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是推手 比是断手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ryto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3年,经县、地、省层层比赛选拔、集训,我第一次代表浙江省参加在江西南昌举行的全国推手比赛。其间,我接触到很多湖南长沙和北京的吴式太极推手爱好者,因有同门渊源,大家彼此之间都很亲切。但是,不管我们如何努力,相互都推不顺手。套路也是各打各的,大相径庭。我在心里怀疑他们不“正宗”,他们也怀疑我不“正宗”,只是嘴上不说。八十年代初,我们同学去上海看望师叔马岳梁,也是推不顺手。不但推不顺手,套路也不一样。马岳梁老师的拳与吴英华老师的拳不一样,吴英华老师的拳与我师傅的拳相对接近。1981年,吴公藻在香港的“鉴泉太极拳社”多次来信催邀我老师赴港教拳编书,此时老师已八十多岁,他开玩笑说自己会死在火车里,回不了家,所以婉言谢绝。不久,我从吴公藻编的《太极拳讲义》上看到吴公仪拳照,吴公仪的拳与其父及我的老师差异就更大了。现在的情况也一样,如果不是同门,不经常在一起推手,总难推出丝丝入扣、劲力咬合紧密、高质量的不丢不顶沾连黏随的感觉来,即使是同门,套路也常有大相径庭的情况。
  那个年代,信息没有现在这样通畅发达,没有电脑,没有网上丰富多彩的练拳视频,交流不方便,也没有要走出去交流的想法,大家都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练,都在为填饱肚子奔波,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是同门,为何拳架不同呢?国标太极拳出来后,才弄明白,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规定,父子、兄弟、同学,以前的你与现在的你,拳架不同是必然的,很正常。那么,是同门,又为何推不顺手呢?
  一、练是推手
  推手的核心是不丢、不顶、沾连黏随,“不丢、不顶、沾连黏随”八个字,就把推手定格为只有双方配合才推得起来的运动,如果没有双方配合,天大的本事都做不出来。因为需要双方配合,所以推手无法进行对抗比赛,比赛只求赢,无配合就无不丢不顶沾连粘随,无不丢不顶沾连黏随就不叫推手。推手需要固定的伙伴,在这里推几天又在那里推几天,没有固定的推手伙伴,缺乏互信、配合,很难练出高质量的“不丢不顶沾连黏随”。我师傅吴鉴泉入室弟子洪涤怀先生在我们初习推手的时候,就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推手伙伴结成对子,分散练习的时候以与自己的对子练习为主。与自己的对子和老师配合练习多了后,就会十分默契,会习惯成自然地形成一个固定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与非同门推,与不相识者推,很难有与自己的同学或老师推时那种丝丝入扣、劲力咬合紧密的感觉。这是长时间养成的固定模式在作祟。师傅教学生,学生再教学生,再教学生之间就很难推得顺手了。“师承十分古来无,接得七分即高徒,要想十分艺,三分须自悟”。学生自悟三分,学生的学生再自悟三分,不发生改变、没变化是不可能的。我自1972年开始随洪涤怀先生转练太极拳,到1998年先生去世(去世时享年99岁),至今已四十多年。现在我教学生的推手方法与老师教我的推手方法就已大不相同了,我以自创的“三尖触接失重定步推手法”教学生练习不丢、不顶、沾连黏随。(“三尖触接失重定步推手法”一文已在《中华武术》2014年第7期发表。)网上有很多我的推手视频,大多是过路人拍摄上传的。我们练拳场地是烈士陵园,由于风景区全开放,路过的人很多,会推手的往往都要交流推一下,但彼此不熟,难能推得顺手。我现在教学生的推手练习方法虽与师傅教我的推手练习方法不同,但是,骨子里头仍不失吴式推手那种在特定情况下,如同蝉伏于树那样紧附于对方身体上,甩不脱蜕不掉的特点。
  因配合程度高,师生间、高水平低水平同学间,每次搭手,水平低的一方最多推半分钟,便肩臂酸不可耐,或全身瘫软,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继推。肌肉收缩的力学特点之一是,肌肉不具有完全弹性,而是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即收缩时间越长,收缩力与速度就会越降低。高水平方能够不重不轻地把低水平方从接触点到全身搓揉成为一根张紧的弹簧,时而压缩,时而弹放开,低水平方既推得动能用出力,又不完全能推得动、完全能用出力,没有一丝一毫肌肉放松的时间,又难受又痛苦,肌肉很快就出现疲劳,动弹不得。虽痛苦难受,但推后身心却无比地放松轻快,膨胀有力,痛并快乐着,一两天不推,身心都会感觉空空落落的。
  有一次听师傅笑着对我们说“我的功夫是从你们身上学来的”时,大家都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接话,都不说话。师傅虽然是在开怀大笑时脱口而出,却又不像开玩笑。我们一般都认为功夫是跟师傅学来的,其实并非全然。我师傅1934年随吴家练习太极拳,新中国成立前夕,与师弟马之梁等随吴一家去香港,不久后返回大陆,便再无见面。朝夕相处了一段时间,据师傅说,他也能经常拿起小他一岁的师弟吴公藻。当年他和师弟马之梁在长沙武术界被并誉为“洪(红)鬃烈马”,颇有声望。有这样的成绩了,为什么还要说功夫是从学生身上学来的呢?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等我自己带学生以后,才明白过来。这句话中的两个意思非常明确:一是推手一定要互相配合,二是与自己学生的配合程度最高。我现在也有切身体会,高质量的不丢不顶沾连黏随确实是从学生身上得来的。我现在对自己的学生明确地说:“先当学生,后一定要当先生,如果一辈子跟师傅练,自己不去带学生,你的功夫就不会高。”一般跟我三年左右,我都要他们当先生,自己带一批学生,在学生身上试。晚上学生自带自己的学生练,早上可以集中到我这儿来练。
  二、比是断手
  推手水平高,不丢、不顶、沾连黏随能力就强。如何检测这种能力呢?推手不能比,所以没法测,测不出来。目前的“太极推手比赛”是检测方法之一。不过,“太极推手比赛”这个称谓不对,推手既然无法进行对抗比赛,何来“太极推手比赛”之名?“太极推手比赛”显然名不副实。如能将“太极推手比赛”正名为“太极断手比赛”就名实相副了。因为断手就是比,是对抗,比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忽隐忽现,丢就丢得彻底,顶就顶在人力前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不丢不顶沾连黏随的体现。断手的形式很多,如:只用手,不能抓握,不能击打;可擒拿抓握;可用脚摔跌;可推打结合,打时不击头面部和裆部等。
  目前常见的各种所谓的太极推手比赛,可归纳成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除了不能击打、擒拿,可推、摔并用。推出圈和摔倒都能得分。突出脚手并用,胜负一目了然。如河南省制定的太极推手比赛规则。第二种模式,不能击打、擒拿、用腿别摔。推出圈和推倒地能得分。突出手的作用,胜负一目了然。如国家制定的太极推手比赛规则。第三种模式,不能击打、擒拿、用腿别摔。控制、主动得优势“分”,有圈限制但出圈不失分不得分。突出手的作用。胜负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不到热闹。如台州市制定的太极推手比赛规则。   这三种模式,从为散手服务角度来讲,无分优劣。从顶牛程度来讲,第一种因可用腿脚来别摔,顶牛相对第二种模式要轻微,但与摔跤太接近而几无太极推手的特色。第二种顶牛最甚,且顶牛的剧烈程度随比赛圈子直径的减小而增大。第三种拒绝顶牛最彻底。从比赛打分的操作性来讲,第一种最容易,第二种次之,第三种因出圈不失分也不得分,全凭裁判的火眼金睛和良心判定谁是比赛场上的控制者、主动者,故而最难。从参赛的人群来讲,第一种最年轻,体能要求最高,精摔跤。第二种次之,懂摔跤。第三种更需沾连黏随不丢不顶的功夫,因而年龄稍大也不十分碍事。第三种最能体现太极拳的核心内容沾连黏随不丢不顶,最能看到太极拳以柔克刚、耄耋能御众的技击特色。第一种模式与摔跤最接近,归并到摔跤里去不失为一种选择。第二种模式顶牛最甚,如果把比赛的圈放大,且出圈不失分亦不得分,就十分接近第三种模式了。采用哪种模式来进行比赛,要视比赛的目的而定。如果想引领太极拳练习者掌握沾连黏随不丢不顶的功夫,既拒绝“顶牛”这个太极拳术的致命伤,又考虑到它的群众性、趣味性、健身性,则非第三种模式莫属。
  1985年,经层层选拔比赛、集训,我第二次代表浙江省参加在山西太原举办的全国推手比赛。这次比赛规则与上述第二种差不多,不能用腿别摔勾踢。因不能用腿,要摔倒对手很困难,得分主要靠勉强将对手推出圈。我的对手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请求弃权至少10次以上。每重新搭手他都提出不比了,手也不伸出来,场上主裁一而再再而三劝他:坚持一下,坚持一下。为什么他要放弃比赛呢?一是他无力抬手,难能完成比赛。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从县里开始比直到全国,除全国冠亚军决赛这一场我是失了小分取胜外,其余场次几乎都是以不失一分、只一局就以绝对优势取胜。取胜原因之一就是对手在不轻不重的劲力刺激下肩臂酸不可耐而难以组织有效的进攻。二是可能良心上过不去。不管是我出圈还是他出圈,都是他得分。比赛结束签名时,场上女记录员对我说:“你真可惜。”对手对我说:“向你学习。”那时人很单纯,也没有想去抗争,只是心里难受。
  三、推手、断手各有针对各有所功
  用意不用力是针对指导套路练习的,与推手几乎无关。沾连黏随不丢不顶是针对指导推手练习的,与套路几乎无关。肌肉张紧,各关节坚韧牢固,是针对断手瞬间发力的练习。断手频频发力,发力瞬间全身各关节承担传递、承受大力之职能,此时只要某一关节不够坚刚稳固,则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凡发力肌肉必张紧,各关节必坚韧牢固。说“用意不用力把杠铃松上去”,没有人会相信,说“用意不用力把人松出去”,却有人相信。这是太极拳的悲哀,是科学的悲哀。用意不用力、沾连黏随不丢不顶、关节坚韧牢固三者各有针对,各有所功。只练推手,不练断手,散手能力就差。只练断手,不练推手,散手时就打不出太极拳术特有的风格。推手、断手两者各有针对各有所功,推手是练,是配合着练,断手是比,是交流切磋,推手、断手分开练,推手、断手不能混为一谈。
  四、不相识,直接断手,无须推手
  不相识既然推不顺,那就不要指望能推顺,无须客气,干脆一点,来个断手交流,不浪费时间。断手交流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检测对手的水平,二是如果对手水平高,就虚心学习。对手的体重大甚至远远大于你,如果不能胜你,那肯定水平不如你。如果胜你,那也不好说,因为对手真实水平与他的实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力比你强,水平不一定比你高。对手的体重相近,如果胜你,那水平肯定比你高。对手的体重小于或远远的小于你,如果胜你,那水平无疑比你高。体重相近或小于你,又胜你,就要上点心,向他学习。学习的时候,要把自己原有固定模式、习惯统统丢掉,丢得越彻底越好,要把自己当成初学,当成什么都没学过。学拳容易改拳难,难就难在要丢掉原有固定模式、习惯。瓶倒空了才能装新东西,倒得越空越虚装的新东西就越多,虚心使人进步。
  与老师、同学之外的人推手很难推顺,这是自然规律。不要误以为与老师推得顺,老师的水平天下第一,而因此指责对方不懂推手。这其实是无知。我师傅九十多岁时仍坚持每天推手,学生排队轮推。这么多年轻人排队轮推还个个气喘吁吁,外行人看着以为老师的功夫不得了。师傅走路颤颤巍巍不像年轻人这么稳健,推手却稳如泰山,这都是配合的结果。我现在也和当年的师傅一样,学生排队轮推个个气喘吁吁,一脸的痛苦,而我却稳如泰山,呼吸平和。当我将失重时,学生会牺牲自己的稳定把我扶住不让我摇晃。这个过程对于学生自己沾连黏随不丢不顶能力的培养也有莫大的好处,是双赢结果。年纪大了,不要和不相识的人推,如果以为自己把学生推得晕头转向是能耐,那就大错特错了,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和试探功夫者推,摔了后果很严重。求学者要当心,要悠着点,别以为真的越老越厉害。
其他文献
注意!注意!一大炉“老油条”即将上桌,请尽情“享用”。第一根“老油条”:老杨——为了玩可放弃一切一下课,人就没了影儿,百分之千的预感是去“扇卡”了。不过他的老窝还是很
一、演拳之法  演拳之法,总要讲明,学之不讲,犹食而不知其味者也,虽多亦奚为!  演拳之法,虽经师讲,尤须自参。盖拳中之理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必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方能自善其用。  演拳之法,务要讲明劲法。所谓劲法者,绵、软、硬、萃、滑也。其外,如崩、冲、裹、压、捋、挂、磕、内发等劲,均不外五劲。绵劲者,彼进我退,彼退我进,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专用伸缩,不事遮拦,巧如无此心。软劲者,练拳之际,不逞
通过对1∶2缩尺三层Y形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框架结构(Y-HSS-EBF)模型试件的振动台试验,考察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基于结构的恢复力模型与等代拉杆简化模型,采用SAP2000程序中的多
冬日的阳光洒在学校的操场上,广播里传来了“来操场集合”的通知。在阵阵欢呼声中,梅溪小学体育节正式拉开了帷幕。首先进行的是梅溪的传统项目——跳绳。跳绳是一项简单易行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中等血肿量患者的内科治疗与微创穿刺血肿吸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2例高血压中等量脑出血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微创穿刺血
油麻地的夏天,浓绿浓绿的,汁水随时要流淌出来一般。远处稻田里,纺织娘在叫。皮卡认识这种会吟唱的虫子:有两根细长的触须,眼球是棕色的,身体翅膀都是绿色的,翅膀上有网状的
(接上期)【第二段】十一、抄挑穿戳绕背花左脚里收半步,身与右腿稍起,左手持锏臂内旋,向下摆臂使锏顶端向右、向下由右腿前向左绕行摆动,肘微屈(图44)。
猫头鹰把水壶从碗橱里拿出来,说:“今晚我要做泪水茶。”他把水壶放在膝上,静静地坐着,开始想令人伤心的事情。“断了腿儿的椅子。”猫头鹰说着,眼睛开始潮湿。“不能唱的歌,
5月29日,大乐透第17061期开奖,我省洛阳一位幸运儿独中当期全国唯一一注头奖,总奖金1512万元。购彩十年从不研究机选彩票锁定大奖5月31日上午,中奖彩民王先生来到河南体彩中
1900年,一位名叫徐纪的美籍华人拳师,曾专程到中国河南省寻访武术之“根”。徐纪先生自幼从名师习武,又在台湾、美国教拳多年,可谓行家。他在访问了登封、温县、洛阳、开封以后,很坦率地提出了几条意见:第一,套路太多,习拳者为记忆套路而无暇加深功力;第二,架子太花,表演味儿较浓,实战性不强;第三,后起之秀功底差,不足以服远。  他认为,少林武功“不害其少,只怕是太多了些”,对众多套路必须“舍得割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