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对照新课标的要求反观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着“阅读方法单一,效率低下”的问题,不仅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关乎学生终生发展的大事。针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本着“问题即课题”的教科研精神,着手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的研究。通过教学过程的行为研究,以期提高阅读的效率,实现课标所要求的阅读的价值。下面我就“有效阅读方法的研究”所进行的行为研究成果跟大家交流分享。
课内的现代文(侧重散文和小说)阅读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方法:粗读概括法;细读批注法;思读延伸法。
粗读概括以解决生字词和了解主要内容为目的,能概括出文章的大意即可。《荒岛余生》这篇课文出现了不少生字词,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清晰,适合采用这种方式阅读,借助词典解决生字词后,指导学生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来概括内容,即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兴趣。
细读批注以勾画批注为目的,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可以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遣词造句的评价,也可以是对文章片段结构的理解,有感悟的地方就随手写在课文的空白处,日积月累也渐渐能下笔如有神。
思读延伸是最深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和文本拓展的过程,可以是文本与学生个人生活经历的联系也可以是文本与社会的联系,不论是哪种联系,只要发乎情的都是上品,先让学生有话说,然后有发自内心的真情话说,这样他们面对的就不仅仅是整齐的铅字了,眼睛里内心里更多的就会是文字背后的深层的含义。
这三种不同的阅读方法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依次进行的,不仅让学生积累了语文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更让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近了生活,在阅读的同时提高了写作水平,提高了思想认识。当然这三种方法不是每一篇课文都必须用到的,有些篇目比较浅的或者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第三个环节就很难有精彩的东西呈现,这时候就不能勉为其难,以免挫伤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课外阅读的拓展,因其多数是在校外,阅读也更难以指导,因此本著“因文而异”找到适合的方法。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阅读仿写法、积累摘抄法、写作感悟法。
针对故事情节富有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作品,可以通过仿写的形式来巩固阅读的效果。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就是这样的作品,语言半文半白,文字精短,人物描写栩栩如生,人物性格奇特怪异,每一个故事都会让学生爱不释手,怎样去读不必过多强调,读后进行仿写能让阅读更有效。
针对语言优美的文章易从细处着手,进行批注勾画,可以做读书摘抄、读书卡片,也可以写读后感。《林清玄散文》《毕淑敏散文》一类的文章就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阅读的效率。他们的深邃而大气的语言,冷峻中保持着温和的对生活的审视,都值得学生借鉴,只有细细地品才能咂摸出个中滋味,做批注、做摘抄、做读书卡片,是为了让学生及时将读到的点滴积累下来。
读后感,是长期阅读后才能做到的有感而发。一个同学在读《林清玄散文》时做过这样的一段批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不光有梅花,也有桃花、菊花,满园春色,清澈幽美。只是,现在的我们,忽视它太久太久了。——去寻找这片芬芳,学会轻嗅这人间的美好,一切,还都不晚。”阅读让她发现了生活中更多的芳香美丽,阅读让她更懂得珍惜。
水过无痕留于心,最好的阅读方法是水到渠成的自然阅读,在阅读的初期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的指导,养成习惯后便可以不再提方法,只求像陶渊明一样“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了。
古人云:最是书香能致远;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有效的阅读方法,在生活中用“万卷书”来装点自己的人生将是非常美好的事。
课内的现代文(侧重散文和小说)阅读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方法:粗读概括法;细读批注法;思读延伸法。
粗读概括以解决生字词和了解主要内容为目的,能概括出文章的大意即可。《荒岛余生》这篇课文出现了不少生字词,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清晰,适合采用这种方式阅读,借助词典解决生字词后,指导学生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来概括内容,即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兴趣。
细读批注以勾画批注为目的,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可以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遣词造句的评价,也可以是对文章片段结构的理解,有感悟的地方就随手写在课文的空白处,日积月累也渐渐能下笔如有神。
思读延伸是最深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和文本拓展的过程,可以是文本与学生个人生活经历的联系也可以是文本与社会的联系,不论是哪种联系,只要发乎情的都是上品,先让学生有话说,然后有发自内心的真情话说,这样他们面对的就不仅仅是整齐的铅字了,眼睛里内心里更多的就会是文字背后的深层的含义。
这三种不同的阅读方法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依次进行的,不仅让学生积累了语文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更让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近了生活,在阅读的同时提高了写作水平,提高了思想认识。当然这三种方法不是每一篇课文都必须用到的,有些篇目比较浅的或者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第三个环节就很难有精彩的东西呈现,这时候就不能勉为其难,以免挫伤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课外阅读的拓展,因其多数是在校外,阅读也更难以指导,因此本著“因文而异”找到适合的方法。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阅读仿写法、积累摘抄法、写作感悟法。
针对故事情节富有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作品,可以通过仿写的形式来巩固阅读的效果。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就是这样的作品,语言半文半白,文字精短,人物描写栩栩如生,人物性格奇特怪异,每一个故事都会让学生爱不释手,怎样去读不必过多强调,读后进行仿写能让阅读更有效。
针对语言优美的文章易从细处着手,进行批注勾画,可以做读书摘抄、读书卡片,也可以写读后感。《林清玄散文》《毕淑敏散文》一类的文章就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阅读的效率。他们的深邃而大气的语言,冷峻中保持着温和的对生活的审视,都值得学生借鉴,只有细细地品才能咂摸出个中滋味,做批注、做摘抄、做读书卡片,是为了让学生及时将读到的点滴积累下来。
读后感,是长期阅读后才能做到的有感而发。一个同学在读《林清玄散文》时做过这样的一段批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不光有梅花,也有桃花、菊花,满园春色,清澈幽美。只是,现在的我们,忽视它太久太久了。——去寻找这片芬芳,学会轻嗅这人间的美好,一切,还都不晚。”阅读让她发现了生活中更多的芳香美丽,阅读让她更懂得珍惜。
水过无痕留于心,最好的阅读方法是水到渠成的自然阅读,在阅读的初期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的指导,养成习惯后便可以不再提方法,只求像陶渊明一样“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了。
古人云:最是书香能致远;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有效的阅读方法,在生活中用“万卷书”来装点自己的人生将是非常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