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市最后一个大佬”,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对涌金系掌门人魏东留下的最后一个名号。4月29日下午4点,伴随他的纵身一跳,无数人开始惊叹和扼腕。这个对资本市场有着惊人嗅觉的湖南人,在低调中上演过无数传奇。目前我们尚不能判断涌金系是否存在违规问题,但当他选择以这种方式离去,关于“涌金系”的议论开始甚嚣尘上。
在世人眼里,41岁的魏东正处在事业巅峰。在他的人生履历里,几乎找不到失败的踪影:最初在“中经开”参与国债交易,接着参与上海的期货投资;涌金集团成立后,重点从事转配股、法人股受让、配售新股等政策“盲点套利”;2000年左右开始从事风险投资,投资孵化了包括青岛软控、北青传媒等一批高科技创业企业;2002年后,又以私募股权投资的手法,受让千金药业股权,控股九芝堂集团,并以此为平台,在证券市场最低点时收购成都证券,并于去年成功借壳上市。
此外,涌金旗下还持有交通银行、云南国际信托等金融企业的股权。
涌金系最大的特点,是在刻意经营下拥有非常灵通的信息和丰富的人脉资源,根据不同阶段的经济和政策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策略。纵观其14年的历史,概莫如此。
然而魏东离世后,“涌金系”——作为资本市场造“系”运动的产物,目前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相比于魏东的死因,在这个时刻我们似乎更应思考的是,中国资本市场为何曾经出现过那么多的“系”?
造“系”曾经是中国资本市场上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词汇。德隆系、鸿仪系、托普系、凯地系、农凯系、涌金系,等等,都曾名噪一时。2004年,自德隆崩盘始,造“系”运动开始风光不再。
这里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才能被称为“系”?“系”,一个最直接的含义是指一个实际控制人同时控制着几家上市公司。大型央企如中石化等,旗下的上市公司多则五六家少也有一两家,但为什么这些央企序列的上市公司很少被称为“系”呢?事实上,我们所讨论的“系”,一般指非国企背景企业不规范运作、控制一系列上市公司所形成的。研究涌金的发展史可以发现。1994年至2004年的十年间,许多领域都处于监管盲区,不规范的运作非常普遍,如果能够对政策变动先知先觉,再加上深厚的人脉和一点点运气,就可以成为市场成功的领跑者。
第二个问题是,造“系”是为了什么?无论是当年的德隆,还是现在的涌金,最初都是高举产业整合大旗,遵循“并购+产业整合+资本市场”的企业成长模式。但因为资金不堪重负,只能借助于收购参股金融企业来筹集资金。而这,几乎成为所有造“系”运动的最终目标。造“系”成功后,融资的手段就多样化了。当年德隆就曾收购了多家证券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城市商业银行。名噪一时的格林柯尔系,最常用的手段则是挪用上市公司的资金。
第三个问题是,今后还会有造“系”运动吗?2003年之前,许多金融监管领域都处于真空,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也缺乏基本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制度安排。随着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制的逐步健全,随着股权交易市场的逐步规范和资本市场一系列难题的解决,要再想像几年前的资本大鳄所做的那样“偷偷地进村,开枪的不要”,恐怕已经不太可能了。
但愿,涌金之后,江湖之上从此无“系”。
编辑 黎 木
在世人眼里,41岁的魏东正处在事业巅峰。在他的人生履历里,几乎找不到失败的踪影:最初在“中经开”参与国债交易,接着参与上海的期货投资;涌金集团成立后,重点从事转配股、法人股受让、配售新股等政策“盲点套利”;2000年左右开始从事风险投资,投资孵化了包括青岛软控、北青传媒等一批高科技创业企业;2002年后,又以私募股权投资的手法,受让千金药业股权,控股九芝堂集团,并以此为平台,在证券市场最低点时收购成都证券,并于去年成功借壳上市。
此外,涌金旗下还持有交通银行、云南国际信托等金融企业的股权。
涌金系最大的特点,是在刻意经营下拥有非常灵通的信息和丰富的人脉资源,根据不同阶段的经济和政策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策略。纵观其14年的历史,概莫如此。
然而魏东离世后,“涌金系”——作为资本市场造“系”运动的产物,目前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相比于魏东的死因,在这个时刻我们似乎更应思考的是,中国资本市场为何曾经出现过那么多的“系”?
造“系”曾经是中国资本市场上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词汇。德隆系、鸿仪系、托普系、凯地系、农凯系、涌金系,等等,都曾名噪一时。2004年,自德隆崩盘始,造“系”运动开始风光不再。
这里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才能被称为“系”?“系”,一个最直接的含义是指一个实际控制人同时控制着几家上市公司。大型央企如中石化等,旗下的上市公司多则五六家少也有一两家,但为什么这些央企序列的上市公司很少被称为“系”呢?事实上,我们所讨论的“系”,一般指非国企背景企业不规范运作、控制一系列上市公司所形成的。研究涌金的发展史可以发现。1994年至2004年的十年间,许多领域都处于监管盲区,不规范的运作非常普遍,如果能够对政策变动先知先觉,再加上深厚的人脉和一点点运气,就可以成为市场成功的领跑者。
第二个问题是,造“系”是为了什么?无论是当年的德隆,还是现在的涌金,最初都是高举产业整合大旗,遵循“并购+产业整合+资本市场”的企业成长模式。但因为资金不堪重负,只能借助于收购参股金融企业来筹集资金。而这,几乎成为所有造“系”运动的最终目标。造“系”成功后,融资的手段就多样化了。当年德隆就曾收购了多家证券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城市商业银行。名噪一时的格林柯尔系,最常用的手段则是挪用上市公司的资金。
第三个问题是,今后还会有造“系”运动吗?2003年之前,许多金融监管领域都处于真空,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也缺乏基本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制度安排。随着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制的逐步健全,随着股权交易市场的逐步规范和资本市场一系列难题的解决,要再想像几年前的资本大鳄所做的那样“偷偷地进村,开枪的不要”,恐怕已经不太可能了。
但愿,涌金之后,江湖之上从此无“系”。
编辑 黎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