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烨:“慈安太后”在美利坚的幸福生活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se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大洋彼岸的陈烨连上线的时候,她正与家人在南达科他州度假。刚参观完著名的总统巨石以及印第安人被驱逐屠杀的战争遗址的陈烨显得格外兴奋,抛开我的采访提纲,足足给我说了一刻钟的旅途经历和美国历史。很奇怪,从她不紧不慢温文尔雅的语调里,很难让人联系起她的演员身份,倒更像是一个博闻强记的知识分子抑或演说家。
  热心公益,甘为中美友好事业的桥梁
  上世纪80年代,在香港导演李翰祥执导的影片《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里成功塑造了慈安皇后形象的陈烨,自费去美国留学,在赫斯顿大学戏剧系念了一个戏剧硕士学位。之后成家,有了两个儿子,虽然还是拍了一些戏,但因为孩子小,她不能不把照顾家庭的任务放在第一位。不过,即便在家相夫教子,陈烨也没放弃专业追求。孙悟空这个形象在陈烨童年的记忆中印象极深,是陈烨心目中的“超人”,甚至比超人更厉害更棒。所以陈烨不仅要让两个儿子知道孙悟空的故事,而且还要让美国小朋友都知道。于是她就在家里写了一个剧本,就叫《孙悟空》,而且还自己导演,用了美国当地的专业演员。
  现在孩子都大了,一个工作了,一个在念大学,陈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投身她所喜欢的社会活动。陈烨说,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观念也是她到美国之后才逐渐培养起来的。陈烨认为小到一个学校要办好,大到一个社会要治理好,大家必须齐心协力,不能各人自扫门前雪。她刚到美国的时候,也是一个只想把自己管好的“自了汉”,现在她已经完全改变了想法,从艺术家变成了地地道道的社会活动家了。
  陈烨目前是休斯顿亚洲协会文化教育组的董事会指导小组成员,也是休斯顿大学访问团董事会员,还参加了休斯顿的两个关于精神健康方面的组织的董事会。她与曾任亚洲协会休斯顿分会主席20多年的丈夫,用了17年、斥资5000万建造了一个会馆,里面可以举行画展,办中文学习班、气功培训中心,举办中国及亚洲各国艺术节,介绍中华饮食文化……目的是让美国朋友更好地了解中国及亚洲文化。
  陈烨每年都会组织全家度假,去年冬天去了美国最早贩卖黑奴的地方。孩子们在学校里都念过这段历史,到实地考察一下,感触颇深。陈烨跟丈夫开玩笑说,你们美国佬指责别的国家有这样那样的人权问题,你们当时把黑奴像牲口一样卖来卖去的,还有对印第安人的大屠杀,历史污点也不少。虽然丈夫不喜欢在这个问题上多做辩白,但对于他们这个“中美合作之家”,每天还是会上演各种辩论,从饮食到文化,从历史到政治,什么领域都可能涉及。
  前一阵,中国副总理刘延东到休斯顿访问,陈烨的先生代表亚洲协会隆重地接待了她。她与休斯顿各界进行了接触,感受到了休斯顿人民的热情。刘延东对陈烨和她先生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回国后还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信中说中美两国很需要陈烨这样的人为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和文化交流做些事情。
  李翰祥:再笑就不拍了!
  对拍过的几部清宫戏,现在提起来,陈烨还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虽然现在影视剧里的清宫戏比比皆是,但当时他们拍《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还是空前的,令人震撼的。李翰祥导演对清宫历史的研究下了很大的功夫,琢磨得很细很透,因而他也极讲求真实性。以至于演员拍戏时手上佩戴的镯子、戒子都必须是真价实货的国宝古董。于是,摄制组还专门请来故宫工作人员管理这些“道具”,平时由他们保管,到正式拍摄时再戴上。陈烨说,当时除了拍戏的压力,这些价值连城的珠宝戴在身上也决不轻松,一不小心打碎一个,真是倾家荡产都赔不起。
  影片因为是在故宫实景拍摄,对演员而言,那种恢弘的气势、强大的气场跟摄影棚里搭出来的景完全不是一回事。陈烨说,当时导演一说“开始”,我和刘晓庆俩人立马有会产生“母仪天下”的错觉,那么多人给你三跪九叩的,你就真会感觉自己好像就是皇太后。实景的气氛会令演员很容易入戏。
  李翰祥导演拍戏的风格很有趣,他喜欢先演一遍给你看,他居然还擅长扮演各种女角。陈烨说,他装起太后走路的样子来简直太像了,一开始他们都忍不住要笑。而最好笑的是陈烨到摄制组后的第一场戏:皇帝要死了,皇后坐在边上,跟梁家辉对戏,梁不会讲普通话,只会广东话,但陈烨又听不懂广东话。李翰祥急中生智,让梁家辉数数,后期再配音。面对一个气数将尽“胡言乱语”的皇帝,陈烨跟刘晓庆没法不笑场,尤其是梁家辉还操着广东话数一二三四。那出戏气氛应当是很严肃的,皇帝要死了,皇后们却笑得前仰后合,李翰祥发火了:你们再笑就不拍了!
  结交闺蜜周洁
  《垂帘听政》给了陈烨与周洁共同拍戏、共同生活半年的机会,两人由此成了闺蜜。
  当时周洁在上海歌剧院,陈烨的家就住在歌剧院后面的一栋楼里,从陈烨家的窗口可以看到歌剧院的大院。
  拍完《垂帘听政》从“后宫”解放出来的陈烨和周洁成为无话不谈的姐妹淘,陈烨要把周洁从歌剧院叫出来,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暗号——每当陈烨在窗口拉起手风琴,周洁就知道那是闺蜜的呼唤。陈烨如果去外地拍戏,她每天的那瓶牛奶就是周洁的。陈烨的父母也很喜欢周洁,把她看做自己的女儿,陈烨便多了一个乖巧的妹妹。
  在陈烨看来,现在周洁不光是一名杰出的舞蹈演员,而且还是一位文化艺术使者,她不仅在国内办舞校,还把学校开到了休斯顿,很多美国孩子都有机会学习中国舞蹈,还参加比赛。今年8月15日,受周洁之托,陈烨去全球青少年艺术大赛做颁奖嘉宾,奥斯卡终身评委卢燕、徐松子等艺术家和企业家都来休斯顿参加这个活动。陈烨则利用她和丈夫的社会关系、人脉资源,帮周洁联系当地的市长、议员等头面人物,一起来为周洁为中美艺术交流捧场点赞。
  陈烨说,周洁喜欢叫她“老姐”,起先不明白“老姐”是什么意思,只是听起来把人给叫老了。后来她想,“老姐”的“老”可能是交往时间久、关系非常牢靠的意思。于是对周洁说,你可别有太多“老姐”哦!周洁说,不会,就你一个!
  五四农场糊纸袋
  陈烨在上海华山中学毕业后,赶上插队落户的“末班车”,被分配到上海郊区奉贤五四农场纸袋厂,在纸袋车间当车间主任。当时才十几岁的陈烨工作很卖力,别人一天做800个纸袋,她非要做1000个。   农场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八个人一间宿舍,所谓的宿舍也就是一个大草棚、大通铺,两间宿舍间的隔墙都不砌到顶,隔壁宿舍说话都能听见,地面连水门汀都不铺,只是原始的烂泥地。奉贤靠海,到了冬天特别阴冷,茅草棚的保暖性很差,陈烨的母亲给她缝了条特别特别厚的被子,还有一件棉背心,晚上要穿着它才能入睡。
  有一天下暴雨,大家都在宿舍休息,突然有人喊:不好,涨大水啦!大家这才发现,床下已经一片汪洋,鞋子和脸盆都漂走了。这时,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去抢救私人物品,而是在陈烨带领下,冒雨直奔车间——抢纸袋!虽然有一半纸袋最终还是泡了汤,很多人心痛得掉泪,但当时的这种冲天干劲,陈烨如今回忆起来,仍然感到非常可贵,甚至令人感动。
  陈烨一直跟两个孩子说,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办法把它做到最好,就是糊纸袋也要想办法糊得最好,糊得最多,糊得最快。陈烨也跟先生说,你把我放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我都能生存。农场这段经历对陈烨而言,意义非凡。这段艰苦的生活确实是磨炼了人,现在年轻的孩子都应该经受这样的磨炼,要不然他们不会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艰难,也就无法真正体会什么是甜,什么是幸福。在农场岁月里,你会感到每经历一件事情,你都一下长大了好几岁,好多事情都不敢跟爸妈说,只报喜不报忧。也正是这样的岁月,最容易成就一辈子的友谊。陈烨说,她至今最好的朋友还是在农场里同甘共苦的战友。
  关于农场这段生活,陈烨初到美国时在英文课上曾经写过一篇作文,就叫《我的农场》。以此文为基础,陈烨还曾改编过一出舞台剧,自己演自己。前两年美国出版了一本书叫《绿卡的故事》,讲述50位来自世界各国的杰出移民的故事,陈烨就是其中之一,而介绍她的那篇文字亦是以《我的农场》为蓝本。
  小儿子在念高中的时候,陈烨把《我的农场》这篇作文给他看,他看完以后哭了,他从来不知道他的妈妈曾经经受过这样的磨难。陈烨觉得有时候说教对孩子的说服力并不大,给他们看过去的事实,他们会受感动,虽然他们可能未必完全理解。
  上影厂来了七个人
  陈烨的农场岁月,终于被从上海开来的一辆面包车上下来的七个人画上句号。
  这些人中,陈烨只认识其中一位,她不是影片《年青的一代》里的女演员朱曼芳吗?他们来这里干什么?
  事后陈烨才知道,这七个人当中,有《难忘的战斗》摄制组的导演、副导演、摄影、化妆、服装,还有一位是当时的工宣队员,他们是来找演员。
  他们对陈烨说,小陈同志,你不要紧张,我们就是来看看你。边说边拿出一顶军帽戴在陈烨头上,摄影师在一边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搭成一个取景框,对着陈烨比划来比划去。接着他们要陈烨“表演点什么”,陈烨说我给你们做广播体操吧。做完体操,她又想起了自己还有在上海儿童艺术剧院里曾经排演过朗诵《爸爸的眼睛》,它讲一个非洲的小孩,家境贫穷,爸爸为了生计,把自己的眼睛卖了换钱养活全家。故事的悲惨令善良的陈烨在朗诵的时候声泪俱下。
  面包车开走前,他们对陈烨说,你好好工作,我们有什么事情会告诉你。然后扬长而去。
  陈烨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在纸袋车间里重复着枯燥的工作。直到两星期后,上影厂来信了。
  队里告诉陈烨,说上影厂要借她一个礼拜去《难忘的战斗》摄制组试镜。陈烨高兴坏了,最近她每天放工回来都在无线电里听《粮食采购队》(电影《难忘的战斗》即改编自该小说)的故事,对整个故事的情节、人物、背景都非常熟悉,范可君是故事里的重要角色,也是唯一的女性角色。陈烨心想,小范就像我的一个老朋友似的,要是让我演她,真是太好了。
  令陈烨无比兴奋的除了被选中试镜外,可以回上海在父母家住上一个星期,在当时也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农场的规定是每两个月才有四天的假期可以回上海。
  至今陈烨仍清晰记得,在试镜的队伍中,她排在第八位。
  影片的副导演于本正对陈烨说,你就像一张白纸,我们要怎么画就怎么画。陈烨想,我什么也不懂,你们让我怎么演我就怎么样,自然出演,本色出演。
  样片出来以后,所有人都觉得陈烨的银幕形象和气质跟范可君这个角色最接近,于是陈烨就此告别农场,踏入影视圈。
  《难忘的战斗》演员阵容强大,有实力的演员如达式常、陈述、白穆、顾也鲁、程之、焦晃……济济一堂,影片公映后反响很大。陈烨被借到上影厂拍了三部戏后,转正成为上影厂正式演员。在上影厂的10年中,陈烨一共演了18部电影,演了3部舞台剧,若干部电视剧,还在春节晚会当过主持人。
  难忘战友,从未息影
  陈烨坦言,她从未“息影”。
  内心里其实她还想拍戏,但是一定要找到合适自己的戏。刘延东副总理访问休斯顿时对陈烨说:你要去拍戏啊,你不能不拍啊,我们都很喜欢你的戏。陈烨说,是啊,现在孩子大了,我倒是有时间了,但是还是要有合适的戏。
  在美国,对于陈烨来讲,做一些对中美两国友好事业有益的事,比拍一两部戏重要得多。但这个重要性只是相对而言,如果有好的角色好的戏,又有从容的时间和精力,陈烨表示:我还是很愿意拍。
  从幼儿园到大学,陈烨一直陪着两个儿子一步步走来。可以说对中美两国教育制度、理念、方法上的区别,她了如指掌。于是她会到很多地方去讲中国的情况,农场的经历,两国文化、教育的比较。她说,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美国更了解中国,只有多沟通,多了解,世界才会和平。
  陈烨虽然身在美国,但仍心系祖国。她非常关心国内尤其上海电影界、艺术界的各方面情况。上次回国,本刊主编刘巽达送给陈烨三本《上海采风》杂志,带回美国后,她仔细阅读了每本杂志,在里面她遇见了很多曾经与她朝夕相处的老师、同行、同事,比如张云立,在《难忘的战斗》里,他演秦老刚,陈烨演范可君,这两个角色在戏里是老搭档。
  “当你看到这些老同事的时候,会感到特别亲切。”陈烨说。有一年,杨在葆与一个艺术团一起来休斯顿演出,俩人一见面都很激动。还有一次,陈烨带两个儿子来上海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看到秦怡,年事虽高,但身材依然保持得很好,人还是那么漂亮。
  谈起中国电影,陈烨觉得在视觉上、技术上,目前有些国产电影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不少影片也赶上了世界电影发展趋势,与好莱坞经典影片的距离在缩小。她为此感慨,也挺自豪。当然在美国影院能看到的中国影片的数量还太少,整体水准如何很难说,海外市场尚需努力开掘,则是显而易见的。
其他文献
舒巧  国家一级编导。一九七四年起任上海歌舞团业务副团长,一九八六年被聘任为香港市政局辖下之香港舞蹈团艺术总监,连任四届,于一九九四年返沪。曾任第五届、第六届全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现任全国舞蹈家协会顾问、香港演艺学院院士、上海歌舞团名誉团长。共创编了三十来部大型舞剧,得以排成上演了十九部。主要作品有大型舞剧《奔月》《岳飞》《长恨歌》《画皮》《玉卿嫂》《胭脂扣》《三毛》等。曾赴苏联、印
期刊
一提到儿童剧,人们的印象中就是《白雪公主》《美人鱼》《三只小猪》《绿野仙踪》之类改编自童话的剧目,当然也有《马兰花》这样的经典剧目,但反映当下儿童生活的儿童剧屈指可数,佳作更是奇缺。同时,目前大多数儿童剧创作存在千篇一律、说教严重、过分低龄化等问题。因此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出品的《蓝蝴蝶》(原名《大顺子吼歌》)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不仅反映了当下儿童的生活,更是把视角放在了留守儿童独特的内心世
期刊
2017年开年的上海音乐会排期表上,这样两个名字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庄东杰与木岛真优。一个是问鼎2015年马尔科青年指挥大赛、三十岁出头便在国际乐坛大放光彩的青年指挥家,另一个是新鲜出炉的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的首奖获得者、备受古典业界瞩目的青年一代日本小提琴家。在旁人看来,这种“金童玉女”的组合方式,甚至有那么一点偶像剧式的梦幻味道。  聊天的时候就有乐评老师开玩笑地说,照一般的
期刊
重看海派绘画,到底重看些什么?海派艺术在当下到底意味着什么?与江浙沪之间的关系如何?由上海书画院、江苏省国画院、浙江画院共同主办的“时代·江南”——江浙沪名家(部分)作品联展日前在上海市文联艺术馆二楼揭幕。这一展览展出方增先、陈佩秋、萧海春、周京新、徐乐乐、乐震文等五十一位参展艺术家共计作品九十四件。展览同时举行“浚源·融合——海上书画梳理与当今海派文化现象思考”研讨会,来自南京、杭州、上海的各艺
期刊
作曲家瞿维与寄明同岁,今年是他俩的百年诞辰。此时此刻,不朽的作品——耳熟能详的歌剧《白毛女》、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电影《凤凰之歌》《燕归来》《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歌等等,一曲曲一首首在我耳边想起。而寄明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唱来更是越发亲切,因为它是今天每个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必唱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我与瞿维先生相识于1983年。那年市文联组织文艺家去安徽采风,期间上了黄山。同行
期刊
与赵武平先生相约见面是在农历新年后刚刚开工的第一天,去的途中经过福州路,只见平日里卖旧书、画具与吃食的小店铺大多关着门,熟悉的街道因此显得有点陌生,却新鲜。正如将要见面的这位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副社长——作为一个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在出版社的“前出版人”,对这位前辈的行事还真有点看不懂的新鲜感:身为资深出版人的赵武平,明明最了解“宣传”战略,却在去年末因为“《饥荒》回译”事件被媒体热追“一夜走红”的时候
期刊
海上画坛,国画大家汪观清最初以连环画闻名,其创作的连环画《红日》《雷锋》《斯巴达克》《周恩来同志在长征路上》等经典,曾是伴随我等儿时成长的读物。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汪观清退休后周游世界,移居海外七年,“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创作”(汪观清语)。回国后,于1997、2009年,两度在上海图书馆、金茂大厦举办牛年画展,因他画的牛富有灵性,有着与人相通的魔力,赢得“画坛牛魔王”之誉。2010年,其创作的巨
期刊
张乐  小提琴演奏家。曾在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皇音乐大赛、波兰维尼亚夫斯基小提琴大赛、英国梅纽因小提琴大赛、全美小提琴演奏家大赛、阿斯本音乐节大赛等多个过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多次改写了中国人在重要小提琴比赛中荣获最高荣誉的记录。以全额奖学金就读于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乐团首位终身签约中国小提琴家。曾任中央歌剧院乐团首席、深圳交响乐团艺术副总监、上海爱乐乐团首席、美国大峡谷音乐节首席兼独
期刊
老牌大学因其传统久远,常常给人以保守的感觉,牛津大学更是如此。一进牛村,古风扑面而来:一排排土黄色的建筑,一扇扇五彩斑斓的花格窗,一座座直指蓝天的教堂,一块块坑坑洼洼的铺路石砖,都显示着它的老资格。而寒风中,草地碧绿,牛羊棋布;清晨时,赛艇疾驰,流水嗖嗖,也是这座古老的大学城恒久不变的步点。大学就是这样一个所在,有些时候有些事它最激进,有些时候有些事它又最保守,保守得有几分执拗,几分顽固,但也不乏
期刊
1990年,这是一个春天。冬日的寒意还未完全散去,阳光已经普照上海清晨的街巷。  《上海文化年鉴》摄影记者管一明敲开华东医院一间病房的房门。屋内敞亮,安静。一位身着深色中式棉袄、仪态儒雅的老者端坐在沙发上,见到来人,欠身,微笑。  著名报人赵超构先生,时年八十岁。前晚,赵老接到了管一明的拍摄预约电话,在记者进门前,他悉心脱下平时在病房着的病号服,换上了居家接待客人时才穿的中式棉袄——在那个年代,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