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我县水资源比较缺乏。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用水量逐年增加,致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水资源的紧缺已经严重影响到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约着徐水经济的腾飞。
【关键词】 水资源;现状分析;对策
一、徐水县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徐水县位于河北省中部,隶属保定市。地处东经115°20′-115°40′,北纬38°53′-39°10′。东邻容城、安新两县,西和满城、易县接壤,南隔漕河与清苑县相望,北与定兴县毗邻。县城东西长37.7公里,南北宽22.8公里,总面积723平方公里。
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为太行山麓余脉,山区面积91.3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2.6%,东部为平原,地势平坦,自然坡度约1/1000。
徐水县地处海河流域大清河南支水系。境内主要有瀑河、漕河两条行洪河道,另一条萍河为排沥河道,入境水量较丰富。
二、徐水县水资源现状
徐水县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1.9℃,无霜期189天,年均日照时数2764h,最大冻土深度70cm。多年平均降水量539.1mm,50%年份和70%年份降雨量分别是523.3mm和396.6mm,降水年际变化大,且年内分配不均,地区分布上山区大于平原。全年蒸发量1091mm,干旱指数为1.98。全县水资源总量为0.85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为146m3,全县地下水皆为淡水,矿化度低于1000mg/L,PH值在7.2~8.1之间,呈弱碱性。总硬度200~400mg/L,属硬水或极硬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盐型。
按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徐水县位于冲积扇中下部,按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可分四个含水层,主要开采的是第一、第二含水层,多为混采方式。平原区含水层富水性较好,单位涌水量10~25m/m·h;山丘区含水层富水性较差,单位涌水量5~15m/m·h。
徐水县地表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入境水量,主要用于农田灌溉,由于进入80年代以来地表水利用量急速下降,虽然徐水县是地下水资源匮乏县,但目前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全部靠开采地下水,农业灌溉也主要依靠地下水,地下水位以年均0.78米的速度下降。
三、当前面临的问题
1、水资源的紧缺与用水的浪费并存
根据《保定市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估报告》提供的成果,全县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0.85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7807万m3,地表水资源量1002万m3,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0043万m3。人均水资源量为146m3,亩均121m3。由于连续干旱,全县地表水枯竭,社会用水完全靠开采地下水。统计表明,近年来全县每年社会总用水量保持在1.6亿m3,目前地下水平均埋深25~30m。据2011年统计资料,全县社会用水总量16820万m3,其中农业用水量为13820万m3。
根据《徐水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水土资源供需平衡计算结果,土地资源中2015年其它用途占地面积由2010年的37.83万亩增加到38.28万亩,2020年其它用途占地面积由2015年的38.28万亩增加到38.83万亩,呈增加趋势,其他用地相应减少。水资源供需平衡以2015年为例进行分析,供水总量50%、75%可供水量分别11838万m3、10651万m3,需水量平水年、偏枯年(P=50%、P=75%)分别为19374万m3、23128万m3万m3(农业用水量分别为13744万m3、17528万m3万m3),缺水量分别为7536万m3、12477万m3,缺水率分别为:39%、54%,属于严重缺水状态,节约水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用水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如农业的大水漫灌现象和居民的节水意识淡薄导致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全县农田水利建设一是缺乏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农业用水浪費现象严重,为确保粮食丰产和经济收入,只能进行大水漫灌,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67;二是连续干旱导致地下水大幅度下降,机井更新换代频繁,井越打越深,泵越换越大,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三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需提高农民群众农业节水意识,发展现代农业。
2、水资源过度开采,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连续干旱,全县地表水枯竭,社会用水完全靠开采地下水。2012年水利工程保障供水16820万m3,有力支持了农业生产,但超采地下水8000万m3左右。地下水水位从1996年的10.2米,降至目前的23.5米,平均第年下降0.78米,水资源问题从1990年1.08亿立方米,减少至目前的0.85亿立方米,水资源紧缺状况日益突出。
3、水质污染日趋严重
据环保部门数字统计,1990年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达184.43万吨,其中需处理的61.19万吨,已作处理的仅17.6万吨,绝大部分废水未作处理,排入河道或就地下渗,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另外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水也加剧了河流和地下水的污染。
四、改善水资源现状的建议
针对以上面临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在农业用水方面,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全县社会用水总量的85%,要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向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转变。
我县是农业大县,在农业用水方面,要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转变为: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水利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同时我们要把传统的大水漫灌形式逐步改为节水技术灌溉为主,有条件地发展喷灌、管灌和滴灌等节水。 推行综合节水措施,除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外,要推行气象、农艺管理等节水措施,充分利用有效降水,减少灌溉次数,推行秸秆还田、深耕松翻、种植耐旱品种、保土保墒,加强用水、节水管理和用水效率监测。
(二)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
1、节流优先
针对我县水资源极度紧缺的状况和公共用水浪费的惊人现象,必须提倡“节流优先”。首先,我们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的工业生产技术,创建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城市,力争将人均综合需水量控制在平衡状态。其次,为了建立节水型的体制,必须提高公众认识,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让公众充分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
2、治污为本
强调“治污为本”是保护供水水质、改善水环境的必然要求。我县长期以来在增加城市供水能力的同时,未能注意防治水污染,至今全县污水处理能力很低。大量废水、污水的排放造成了我县水体的严重污染,直接影响了人民健康和工农业生产。
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增加经费投入,提高污水处理率。首先,我们应加强点源、面源的综合治理。除工业和城市生活排水造成的点源污染外,我县的面源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如农田里各种化肥、农药的排放,畜禽養殖业排放的废水、废物等,严重污染了我县的水资源。因此,面源污染的控制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面源污染的控制应与生态农业、生态农村的建设相结合,通过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充分利用农村各种废弃物和畜禽养殖业的废水,将面源污染减少到最大限度。其次,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水污染防治的最终目的是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应把安全饮用水的保障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应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
3、多渠道开源
1)加强机井更新力度:我县目前农田灌溉机井大部分兴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到更新换代年限,应加大机井更新力度,确保粮食安全。
2)最大限度实现雨洪资源化:充分利用水库、河道、坑塘等现有水利工程,在确保防洪安全的情况下,科学调蓄洪水,增加地表水量;加大水池、水窖等小型集雨工程建设,充分利用雨洪资源。
3)中水利用:对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充分利用,一是用于生态环境用水;二是用于部分生产用水,如洗车、冲厕所用水等;三是建设回灌小区,补充地下水。
(三)大力推行最严格的水资源制度
1、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加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制度的工作力度,明确任务目标,并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分解到各有关单位,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2、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量流转、节奖超罚”的节水激励机制。
3、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
为提高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加大对规模以上用水单位的水资源监控管理工作,对用水量在1万方以上的用水户进行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
4、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5、严格取水许可制度
开展水资源论证,遵循合理开发、节约使用、有效保护的原则对取用水户的用水合理性、退水情况、对水环境影响和其他用水户权益影响进行论证分析,并依据《河北省用水定额》(DB13/T1161.2-2009)标准核定其取用水总量,积极开展推进工业节水技改工程建设。
6、健全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
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进行广泛深入的基本水情宣传教育,强化社会舆论监督,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
【关键词】 水资源;现状分析;对策
一、徐水县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徐水县位于河北省中部,隶属保定市。地处东经115°20′-115°40′,北纬38°53′-39°10′。东邻容城、安新两县,西和满城、易县接壤,南隔漕河与清苑县相望,北与定兴县毗邻。县城东西长37.7公里,南北宽22.8公里,总面积723平方公里。
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为太行山麓余脉,山区面积91.3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2.6%,东部为平原,地势平坦,自然坡度约1/1000。
徐水县地处海河流域大清河南支水系。境内主要有瀑河、漕河两条行洪河道,另一条萍河为排沥河道,入境水量较丰富。
二、徐水县水资源现状
徐水县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1.9℃,无霜期189天,年均日照时数2764h,最大冻土深度70cm。多年平均降水量539.1mm,50%年份和70%年份降雨量分别是523.3mm和396.6mm,降水年际变化大,且年内分配不均,地区分布上山区大于平原。全年蒸发量1091mm,干旱指数为1.98。全县水资源总量为0.85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为146m3,全县地下水皆为淡水,矿化度低于1000mg/L,PH值在7.2~8.1之间,呈弱碱性。总硬度200~400mg/L,属硬水或极硬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盐型。
按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徐水县位于冲积扇中下部,按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可分四个含水层,主要开采的是第一、第二含水层,多为混采方式。平原区含水层富水性较好,单位涌水量10~25m/m·h;山丘区含水层富水性较差,单位涌水量5~15m/m·h。
徐水县地表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入境水量,主要用于农田灌溉,由于进入80年代以来地表水利用量急速下降,虽然徐水县是地下水资源匮乏县,但目前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全部靠开采地下水,农业灌溉也主要依靠地下水,地下水位以年均0.78米的速度下降。
三、当前面临的问题
1、水资源的紧缺与用水的浪费并存
根据《保定市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估报告》提供的成果,全县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0.85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7807万m3,地表水资源量1002万m3,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0043万m3。人均水资源量为146m3,亩均121m3。由于连续干旱,全县地表水枯竭,社会用水完全靠开采地下水。统计表明,近年来全县每年社会总用水量保持在1.6亿m3,目前地下水平均埋深25~30m。据2011年统计资料,全县社会用水总量16820万m3,其中农业用水量为13820万m3。
根据《徐水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水土资源供需平衡计算结果,土地资源中2015年其它用途占地面积由2010年的37.83万亩增加到38.28万亩,2020年其它用途占地面积由2015年的38.28万亩增加到38.83万亩,呈增加趋势,其他用地相应减少。水资源供需平衡以2015年为例进行分析,供水总量50%、75%可供水量分别11838万m3、10651万m3,需水量平水年、偏枯年(P=50%、P=75%)分别为19374万m3、23128万m3万m3(农业用水量分别为13744万m3、17528万m3万m3),缺水量分别为7536万m3、12477万m3,缺水率分别为:39%、54%,属于严重缺水状态,节约水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用水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如农业的大水漫灌现象和居民的节水意识淡薄导致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全县农田水利建设一是缺乏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农业用水浪費现象严重,为确保粮食丰产和经济收入,只能进行大水漫灌,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67;二是连续干旱导致地下水大幅度下降,机井更新换代频繁,井越打越深,泵越换越大,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三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需提高农民群众农业节水意识,发展现代农业。
2、水资源过度开采,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连续干旱,全县地表水枯竭,社会用水完全靠开采地下水。2012年水利工程保障供水16820万m3,有力支持了农业生产,但超采地下水8000万m3左右。地下水水位从1996年的10.2米,降至目前的23.5米,平均第年下降0.78米,水资源问题从1990年1.08亿立方米,减少至目前的0.85亿立方米,水资源紧缺状况日益突出。
3、水质污染日趋严重
据环保部门数字统计,1990年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达184.43万吨,其中需处理的61.19万吨,已作处理的仅17.6万吨,绝大部分废水未作处理,排入河道或就地下渗,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另外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水也加剧了河流和地下水的污染。
四、改善水资源现状的建议
针对以上面临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在农业用水方面,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全县社会用水总量的85%,要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向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转变。
我县是农业大县,在农业用水方面,要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转变为: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水利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同时我们要把传统的大水漫灌形式逐步改为节水技术灌溉为主,有条件地发展喷灌、管灌和滴灌等节水。 推行综合节水措施,除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外,要推行气象、农艺管理等节水措施,充分利用有效降水,减少灌溉次数,推行秸秆还田、深耕松翻、种植耐旱品种、保土保墒,加强用水、节水管理和用水效率监测。
(二)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
1、节流优先
针对我县水资源极度紧缺的状况和公共用水浪费的惊人现象,必须提倡“节流优先”。首先,我们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的工业生产技术,创建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城市,力争将人均综合需水量控制在平衡状态。其次,为了建立节水型的体制,必须提高公众认识,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让公众充分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
2、治污为本
强调“治污为本”是保护供水水质、改善水环境的必然要求。我县长期以来在增加城市供水能力的同时,未能注意防治水污染,至今全县污水处理能力很低。大量废水、污水的排放造成了我县水体的严重污染,直接影响了人民健康和工农业生产。
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增加经费投入,提高污水处理率。首先,我们应加强点源、面源的综合治理。除工业和城市生活排水造成的点源污染外,我县的面源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如农田里各种化肥、农药的排放,畜禽養殖业排放的废水、废物等,严重污染了我县的水资源。因此,面源污染的控制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面源污染的控制应与生态农业、生态农村的建设相结合,通过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充分利用农村各种废弃物和畜禽养殖业的废水,将面源污染减少到最大限度。其次,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水污染防治的最终目的是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应把安全饮用水的保障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应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
3、多渠道开源
1)加强机井更新力度:我县目前农田灌溉机井大部分兴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到更新换代年限,应加大机井更新力度,确保粮食安全。
2)最大限度实现雨洪资源化:充分利用水库、河道、坑塘等现有水利工程,在确保防洪安全的情况下,科学调蓄洪水,增加地表水量;加大水池、水窖等小型集雨工程建设,充分利用雨洪资源。
3)中水利用:对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充分利用,一是用于生态环境用水;二是用于部分生产用水,如洗车、冲厕所用水等;三是建设回灌小区,补充地下水。
(三)大力推行最严格的水资源制度
1、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加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制度的工作力度,明确任务目标,并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分解到各有关单位,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2、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量流转、节奖超罚”的节水激励机制。
3、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
为提高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加大对规模以上用水单位的水资源监控管理工作,对用水量在1万方以上的用水户进行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
4、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5、严格取水许可制度
开展水资源论证,遵循合理开发、节约使用、有效保护的原则对取用水户的用水合理性、退水情况、对水环境影响和其他用水户权益影响进行论证分析,并依据《河北省用水定额》(DB13/T1161.2-2009)标准核定其取用水总量,积极开展推进工业节水技改工程建设。
6、健全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
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进行广泛深入的基本水情宣传教育,强化社会舆论监督,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