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数千年中国各族人民劳动、生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中职学生是促进未来中国发展的主动力之一。他们学习、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既是保障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需求,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繁荣的需求。本文分析了高职学校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阐述了在高职学校有效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代社会,文化的融合不断加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纯地生存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作为综合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必须生存并发展下去,否则国家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认为它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的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伦理性、人文性,高度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强调“改过”、“内省”、“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它所宣传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于培养人忧患意识、诚信友善、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和自立自强、爱岗敬业的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作为学习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主要途径,必然要承担起发展传统文化的重任,让学生了解、热爱、认同、践行传统文化,并产生深深的自豪感。这也可以发扬和光大传统文化,让我们自强不息、坚韧自信的民族精神继续主导时代的发展。目前,在高职学校,学生“哈韩 ”“哈日 ”“哈美”现象突出,对“抖音”、好莱坞电影等快餐文化趋之如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名家名篇、民族音乐(古琴曲,二胡曲、笛箫曲等)等知之甚少,缺乏兴趣。即使有些学生会背诵古文篇章,也存在理解肤浅,远远达不到欣赏的层面,更别提身体力行了。学生的良好品德如勤学、善思、诚信、谦让、互助等,未能有效形成,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单薄。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宣传传统文化只局限于校园大道及教学楼楼道的标语,未能深入学生的内心,影响学生的心智。要想让学生学会感恩、厉行节约、爱护环境、尊老爱幼,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很好的一个举措。弘扬传统文化、欢度传统节日、宣传传统礼仪,并以此为契机,熏陶学生的情操,教导学生团结互助、互商互量、体贴他人、刻苦学习,引导他们爱父母亲人、爱学校集体、爱党爱祖国。
传统文化的教育现在已经多样化,除了誦读诗歌,还有练习毛笔字、聆听古曲,学习制作简单的传统美食等。但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所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等缺乏必要的学习,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内心。学生不能通过学习,认同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产生民族自豪感,最终自发地热爱祖国。此外,很少学校有热爱国学、底蕴深厚的专职教授传统文化的老师,大多是班主任或辅导员拿着学习材料,对着学生照本宣科,不仅学习流于形式,而且会适得其反,打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针对这些现象,笔者认为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学习中受益,并让它成为自己精神力量的一个重要来源。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学校日常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有晨读课、写字课、自习课、艺术课、文化课、技能课、体育课等。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堂,潜移默化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利用晨读课,集体诵读精选出来的弘扬感恩、勤学等积极向上主题的古诗文,如《弟子规》 《陈情表》《论语》等。利用中午写字课,练习毛笔字、钢笔字,抄写古诗词。利用语文课堂精学古文优秀篇章,引导学生从作者基本信息、作品创作背景、作品主题思想、类似作品品读等方面多维对作品进行解读,提高欣赏能力,理解作品的精髓。在音乐教学中,加大对民乐的介绍和赏析,让学生了解民乐的优美、多样的类型和深厚的内涵。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引进剪纸、篆刻等传统手工技艺的学习,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展览馆,进行实地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加入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武术内容的学习,不仅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可以让学生的体育活动增加民族性。通过在日常多种类型的课堂教学中,适度添加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见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开展课外活动,巩固传统文化的学习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二课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扩大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给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在课外活动时间,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更灵活,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课本剧表演、经典诵读比赛、书法比赛、篆刻比赛、主题演讲比赛、主题讲座、民族乐器弹奏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可以让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创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
校园文化可以体现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和工作学习的作风。打造校园文化就是要在校园创造一种积极向上、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学校除了可以利用校园大道,教学楼走廊悬挂匾额,利用宣传栏张贴文章图片等形式,宣传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经典典故,介绍名家名篇外,还可以结合当地古典建筑的特点,融入校园文化景观规划,设计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和校园景观。此外,学校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定期推出以介绍传统节日,民风民俗、中国名人名篇等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设计,利用校园广播站播出学生针对传统文化学习所作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创造“诵经典、学经典”的氛围,让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利用家庭教育,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家庭教育属于养成教育,是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家庭可以比学校更有针对性地根据孩子的思想水平、道德素质和身心特点,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正確的家庭教育会有效地帮助学生矫正问题行为,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父母态度、言行及精神风貌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人格和特性。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饮食文化,娱乐方式、家庭生活方式有了很大地转变。在家庭生活中,速冻食品屡见不鲜,家庭聚会时,各玩各的手机。不知道粽子、月饼如何做成的学生越来越多,讨厌传统节日随着父母走亲访友的学生越来越多。这都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节日庆祝的各项活动,没有理解不同节日包含的殷切祝愿和美好寓意。他们只品尝了传统的食物,却没有享受参与制作的乐趣。只在传统假日和久别重逢的亲人见了面,却没有了和亲人一起进行传统活动的乐趣。针对这个现象,父母要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贴近生活,注意增加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安排好节日要做的各项活动,并让孩子积极参与其中,比如端午包粽子、中秋烙糖饼、春节包汤圆饺子、清明扫墓踏青、重阳节登高赏秋等。每个节日带着孩子做应景的食物,组织应景的活动,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传统节日的魅力,享受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
五、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深入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需要学校所有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起长效的学习机制。首先,学校领导要统筹安排全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然后分层、分阶段有序落实下去。其次,辅导教师要“走出去,请进来”。学校的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利用书籍、网络等各种媒介,及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等方式,学习传统文化及先进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老艺人讲授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和民风民俗的演变历史,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还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通过评选学习先进个人,先进班集体,文明标兵等形式,激起学生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在校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六、博采众长,丰富传统文化学习的内涵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世界资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已经有了本质的变化。各国的传统文化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打破和融合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在高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既不要一味地打压外国文化,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或助长他们偏激的个性,也不要一味地吹捧外国文化,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助长他们崇洋媚外的心理。教师要客观地对待外国文化,肯定其精华,批判其糟粕,如:日本文化中的工匠精神、美国文化中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但日本文化中的极端民族主义,美国文化中的“枪文化”、“说客文化”则是要否定和摒弃的。此外,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也大相径庭,教师要学会肯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理解和解读,求大同存小异,不要要求千人一面,同一标准答案。只有采用唯物主义的态度,辨证地对待外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学生才能理性客观,选其精华,融入自身的品德修养,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文明和新鲜的血液,让它在全球文化融合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国家悠久历史的认知,塑造学生的优良品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加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高职学校要引导学生切实感受、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人文内涵,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一个奋发有为的有志青年。同时,每一个高职学校的教师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深挖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和学生的需求,宣传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的风采。
参考文献
[1] 孙凤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精髓及其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J]青年与社会,2014(31)
[2] 钱穆.文化与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金悦.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发展[J]北京教育,2011(10)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代社会,文化的融合不断加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纯地生存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作为综合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必须生存并发展下去,否则国家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认为它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的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伦理性、人文性,高度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强调“改过”、“内省”、“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它所宣传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于培养人忧患意识、诚信友善、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和自立自强、爱岗敬业的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作为学习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主要途径,必然要承担起发展传统文化的重任,让学生了解、热爱、认同、践行传统文化,并产生深深的自豪感。这也可以发扬和光大传统文化,让我们自强不息、坚韧自信的民族精神继续主导时代的发展。目前,在高职学校,学生“哈韩 ”“哈日 ”“哈美”现象突出,对“抖音”、好莱坞电影等快餐文化趋之如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名家名篇、民族音乐(古琴曲,二胡曲、笛箫曲等)等知之甚少,缺乏兴趣。即使有些学生会背诵古文篇章,也存在理解肤浅,远远达不到欣赏的层面,更别提身体力行了。学生的良好品德如勤学、善思、诚信、谦让、互助等,未能有效形成,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单薄。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宣传传统文化只局限于校园大道及教学楼楼道的标语,未能深入学生的内心,影响学生的心智。要想让学生学会感恩、厉行节约、爱护环境、尊老爱幼,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很好的一个举措。弘扬传统文化、欢度传统节日、宣传传统礼仪,并以此为契机,熏陶学生的情操,教导学生团结互助、互商互量、体贴他人、刻苦学习,引导他们爱父母亲人、爱学校集体、爱党爱祖国。
传统文化的教育现在已经多样化,除了誦读诗歌,还有练习毛笔字、聆听古曲,学习制作简单的传统美食等。但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所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等缺乏必要的学习,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内心。学生不能通过学习,认同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产生民族自豪感,最终自发地热爱祖国。此外,很少学校有热爱国学、底蕴深厚的专职教授传统文化的老师,大多是班主任或辅导员拿着学习材料,对着学生照本宣科,不仅学习流于形式,而且会适得其反,打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针对这些现象,笔者认为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学习中受益,并让它成为自己精神力量的一个重要来源。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学校日常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有晨读课、写字课、自习课、艺术课、文化课、技能课、体育课等。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堂,潜移默化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利用晨读课,集体诵读精选出来的弘扬感恩、勤学等积极向上主题的古诗文,如《弟子规》 《陈情表》《论语》等。利用中午写字课,练习毛笔字、钢笔字,抄写古诗词。利用语文课堂精学古文优秀篇章,引导学生从作者基本信息、作品创作背景、作品主题思想、类似作品品读等方面多维对作品进行解读,提高欣赏能力,理解作品的精髓。在音乐教学中,加大对民乐的介绍和赏析,让学生了解民乐的优美、多样的类型和深厚的内涵。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引进剪纸、篆刻等传统手工技艺的学习,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展览馆,进行实地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加入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武术内容的学习,不仅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可以让学生的体育活动增加民族性。通过在日常多种类型的课堂教学中,适度添加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见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开展课外活动,巩固传统文化的学习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二课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扩大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给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在课外活动时间,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更灵活,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课本剧表演、经典诵读比赛、书法比赛、篆刻比赛、主题演讲比赛、主题讲座、民族乐器弹奏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可以让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创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
校园文化可以体现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和工作学习的作风。打造校园文化就是要在校园创造一种积极向上、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学校除了可以利用校园大道,教学楼走廊悬挂匾额,利用宣传栏张贴文章图片等形式,宣传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经典典故,介绍名家名篇外,还可以结合当地古典建筑的特点,融入校园文化景观规划,设计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和校园景观。此外,学校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定期推出以介绍传统节日,民风民俗、中国名人名篇等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设计,利用校园广播站播出学生针对传统文化学习所作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创造“诵经典、学经典”的氛围,让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利用家庭教育,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家庭教育属于养成教育,是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家庭可以比学校更有针对性地根据孩子的思想水平、道德素质和身心特点,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正確的家庭教育会有效地帮助学生矫正问题行为,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父母态度、言行及精神风貌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人格和特性。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饮食文化,娱乐方式、家庭生活方式有了很大地转变。在家庭生活中,速冻食品屡见不鲜,家庭聚会时,各玩各的手机。不知道粽子、月饼如何做成的学生越来越多,讨厌传统节日随着父母走亲访友的学生越来越多。这都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节日庆祝的各项活动,没有理解不同节日包含的殷切祝愿和美好寓意。他们只品尝了传统的食物,却没有享受参与制作的乐趣。只在传统假日和久别重逢的亲人见了面,却没有了和亲人一起进行传统活动的乐趣。针对这个现象,父母要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贴近生活,注意增加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安排好节日要做的各项活动,并让孩子积极参与其中,比如端午包粽子、中秋烙糖饼、春节包汤圆饺子、清明扫墓踏青、重阳节登高赏秋等。每个节日带着孩子做应景的食物,组织应景的活动,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传统节日的魅力,享受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
五、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深入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需要学校所有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起长效的学习机制。首先,学校领导要统筹安排全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然后分层、分阶段有序落实下去。其次,辅导教师要“走出去,请进来”。学校的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利用书籍、网络等各种媒介,及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等方式,学习传统文化及先进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老艺人讲授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和民风民俗的演变历史,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还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通过评选学习先进个人,先进班集体,文明标兵等形式,激起学生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在校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六、博采众长,丰富传统文化学习的内涵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世界资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已经有了本质的变化。各国的传统文化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打破和融合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在高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既不要一味地打压外国文化,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或助长他们偏激的个性,也不要一味地吹捧外国文化,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助长他们崇洋媚外的心理。教师要客观地对待外国文化,肯定其精华,批判其糟粕,如:日本文化中的工匠精神、美国文化中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但日本文化中的极端民族主义,美国文化中的“枪文化”、“说客文化”则是要否定和摒弃的。此外,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也大相径庭,教师要学会肯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理解和解读,求大同存小异,不要要求千人一面,同一标准答案。只有采用唯物主义的态度,辨证地对待外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学生才能理性客观,选其精华,融入自身的品德修养,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文明和新鲜的血液,让它在全球文化融合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国家悠久历史的认知,塑造学生的优良品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加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高职学校要引导学生切实感受、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人文内涵,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一个奋发有为的有志青年。同时,每一个高职学校的教师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深挖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和学生的需求,宣传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的风采。
参考文献
[1] 孙凤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精髓及其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J]青年与社会,2014(31)
[2] 钱穆.文化与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金悦.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发展[J]北京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