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内的电视新闻之所以不好看,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新闻中缺少记者精彩的现场提问。在新闻现场,部分电视记者不爱提问,即使问了问题,也不愿意编辑到新闻当中,导致很多的电视新闻形式单一。解说词加画面加一两个无关紧要的同期采访,已成为如今国内电视新闻的主要范式。这样的新闻死气沉沉,缺少现场感和鲜活的生命力,自然会导致受众的流失。出现这样的情况,归根结底,还是记者基本功不够扎实,提不出的好的问题。没有好的提问,被采访者自然不可能有精彩的回答,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新闻现场,记者应该问什么、怎样问?无论是从专家的理论著作中,还是从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中,都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电视记者;提问;采访;电视新闻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5.043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好的提问犹如画龙点睛。记者提出好的问题,往往意味着新闻报道成功了一半。因为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让受众感受到被采访人的真情实感,展示被采访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可以展现出被采访人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体现出电视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还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
但是在目前中国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很多记者很少在现场提问,即使提问,也很少在报道中呈现精彩的提问和回答的环节,经常以画面加配音的方式替代。导致新闻报道缺乏现场感、缺乏冲突,索然无味。
此外,还有部分记者对报道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提出的问题让人啼笑皆非,受众无法从被采访人那里获得期待的信息。还有的记者的提问不够理智、客观,特别的情绪化,这会让被采访人不知所措,导致采访的失败。
那么,在新闻现场,当记者拿起话筒,面对被采访人的提问的时候,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1. 提问要激发出被采访人的真情实感,讓被采访人展示其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电视新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平淡无奇的人物报道,尽管被采访人有巨大的影响力、为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或是拥有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但就是由于记者的提问水平有限,采访中,没能激发出被采访人的真情实感,展示其崇高的精神境界,导致最终呈现的人物电视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一般。
美国新闻学家雷特狄克说,在人们的心中,蕴藏着各种各样的记忆,如果你能唤起他们心中的这些形象,你的描述就有了激动人心的力量。在表现人物的采访中,记者有必要通过提问去唤醒采访对象的内心情感,同时给采访对象以展示个性的机会。提问中需要设计些激发性的问题。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您早》节目2019年6月14日播出了专题报道。报道了四批北京对口援助偏远地区的北京干部,前赴后继,历尽艰辛,帮助偏远地区国际级贫困县脱贫的事迹。
脱贫工作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批又一批的援助偏远地区的干部相互接力。当第四批援助偏远地区的干部终于帮助贫困县实现脱贫梦想的时候,前三批的干部已经回到了北京。庆功典礼的现场,没有他们的身影,但是他们为脱贫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记者李扬薇敏锐的抓住了这一点,在采访现场,她向第三批北京援助偏远地区的挂职干部向传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记者:当偏远地区的产业扶贫真正取得成就的时候,您可能并不在现场,会有遗憾吗?
向传杰:产业帮扶,确实是需要有一个周期。不是当年投产,马上就能见到成效。所以需要一代一代的扶挂职干部共同来推动这项工作。我们第三批挂职干部团队,一直都秉承着一个理念就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向传杰眼含热泪、目光坚毅。有观众反映:看到这里的时候,他们也是热泪盈眶。
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新闻》节目2021年7月7日播出专题报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天安门广场景观五天迎来近145万群众打卡留念》。记者吕梓源在天安门广场采访时,发现了一批来自四川省宜宾市的共青团员。喜迎建党百年,又亲临刚刚举办过盛典的广场,共青团员们一定有很多的心里话想说。记者设计了这样的提问。
记者: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才铸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建党百年之际,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
四川省宜宾市共青团员:我希望当今的盛世如前辈们所愿,我们能作为他们的眼睛替他们看遍。
年轻人的回答朴实无华,但是,能从她的话语中,感受到她对革命先烈的深情怀念。记者的提问,激发出了年轻人真挚、热烈的情感,也会深深的触动观众。
不难发现,激发性提问能使被采访人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在镜头前充分表现自我。对电视采访来说,能拍到采访对象真实的心声和精神面貌,节目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二、要提专业的问题,让被采访人充分发挥专长,让受众获得最专业、权威的信息。
当电视记者有机会向权威专家、新闻事件的知情人、重大建设项目或活动的负责人时,一定不要浪费难得的机会,一定不要问那些细枝末节、无关痛痒的问题。而是要问要只有他们能回答的问题,也就是受众最关心的问题。让他们的回答一锤定音!
在谈到记者如何向被采访人提问时,曾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专家爱泼斯坦说:“要问的是只有他本人才能告诉你的问题,或者他能陈述他的观点的问题。这样你就进行了一次丰富多彩的采访,充分利用了时间,给了人家一个好印象。”2016年,中国女排获得奥运冠军。回国后不仅,主教练郎平带领队员们又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中。在训练场上,一家电视台的记者获得了采访郎平指导的机会。 从观众的角度设想,大家一定会关心中国女排的人员调整、即将要参加哪些的重要比赛、技战术方面还有哪些不足,如何改进、以及郎平指导本人的身体状况、是否能带領中国女排打完东京奥运会等等问题。但是这位记者的提出的问题却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记者;如果韩国女排的主攻手金软景加入中国女排,是否会提高中国女排的比赛成绩?
郎平;那中国女排还能拿世界冠军。
记者:如果朱婷和金软景这两个主攻手,您只能留一个,您会选谁
郎平:当然是朱婷,那毕竟是“亲闺女”啊。
尽管郎平指导用自己的幽默,多少化解了一些现场的尴尬。但记者提出的这些既像玩笑、又似调侃的问题,确实是浪费了一次重要的采访机会。拿不可能存在的假设当问题,那肯定也不会得到有信息量的回答。观众在看过这条电视新闻之后,也必然会大失所望。
2. 要善于通过提问,安抚、调整被采访人的情绪,顺利的完成采访任务。
在日常的新闻审看中,经常会发现部分新闻缺乏关键新闻当事人的采访,这部分缺失的内容,用文字解说加画面代替。和记者沟通发现:因为被采访人情绪失控,导致采访无法正常进行的情况时有发生。
因此,在追踪较为敏感的新闻事件,遇到情绪容易激动的被采访人,记者一定要设计好问题,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手势等细节。通过提问,来调整、安抚被采访人的情绪,保证采访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2020年6月播出的一期《体坛风云会》节目中,记者邵圣懿对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唐茜靖进行了现场采访。由于训练艰苦、竞技状态低迷,还没开口说话,小姑娘已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眼看着采访无法进行了,记者马上换了一个问题:
记者:“我从教练和队领导那里了解到,这个冬训,你的体能练得很好,成效显著。你自己怎么看。”
听了这个问题,唐茜靖破涕为笑,开始平静的回答记者的提问。
唐茜靖:“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蜗牛,慢慢的爬,虽然很慢,但我一直在动,一点一点的进步。现在,我感觉自己已经逐渐走上了正轨,别人是大步流星,我要还像蜗牛一样慢慢爬,那肯定追不上,所以我要继续迈开脚步,努力追赶。”
通过提问,帮助被采访人调整情绪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记者在采访提问之前,要首先控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和表情都会影响到采访对象。为了使采访对象保持比较兴奋的谈话状态,记者自己首先必须情绪饱满。在访谈过程中,应该经常以赞许式的表情和动作对采访对象进行鼓励。另外,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定不能情绪化,更要避免偏激。偏激的提问,往往也会导致被采访人情绪的变化,回答不够客观,也无法提供全面详细的信息。最终,影响传播效果,导致受众无法获取全面的信息。
3. 深入新闻现场,边走边问,增强报道的代入感和现场感
如果遇到合适的选题,记者还可以尝试在行进中提问,完成采访。边走边问的方式,可以让电视新闻的现场感更强。记者也可以通过观察,选择提问的地点,完成场景的调度。和固定机位的提问采访相比,这种方式所展示的画面会更丰富,画面中的信息量也会更大。
北京广播电视台《特别关注》栏目曾对北京郊区一个农村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了报道。记者就选择了这种边走边问的提问方式。
在蜿蜒的山村路上,记者向村长提出了很多问题:“村庄的面积、人口等总体情况”、“垃圾分类的执行情况,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如何改变村民的生活习惯,让大家按照垃圾分类处理垃圾”,村长边走边进行的详尽的回答。
走到村里垃圾集中收纳点,村长打开垃圾桶,向记者展示这个村垃圾分类的成果。路过村民的院落,村长也打开了村民家中的垃圾桶,请记者拍摄每家每户的垃圾分类情况。
这个村地处深山,山路崎岖蜿蜒,爬上爬下非常耗费体力。虽然记者提问时有些气喘吁吁,尽管摄像记者拍摄的画面也会轻微的晃动,但这些都没有影响这条新闻的传播效果。一问一答间,观众仿佛来到了这个京郊的小山村,置身于新闻现场。
4. 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媒体传播矩阵形成,如今,受众可以更方便的从电视端和移动端及时的收看到电视新闻。统计数据显示:有精彩提问的电视新闻,所取得的收视数据和点击量都会更高。
同样,在众多的短视频平台,那些会提问的制作者编辑的视频新闻也会受到用户的欢迎。近期,一位短视频的制作者在抖音平台发布了一条对人大附中学霸的采访,被采访人已被保送到人大新闻系,但是,他还是选择要参加普通高考。视频制作者设计了很多问题,与这位考生一问一答,很有意思。这个视频的点击量也是非常高。
在传统纸媒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我们视频”是成功的范例之一。在这个由新京报和腾讯新闻合作推出的视频新闻项目中,很多传统纸媒的记者参与其中,他们突出的采访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视频中,他们精彩的提问,让越来越多的粉丝喜爱上了“我们视频”。
所以说,无论是传统电视新闻,还是新媒体平台的视频新闻,记者个性鲜明的提问,都是受众希望看到的。因此,电视记者、视频新闻制作者,更应该重视提问这个看家本领,提高提问的水平,让电视新闻、视频新闻更精彩,吸引更多的受众。
参考文献:
[1]朱羽君雷蔚真:《电视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页.
[2]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319页。
[3]朱羽君雷蔚真:《电视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