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逐步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为核心,融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的新课程。它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其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为了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把课程资源单纯归结为教材的狭隘思维定势,增强思想品德课程的生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发和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呢?
一、丰富发展教材资源,给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我们的主要课程资源,甚至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课程资源这一重要概念,并不是削弱教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材仍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和“话题”。只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借助“话题”这个中介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创造新经验、建构新意义。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除认真研究、充分开发学校规定使用的教材,还可以利用同一课程标准下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适当补充乡土实例、新闻资料等以丰富教学资源。比如我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教学时,就利用广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第三课“维护消费权”中的相关内容拓展资源。又如,进行“自立自强”“公民的道德义务”等内容的教学时可增加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等新闻实例,以有效地补充教学内容,使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开阔信息视野,拓宽思维方式。仅以教材上有限的内容为教学资源,会因课堂以外的课程资源缺失而致使教材内容变成“死资源”,造成教学上的单调与枯燥。
二、挖掘利用人力资源,给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开辟新的天地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教育教学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学生均在课程资源中处于重要地位,人力资源构成了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搜索范围、开发与利用的效益程度。余文森在《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中指出,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师应以“高度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地、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唤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
教学本身就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构建起科学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把教学视为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师教”,更要重视“学生学”;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首先,学生的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是一种资源,这是教学的起点。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引导得好,学生可以共享差异、取长补短,进而丰富知识、增长能力,使学生的回答,即使是出乎意料的,也可以生成课程资源。例如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老张买回皮鞋后,发现标签上的产地、厂家与营业员提供的不符。当时想算了,可是穿了不到一个星期,皮鞋就脱胶破了。请同学们想想,老张该怎么办?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和讨论后,替老张想到了许多合理的解决方式。正当我满意地准备转入另一话题时,一位学生忽然举手提问:“消费者明知道某商场卖的是假货,故意去买,然后再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向经营者要求赔偿。这样做可以吗?”面对突发提问,我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一个学生说:“这种做法是可以的,知假买假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另一个学生反驳:“不对!这几年并未因如‘王海打假’而使假冒伪劣商品减少。”又一个学生说:“这种索赔的做法可取,可以唤醒消费者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又有一个学生反驳:“明知是假货却购买,并非维权而是投机行为。”最后由班长总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严格规定,消费者只有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其权益才受法律保护。消费者知假买假并非是生活需要,而是出于高额索赔的目的。因此,这种行为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在这个案例中,我把学生临时产生的问题转为课程资源,使学生在讨论中释疑问、辨是非、明道理。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工作,我们只有把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各方人士的力量整合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人力资源。家长、社区工作者就是可利用的人力资源。家长的工作千差万别,所涉领域极为广泛,倘若能充分动员家长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就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以弥补教师自身知识的局限,增强教育力量。例如我在教“未成年人的保护”这一内容时,邀请在司法机关工作的家长给学生开讲座,介绍近年来本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分析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司法机关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等。这次讲座使学生触动很大,明白了法律给予了未成年人哪些特殊保护,提高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懂得了应珍惜自己的美好学习时间,遵法守纪,健康成长。
三、重视运用生活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教育即生活”(杜威),“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家们道出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实践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潜在资源,离开了学生生活实践和亲身体验,思想品德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比如我在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前,布置学生回家先做一个实验。实验分成三步,以每10秒钟为一个计量单位。第一步,测量第一次洗手的用水量。先把水盆放在洗手池内,然后拧开水龙头洗手,再将积下的洗手水倒入有刻度的瓶中,看看10秒钟洗手的用水量是多少。第二步,第二次洗手时将水龙头开小一些,让水缓慢一点流出,再将洗过手的水倒入有刻度的瓶中,看看这次10秒钟洗手的用水量是多少。第三步,测出第一次洗手用水量的和第二次洗手的用水量之间的差额。该实验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了思想品德的科学性、正确性及说服力。这种在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思想观点,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是教师单纯的讲解难以达到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行为规范的真正内化,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独特体验过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自觉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政治课教师,应提高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运用能力,密切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积极开发和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丰富发展教材资源,给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我们的主要课程资源,甚至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课程资源这一重要概念,并不是削弱教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材仍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和“话题”。只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借助“话题”这个中介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创造新经验、建构新意义。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除认真研究、充分开发学校规定使用的教材,还可以利用同一课程标准下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适当补充乡土实例、新闻资料等以丰富教学资源。比如我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教学时,就利用广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第三课“维护消费权”中的相关内容拓展资源。又如,进行“自立自强”“公民的道德义务”等内容的教学时可增加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等新闻实例,以有效地补充教学内容,使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开阔信息视野,拓宽思维方式。仅以教材上有限的内容为教学资源,会因课堂以外的课程资源缺失而致使教材内容变成“死资源”,造成教学上的单调与枯燥。
二、挖掘利用人力资源,给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开辟新的天地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教育教学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学生均在课程资源中处于重要地位,人力资源构成了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搜索范围、开发与利用的效益程度。余文森在《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中指出,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师应以“高度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地、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唤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
教学本身就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构建起科学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把教学视为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师教”,更要重视“学生学”;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首先,学生的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是一种资源,这是教学的起点。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引导得好,学生可以共享差异、取长补短,进而丰富知识、增长能力,使学生的回答,即使是出乎意料的,也可以生成课程资源。例如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老张买回皮鞋后,发现标签上的产地、厂家与营业员提供的不符。当时想算了,可是穿了不到一个星期,皮鞋就脱胶破了。请同学们想想,老张该怎么办?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和讨论后,替老张想到了许多合理的解决方式。正当我满意地准备转入另一话题时,一位学生忽然举手提问:“消费者明知道某商场卖的是假货,故意去买,然后再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向经营者要求赔偿。这样做可以吗?”面对突发提问,我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一个学生说:“这种做法是可以的,知假买假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另一个学生反驳:“不对!这几年并未因如‘王海打假’而使假冒伪劣商品减少。”又一个学生说:“这种索赔的做法可取,可以唤醒消费者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又有一个学生反驳:“明知是假货却购买,并非维权而是投机行为。”最后由班长总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严格规定,消费者只有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其权益才受法律保护。消费者知假买假并非是生活需要,而是出于高额索赔的目的。因此,这种行为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在这个案例中,我把学生临时产生的问题转为课程资源,使学生在讨论中释疑问、辨是非、明道理。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工作,我们只有把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各方人士的力量整合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人力资源。家长、社区工作者就是可利用的人力资源。家长的工作千差万别,所涉领域极为广泛,倘若能充分动员家长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就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以弥补教师自身知识的局限,增强教育力量。例如我在教“未成年人的保护”这一内容时,邀请在司法机关工作的家长给学生开讲座,介绍近年来本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分析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司法机关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等。这次讲座使学生触动很大,明白了法律给予了未成年人哪些特殊保护,提高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懂得了应珍惜自己的美好学习时间,遵法守纪,健康成长。
三、重视运用生活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教育即生活”(杜威),“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家们道出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实践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潜在资源,离开了学生生活实践和亲身体验,思想品德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比如我在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前,布置学生回家先做一个实验。实验分成三步,以每10秒钟为一个计量单位。第一步,测量第一次洗手的用水量。先把水盆放在洗手池内,然后拧开水龙头洗手,再将积下的洗手水倒入有刻度的瓶中,看看10秒钟洗手的用水量是多少。第二步,第二次洗手时将水龙头开小一些,让水缓慢一点流出,再将洗过手的水倒入有刻度的瓶中,看看这次10秒钟洗手的用水量是多少。第三步,测出第一次洗手用水量的和第二次洗手的用水量之间的差额。该实验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了思想品德的科学性、正确性及说服力。这种在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思想观点,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是教师单纯的讲解难以达到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行为规范的真正内化,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独特体验过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自觉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政治课教师,应提高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运用能力,密切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积极开发和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