功能表现。这为当时的音乐创作者们提供了正确的音乐思路,并影响了后世的古典主义歌剧及浪漫主义歌剧。
音乐史学的研究重点在20世纪初,开始转向风格史的研究,并探讨了音乐的自律性,即即音乐自身特有的美,来自于自身的运动形式,这为20世纪的音乐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作曲家们开始热衷于音域基本要素的自然组织。从印象主义开始,音乐渐趋追求声音复杂化、丰富化。在现代音乐中,音乐艺术语言形式的不断发展,关于旋律的要求也不再强调优美、流畅、完整等,碎片式的旋律不断充溢在人们对额耳畔。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的规定性由存在变成了语言,西方思想由现代转向后现代,不再从完美的形式获得安慰,不再以相同的品味来集体分离乡愁的缅怀,不再需要审美标准与“艺术合理性”。这些不断推陈出新的美学思想,将能帮助读者更清晰地把握音乐美的规律。
参考文献:
[1]刘洋. 浅析中西方音乐美学理论——评《音乐美学》[J]. 中国教育学刊,2015,(09):117.
[2]刘莉. “体系即历史”——音乐美学重建之方法论[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24-130.
[3]王玲. 从和谐谈中西方早期音乐的美学思想[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40-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