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要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一个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张扬,生命的意义得到体现。那么如何实现对话型阅读教学呢?
一、在课文省略处拓展,诱导对话。
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填补。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描写的情境、蕴涵的思想与感情,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与作者进行对话,填补作品的“空白”,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当讲到“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去了……”时,我让学生想象这时狐狸在洞里会想些什么。同学们纷纷踊跃发言:
生:狐狸在洞里一边吃一边想:“这只乌鸦可真傻,森林里谁不知道我狐狸最狡猾?以后,我只要多说几句漂亮话,不用出门就有美食吃啦。”就这样想着想着,狐狸睡着了。
生:狐狸边吃边想:“乌鸦你真是好心人,知道我没东西吃,叼来肉送给我,我真感谢你,不过,我劝告你,请你以后不要再听别人的漂亮话了,否则吃亏的就是你。”
生:狐狸边吃边想,觉得很对不起乌鸦,害得它的孩子受饿,忽然良心发现,停止吃肉,立即钻出洞,请求乌鸦把肉叼回去喂它的孩子,可是乌鸦不敢去要回那块肉,怕再上当受骗。
……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对话。在这种温馨、和谐的交流中,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师生间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在课文结尾处拓展,诱导对话。
教材中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似乎未写完,余韵袅袅,留给了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在深化理解和认识课文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发表个性化见解,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使“结尾”清晰而完整。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课文最后一句是“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可在此设下“金钩”:“小羊被吃掉了吗?”投石激浪,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发言热烈:
生:小羊跪下来请求“狼叔叔”饶命,说羊妈妈找不到它会哭坏的,小羊最终还是被狼吃掉了。
生:正在此时,来了一位猎人,把狼打死,救了可怜的小羊。小羊谢过猎人,连忙跑回家,再也不敢私自乱跑了。
生:小羊很机智,马上一闪,躲过狼的袭击,狼扑了个空,掉进河里淹死了,小羊得救了。
生:狼心急,用力过猛,一头撞在石头上,死了,小羊得救了。
……
教师创设了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平等对话,使师生这两种主体在情感、兴趣、人格、个性思维等方面得到交流与互动,实现了知识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从而使课堂成为了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
三、在课文重点字眼处拓展,诱导对话。
课文中一些中心句,一般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不能一厢情愿地讲解,而应该利用生动的情境和鲜活的课堂资源,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真情对话。这样有助于把词句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如《在艰苦的岁月里》结束句“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语句抽象,难以理解,应启发学生探讨,进行合理想象:假若你就是小红军,你看到的“未来”是怎样的,看到的“希望”又是怎样的?通过激发情感,创造想象,大约两三分钟以后,学生各抒己见,发言踊跃:
生:小红军看到的未来是一个和平、友爱的世界,他不再忍饥受饿,不再靠在老红军的身边睡觉,可以在舒适的床上舒服地睡觉。
生:小红军看到的未来是人人都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心学习。
生:小红军看到的未来是红军永远打胜仗,而且战士们不会牺牲,人人都可以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有用人才。
生:小红军看到的希望是打完胜仗以后,可以进学校学习建设祖国的文化知识,使我们的国家富强,家家有新房,过幸福的日子。
生:小红军看到的希望是打完胜仗以后,成长为祖国的栋梁,让百姓过上安定团结、幸福美满的日子。
……
通过阅读教学的对话,师生精神上得到了碰撞,心灵上得到了沟通。
一、在课文省略处拓展,诱导对话。
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填补。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描写的情境、蕴涵的思想与感情,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与作者进行对话,填补作品的“空白”,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当讲到“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去了……”时,我让学生想象这时狐狸在洞里会想些什么。同学们纷纷踊跃发言:
生:狐狸在洞里一边吃一边想:“这只乌鸦可真傻,森林里谁不知道我狐狸最狡猾?以后,我只要多说几句漂亮话,不用出门就有美食吃啦。”就这样想着想着,狐狸睡着了。
生:狐狸边吃边想:“乌鸦你真是好心人,知道我没东西吃,叼来肉送给我,我真感谢你,不过,我劝告你,请你以后不要再听别人的漂亮话了,否则吃亏的就是你。”
生:狐狸边吃边想,觉得很对不起乌鸦,害得它的孩子受饿,忽然良心发现,停止吃肉,立即钻出洞,请求乌鸦把肉叼回去喂它的孩子,可是乌鸦不敢去要回那块肉,怕再上当受骗。
……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对话。在这种温馨、和谐的交流中,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师生间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在课文结尾处拓展,诱导对话。
教材中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似乎未写完,余韵袅袅,留给了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在深化理解和认识课文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发表个性化见解,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使“结尾”清晰而完整。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课文最后一句是“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可在此设下“金钩”:“小羊被吃掉了吗?”投石激浪,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发言热烈:
生:小羊跪下来请求“狼叔叔”饶命,说羊妈妈找不到它会哭坏的,小羊最终还是被狼吃掉了。
生:正在此时,来了一位猎人,把狼打死,救了可怜的小羊。小羊谢过猎人,连忙跑回家,再也不敢私自乱跑了。
生:小羊很机智,马上一闪,躲过狼的袭击,狼扑了个空,掉进河里淹死了,小羊得救了。
生:狼心急,用力过猛,一头撞在石头上,死了,小羊得救了。
……
教师创设了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平等对话,使师生这两种主体在情感、兴趣、人格、个性思维等方面得到交流与互动,实现了知识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从而使课堂成为了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
三、在课文重点字眼处拓展,诱导对话。
课文中一些中心句,一般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不能一厢情愿地讲解,而应该利用生动的情境和鲜活的课堂资源,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真情对话。这样有助于把词句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如《在艰苦的岁月里》结束句“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语句抽象,难以理解,应启发学生探讨,进行合理想象:假若你就是小红军,你看到的“未来”是怎样的,看到的“希望”又是怎样的?通过激发情感,创造想象,大约两三分钟以后,学生各抒己见,发言踊跃:
生:小红军看到的未来是一个和平、友爱的世界,他不再忍饥受饿,不再靠在老红军的身边睡觉,可以在舒适的床上舒服地睡觉。
生:小红军看到的未来是人人都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心学习。
生:小红军看到的未来是红军永远打胜仗,而且战士们不会牺牲,人人都可以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有用人才。
生:小红军看到的希望是打完胜仗以后,可以进学校学习建设祖国的文化知识,使我们的国家富强,家家有新房,过幸福的日子。
生:小红军看到的希望是打完胜仗以后,成长为祖国的栋梁,让百姓过上安定团结、幸福美满的日子。
……
通过阅读教学的对话,师生精神上得到了碰撞,心灵上得到了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