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即“四不”,考试基本不考,教材基本不编,教师基本不讲,学生基本不练,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应关注翻译教学,培养学生实际英语能力;并就如何开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翻译;英语综合能力
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尤其对外语交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外语交际应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翻译能力无疑是交际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全面完成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必然之举。然而,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翻译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往往被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翻译能力低下。
面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大批翻译人才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只靠规模有限的英语专业来培养翻译人才,显然无法满足国家在这方面的迫切需求。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国际交往的广泛和深入,翻译的“桥梁”作用日益突显和重要(陈小曼,2008)。因此,大学英语(非英语专业)教学应当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事实上,目前从事翻译工作的许多人都是非英语专业的。通过实践的磨练,他们逐步胜任了工作需要(张国荣,2004)。如果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翻译基础,他们就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因此,翻译教学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
当今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均由科学、工程、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罗选民,2002)。他们在专业领域的翻译,比起外语专业学者,非但丝毫不逊色,反更显现出优势。我国每年培养的外语人才数量有限,无法满足经济建设对各种翻译人才的大量需求。据调查,在目前我国拥有的几十万的科技翻译队伍中,外语毕业生只占少数,更多的是理工农医和文科各类专业学生,因此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日显重要。这足以证明非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完全可以承担翻译教学的重任,是翻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补充力量,应加以高度重视(郜进,2009)。
西方翻译界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翻译教学,并指出:“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教学区别于纯正意义的语言教学,翻译教学需要进行专门的翻译训练。”
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尤其是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中就业机会的吸引,提高英语“说”的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译”的技能仍被束之高阁。
由于长期以来翻译教学一直受到“冷遇”,翻译在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中未能占有一席之地。加上英语课时有限,不可能单独开设翻译课。许多教师只重视听、说、读、写方面,无暇顾及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即使有些教师顾及了“译”,也只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造成学生在英译汉时汉语“洋化”,甚至是不符合汉语习惯的汉字的堆积而已,让人不知所云;汉译英时又“汉化”,造就中国式的英语。导致许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无法胜任,连翻译简单的商业信函都无从下手。另外,在英语教学中由于一些人对母语的排斥,强调采用全英语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营造了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然而,几乎摒弃母语和对翻译教学的不重视,不仅使学生英语没学到位,而且母语也受到了影响。从而导致学生翻译时往往出现文理不通,思维混乱的现象(李静竞,2008)。
翻译教学一直以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所谓现状,概括起来讲就是“四不”,即考试基本不考,教材基本不编,教师基本不讲,学生基本不练(赵丹,2008)。
翻译问题已成为中国出版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现在,全社会的英语水平从整体上说是提高了,但翻译水平和质量实在令人忧虑,当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严重欠缺(王银泉,2008)。
何其萃(2007)指出,学会外语就能从事翻译工作,这是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误区,翻译产品的质量低劣。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教育部,2004)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并分别规定了这五项技能三个层次的要求,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一般要求是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应达到的要求,即基本目标。翻译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00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大学英语教学要达到翻译教学的基本目标,就必须切实贯彻《课程要求》精神,采取有效措施,注重翻译能力的培养。
如果说“听”和“读”是语言输入(input of the language),而“说”和“写”是语言输出(output of the language)的话,那么“译(包括口译)就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综合体。在语言测试中,听力和阅读测试的是学生获取最大信息量的能力,而翻译不仅测试学生的理解力,同时还测试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检测学生对目的语结构和词语的使用的准确率(袁红,2007)。听说读写译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英汉互译的能力,而且对听说读写也是一种提高(李国芳,2008)。
翻译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查阅中型、大型词典,从众多义项中选择和推敲的习惯,通过查阅词典了解英语的奥妙,尝到学英语的甜头,产生学英语的兴趣(吴丽君,2006)。翻译教学有机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真正使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为此,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系统地传授或介绍翻译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指导翻译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培养学生分析传译信息的能力,包括分析传译具体的语言内容和非语言内容,获得语言表达运用的能力。通过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训练后,学生应该做到:1.能够把英语的除专业性较强的文章以外的各类文章,包括文学作品翻译成母语;2.能够把母语的一般性文章翻译成英语,而且译文是在明确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指导下获得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地、合理地运用翻译技巧于翻译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学生应该掌握的翻译基本知识和技巧,如直译、意译、词义的选择、引申和褒贬、词类转移译法、重复法、省略法、增词、减词、肯定、否定、转译、拆句、并句、词性转换等。
三、全面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教育部,2004),全面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翻译能力在大一、大二打下一定的基础,大三、大四参加翻译选修课的学习,进一步提高翻译水平,从而做到大学四年英语学习不断线,平稳踏入社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内容的选材上,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注重翻译材料的适用性。对工科学生,偏重于科技翻译,介绍一些最新的科技术语,科技英语翻译的特点等内容。而针对文科学生,偏重经贸英语翻译的相关内容。
四、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翻译理论的引导,特别是在处理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对比,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翻译中的审美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渗透,强化翻译的实质,从而达到全面培养的目的;实现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应达到《课程要求》的一般要求,即基本目标。翻译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 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00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参考文献:
[1]陈小曼,原文之形译文之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基本目标的实现[J],山东外语教学,2009,(1)
[2]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
[3]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
[4]王银泉,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微[J],外语界, 2008,(2)
[5]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3,(7)
[6]郭士香,关于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2002, (1)
[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翻译;英语综合能力
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尤其对外语交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外语交际应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翻译能力无疑是交际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全面完成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必然之举。然而,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翻译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往往被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翻译能力低下。
面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大批翻译人才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只靠规模有限的英语专业来培养翻译人才,显然无法满足国家在这方面的迫切需求。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国际交往的广泛和深入,翻译的“桥梁”作用日益突显和重要(陈小曼,2008)。因此,大学英语(非英语专业)教学应当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事实上,目前从事翻译工作的许多人都是非英语专业的。通过实践的磨练,他们逐步胜任了工作需要(张国荣,2004)。如果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翻译基础,他们就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因此,翻译教学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
当今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均由科学、工程、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罗选民,2002)。他们在专业领域的翻译,比起外语专业学者,非但丝毫不逊色,反更显现出优势。我国每年培养的外语人才数量有限,无法满足经济建设对各种翻译人才的大量需求。据调查,在目前我国拥有的几十万的科技翻译队伍中,外语毕业生只占少数,更多的是理工农医和文科各类专业学生,因此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日显重要。这足以证明非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完全可以承担翻译教学的重任,是翻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补充力量,应加以高度重视(郜进,2009)。
西方翻译界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翻译教学,并指出:“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教学区别于纯正意义的语言教学,翻译教学需要进行专门的翻译训练。”
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尤其是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中就业机会的吸引,提高英语“说”的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译”的技能仍被束之高阁。
由于长期以来翻译教学一直受到“冷遇”,翻译在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中未能占有一席之地。加上英语课时有限,不可能单独开设翻译课。许多教师只重视听、说、读、写方面,无暇顾及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即使有些教师顾及了“译”,也只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造成学生在英译汉时汉语“洋化”,甚至是不符合汉语习惯的汉字的堆积而已,让人不知所云;汉译英时又“汉化”,造就中国式的英语。导致许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无法胜任,连翻译简单的商业信函都无从下手。另外,在英语教学中由于一些人对母语的排斥,强调采用全英语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营造了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然而,几乎摒弃母语和对翻译教学的不重视,不仅使学生英语没学到位,而且母语也受到了影响。从而导致学生翻译时往往出现文理不通,思维混乱的现象(李静竞,2008)。
翻译教学一直以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所谓现状,概括起来讲就是“四不”,即考试基本不考,教材基本不编,教师基本不讲,学生基本不练(赵丹,2008)。
翻译问题已成为中国出版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现在,全社会的英语水平从整体上说是提高了,但翻译水平和质量实在令人忧虑,当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严重欠缺(王银泉,2008)。
何其萃(2007)指出,学会外语就能从事翻译工作,这是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误区,翻译产品的质量低劣。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教育部,2004)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并分别规定了这五项技能三个层次的要求,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一般要求是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应达到的要求,即基本目标。翻译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00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大学英语教学要达到翻译教学的基本目标,就必须切实贯彻《课程要求》精神,采取有效措施,注重翻译能力的培养。
如果说“听”和“读”是语言输入(input of the language),而“说”和“写”是语言输出(output of the language)的话,那么“译(包括口译)就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综合体。在语言测试中,听力和阅读测试的是学生获取最大信息量的能力,而翻译不仅测试学生的理解力,同时还测试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检测学生对目的语结构和词语的使用的准确率(袁红,2007)。听说读写译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英汉互译的能力,而且对听说读写也是一种提高(李国芳,2008)。
翻译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查阅中型、大型词典,从众多义项中选择和推敲的习惯,通过查阅词典了解英语的奥妙,尝到学英语的甜头,产生学英语的兴趣(吴丽君,2006)。翻译教学有机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真正使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为此,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系统地传授或介绍翻译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指导翻译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培养学生分析传译信息的能力,包括分析传译具体的语言内容和非语言内容,获得语言表达运用的能力。通过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训练后,学生应该做到:1.能够把英语的除专业性较强的文章以外的各类文章,包括文学作品翻译成母语;2.能够把母语的一般性文章翻译成英语,而且译文是在明确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指导下获得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地、合理地运用翻译技巧于翻译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学生应该掌握的翻译基本知识和技巧,如直译、意译、词义的选择、引申和褒贬、词类转移译法、重复法、省略法、增词、减词、肯定、否定、转译、拆句、并句、词性转换等。
三、全面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教育部,2004),全面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翻译能力在大一、大二打下一定的基础,大三、大四参加翻译选修课的学习,进一步提高翻译水平,从而做到大学四年英语学习不断线,平稳踏入社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内容的选材上,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注重翻译材料的适用性。对工科学生,偏重于科技翻译,介绍一些最新的科技术语,科技英语翻译的特点等内容。而针对文科学生,偏重经贸英语翻译的相关内容。
四、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翻译理论的引导,特别是在处理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对比,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翻译中的审美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渗透,强化翻译的实质,从而达到全面培养的目的;实现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应达到《课程要求》的一般要求,即基本目标。翻译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 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00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参考文献:
[1]陈小曼,原文之形译文之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基本目标的实现[J],山东外语教学,2009,(1)
[2]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
[3]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
[4]王银泉,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微[J],外语界, 2008,(2)
[5]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3,(7)
[6]郭士香,关于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2002, (1)
[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