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本研修是一种新型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近年来它以新颖的内涵、鲜明的特征、务实的内容得到广泛推广,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师教科研遭遇困境的现实面前,校本研修的一些理念和方式或许能引领教师走上幸福的教科研之路。
关键词:校本研修 教科研
教师教科研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由此可见,从事教科研也是教师摆脱职业倦怠,获得更多参与感、满足感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制约,教师在教科研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现实的矛盾和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科研的实效。那么,在“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怎样才能帮助教师真正走好教科研之路呢?我们或许可以从校本研修的实践中找到答案。事实表明,校本研修的普遍开展不仅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教师教科研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教师教科研的现实困境
随着教师角色内涵的日益丰富,教科研已经成为教师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认识到教师教科研的重要性,并且希望通过教科研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然而,尽管教师教科研在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其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仍旧不容小觑。
(一)选题游离于教育教学之外
选择研究课题是教师教科研的第一步,也是教师教科研中的关键环节。有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的教师陷入了“如何选题”的困境之中。在选题的时候,大多数教师虽然知道要从实践中去寻找问题,但是还不能完全做到从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形成课题。有的教师研究的问题过大、理论性过强,结果导致在研究过程中越来越远离实践,最终只能流于形式。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课题的先进性,紧跟教育发展前沿,尽管无可厚非,却忽视了自己的体验和反思,致使研究徒有其表,未能落到实处。归根结底,这些教师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选题扎根实践的重要性,仍然希望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有所突破,虽精神可嘉,却丧失了教科研的根基。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教师教科研的功利倾向。
(二)缺乏针对性指导与培训
教师教科研的迅速发展,让那些对教科研认知不足的教师感到措手不及,他们虽具有比较强烈的从事教科研的愿望,但又不知从何下手。在这种情况下,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就显得极为重要。不过,很多教师反映,尽管他们有这方面的诉求,却一直没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指导与培训,于是他们中的多数只好在犹豫和徘徊中消极等待,以至于迟迟不能步入教科研的正轨。相形之下,对于已经开始尝试进行教科研的那部分教师而言,指导和培训的缺位则让他们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他们还是刚刚踏上教科研之路的新手,仍旧需要接受各方面的指导和培训,以使他们尽快从新手成长为教科研的能手,甚至成为教科研的带头人。教师在教科研中缺乏指导与培训,业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教师教科研的一大不利因素,亟需引起重视并加以妥善解决。
(三)鲜有合作导致教科研氛围淡薄
教师教科研氛围淡薄主要体现为教师在从事教科研时缺乏同伴支持。许多教师从开始的选题到中间的研究再到最后形成成果,都是独立完成,鲜有与他人的交流或探讨,这不仅不利于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升,长此以往也就很难形成教科研氛围。除此之外,在中小学中,仍有一定数量的教师游离在教科研之外,他们或不理解教科研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根本不能对想进行教科研的教师提供支持。如果是研究氛围再差一些的学校,少有人做研究不说,更有甚者,有些人还会打击正在进行教科研的教师的积极性,这样的状况尽管不多见,但从中足以窥见教师教科研氛围的淡薄。
(四)教科研成果难以充分利用
从现有的教科研成果来看,可以说是“一般性的成果多,有指导价值的成果少;理论构思的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少;工作经验总结多,有理论色彩和学术价值的少;撰写论文的多,进行实践探索的少。”[1]很明显,这就直接造成了教科研成果的难以利用。由于教科研评价体制的缺陷,很多教师的教科研成果以论文的发表而告终,教师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只能作为评价教师教科研的一项指标。另外,针对已经初步利用的教科研成果,其后续的转化和推广又是一个难题。众所周知,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率关系着教师教科研的实际价值,怎样才能有效利用和转化,恐怕是需要着力解决的。
二、校本研修引领下的教师教科研
近年来,校本研修以其新颖的内涵、鲜明的特征、务实的内容得到广泛推广,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看来,校本研修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均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途径。针对教师教科研的现实困境,将校本研修的理念和做法融入当前的教师教科研中,无疑会对今后的教师教科研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立足校本,回归实践
校本研修秉持“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理念,立足本校实际,旨在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校本”直接指明了研究的方向,让那些不知道该做什么样的研究的教师走出了泥淖。联系现实,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与学校自身
问题的解决等结合在一起的,始终是指向学校自身的发展与变革的,科研虽然不是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充分条件,但无疑是必要条件。[2]既然教科研的指向与校本研修的理念不谋而合,那么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强化这一理念,从而保证教师在进行教科研时也不忘回归实践,进而使教师在思想上明确教科研的方向。校本研修与教师教科研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抓住两者的共通之处,以“校本”指引教师教科研之路,必将为教师教科研的发展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二)专业引领,注重实效
作为校本研修的要素之一,专业引领主要是指各层次的专业研究人员或特定的专业信息对教师校本研修活动的提供的思想引导和行动带领作用。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3]。专业引领在校本研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教师从中获得了发展。它通常包括两方面的资源:一是靠教师自觉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是一种隐性的专业引领;二是指来自教研员、高等院校或培训机构教师、优秀名师以及校内专家等人员的指导,这是一种显性的专业引领[4]。显然,这里所谓的“显性的专业引领”就是教师教科研中所缺乏的指导与培训。在教师教科研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将校本研修与教科研进行有机的联系,借校本研修的有利条件着力弥补理论上的弱点,这样的话一举两得,一方面扫清了教师教科研的障碍,另一方面提升了教师教科研的素养。
(三)同伴互助,创设环境
同伴互助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共同反思教学实践,相互教导,共享经验,共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专业生活方式。其要点包括:(1)同伴互助的参与主体是教师。(2)教师同伴互助之间有共同的任务。(3)同伴互助中教师的影响与作用是相互的,并且是正向的,即相互支持。(4)采取方式与手段则多种多样。(5)教师同伴互助的目的是促进教师集体的专业发展。(6)教师同伴互助可以形成研究共同体[5]。正是基于同伴互助的这些特点,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教科研同样需要这样的研究氛围,教师一旦进入教科研的环境之中,往往就能产生从事教科研的动力。教科研与校本研修一样,离不开同伴之间的支持,校本研修中同伴互助的形式给教科研的提供了参考的范例。
(四)自我反思,促进成长
自我反思是校本研修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一个人”的独特性。由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专业人员的很多知识是缄默的、个性化的,而且镶嵌在具体情境中,需要“做中学”才能学会,因此必然要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历练过程[6]。自我反思体现在教师教科研中就是教师不断从实践中总结出经验,并用它去指导平时的教学实践,再回过头来通过反思客观评价自己。中小学教科研的最大成果应该是教师的成长,这也是中小学教科研的归宿。校本研修的终极目标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教科研也以此为最终追求,由此可见,二者在实践中可以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潘海燕.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如何转化与应用教科研成果[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 郑金洲.教师需要从事什么样的教育科研[J].师道,2008(3).
[3] [4] [6] 唐文静. 苏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研究[D].扬州:2010.
[5] 逄明波.校本教研中教师同伴互助问题研究——以长春市T中学为个案[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注:本文为江苏省“十一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苏北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模式建构”(项目批号06SJB880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蔡澄,女,1963-,江苏泰州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校本研修 教科研
教师教科研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由此可见,从事教科研也是教师摆脱职业倦怠,获得更多参与感、满足感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制约,教师在教科研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现实的矛盾和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科研的实效。那么,在“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怎样才能帮助教师真正走好教科研之路呢?我们或许可以从校本研修的实践中找到答案。事实表明,校本研修的普遍开展不仅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教师教科研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教师教科研的现实困境
随着教师角色内涵的日益丰富,教科研已经成为教师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认识到教师教科研的重要性,并且希望通过教科研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然而,尽管教师教科研在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其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仍旧不容小觑。
(一)选题游离于教育教学之外
选择研究课题是教师教科研的第一步,也是教师教科研中的关键环节。有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的教师陷入了“如何选题”的困境之中。在选题的时候,大多数教师虽然知道要从实践中去寻找问题,但是还不能完全做到从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形成课题。有的教师研究的问题过大、理论性过强,结果导致在研究过程中越来越远离实践,最终只能流于形式。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课题的先进性,紧跟教育发展前沿,尽管无可厚非,却忽视了自己的体验和反思,致使研究徒有其表,未能落到实处。归根结底,这些教师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选题扎根实践的重要性,仍然希望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有所突破,虽精神可嘉,却丧失了教科研的根基。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教师教科研的功利倾向。
(二)缺乏针对性指导与培训
教师教科研的迅速发展,让那些对教科研认知不足的教师感到措手不及,他们虽具有比较强烈的从事教科研的愿望,但又不知从何下手。在这种情况下,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就显得极为重要。不过,很多教师反映,尽管他们有这方面的诉求,却一直没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指导与培训,于是他们中的多数只好在犹豫和徘徊中消极等待,以至于迟迟不能步入教科研的正轨。相形之下,对于已经开始尝试进行教科研的那部分教师而言,指导和培训的缺位则让他们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他们还是刚刚踏上教科研之路的新手,仍旧需要接受各方面的指导和培训,以使他们尽快从新手成长为教科研的能手,甚至成为教科研的带头人。教师在教科研中缺乏指导与培训,业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教师教科研的一大不利因素,亟需引起重视并加以妥善解决。
(三)鲜有合作导致教科研氛围淡薄
教师教科研氛围淡薄主要体现为教师在从事教科研时缺乏同伴支持。许多教师从开始的选题到中间的研究再到最后形成成果,都是独立完成,鲜有与他人的交流或探讨,这不仅不利于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升,长此以往也就很难形成教科研氛围。除此之外,在中小学中,仍有一定数量的教师游离在教科研之外,他们或不理解教科研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根本不能对想进行教科研的教师提供支持。如果是研究氛围再差一些的学校,少有人做研究不说,更有甚者,有些人还会打击正在进行教科研的教师的积极性,这样的状况尽管不多见,但从中足以窥见教师教科研氛围的淡薄。
(四)教科研成果难以充分利用
从现有的教科研成果来看,可以说是“一般性的成果多,有指导价值的成果少;理论构思的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少;工作经验总结多,有理论色彩和学术价值的少;撰写论文的多,进行实践探索的少。”[1]很明显,这就直接造成了教科研成果的难以利用。由于教科研评价体制的缺陷,很多教师的教科研成果以论文的发表而告终,教师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只能作为评价教师教科研的一项指标。另外,针对已经初步利用的教科研成果,其后续的转化和推广又是一个难题。众所周知,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率关系着教师教科研的实际价值,怎样才能有效利用和转化,恐怕是需要着力解决的。
二、校本研修引领下的教师教科研
近年来,校本研修以其新颖的内涵、鲜明的特征、务实的内容得到广泛推广,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看来,校本研修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均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途径。针对教师教科研的现实困境,将校本研修的理念和做法融入当前的教师教科研中,无疑会对今后的教师教科研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立足校本,回归实践
校本研修秉持“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理念,立足本校实际,旨在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校本”直接指明了研究的方向,让那些不知道该做什么样的研究的教师走出了泥淖。联系现实,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与学校自身
问题的解决等结合在一起的,始终是指向学校自身的发展与变革的,科研虽然不是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充分条件,但无疑是必要条件。[2]既然教科研的指向与校本研修的理念不谋而合,那么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强化这一理念,从而保证教师在进行教科研时也不忘回归实践,进而使教师在思想上明确教科研的方向。校本研修与教师教科研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抓住两者的共通之处,以“校本”指引教师教科研之路,必将为教师教科研的发展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二)专业引领,注重实效
作为校本研修的要素之一,专业引领主要是指各层次的专业研究人员或特定的专业信息对教师校本研修活动的提供的思想引导和行动带领作用。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3]。专业引领在校本研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教师从中获得了发展。它通常包括两方面的资源:一是靠教师自觉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是一种隐性的专业引领;二是指来自教研员、高等院校或培训机构教师、优秀名师以及校内专家等人员的指导,这是一种显性的专业引领[4]。显然,这里所谓的“显性的专业引领”就是教师教科研中所缺乏的指导与培训。在教师教科研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将校本研修与教科研进行有机的联系,借校本研修的有利条件着力弥补理论上的弱点,这样的话一举两得,一方面扫清了教师教科研的障碍,另一方面提升了教师教科研的素养。
(三)同伴互助,创设环境
同伴互助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共同反思教学实践,相互教导,共享经验,共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专业生活方式。其要点包括:(1)同伴互助的参与主体是教师。(2)教师同伴互助之间有共同的任务。(3)同伴互助中教师的影响与作用是相互的,并且是正向的,即相互支持。(4)采取方式与手段则多种多样。(5)教师同伴互助的目的是促进教师集体的专业发展。(6)教师同伴互助可以形成研究共同体[5]。正是基于同伴互助的这些特点,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教科研同样需要这样的研究氛围,教师一旦进入教科研的环境之中,往往就能产生从事教科研的动力。教科研与校本研修一样,离不开同伴之间的支持,校本研修中同伴互助的形式给教科研的提供了参考的范例。
(四)自我反思,促进成长
自我反思是校本研修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一个人”的独特性。由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专业人员的很多知识是缄默的、个性化的,而且镶嵌在具体情境中,需要“做中学”才能学会,因此必然要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历练过程[6]。自我反思体现在教师教科研中就是教师不断从实践中总结出经验,并用它去指导平时的教学实践,再回过头来通过反思客观评价自己。中小学教科研的最大成果应该是教师的成长,这也是中小学教科研的归宿。校本研修的终极目标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教科研也以此为最终追求,由此可见,二者在实践中可以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潘海燕.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如何转化与应用教科研成果[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 郑金洲.教师需要从事什么样的教育科研[J].师道,2008(3).
[3] [4] [6] 唐文静. 苏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研究[D].扬州:2010.
[5] 逄明波.校本教研中教师同伴互助问题研究——以长春市T中学为个案[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注:本文为江苏省“十一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苏北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模式建构”(项目批号06SJB880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蔡澄,女,1963-,江苏泰州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